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利用PE-377型DNA测序仪对来自不同染色体上的微卫星D3S1358,vWA,FGA,D8S1179,D21S11,D18S51,D5S818,D13S317,和D7S820共9个位点及性别位点Amelogenin进行基因型检测,并探讨其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中作为供造血干细胞植活证据的可行性。方法:用多重PCR和四色荧光自动化检测技术分析9个微卫星位点,并比较供和受移植前,后的基因型,结果和结论:本研究所选用的9个微卫星位点可作为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中供干细胞植活的证据。  相似文献   

2.
孪生姐妹间造血干细胞移植前后DNA微卫星检测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近年来开展的造血干细胞移植是挽救白血患者的生命以及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重症联合性免疫缺陷综合症、地中海贫血和其他恶性肿瘤的较为有效和理想的一种方法.采用可变数目串联重复序列(variable number of tandem repeat,VNTR)和DNA小卫星可检定植入是否成功[1~3].  相似文献   

3.
植入辅助细胞是近来发现的一组独特的细胞群,其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中有辅助促进异基因造血干细胞植入,减少移植物抗宿主病的发生及提高移植成功率的作用,具有潜在而广泛的临床应用价值。本文主要介绍植入辅助细胞的特性及最新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4.
造血干细胞 (骨髓 )移植是根治白血病等疾病的有效方法。通过对受者骨髓移植前后的 DNA多态性检测 ,能准确判断骨髓移植后存活状态及疾病是否复发。笔者选择一个 VNTR基因座 ( D1 S80 )和 5个微卫星 ( STR)基因座 ( Hum FGA、Hum TH0 1、v WF3、D5 S81 8及 TPOX)对受者骨髓移植前后基因型进行了分析 [1-4]。通过观察受者基因型是否向供者基因型转化 ,以及有无受者在一定时间后的基因型逆转 ,向临床医生报告骨髓移植后存活状态的实验室指标 ,为临床医生进一步制定治疗方案提供有效依据。材料与方法1 样品 造血干细胞植入前、植…  相似文献   

5.
熊辉霞  陈宝安  丁家华 《临床荟萃》2009,24(16):1413-1414
非清髓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包括非清髓性预处理和移植后的临床干预治疗.而以后者更为重要。通过免疫抑制强度的调整、供者淋巴细胞输注(donor lymphocyte infusion,DLI)及二次移植等手段,强化移植物抗自血病(graft versus leukemia effect,GVL)效应,增加供体细胞植入,预防白血病复发,使部分移植后发生移植排斥和白血病复发的患者得到再次植入和完全缓解。国际骨髓移植登记处(IBMTR)主张干预性治疗必须在嵌合状态动态监测结果的指导下进行。我们对9例非清髓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处于混合嵌合状态或疾病进展期.出现供体细胞(donor cell。DC)嵌合率下降,早期移植排斥和复发的患者在术后不同时间段监测嵌合体,并在此指导下给予临床干预治疗,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植入辅助细胞是近来发现的一组独特的细胞群,其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中有辅助促进异基因造血干细胞植入,减少移植物抗宿主病的发生及提高移植成功率的作用,具有潜在而广泛的临床应用价值。本文主要介绍植入辅助细胞的特性及最新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7.
观察应用免疫毒素部分去除T细胞(TCD)的方法进行人类白细胞抗原/混合淋巴细胞培养(HLA/MLC)不相合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的临床疗效。采用蓖麻免疫毒素部分去T细胞对13例恶性血液病患者行HLA-MLC配型不相合的造血干细胞移植,其中慢性髓性白血病(CP1)6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R1 1例,CR2 1例,复发1例;急性髓性白血病CR1 2例,CR2 1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转化成急性髓性白血病M4型(CR1)1例。结果表明:13例患者中8例成功植入,其中2例发生Ⅱ度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GVHD),2例发生Ⅲ-Ⅳ度aGVHD。随访8-90个月,2例发生Ⅲ-Ⅳ度aGvHD患者早期死亡,另有1例患者死于迟发感染,其余5例均无病存活至今。5例未植活的患者中4例回输同一供者外周血造血干细胞后3例未植入,1例植活,但死于移植相关合并症;1例再次行同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成功并无病存活至今。结论:采用蓖麻免疫毒素部分去T细胞的方法行HLA/MLC配型不相合的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可减少重度aGVHD的发生,但移植早期排斥率(HVG)较高,临床应用效果有待进一步评估。  相似文献   

8.
红细胞血型检测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过程中输血科要提供全面服务 ,包括血型血清学检查、输血、选择供者 (组织配型 )、外周血干细胞采集和血浆置换等。现将红细胞血型检测在移植中应用情况总结如下。病例和方法1 病例 在我院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 89例 ,男 6 0例 ,女 2 9例。其中ABO血型不一致的供受者对 39例 ,男 2 8例 ,女 11例 ;包括急性白血病 16例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慢粒 ) 15例 ,慢粒急变 1例 ,重症再生障碍性贫血 2例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4例 ,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 1例 ;平均年龄 31.4岁 (17~ 49岁 )。2 方法 对组织配型相…  相似文献   

9.
基因标记在造血干细胞移植中的应用李梁裴雪涛基因标记就是将细胞中不存在的某种中性基因如NeoR或LacZ等转染到靶细胞内并使之整合到细胞基因组中,这样标志基因就随着宿主细胞基因组的复制而复制并传给子代细胞。通过对标志基因的检测可以追踪观察被标记细胞的行...  相似文献   

10.
造血干细胞移植现已成为根治性治疗恶性实体瘤、血液系统恶性疾病、遗传性疾病及其他免疫缺陷性等疾病的主要手段之一,应用范围逐渐扩大。争取供者的配合,使其达到身心的最佳状态,是移植中重要的工作。现将本院自2000年1月至2010年7月对147例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供者的干细胞采集与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系统评价干细胞移植治疗脑卒中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检索CENTRAL(2007年4月)、MEDLINE(1966年至2007年4月)、EMBase(1980年至2007年4月)等资源库,纳入干细脆移植治疗脑卒中的临床研究,并按照Juni等的标准对纳入研究的质量进行评价,对干细胞治疗在病死率、功能性结局、认知功能改善、影像学改变、生命质量和副作用等方面的效果进行评估。二分类变量以相对危险度及其95%表示;连续性变量以加权均数差及其试验95%CI表示。统计分析采用RevMan软件。结果纳入3个随机对照,1个历史回顾性研究,共69例。其中1个试验报告了不同治疗对于病死率的影响,显示干细胞移植与仅使用常规疗法相比,并不能降低患者病死率[RR0.11,95%CI(0.01,2.31),P=0.16]。有3个研究的结果显示干细胞移植能改善某些功能性结局,与对照组相比结果有统计学意义。另有一篇文章报告干细胞移植可改善认知功能。一个试验显示与对照组比较,干细胞移植显著提高了患者生活质量。结论现有证据还不足以证明干细胞移植治疗脑卒中患者安全、有效。评价干细胞移植对于脑卒中的作用还有赖于更多高质量且大规模的随机对照试验。  相似文献   

12.
本研究采用STRPCR检测方法,观察比较15例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患者的植入情况。提取15例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术患者及其供者移植前的以及患者移植术后的不同时期的外周血或骨髓DNA,PCR扩增5个具有高度多态性的STR位点,通过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和银染,分析其植入情况。结果表明:15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植入,其中完全供者植入10例,供受者混合嵌合体5例。持续缓解10例,死亡4例,1例复发但仍存活。混合嵌合体中供者DNA比例的下降预示着早期排斥或复发。Ⅱ度以下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的发生与混合嵌合体有明显相关性。结论:STRPCR是分析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供体是否植入的灵敏、准确度高的方法,混合嵌合状态对白血病复发有预警作用。嵌合状态的变化对疾病的治疗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3.
本研究探讨基于核酸序列的扩增技术(nucleic acid sequence based amplification, NASBA)检测mRNA对异基因外周血干细胞移植受者术后人类巨细胞病毒(HCMV)感染的诊断价值,并评价该技术对抗病毒治疗的指导意义。以128例移植术后患者为研究对象,采集移植术后外周血352份;利用NASBA检测外周血中HCMV基质外壳蛋白PP67(UL65)mRNA,并与HCMV DNA的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表明:352份血标本中,HCMVmRNA阳性105份(29.83%),HCMV DNA阳性183份(51.99%)。128例患者术后有45例发展为HCMV病,HCMV DNA和HCMV mRNA检测诊断HCMV病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5.56%(43/45)、93.33%(42/45)和60.24%(50/83)、97.59%(81/83)。两者特异性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HCMV-PP67的NASBA检测方法具有快速、敏感性高和特异性强等优点,可作为快速检测HCMV病的方法用于临床。该法检测结果与移植受者的临床症状相关。故也可用作监视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受者术后HCMV感染和指导抗病毒治疗的依据。  相似文献   

14.
为了探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后并发诺卡尔菌病的诊治及疗效,回顾分析了2例移植后发生诺卡尔菌病患者的临床、实验室检查特征、治疗经过及结局。结果发现,2例患者分别于移植后170、15天出现发热、胸痛,胸部CT片提示双肺结节影,经痰培养、肺泡灌洗液(BAL)及脓液培养确诊为诺卡尔菌病。给予复方新诺明(TMP-SMZ)为主的联合方案治疗半年,2例均获治愈。结论:诺卡尔菌病是allo—HSCT后少见并发症,主要累及肺部,严重者危及生命;BAL培养有助于诊断;复方新诺明为主的方案联合治疗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5.
为了研究造血干细胞移植植活患者骨髓源间充质干细胞(MSC)的来源,选择临床上供受者性别不同的造血干细胞移植后临床植活的34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抽取骨髓,进行间充质干细胞培养传代,利用流式细胞术(FCM)检测患者MSC的表面抗原表达特征,利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分析患者MSC的釉基质基因表达情况以确定其性别来源,利用荧光原位杂交(FISH)技术进一步证实患者MSC的性别来源。结果表明:34例患者中有31例患者的MSC原代培养能达到融合,其中24例患者成功传代5代以上,且可进行PCR及FISH检测;FCM结果显示,第5代MSC的CD14^+CD45^+细胞表达低于0.04%;PCR结果显示,移植后患者的MSC源于患者本人;FISH结果显示,移植后患者的MSC 100%源于患者本人。结论: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患者骨髓中的MSC仍源于患者本人。  相似文献   

16.
本研究探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genic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allo-HSCT)后的巨细胞病毒感染及其相关因素.对2004年1月1日至2014年3月31日在本院血液科行allo-HSCT的108例受者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统计allo-HSCT后及其随访期内巨细胞病毒(cytomegalovirus,CMV)的感染发生率、中位发生时间并分析移植后受者CMV感染的相关高危因素及CMV病死亡率等指标.结果表明:纳入入选标准的108例allo-HSCT受者,其CMV感染率为52.78%(57/108),首次检出CMV感染的中位时间为44(3-308)d,主要集中在移植后30-100 d;单因素分析显示,CMV感染的发生率与供受者人类白细胞抗原(human leucocyte antigen,HLA)配型、预处理方案中未使用抗人胸腺细胞免疫球蛋白(anti-human thymus globulin,ATG)、移植后粒细胞缺乏时间>10 d及移植物抗宿主病(graft-versus-host disease,GVHD)等因素有关,与受者年龄、性别、原发疾病种类、原发疾病到移植间隔时间、原发疾病分级、干细胞来源、供者性别、供受者ABO血型是否相同及移植季节等因素均无关;多因素分析显示:粒细胞缺乏时间>10 d和GVHD是CMV感染的高危因素.移植后因CMV病的死亡率为58.82%(10/17),其中CMV间质性肺炎(CMV-interstitial pneumonia,CMV-IP)死亡率最高,占CML病死亡病例的60%(6/10).结论:CMV是allo-HSCT术后常见的感染病毒之一,移植时最好选择亲缘、H-LA配型全相合的供者,在预处理方案中加用ATG,移植后将粒细胞缺乏时间控制在10 d以内以及预防GVHD的发生均有可能减少CMV感染发生率;积极加强CMV感染的抢先治疗有可能减少CMV病的发生率和死亡率.  相似文献   

17.
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患者间充质干细胞增殖功能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为了研究造血干细胞移植(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HSCT)后造血植活患者中骨髓源的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的增殖能力,本研究选择造血干细胞移植后临床植活的34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抽取34例患者及30例正常健康供者骨髓,进行微环境成纤维细胞集落形成单位(colony-formingunit-fibroblast,CFU-F)集落培养,同时对MSC进行培养传代,记录MSC的融合时间及传代总数;利用流式细胞术(flowcytometry,FCM)检测患者MSC表面抗原的表达;将此34例患者培养结果与30例正常对照结果进行比较统计。另外对其中骨髓加外周血加第二供者脐血移植的10例患者与骨髓加外周血移植的19例患者的MSC体外扩增指标进行比较统计。结果表明:34例患者中有31例(91.1%)患者的MSC原代培养能达到贴壁融合,有1例(2.9%)达到部分融合,2例(5.9)未达融合;与正常对照相比,患者的MSCs融合时间明显延长,传代总数明显减少,CFU-F数明显降低,即其MSC的体外扩增能力明显受损。骨髓加外周血加第二供者脐血移植的10例患者与骨髓加外周血移植的19例患者相比,MSC达到融合的时间短,体外传代总数多,CFU-F计数高。结论:移植后患者的MSC呈明显受损状态,加用第二供者脐血细胞能部分改善患者MSC体外增殖功能。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出血性膀胱炎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2例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Duchenne muscular dystrophy,DMD)男性儿童应用BuCy+Flu方案预处理后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术,预处理期间给予美斯钠、水化、碱化等治疗常规预防出血性膀胱炎.其中5例患者...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患者血流感染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20年6月在我科行HSCT的910例患者的临床特征、发生血流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药敏情况。结果:910例患者中,111例在移植后100 d内确诊血流感染,98例的血流感染发生在粒细胞缺乏(粒缺)期。多因素分析显示,预处理方案含抗胸腺细胞球蛋白(ATG)、粒缺持续时间长、单个核细胞(MNC)输注量低是HSCT后血流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分离出的121株病原菌中,革兰氏阴性(G-)菌76株(62.8%),革兰氏阳性(G+)菌40株(33.1%),真菌5株(4.1%)。病原菌前3位依次为大肠埃希菌、表皮葡萄球菌和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和铜绿假单胞菌对碳青霉烯类药物耐药率分别为14.3%、7.7%和66.7%。G+菌对万古霉素、利奈唑胺、替考拉宁的敏感率分别为97.5%、100%和100%。血流感染患者HSCT后100 d死亡率显著高于无血流感染患者(P<0.001)。结论:预处理方案含ATG、粒缺持续时间长、MNC输注量低是HSCT后血流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移植后血流感染病原菌以...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米卡芬净在有侵袭性真菌感染(invasive fungal infection,IFI)病史的患者行造血干细胞移植(ha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HSCT)时二级预防(secondary anti-fungal prophylaxis,SAP)的有效性和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