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肾主骨”理论出自于《黄帝内经》,这一理论不仅有效地指导着中医的临床实践,同时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肾与骨的生理关系也被现代医学研究所证实。笔者从中医学和现代医学研究成果等方面阐述“肾主骨”这一理论的科学性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3.
肾主骨理论的现代研究概况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肾主骨理论是中医学的特色,也是现代医学研究的热点.本文兹从以下几方而综述如下. 1传统医学对肾主骨理论的认识 祖国医学认为肾的功能是,"肾者水脏,主津液","藏精,主生长发育与生殖".可以理解为两个方面,即解剖意义上的肾和功能意义上的肾,这两方面的功能决定了肾与骨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4.
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是以骨量减少,骨组织显微结构退化,骨的脆性增加,极易于发生骨折的一种全身性骨骼疾病。临床上以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和老年性骨质疏松症)最多见,主要因肾精亏虚导致的骨髓和气血生化不足,骨失髓血的充养所致。 相似文献
5.
6.
从中医“肾主骨”理论出发防治骨关节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传统中医学的整体观念与现代生理、生物学知识相联系,阐释肾主骨与骨关节炎(OA)的关系,指出OA属中医学"骨痹"的范畴,该病的发病与肾脏关系尤为密切,肾虚骨衰是OA发病的病机关键;古代和现代医家采用方药治疗OA时均以补肾法来治本;肾为先天之本,在体为骨,藏精生髓,肾的功能与作用涉及了分子-细胞-器官-整体多个层面。 相似文献
7.
8.
9.
10.
骨质疏松是以全身性骨量减少和骨组织微细结构破坏为特征继而导致骨脆性增加和骨折危险性增高的骨骼疾病. 相似文献
11.
12.
13.
肾主骨理论的现代理解与补肾法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从骨代谢物质基础的现代医学认识出发,把肾的功能概括为解剖学意义上的肾脏功能和综合概念意义上的肾的功能两个方面,认为补肾法研究可从此两方面考虑:一是以肾脏经化酶及肾脏对钙磷代谢的调控为主线进行探讨;一是对下丘脑—垂体--靶腺轴各个环节,以及各种相关调控因子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4.
马元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8,15(2):91-91,109
中医认为,肾与人体骨骼的生长、发育、衰老关系密切。骨质疏松症(0P)是中老年人常见病、多发病之一,是一种以骨量减少、骨的微观结构退化、骨折危险性增加的全身性骨骼疾病。近年来,随着中西医理论及临床、药理研究的发展,对中医的“肾主骨”理论与0P的认识不断深入,运用补肾法治疗0P已经得到中医学者普遍接受。 相似文献
15.
16.
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是以骨量减少,骨组织显微结构退化,骨的脆性增加,极易于发生骨折的一种全身性骨骼疾病。其中绝经后骨质疏松症(Postmenopausal osteoporosis,PMOP)又称Ⅰ型骨质疏松症,是妇女退行性病变之一,多发生绝经后5~15年,即年龄在51~70岁。临床主要表现为腰背疼痛,活动不利;身高缩短,驼背;易发生骨折(常见脊椎压 相似文献
17.
骨质疏松症与炎症微环境密切相关,提示炎症微环境可能是骨质疏松症发病的重要机制。骨质疏松症属于中医“骨痿”范畴,肾虚作为骨质疏松症发病的核心病机,肾精亏虚,气血津液生化不足,运行无力,从而痰瘀内生,激活炎症微环境,导致骨稳态失衡,诱发骨质疏松。因此,文章从“肾主骨生髓”角度,探讨骨质疏松症炎症微环境的中医内涵。深入探讨“肾主骨生髓”理论与炎症微环境之间的现代内涵,为诠释骨质疏松症病因病机提供新视角。 相似文献
18.
骨质疏松症是以骨量减少、骨的微观结构退化为特征,致使骨的脆性增加以致易于发生骨折的一种全身性骨骼疾病。近年来,许多学者根据“肾主骨”理论防治骨质疏松症取得许多成果。现将根据“肾主骨”理论防治骨质疏松症作用机制的研究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9.
骨伤科病人的治疗、辨证施护一般从肾着手 ,因“肾主骨”的理论是指导辨证施护的最基本的理论依据。在临床工作中 ,广泛运用温肾、补肾、壮肾的方法和药物 ,并以此指导护理工作。对于加速骨痂生长、骨折愈合 ,提高治疗效果 ,促进病人康复 ,起着重要作用。“肾主骨 ,生髓”,肾气盛则筋骨壮 ,骨折愈合迅速 ,肾气亏虚 ,则精髓不足 ,无以养骨 ,既易致腿足痿软无力 ,也易使骨伤者骨痂生长迟缓或停止 ,严重影响骨折愈合。1 辨证要点肾为先天之本 ,肾阴滋养五脏六腑之阴 (肾藏精 ) ,肾阳温煦五脏六腑之阳 (命门之火 ) 。临床上 ,既可单方致病 ,表… 相似文献
20.
认为《素问.五常政大论》提出的“气反”理论,与近代学者提出的“生物全息律”相一致,为后世上病取下,下病取上,中病傍取,内证外治,外证内治,上下并治等治法奠定了理论基础,可弥补八纲辨证及“八法”之不足。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