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 探讨根据薄层增强扫描数据制作的鞍区占位性病变3D打印模型在术前制订手术计划和术中指导手术操作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纳入2015年3月—2017年6月解放军福州总医院神经外科15例鞍区病变患者,其中男6例、女9例,年龄40~75岁;垂体腺瘤13例,鞍结节脑膜瘤和颈内动脉床突上段动脉瘤各1例。将CTA、MRI薄层扫描数据输入Mimic软件,建立数字模型,通过3D打印机制作模型。在3D打印模型上分析病变与周围结构的解剖关系、模拟建立手术入路并进行模拟手术操作,确定手术方案。临床采用经单侧鼻孔-蝶窦入路显微手术切除垂体腺瘤13例、开颅手术切除鞍结节脑膜瘤1例、开颅手术夹闭左侧颈内动脉床突上段大型动脉瘤1例,并在手术中进一步参考和验证模型的模拟结果。结果 3D打印模型上,13例垂体腺瘤在经鼻蝶入路视角下,可清晰显示鞍底隆突的形态、蝶窦的大小、气化分型、蝶窦分隔情况和蝶窦后壁形态,还可观察侧壁的骨性隆突;根据影像和3D模型观察结果进行适当地鞍底开窗,外侧缘不累及颈内动脉,上缘达到前海绵间窦,下方显露充分。1例鞍结节脑膜瘤及1例动脉瘤患者病变均与前床突关系密切,术中所见与3D打印模型所见一致。15例患者临床手术均顺利完成,术中、术后无血管及重要脑组织结构损伤、脑脊液漏、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结论 3D打印模型可清晰显示鞍区病变与周围骨质、血管的关系,为术前手术方案设计提供了良好、直观的立体解剖结构观察,并可用于模拟手术操作,进而提高手术安全性和成功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CT仿真内镜(CT virtual endoscopy,CTVE)对蝶窦中隔的显示情况及其在经蝶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在119例垂体瘤经蝶手术中,对术前常规垂体CT检查数据进行CTVE及多平面重建(Multiplannar reconstruction,MPR),比较两种方法对蝶窦中隔的显示情况。通过传输函数设计容积重建技术(transferfunction volume rendering,TFVR)透视鞍底,了解蝶窦中隔与鞍底神经、血管的解剖关系。结果CTVE能以三维图像的形式显示蝶窦中隔,在119例蝶窦中共发现蝶窦中隔82.3%(98/119例)、间隔64.7(77/119例)、间嵴115.9%(138/119例),蝶窦中隔以偏向外侧壁为主。通过CTVE的透视功能,可观察到有42.8%(42/98例)中隔附着于颈内动脉的浅面。通过调高观察阈值,可观察到约17.3%(17/98例)中隔附着与视神经管表面。结论CTVE能以三维图像的形式显示蝶窦中隔及其与深部颈内动脉、视神经管的解剖关系。CTVE可用于术前了解蝶窦中隔的解剖关系,指导术中对蝶窦、鞍底及鞍底血管位置的辨认。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相关解剖定位标志在经单鼻孔-蝶窦入路垂体腺瘤显微外科手术中的应用。方法:62例垂体腺瘤经单鼻孔-蝶窦入路显微手术,术中根据蝶嵴、蝶窦开口、蝶窦中隔、鞍底隆凸等解剖标志进行定位。结果:蝶嵴是术中确认手术入路中线的可靠标志,蝶窦开口是蝶窦前壁的重要标志,鞍底隆凸可作为蝶窦腔内鞍底定位标志。62例术中依靠相关解剖标志,均准确定位蝶窦及鞍底,未出现偏差。肿瘤全切除52例,次全切除5例,大部分切除4例。1例部分切除,无死亡病例。结论:熟悉相关解剖标志,有助于该术式的准确定位,从而安全实施手术。  相似文献   

4.
蝶窦的应用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 为经蝶手术安全切除鞍区肿瘤提供解剖学参数。方法 对 2 0例经 10 %福尔马林溶液固定成人尸头的蝶窦进行观察和测量。结果  80 %蝶窦为全鞍型 ,其中 12 5 %为鞍枕型 ;仅 2例蝶窦中隔位置居中 ,占 10 % ;鞍底骨质厚度平均为 0 9mm ,其中≤ 1mm者占 5 5 %。颈内动脉在蝶窦内形成隆凸者占 4 5 %。结论 蝶窦中隔不能作为术中中线定位的惟一标准 ;鞍底向两侧扩大时要注意勿损伤颈内动脉海绵窦段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未成年人蝶窦与颈内动脉的毗邻关系,为临床开展鼻内窥镜手术提供一组婴幼儿学龄前期、学龄期、青春期蝶窦CT影像解剖学资料.方法: 选择6~25岁面部无畸形,蝶骨和/或蝶窦区域无异常改变患者120例,对每个研究对象的蝶窦区域进行螺旋CT扫描并采用多平面重建技术,进行三维重建.结果: 颈内动脉隆突,在学龄期 2例,青春期颈内动脉隆突出现率(35%)低于成人(57.5%),颈内动脉隆突的突度青春期小于成人,管壁厚度青春期大于成人.未形成隆突的颈内动脉与蝶窦间骨壁厚度,鞍下段和鞍后段左侧和右侧,学龄组大于青春期组和成人组,青春期和成人左右侧厚度差别不大.学龄期、青春期及成人的左右侧厚度差别不明显.颈内动脉距中轴线最短距离,鞍下段和鞍后段左侧和右侧,学龄组小于青春期组和成人组;青春期右侧与成人无明显差别,左侧青春期小于成人.结论: 未成年人蝶窦与颈内动脉间的关系存在着复杂的解剖变异,术前行螺旋CT扫描应用MPR技术获得蝶窦区域多平面图像,对临床蝶窦及蝶鞍区手术入路的选择及指导鼻内窥镜手术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CT仿真内镜(CT virtual endoscopy,简称CTVE)与CT多平面重建(multiplannar reconstruction,MPR)对垂体瘤患者蝶窦、鞍底的显示情况.方法:在119例垂体瘤经蝶手术中,对术前常规垂体CT检查数据分别进行MPR及CTVE重建,对两者显示的蝶窦情况进行比较.结果:在蝶窦表面解剖结构:蝶窦开口、蝶窦中隔、鞍底形状、斜坡凹陷、颈内动脉隆起、视神经管隆起方面,CTVE与MPR的显示率无明显差别,CTVE对颈内动脉视神经隐窝的显示率优于MPR,CTVE所提供的为三维图像,MPR提供的为二维图像.在显示深部解剖标志:斜坡松质骨、蝶窦壁厚度方面MPR明显优于CTVE.结论:CTVE能显示蝶窦浅表解剖结构的三维图像,可做为经蝶垂体瘤手术的术前了解蝶窦三维解剖结构的一种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神经内镜下经鼻蝶窦入路的解剖标志,并将其应用于神经内镜经蝶垂体瘤手术.方法:8具成人尸头标本,模拟内镜下经鼻蝶窦入路,鼻腔、蝶窦和鞍底分阶段观察并测量解剖标志;指导临床实施内镜下经鼻蝶窦垂体瘤手术10例.结果:内镜下经蝶入路可清晰显露各阶段解剖标志,蝶窦开口下缘距后鼻孔上缘为(15.4±1.8)mm;蝶窦开口中心点至鞍底中心点相距(13.4±2.1)mm;双侧视神经颈内动脉隐窝(OCR)连线中点至鞍底中心点距离(11.0±2.8)mm;鞍底均位于中线部位,以鞍底为中心,可看到鞍底前外方的视神经隆突,侧下方的颈内动脉隆突,前上方可见鞍结节,后方可见斜坡凹陷.10例内镜经蝶垂体瘤手术患者,肿瘤全切除7例(70%),次全切除3例(30%);术后患者临床症状都得到明显改善.结论:熟悉蝶鞍区结构的内镜下解剖关系有助于手术中准确定位,避免损伤重要的神经、血管结构,以提高手术成功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蝶窦的CT与断层解剖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为有关蝶窦手术提供解剖学和影像学资料。方法:采用CT技术和断层解剖方法对15例尸头和50例颅骨标本蝶窦的形态、类型、径线、毗邻等进行了观察。结果:蝶窦的前后径大于上下径,上壁和前壁较苤,下壁和后壁较厚。在蝶窦CT水平层面上可清楚显示其气化类型,前、后壁,两侧壁及中隔的位置、厚度、毗邻;在冠状层面上可显示上、下壁的厚度及上壁与垂体、颈内动脉的关系。蝶窦内可见管型视神经管隆起和管型颈内动脉隆起,其出现率分别为23.8%和21.9%。视神经管隆起仅见于发育良好的鞍前型和全鞍型蝶窦。发育良好的枕鞍型和全鞍型蝶窦的后壁较薄,最苤者仅为0.6mm。结论:蝶窦的气化程度差异较大,视神经、颈内动脉可向窦腔内突入。发育良好的枕鞍型和全鞍型蝶窦与脑干间仅隔以纸样薄骨板。经蝶窦入路手术,应控制手术操作范围,避免损伤毗邻结构。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CT仿真内镜(CT virtual endoscopy,CTVE)显示鞍底深部血管神经及其表面解剖标志在经蝶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128例垂体瘤经蝶手术中,利用Navigator Guide软件对术前垂体CT检查数据进行蝶窦CTVE重建,了解CTVE对鞍底血管、神经及其解剖标志的显示情况。结果 CTVE能以三维图像的形式显示颈内动脉隆起、视神经管隆起、视神经管-颈内动脉隐窝,三者的显示率分别为:43.4%(111例)、37.5%(96例)、57.0%(146例)。通过传输函数设计技术(transfer functions),CTVE能透视显示出增强的颈内动脉100%(256例),可观察到有43.8%(112例)中隔附着于颈内动脉的浅面。通过动态调高观察阈值,CTVE能显示视神经管99.6%(255例),可观察到约17.3%(44例)中隔附着于视神经管表面。结论在经蝶手术中,术前CTVE能以三维图像的形式显示鞍底深部血管、神经及其解剖标志;术中能指导对上述鞍底血管、神经的辨认及鞍底骨窗形成。  相似文献   

10.
目的:介绍根据蝶窦开口位置指导术中鞍底凿开的方法。方法:总结77例经蝶手术中所见蝶窦开口及周围结构特点。结果:77例蝶窦开口位置均位于筛骨垂直板之上,蝶嵴的两侧偏上;蝶窦口的形态以椭圆形居多,少部分为条状裂隙;蝶窦气化良好者,窦口偏大,长条形为主,两侧构成八字形;蝶窦口处即为蝶窦腹侧壁。结论:术中找见蝶窦口视作蝶窦凿开处进入蝶窦较为安全;以窦口上缘为标记,于其下2~3mm的鞍底隆突为鞍底凿开处,凿开范围则不超过蝶窦口上缘。  相似文献   

11.
We searched for the surgically risky anatomic variations of sphenoid sinus and aimed to compare axial and coronal tomography in detection of these variations. Fifty-six paranasal tomography images (112 sides) were evaluated for coronal, axial and both coronal and axial images. Tomographic findings including bony septum extending to optic canal or internal carotid artery; protrusions and dehiscences of the walls of internal carotid artery, optic nerve, maxillary nerve and vidian nerve; extreme medial course of internal carotid artery; patterns of aeration of the anterior clinoid process; and Onodi cells were evaluated. The results were classified as “present, absent, suspicious-thin (only for dehiscence) or no-consensus”. The results of each plane were compared with that of the result of the both planes together. Kappa coefficient and Chi-square tests were used to compare both planes. Twelve cadaveric dissections were performed to reveal the proximity of sphenoid sinus to surgically risky anatomic structures. Endoscopy was applied to five cadavers. 18 evaluations were classified as ‘no-consensus’. We detected 34, 35, 34 and 40 protrusions of internal carotid artery, optic nerve, maxillary nerve, vidian nerve, respectively. Dehiscences were present in 6, 9, 4 and 8, and suspicious-thin in 8, 10, 16 and 25 in canals of internal carotid artery, optic nerve, maxillary nerve and vidian nerve, respectively. Bony septum to internal carotid artery and optic nerve was observed in 30 and 22 cases. We observed 9 extreme medial courses of internal carotid artery, 27 aerated clinoid process and 9 Onodi cells. Axial images were superior in detection of bony septum to internal carotid artery and Onodi cells; while the coronal images were more successful in detection of protrusion of optic nerve and vidian nerve, and dehiscense of maxillary nerve and vidian nerve (P<0.05). In cadaveric dissections, the septa were inserted into the bony covering of the carotid arteries in two sinuses (8.3%). Detailed preoperative analysis of the anatomy of the sphenoid sinus and its boundaries is crucial in facilitating entry to the pituitary fossa and reducing intraoperative complications. Coronal tomography more successfully detects the sphenoid sinus anatomic variations.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蝶窦前壁区的解剖特征及其在经蝶窦入路手术中的意义。 方法 用15例(30侧)成人头部标本及20例(40侧)成人头骨标本,在手术显微镜下对蝶窦前壁骨质、蝶腭动脉及其分支等结构进行观察和测量。 结果 蝶窦前壁的基本形态酷似鸟头,正中线棱状高起,两侧为鸟眼样的蝶窦口,下方为鸟喙样的蝶嘴。蝶窦口距上鼻道末端(14.5±1.1)mm,距后鼻孔上缘(12.2±1.0)mm,距鼻后中隔动脉上支(8.2±0.5)mm。自鼻孔伸入探条探测蝶窦前壁时,所探及的“最浅点”大致位于蝶窦口与后鼻孔之间的中点附近。蝶腭孔位于蝶窦口的外下方和中鼻甲的后端区域,与蝶窦口间距(6.9±1.3)mm,两侧蝶腭孔内侧缘间距(18.2±2.5)mm。 结论 蝶窦前壁具有特征性的形态,蝶窦口大致位于蝶窦前壁的上中1/3交界处,其下方的骨质向前方突起。蝶腭孔位于蝶窦口下外侧方约7 mm处,经蝶窦入路手术中可以依此定位蝶腭孔。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经鼻入路视角下蝶窦外侧壁和海绵窦内侧壁的显微解剖特征,为相关手术提供形态学依据。 方法 10例防腐尸颅按经鼻路径在显微镜下进行解剖,观测视神经、颈内动脉和蝶窦外侧壁的关系,测量前鼻棘与视神经管眶口、颈内动脉隆凸最凸点之间的距离,以及与鼻底平面的角度。 结果 颈内动脉和视神经在蝶窦外侧壁上形成隆凸,两者之间呈“>”字形,前鼻棘与颈内动脉隆起最凸点之间的距离为(62.18±5.12)mm,与鼻底平面的夹角为(36.8±3.4)°,与视神经管眶口的距离为(69.24±3.95)mm,与鼻底平面的夹角(41.4±3.0)°。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可分为鞍旁部和斜坡旁部,鞍旁部与垂体外侧壁关系最为密切,鞍旁部至中线的距离为(9.06±1.34)mm。海绵窦内侧壁由鞍旁部和蝶窦旁部组成。 结论 熟悉蝶窦外侧壁和海绵窦内侧壁的解剖学特点,对于术中定位,安全处理海绵窦病变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内窥镜下与颅底相关的鼻腔鼻窦解剖标志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4,他引:5  
目的:研究内窥镜下鼻颅底相关的解剖标志及其在手术中的意义。方法:观测4例尸体标本和术时179个病例与颅底相关的鼻腔鼻窦解削结构。结果:(1)筛前动脉位于额隐窝后隆突或其后2~3mm范围;筛前动脉骨管可呈管状或管状悬空占58.2%,呈嵴状或半管状占41.8%。(2)纸样板与筛顶的连接方式有直角为3%,钝角44%,锐角53%.(3)蝶窦前壁位于后鼻孔上缘上,鼻中隔和中鼻甲后缘之间。(4)蝶窦外侧壁视神经管隆起呈管型或半管型为15.4%,压迹型35.3%。颈内动脉隆起60%。(5)蝶骨嵴延长线为鞍底中线。结论:(1)作为判断筛顶或蝶窦侧壁重要标志的额隐窝、筛前动脉或视神经管隆起、颈内动脉隆起是有一定的解剖变异.(2)中鼻甲前后附着缘、上颌窦口、后鼻孔上缘和纸样板是可供参照的相对恒定标志。(3)蝶骨嵴可作为判断鞍底中线的标志。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CT观察并探讨视神经与蝶窦关系的变化规律,为视神经管减压术提供依据.方法:随机选择鼻窦无明显异常的成人头部CT扫描350例,观察视神经隆凸的出现率,根据蝶窦内有无隆凸,将其分为视神经隆凸组和非隆凸组,各组随机选择30例进行蝶窦体积测量,比较两组之间体积的差异.在计算机上用Mimics软件勾画蝶窦、视神经等结构的轮廓,软件自动给出蝶窦的体积和三维重建图.结果:蝶窦腔内有视神经隆凸56例(16%),其中24侧的视神经直接裸露在蝶窦内,35例伴前床突气化.后者中有21侧气化的前床突腔隙与蝶窦腔融合,视神经游离于蝶窦腔内;19侧气化的前床突腔隙与后筛窦融合,视神经行走于筛窦内.无视神经隆凸组的蝶窦体积为(15.26±11.22)cm3,有视神经隆凸的蝶窦体积为(26.72±5.77)cm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蝶窦、视神经的三维立体重建模型的观察,其有48%的视神经主要与蝶窦相邻,有52%的视神经主要与后筛窦相邻.结论:视神经隆凸与蝶窦体积相关,体积越大,视神经隆凸的出现率就高,从而提示是否实施经蝶窦的视神经减压术等内镜手术蝶窦体积是其考虑的主要因素之一.部分受试者的视神经与蝶窦接触较少,如经蝶窦入路有可能难以寻找视神经.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用改进火棉胶包埋技术,为新型的经蝶颅区脑桥腹侧面手术入路提供应用解剖学依据。 方法 采用福尔马林固定成人头部标本30例,取其前颅底。标本经脱钙、脱水等系列处理,分别行三维连续薄切片(厚度0.25 mm)。同时对10例成人脱钙头部标本、100侧干燥头骨标本和临床行颅脑部MRI检查患者50例进行观察和分型统计。 结果 蝶窦形态多样,除有矩形外,还有蚕豆形、鞍形、楔形、椭圆形及“人”字形等。根据视神经管突入程度可分为无隆凸、丘状隆起、半管型凸入和全管型凸入4型。 蝶窦前后径为(10.7±5.8)mm(左),(14.0±4.9)mm(右)。MRI正中矢状面蝶窦后壁Ⅰ型(后壁为一层膜样结构或薄骨板)占64%;蝶窦后壁Ⅱ型(后壁为斜坡的一部分)占36%。 结论 设计新型手术入路采用鼻内窥镜从中鼻道进入,经自然腔道入蝶窦,垂直穿过蝶窦后壁行基底动脉止血和脑桥相关手术;同时为开展新型手术入路提供可靠的解剖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CT仿真内镜(CT virtual endoscopy, CTVE)对经蝶入路相关解剖结构的显示情况,为CTVE在经蝶手术中的应用提供依据。 方法 15具血管灌注成人尸颅进行蝶窦的CTVE重建和内镜解剖,比较两者对解剖结构的显示情况。 结果 CTVE与内镜均能显示浅表的颈内动脉隆起、视神经管隆起、视神经管-颈内动脉隐窝、蝶窦开口、斜坡凹陷的三维解剖图像,两者间的显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传输函数设计技术(Transfer functions)、动态调高观察阈值,CTVE能显示鞍底深部的颈内动脉及视神经管、模拟部分手术过程,与内镜解剖所见类似。 结论 CTVE能显示鞍底浅表及深部重要结构的三维解剖图像,可用于指导经蝶手术的术前计划的形成及术中定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