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中医证型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及中医临床意义。方法:对20例正常人与65例2型糖尿病患者的颈动脉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并对相应观察指标进行分析。结果:2组糖尿病患者的斑块发生率、颈动脉内-中膜厚度、血脂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糖尿病患者比较,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斑块的发生率、病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性明显高于正常人,气阴两虚型患者比气滞血瘀型更易发生颈动脉粥样硬化。本研究结果可以为中医辨证治疗糖尿病提供一定的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T2DM)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斑块形成情况与血浆溶血磷脂酸(LPA)含量的关系。方法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测定64例T2DM患者与40例正常对照组IMT及斑块。并采用无机磷定量法提取全部受试者血浆LPA。结果T2DM患者较正常对照组IMT明显增厚,正常对照组无颈动脉狭窄,T2DM组12.5%有颈动脉狭窄。线性回归分析显示:两组IMT与血浆LPA含量呈正相关。结论T2DM患者IMT、斑块形成与血浆LPA含量呈高度正相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水平与双侧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相关性。方法应用超声检测186例患者双侧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根据超声检查结果将其分为:(1)A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阳性的T2DM患者)96例;(2)B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阴性的T2DM患者)90例。并采用免疫放射分析法检测两组患者的血清IGF-1水平。结果 A组患者的血清IGF-1水平与B组比较显著降低,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T2DM患者血清IGF-1水平与双侧颈动脉粥样斑块的程度呈显著负相关(r=0.649,P<0.01)。结论 IGF-1参与了T2DM大血管病变的发生、发展,IGF-1水平与颈动脉粥样斑块程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刘粹新  张天成 《人民军医》2011,(11):988-989
目的:观察2型糖尿病对老年高血压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方法:老年高血压脑梗死98例,根据患者是否合并2型糖尿病,分为老年高血压脑梗死合并2型糖尿病组(观察组)和老年高血压脑梗死未合并2型糖尿病组(对照组)各49例。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情况,并比较两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脑梗死初发和复发率。结果:观察组软斑、混合斑及硬斑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脑梗死初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但复发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合并2型糖尿病的老年高血压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情况更加严重,2型糖尿病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和发展有加速作用。  相似文献   

5.
杨玉华  李飒 《人民军医》2012,(8):738-739
目的:探讨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评估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方法:选择60岁以上发生胸闷的住院患者206例,给予冠状动脉造影(CAG)检查,根据检查结果分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组130例(冠状动脉单支病变50例,多支病变80例),冠状动脉正常组76例。同时采用高频超声测量颈动脉IMT及斑块形态。结果: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组中,IMT增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94例,发生率72.3%(94/130);正常组中,颈动脉IMT增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18例,发生率23.7%(18/76)。两组发生率比较,差异显著(P<0.05)。冠状动脉多支病变伴颈动脉IMT增厚及斑块形成和钙化的发生率为77.5%(62/80),显著高于冠状动脉单支病变的30.0%(15/50,P<0.05)。结论:颈动脉IMT及斑块形成与冠状动脉病变具有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选取自2015年6月至2016年6月青海福利慈善医院收治的50例脑梗死患者纳入梗死组,另选同期健康体检者50名纳入对照组,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两组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颈动脉狭窄、左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各段动脉的峰值流速(PSV)、舒末流速(EDV)及阻力指数(RI)的变化情况。结果梗死组和对照组的斑块检出率分别为68%和3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梗死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类型主要为软斑和混合斑,对照组主要以硬斑多见。梗死组颈动脉狭窄共33例,其中,轻度狭窄20例、中度狭窄10例、重度狭窄3例;对照组颈动脉狭窄共10例,其中,轻度狭窄9例,中度狭窄1例。梗死组左侧、右侧的IMT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梗死组的血流参数PSV、EDV、RI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可以直接显示其血管内膜厚度、粥样斑块的类型、管腔狭窄程度等,为脑梗死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应用超声多普勒技术研究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其它相关危险因素包括血流动力学之间的关系。方法将242例患者行颈动脉超声检查,按照颈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分为两组:IMT〈1.0mm组及IMT≥1.0mm组,并进行颈总动脉内径(D)、最大流速(Vmax)、最大剪切率(shearrate,SR)及年龄、血压、血脂、血糖等指标的比较。结果IMT≥1.0mm组患者的年龄、斑块数、总胆固醇(TC)及甘油三酯(TG)均高于IMT〈1.0mm组,IMT与年龄(P〈0.01)、总斑块数(P〈0.01)及空腹血糖(P〈0.05)呈正相关,IMT≥1.0mm组颈总动脉内径扩大,剪切率降低,峰值流速(Vs)则无显著差异,IMT与收缩期峰值流速及剪切率呈负相关,与颈总动脉内径呈正相关。结论年龄、TC、TG的升高,剪切率的降低是颈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缺血预适应训练联合降脂治疗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方法选取自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收治的200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规组(n=100)与观察组(n=100)。常规组进行降脂治疗,观察组降脂治疗同时进行缺血预适应训练。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1、3、6、12个月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斑块面积、斑块积分、血脂水平及相关血液指标。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IMT、斑块面积、斑块积分、血脂水平及相关血液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3、6、12个月,两组患者IMT、斑块面积、斑块积分、血脂水平及相关血液指标均有改善,观察组各指标水平均明显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缺血预适应训练联合降脂治疗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的应用效果较好,在改善斑块状态及疾病其他相关指标方面均有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狭窄程度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损伤程度之间的相关性,探讨颈动脉超声对评估冠心病严重程度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Gensini积分法评定冠心病患者的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将其分为轻度狭窄、中度狭窄和重度狭窄组。颈动脉超声观测其内中膜厚度(intima-media thickness,IMT)及粥样硬化斑块情况。统计分析三组冠心病患者颈动脉IMT、粥样硬化斑块个数、斑块总积分(Crouse积分法)、斑块总面积之间的差别;以及Gensini积分与颈动脉IMT、粥样硬化斑块个数、斑块总积分、斑块总面积的相关性。结果冠心病患者的Gensini积分、IMT、粥样硬化斑块个数、斑块总积分和斑块总面积,重度和中度狭窄组均明显大于轻度狭窄组(P 0.05),重度狭窄组又明显大于中度狭窄组(P 0.05);冠心病患者的Gensini积分与颈动脉IMT、粥样硬化斑块个数、斑块总积分、斑块总面积均呈正相关关系(P 0.05)。结论随着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增加,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程度也会随之加重。颈动脉超声对评估冠心病严重程度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超声在乳腺癌化疗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自2016年1月至2019年1月在北部战区总医院就诊的120例进行化疗的女性乳腺癌患者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于我院就诊的未患乳腺癌的120例女性为常规组,再根据年龄分别将两组患者分为青年组(20~40岁)、中年组(40~60岁)和老年组(60~80岁) 3个亚组,每个亚组各40例。经颈动脉超声检查,比较两组研究对象中同一年龄组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动脉粥样斑块检出率,以及检出斑块的位置、数量。结果观察组的中年组颈动脉IMT增厚发生率明显高于常规组的中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观察组的青年组及老年组颈动脉IMT增厚发生率高于常规组的青年组及老年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观察组的青年组、中年组颈动脉粥样斑块检出率明显高于常规组的青年组、中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观察组老年组颈动脉粥样斑块检出率高于常规组老年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观察组共检出颈动脉粥样斑块245块,常规组共检测出89块。观察组中青年组、中年组、老年组检出的平均颈动脉粥样斑块数量均多于常规组对应的各亚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观察组与常规组检出的位于颈总动脉分叉处、颈内动脉起始处及颈总动脉的斑块比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超声是颈动脉粥样斑块的有效检查方式,通过超声评价颈动脉IMT及粥样斑块情况,可以发现早期亚临床动脉硬化,积极干预治疗,可预防动脉粥样硬化的并发症的发生,提高乳腺癌患者的存活率及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辛伐他汀与二甲双胍联合应用对糖尿病并发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患者颈部AS斑块的影响及其作用。方法:选取糖尿病并发AS患者120例,将其随机分为辛伐他汀组、二甲双胍组、联合治疗组(辛伐他汀和二甲双胍)、空白对照组,疗程6个月。分别于治疗前后行颈动脉超声,观察治疗前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ntima-media thickness,IMT)变化,计算斑块面积、斑块Crouse积分。结果:治疗6个月后,各药物治疗组的IMT、斑块面积及Crouse积分较治疗前明显减小(P0.05或0.01),联合治疗组治疗后IMT、斑块面积及Crouse积分显著小于辛伐他汀组、二甲双胍组(P0.05)。结论:辛伐他汀联合二甲双胍具有抗AS的作用,能明显减轻颈部AS病变程度,疗效优于单独使用辛伐他汀或二甲双胍。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斑块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HD)的关系。方法对54例行冠脉造影的患者同时行颈动脉超声检测,分析其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斑块指数与CHD的相关性,颈动脉粥样斑块与CHD患病率及冠脉Gensini积分的相关性,并比较他们的危险因素。结果 CHD组颈动脉IMT及斑块指数均较非CHD组显著增高(P<0.01),颈动脉粥样硬化组CHD患病率及冠脉Gensini积分也显著增加(P<0.01),而CHD组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组危险因素基本相似。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与CHD有显著相关性,两者有相似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3.
洪玮  赵刚  王弘  邱晓明  王珍 《医学影像学杂志》2012,22(5):754-756,760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DCTA)检测颈总动脉壁厚度(CAWT)与高频超声检测颈总动脉内-中膜层厚度(IMT)的相关性和一致性。方法应用MDCTA和高频超声对64例患者颈总动脉CAWT和IMT分别进行扫描,分为无斑块组和有斑块组,统计学比较CAWT与IMT的差异性和相关性,用Bland-Altman分析比较两者的一致性。结果两组患者颈总动脉CAWT与IMT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相关性分析呈高度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912(P<0.01),Bland-Altman分析存在较好一致性,偏倚为0.029mm,一致性界限为0.187~0.244mm。结论 MDCTA测量颈总动脉CAWT与高频超声测量颈总动脉IMT之间存在高度相关性和较好一致性,MDCTA检测的颈总动脉CAWT可作为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14.
目的:应用超声检测评价成人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SAS)与颈动脉病变的关系。方法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176例成人SAS患者与40名健康对照组的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IMT)、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管腔狭窄等指标。结果①SAS组患者IMT较对照组显著增厚[(1.30&#177;0.27)mm>(1.05&#177;0.21)mm,P<0.05];②SAS组检测出粥样硬化斑块形成62例(35.2%)、管腔狭窄47例(26.7%);对照组分别为5例及4例(12.5%、10.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③IMT与夜间最低血氧(LSaO2)呈正相关(r=0.46,P<0.05),与AHI无明显相关。结论颈动脉超声能较好评价SAS血管病变。夜间缺氧会增加SAS患者颈动脉病变发生率及程度。  相似文献   

15.
阿托伐他汀对冠心病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应用高频超声观察冠心病(cAD)患者,经阿托伐他汀治疗后对颈动脉内-中膜(IMT)的改善作用。方法:经冠脉造影(cAG)确诊为CAD并伴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59例,利用高频超声血管技术检测阿托伐他汀对CAD患者治疗前后颈动脉最厚处和最薄处IMT。结果:阿托伐他汀组治疗2年后,冠心病患者颈动脉IMT最厚处和最薄处与治疗前相比均无显著性改变(P〉0.05);常规治疗组治疗2年后,颈动脉IMT最厚处与治疗前相比无显著性改变(P〉0.05),IMT最薄处显著增厚(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具有稳定斑块、延缓粥样硬化斑块进展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舟山地区患者股动脉粥样硬化与冠心病的关系。方法对300例冠状动脉造影的舟山地区患者作双侧股动脉超声检查,根据冠脉造影结果分为正常组及冠心病组,冠心病组根据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分为一、二、三支病变组(3个亚组)。测量股动脉后壁内中膜厚度(IMT)、斑块厚度及粥样斑块发生率。结果(1)冠心病组IMT,斑块积分及斑块发生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2)随冠脉病变支数增加,斑块积分及IMT增加,亚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3)以IMT>0.85mm和(或)出现粥样斑预测冠心病,特异性75.5%,敏感性86.1%,阳性预测率87.9%。结论舟山地区患者股动脉粥样硬化严重程度与冠心病发生率成正比;通过股动脉超声检查可为冠心病的诊断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彩超对颈动脉粥样硬化与慢性脑供血不足相关性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研究颈动脉粥样硬化与慢性脑供血不足(chronic cerebral circulation insufficiency,CCCI)的关系。方法: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86例确诊为CCCI患者的颈动脉进行血管内径测量,内膜-中膜厚度(intima-medial thickness,IMT)测量,观察有无斑块形成和血管狭窄情况。结果:86例CCCI患者中,有颈动脉硬化(IMT增厚和斑块形成)78例,检出率达90.7%,其中IMT增厚达29.1%,斑块形成达61.6%。结论:CCCI与颈动粥样硬化存在着线性关系,早期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可预CCCI的发病,提高早期诊治率,减少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应用高频超声观察临床疑诊为冠心病患者的颈动脉管壁形态,探讨其对冠状动脉病变的预测价值.资料与方法191例疑诊为冠心病的住院患者行冠状动脉造影及颈动脉超声检查,根据颈动脉管壁形态分为颈动脉正常组、内-中膜增厚(IMT ≥1.0mm)组、稳定性斑块组及不稳定斑块组,比较4组冠心病患病率,并评估颈动脉管壁形态对冠心病的预测价值及在冠心病危险因素中的作用.结果4组冠心病患病率依次递增,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颈动脉管壁形态与冠心病呈正相关(r =0.404, P <0.01).IMT ≥1.0mm、稳定性斑块及不稳定斑块是冠心病患病的独立危险因子(P <0.01),三者对冠心病的阳性预测值分别为42.86%、61.76%、73.68%.结论应用高频超声观察颈动脉管壁形态对冠心病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高敏C反应蛋白(hs-CRP)联合颈动脉斑块对冠心病的预测价值。方法将140例观察对象分为对照组30例、稳定型心绞痛组(SA组)40例、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组7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组(UA组)50例和急性心肌梗死组(AMI组)20例],所有患者均行体表颈动脉超声检查(包括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斑块情况)、冠脉造影和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比较3组患者颈动脉斑块情况、冠状动脉病变情况及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冠心病组患者颈动脉斑块发生率较高;ACS组hs—CRP水平明显高于SAP组和对照组。结论hs—CRP水平有助于冠状动脉内不稳定斑块的预测;颈动脉斑块有助于冠脉斑块的预测.颈动脉斑块联合hs—CRP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有一定的预测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