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银屑病是一种免疫性疾病,大量研究证实T细胞在其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近年来,传统药物治疗银屑病的疗效不高、不良反应大,而生物制剂表现出显著的疗效和较好的安全性。靶向性生物制剂能阻断T细胞活化及其相关细胞因子的产生,在治疗中、重度银屑病方面疗效显著。近年来国外应用生物制剂治疗银屑病的报道屡见不鲜,国内虽有使用,但甚少。该文对多种银屑病生物制剂的作用机制、临床疗效和国内病例报道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2.
炎症性肠病是一种免疫相关的慢性炎症性疾病,目前难以治愈。传统治疗方法(如氨基水杨酸、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只能缓解症状,难以阻止疾病进展、改变疾病进程。生物制剂为炎症性肠病的治疗带来转机。随着研究的深入,更多新的生物制剂和小分子药物进入临床开发的各个阶段。本文对目前正在临床应用或研发的生物制剂和小分子药物的作用机制及临床试验结果进行总结,旨在了解本领域最新进展。  相似文献   

3.
目前,银屑病在全球范围内的发病率大约是0.1%-3%,该病属于炎症性慢性皮肤病。研究证实银屑病的发病原因主要与t细胞以及表皮细胞介导的慢性炎症有很大关系。临床上对于银屑病治疗主要以tnf-α拮抗剂生物制剂为主要药物,如英夫利西单抗、阿达木单抗以及依那西普等,尽管此类药物对于银屑病的治疗存在诸多优点,但是仍然有半数以上患者对药物副作用无法耐受或者治疗效果不甚理想。近年来,最新研究表明阻断il-17与il-23受体来治疗银屑病获得了十分理想的效果,il-17受体拮抗剂主要有ixekizumab、brodalumab以及secukinumab三种,il-23受体拮抗剂主要有risankizumab、tildrakizumab以及guselkuman三种。本文将针对与银屑病发病机制相关的t细胞亚群、表皮细胞以及最新治疗该病的生物制剂作如下综述。  相似文献   

4.
银屑病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皮肤疾病,其发病机制主要与白细胞介素(IL)-23/辅助性T细胞(Th)17反应轴和IL-12/Th1反应轴相关,同时固有免疫成分也逐渐成为银屑病研究领域的新热点。临床上主要有免疫调节或抑制剂、抗炎药物、生物制剂和物理光线等治疗手段,免疫调节或抑制剂与抗炎药物已普遍应用于临床,而随着对银屑病发病机制的逐渐认识,基于不同靶点的生物制剂靶向治疗已成为主要研究热点。但不同手段之间和不同药物之间的临床疗效与不良反应均有较大差别。  相似文献   

5.
炎症性肠病的患病人数逐年增加,传统药物治疗炎症性肠病的效果逐渐降低,甚至无法缓解临床症状。生物制剂与小分子药物应运而生,逐步应用于炎症性肠病的治疗。在炎症性肠病的治疗过程中,如何规范且准确地使用各类生物制剂和小分子药物成为临床医生所面临的难题之一。本文分析对比各类生物制剂和小分子药物的作用机制、用法、疗效及安全性等,为炎症性肠病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生物制剂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一种趋势。目前已上市或正在研究的治疗类风性关节炎的生物制剂有四大类 ,分别是 :( 1 )针对炎细胞趋化过程中粘附分子、趋化因子的生物制剂 ;( 2 )针对T细胞功能的生物制剂 ;( 3)针对炎症过程中细胞因子的生物制剂 ;( 4 )针对滑膜细胞 ,诱导其凋亡的生物制剂等  相似文献   

7.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一种慢性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B细胞过度活化导致免疫失衡是SLE发病的直接原因.因此,B细胞成为开发SLE新疗法的主要靶点.目前研发并应用于SLE治疗的生物制剂主要包括针对B细胞表面抗原、B细胞相关细胞因子和其辅助分子等,而细胞内小分子靶向药物也极具临床潜力.这篇综述将介绍靶向B细胞治疗SLE...  相似文献   

8.
王英德 《中国全科医学》2021,24(21):2629-2633
近年来,抗肿瘤坏死因子α制剂等生物制剂在炎症性肠病(IBD)治疗方面的应用逐年增多,但由于其安全性较低且继发性失应答率较高等,临床应用受限。随着新型生物制剂不断涌现,IBD的治疗进入生物制剂时代,而新型生物制剂有可能成为IBD药物治疗的主体。本文就新型生物制剂抗黏附分子制剂、抗白介素12/23因子制剂及JAK抑制剂在IBD中的应用现状、作用机制、疗效、安全性及应用前景进行评述,以期为新型生物制剂在IBD患者中的规范、合理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arthritis,RA)的发病率高、患病人口多,目前抗风湿性关节炎疾病缓解药物(disease-modifyingantirheumaticdrug,DMARD)主要是针对关键细胞因子靶点的生物制剂,但生物制剂面临着患者需要反复注射、价格昂贵等不足而不能满足RA的治疗。新开发DMARD药物已有针对Janus激酶(Januskinase,JAK)、脾酪氨酸激酶(spleentyrosinekinase,Syk)、p38激酶的抑制剂进入临床试验研究,蛋白激酶抑制剂的研发将为RA的治疗带来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主要包括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和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病因迄今尚不明确,目前临床上仍无有效治愈该病的方法。当前临床上的治疗方法主要有传统药物治疗、生物制剂、益生菌、干细胞移植以及中药。传统药物主要有氨基水杨酸类、皮质类固醇激素、免疫调节剂;生物制剂主要为抗TNF-α单克隆抗体;本文就以上治疗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1.
小檗碱类抗微生物化合物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小檗碱类化合物是一类具有多种生物活性且大量应用于临床的季铵类异喹啉生物碱。近年来,小檗碱类药物的研究与开发受到广泛关注,且逐渐成为一个发展迅速、充满活力的领域。通过结构修饰所得的小檗碱类衍生物具有良好的抗细菌、抗真菌及抗病毒活性,可通过多种靶点对微生物发挥抑制作用。本文综述小檗碱类衍生物在抗细菌、抗真菌及抗病毒方面的研究与开发进展状况,为进一步研发小檗碱类抗微生物药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子宫内膜异位症药物治疗新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宁蔚 《医学综述》2012,18(15):2452-2455
子宫内膜异位症(Ems)高发于育龄期妇女,通常采用保守性手术和(或)药物治疗。传统药物通过抑制卵巢雌激素分泌来抑制内膜病灶的生长,复发率高,不良反应较大。目前,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已经投入临床使用。另外的一些新型制剂(如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拮抗剂、芳香化酶抑制剂、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选择性黄体酮受体调节剂等)正处于研发阶段,其治疗EMS的机制、疗效、安全性得到了广泛的研究,且有望成为治疗EMS的新途径,来弥补现有治疗方法的不足。  相似文献   

13.
113例活动性肺结核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检测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CD3 、CD4 细胞明显减少,差异非常显著(P<0.01);CD 3、4/8(CD 4/CD 8)比值均减少但差异光显著住(P>0.05)。结论是活动性肺结核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减少主要是CD 4细胞减少,建议除加强卫生直传,增强防病保护措施之外,把增强CD 4细胞活性的免疫调节剂作为抗病治疗的辅助手段,是应该和必要的.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利用大肠癌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代替癌细胞进行化疗药物敏感性测定 ,指导个体化治疗。方法 :取大肠癌标本的同时抽取其外周血 ,利用噻唑蓝 (MTT)法 ,体外检测 34例患者癌细胞和淋巴细胞对 8种化疗药物的敏感性。结果 :大肠癌患者癌细胞抑制率与外周血淋巴细胞抑制率间呈正相关关系。结论 :大肠癌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化疗药物敏感性检测对临床选择化疗药物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门诊抗菌药横断面应用情况及处方书写规范情况,促进临床合理用药和规范化书写处方。方法:采用横断面分析,收集门诊西药房2006年10月19日0~24时门诊处方,对抗菌药应用及处方书写规范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门诊处方中抗菌药应用比例为23.59%;联用比例为18.48%;抗菌药应用频率排序前三位的分别是第三代喹诺酮类(31.58%),第一代头孢菌素类(23.16%)和硝基眯唑类(15.09%).门诊处方书写不规范情况主要是药品用法用量书写不规范(67%)和药品名称书写错误(55%)。结论:门诊抗菌药应用基本合理,但应加强细菌培养及药敏实验,避免抗菌药滥用;门诊处方用法用量书写应符合规范,应避免因药名梧写错误导致的医疗失误。  相似文献   

16.
150例普外科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成瑶 《四川医学》2009,30(12):1928-1929
目的了解普外科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应用现状,评估其合理性。方法对随机抽取的150例普外科手术期患者抗菌药物的应用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50例患者抗菌药物的使用率100.0%,52.0%联合应用2种抗菌药物,6.7%联合应用3种抗菌药物;用法用量不合理20.0%;选药不当8.7%;用药时机不当80.0%;治疗时间过长48.7%。结论我院普外科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存在诸多不合理现象,必须加强监督管理。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非小细胞肺癌的分子靶向治疗成为研究的热点,分子靶向治疗药物主要包括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单克隆抗体、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VEGFR)单克隆抗体、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等。这些药物在临床上都取得了一定的疗效,同时也出现了皮疹、腹泻、高血压等若干毒性反应,还有一些新药,如索拉非尼、舒尼替尼、伏立诺他、范得它尼等,都有相关的毒性反应。分子靶向治疗毒性反应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服药的依从性。本文就非小细胞肺癌分子靶向药物的毒性反应及处理措施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8.
刘海丽 《河北医学》2013,19(3):436-439
目的:了解承德市妇幼保健院儿科门诊抗感染药物的使用情况。方法:随机抽查2012年二季度儿科门诊处方2178张,对抗菌药物使用率、选择药物的适应性、用药品种、用法用量及联合用药情况进行了分析。结果:我院儿科门诊抗菌药物使用率37.5%,两种抗菌药物联合应用的处方比率为9.5%,单用一种抗菌药物的处方比率为24.3%。结论:承德市妇幼保健院儿科门诊抗菌药物选择、抗菌药物用法特别是给药频次还需要进一步的规范。  相似文献   

19.
Atherothrombosis is the major cause of acute coronary syndromes and cardiovascular deaths. Platelets participate in the processes of forming and extending atherosclerotic plaques. Therefore, antiplatelet therapy is a milestone in the primary and second prevention of atherothrombotic diseases. Along with the longterm use of antiplatelet agents, the safety and drug resistance has become a big concern in clinic and new drugs possessing higher effectiveness and fewer adverse effects are needed. Abundant recent data support that traditional Chinese herbs may be a good alternative and complementary choice of new antiplatelet drugs. This review highlights the progress of antiplatelet effect of active components derived from traditional Chinese herbs based on their chemical structures.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乳腺癌靶向治疗发展迅速,出现了许多新的药物和治疗靶点,包括新的抗HER-2药物,针对其他酪氨酸激酶如Src和其他信号转导通路如PI3K/Akt/mTOR的抑制剂。与此同时,多靶点联合治疗和单克隆抗体介导的免疫治疗的思路也逐渐得到认可。主要综述这些新药物的效果和临床应用前景,并对治疗新思路和面临的问题和挑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