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对4株分离自甘肃、山东及陕西流行区黑热病患者及1株分离自北京郊区流行区的一只貉的利什曼原虫,应用同功酶电泳方法进行初步鉴定,分别属于杜氏利什曼原虫及婴儿利什曼原虫。  相似文献   

2.
背景:CD4+和CD8+T淋巴细胞在利什曼病的结局中起不同的作用。然而,原位免疫细胞化学研究显示T细胞在皮损中的分布有很大的可变性。目的:本研究用流式细胞检测法确定利什曼病皮损中的主要T细胞亚群,及与利什曼原虫敏感性循环T细胞的关系。患者和方法:用流式细胞计量法确定34例皮肤利什曼病(CL)、4例黏膜利什曼病(M L)及4例播散性利什曼病的病损处或外周血单核细胞(PBM C)表型。体外利什曼原虫抗原刺激外周血单核细胞得到利什曼原虫敏感T细胞。结果/结论:所有病损处均有不同数量的γδ淋巴细胞,与病程无关。IL-2R阳性细胞和γR干扰素…  相似文献   

3.
背景:在以色列,大多数皮肤利什曼病(CL)由硕大利什曼原虫引起。最近,一个新的关注焦点是在以色列北部Tiberias及其周边地区,CL由热带利什曼原虫引起。目的:评价热带利什曼原虫所致CL的诊断学临床(皮损大小、数目、部位和类型)和实验室(培养和PCR分析)参数、治疗反应及预后。方法:对2002年9月至2004年3月间经直接涂片证实的CL进行评价。回顾病历记录并进行电话调查。结果:49例患者中,男性34例(69%),女性15例(31%)。平均年龄31.1岁(M=26岁,极差1~70);76%患者居住在Tiberias及其周边地区。平均皮损数目2.6个(M=2个,极差1~10)。皮损常位…  相似文献   

4.
用草原兔尾鼠复制内脏利什曼病模型初探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给草原兔尾鼠经腹腔接种婴儿利什曼原虫前鞭毛体,5个月后剖杀动物作病理组织学检查,发现动物的脾、肝、骨髓、淋巴结、肾及输尿管内均有不同数量的利什曼原虫分布,有典型的内脏利什曼病病理损害。作者认为草原兔尾鼠是一种便于复制内脏利什曼病模型的动物。  相似文献   

5.
目的:确定杜氏利什曼原虫39KD抗原基因的基因分析与同源性。方法:以杜氏利什曼原虫39KD抗原基因为探针,与不同种株的利什曼原虫进行Southem杂交,确定不同种株的利什曼原虫该基因的变化,并将该基因序列测定后,进行DNA序列数据库检索,分析其同源性,并进行数据库登记。结果:杜氏利什曼原虫不同地域株及婴儿利什曼原虫基因组中均含有该基因,并且无明显定位变化,整个基因在DNA数据库中无完全DNA同源序列,在GenBanK中的序列号为3280。结论:该抗原基因是利什曼原虫保守基因。  相似文献   

6.
在1955年前,黑热病曾在我国许多省流行,但淋巴结性利什曼病直到1942年钟惠澜首先报告一例局限性淋巴结性利什曼病后才有所了解。本文复习了国内1967—1970年在西北发生的5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以及对当地主要传染媒介硕大白蛉吴氏亚种的调查和动物储存宿主的调查,并对当地大沙鼠(Rhombomys opimu8)作为野生动物储存宿主的重要性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7.
本文报告一例黑热病患者骨髓内杜氏利什曼原虫的超微结构。结果表明其基本结构与其他利什曼原虫相似,但虫体大小、膜下微管数及膜下微管中心间距有一些区别  相似文献   

8.
光敏生物素标记k-DNA打点杂交鉴定利什曼原虫种株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光敏生物素标记利什曼原虫动基体DNA(k-DNA),以打点杂交鉴定利什曼原虫。结果表明,在前鞭毛体数为10~4~10~5时,此法能显示出利什曼原虫不同的种和株间有明显的区别,并且发现采自国内黑热病流行病学特征不同的地区的虫株间k-DNA 在同源程度上存在差异,但用传统分类法则无法加以鉴别。此法为快速、简便地鉴定利什曼原虫及诊断黑热病提供了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9.
目的:预测婴儿利什曼原虫全基因组编码蛋白中刺激细胞免疫应答的优势抗原。方法:以计算机软件Net CTLpan对婴儿利什曼原虫基因组编码蛋白进行分析,确定与各类人HLA I类分子超型强结合抗原蛋白,综合预测细胞免疫优势抗原。结果:84个婴儿利什曼原虫基因组编码蛋白可与人HLA A2超型强结合,其中13个蛋白质还可与人HLA A1、A3、A26、B44、B7、B8、B58、B62、B39及B27超型强结合,它们大多数为膜蛋白,具有种属特异性。结论:预测婴儿利什曼原虫优势抗原可为发展抗内脏利什曼病疫苗提供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0.
背景:地中海盆地是婴儿利什曼原虫引起利什曼病的地方病区域。过去几年间随着H IV感染的出现,这一地区的内脏利什曼病患者显著增多,成人尤著。而且这些患者中利什曼原虫感染引起皮肤损害屡见报道。病例报道:一35岁葡萄牙女性———从1997年开始静脉吸毒的H IV阳性患者———2000年患内脏利什曼病,2001年和2002年中数次发作,均采用五价锑盐(锑酸葡甲胺)、脂质体两性霉素B及锑酸葡甲胺联合伊曲康唑治疗成功。内脏利什曼病第二次复发治疗几周后,体检发现患者面部出现红斑性丘疹,无自觉症状,随后波及躯干和上肢。皮损活检标本组织学检查发现,…  相似文献   

11.
用分子杂交技术分析不同种株利什曼原虫动基体DNA同源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32)P和生物素标记利什曼原虫动基体DNA(k-DNA),以Southern 杂交法分析了杜氏利什曼原虫四川人分离株(四川人株),四川犬分离株(四川犬株)及蜥蜴利什曼原虫k-DNA微环同源性。结果表明,形态上不能区别的利什曼原虫k-DNA 微环同源程度有种和株水平的差异。用电镜观察四川人株和四川犬株k-DNA 网,测得两者微环周长相同。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了解甘肃省黑热病流行区犬感染利什曼原虫的危险因素,为探索犬源型黑热病防控新方法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 确定文县兴隆村和迭部县洛大村为研究点。入户调查家犬的基本状况和症状体征,采集犬血并用PCR方法开展检测。运用IBM SPSS 23.0、Pearson χ2检验和多元Logistic回归方法评估犬的基本情况、临床症状和阳性感染犬之间的影响关系,筛选犬感染利什曼原虫的危险因素。结果 共调查2县家犬537只,利什曼原虫PCR 检测阳性率41.15%(221/537)。单因素回归显示豢养方式(χ2=12.357,P<0.05)、精神是/否活跃(χ2=11.883,P<0.05)、眼睑有/无分泌物(χ2=4.314,P<0.05)和趾甲是/否增长(χ2=37.292,P<0.05)4个变量与犬感染利什曼原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犬的性别、犬龄、身高、体重、品种、犬毛长短6个变量之间与犬感染利什曼原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多因素Logistic回归显示:犬的豢养方式[OR=3.051,CI=(0.965~9.645)]与犬感染利什曼原虫存在显著的相关性。结论 在甘肃省文县、迭部县存在大量利什曼原虫感染犬,犬放养是当地家犬感染利什曼原虫的危险因素,应加大群众防治黑热病意识,改善管理犬只方式,疾控部门加强犬监测,对有症状犬采取淘汰措施,减少黑热病传染源。  相似文献   

13.
皮肤利什曼病是一种由热带利什曼或墨西哥利什曼原虫侵犯皮肤引起的慢性皮肤寄生虫病,临床上较为少见,而发生在鼻部的更为罕见.本文报道1例鼻部皮肤利什曼病病例.  相似文献   

14.
皮肤利什曼病是一种由热带利什曼或墨西哥利什曼原虫侵犯皮肤引起的慢性皮肤寄生虫病,临床上较为少见,而发生在鼻部的更为罕见.本文报道1例鼻部皮肤利什曼病病例.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利用SSU rRNA分子探讨中国利什曼原虫基因多态性及其分子系统发育学。方法采用PCR法获得中国不同地区利什曼原虫SSU rDNA,通过Clustal X软件比对序列碱基,构建贝叶斯进化树。结果中国不同地区流行利什曼原虫分属于不同的支序,在中国除了有杜氏利什曼原虫外,还有热带利什曼原虫和一支在国际上还没有定种的未定种存在。结论在中国有未定种利什曼原虫存在。  相似文献   

16.
利什曼原虫引起的利什曼病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寄生虫病,采用疫苗防治该病是当前研究的热点领域之一。动基体膜蛋白11(KMP11)抗原是一种有效的疫苗候选分子,本文综述了牛痘病毒、疱疹性口炎病毒、腺病毒血清型5、刚地弓形虫和蜥蜴利什曼原虫等微生物介导的利什曼原虫KMP11疫苗的研制现状。  相似文献   

17.
现场调查结果表明:内蒙古额济纳旗大沙鼠和蜥蜴均自然感染了利什曼原虫;感染原虫的大沙鼠耳组织无溃疡;该原虫虫体比其它利什曼原虫大,对小鼠不致病。但能在黑线仓鼠睾丸的塞氏细胞内繁殖;蒙古白蛉和安氏白蛉是大沙鼠利什曼原虫的主要传播媒介,微小白蛉新疆亚种为蜥蜴利什曼原虫的媒介;未发现当地居民有皮肤利什曼病,提示大沙鼠利什曼原虫对人类无致病作用。  相似文献   

18.
<正>黑热病是利什曼病的一种,由利什曼原虫感染而引起的疾病统称利什曼病,是危害严重的人兽共患寄生虫病,发病于婴幼儿少见。本研究对婴幼儿黑热病2例进行了病例分析及文献复习,现总结如下。1病历摘要例1男,1岁2个月,既往体健,主因发热7 d于2015年8月20入我科。体温最高39.6℃,热峰每日4~5次,口服退热药可降至正常,病程中不伴皮疹、抽搐、咳嗽、喘息及关节红  相似文献   

19.
目的:本文目的是研究干燥型不同临床形式皮肤利什曼病(CL)表皮朗汉斯细胞的数量和分布特征。方法:研究16例热带利什曼原虫所致干燥型皮肤利什曼病(CL),临床上分为:①坚硬丘疹、结节、中央有结痂的斑块,病程<2年者5例;②具有特征性丘疹周围有陈旧结痂,病程>2年的狼疮样利什曼病6例;③皮损不愈合的慢性非结节,病程>2年者5例。石蜡包埋切片H E染色,CD1a免疫组化染色。结果:与慢性和狼疮样利什曼病相比,急性患者每毫米长表皮朗汉斯细胞的数量增加。结论:急性利什曼病皮损呈递的抗原数量最多,因而朗汉斯细胞的数量增加,将来自于利什曼原虫的…  相似文献   

20.
背景:几乎没有资料能用于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 IV)感染者的由皮肤病原虫引起的皮肤利什曼病。目的:在法属圭亚那描述9例H IV感染者的皮肤利什曼病,并同普通无H IV感染者的皮肤利什曼病的临床特点和对治疗的反应作比较。方法:1994-04/2000-12在法国嘎纳开展了病例对照研究。作者比较了9例患有利什曼病的H IV感染者和与之相匹配的27例对照者的相关变量,包括利什曼病的临床类型、皮损数量、淋巴血管炎和腺体疾病的表现、治疗后复发率复发或再感染。结果:8例H IV感染者患有限局性皮肤利什曼病,1例患有皮肤黏膜利什曼病。所有对照者患有皮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