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反佐”乃方剂学关于药物组成的法度之一。临床应用得当取效甚佳。 1“反佐”的涵义 1.1 配伍反佐:“反佐”首见于《素问·至真要大论》经云:“偶之不去,则反佐以取之,所谓寒热温凉,反从其病也”。此处是指大寒大热之证,与其相违之气格拒不纳,故取其气相同者以佐之,借其气同而易入,使违性者能与其气相争。因此说,配伍反佐就是指组方配伍时,在寒药中佐以热药,热药中佐以寒  相似文献   

2.
试析“反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析“反佐”王萧(广州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部510407)关键词:反佐;组方原则中图法分类号:R289.1“反佐”是祖国医学中有关方剂的组方法度之一。它最早出现于《素问·至真要大论》:“偶之不去则反佐以取之,所谓寒热温凉,反从其病也。”其后历代医家多有论...  相似文献   

3.
成书于东汉末年的《伤寒杂病论》,创造性地融理、法方药于一体,所记载的方剂上溯歧黄,下逮百事,被称为“方书之祖”。其组方精简,配伍严密,科学性很强,至今仍广泛用于临床且疗效显著。方剂的配伍主导着药物在方中的功效发挥。我们对《伤寒杂病论》中麻黄的配伍与功效发挥进行了整理和分析。麻黄是全书使用频率较高的药,《伤寒杂病论》载205方,含麻黄的方剂共有25方,占总方的12.20%,仅次于甘草和桂枝,麻黄在《伤寒杂病论》中功效广泛且特色明显,现将麻黄的不同配伍与功效之间的关系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4.
以《伤寒杂病论》(含《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两书)的方剂配伍为研究对象,将《伤寒杂病论》中方剂根据其治疗的病性、病位及病势进行归类,再依据中医基础理论中的八纲、脏腑、六经辨证等理论,并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对其进行分析,以探索《伤寒杂病论》中方剂的药物配伍规律与中医病性、病位及病势之间的关联。  相似文献   

5.
风药是中医临床用药的主要类型之一,文中对风药的起源及特点进行归纳。对《伤寒杂病论》中经典方剂桂枝汤、小柴胡汤、薯蓣丸药物配伍进行分析,探讨风药在《伤寒杂病论》方剂中配伍应用的作用及特点。  相似文献   

6.
论反佐     
“反佐”,是祖国医学中有关方剂的组方法度之一。它最早出现于《素问·至真要大论》:“偶之不去则反佐以取之,所谓寒热温凉,反从其病也”。其后历代医家多有论述,明代李时珍指出:“反佐,即从治也。谓热在下而上有寒邪拒格,则寒药中入热药为佐,下膈之后,热气既散,寒性随发也。寒在下而上有浮火拒格,则热药中人寒药为佐,下膈之后,寒气既消,热性随发也”。明代张景岳亦在其所著《景乐全书》中对反佐进行了专题阐述。近代诸多医家也在他们的论著中屡屡提及反佐,本文试对其进行探讨如下。  相似文献   

7.
经方特点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经方”一般是指《伤寒杂病论》一书中之处方。系统分析了《伤寒杂病论》中方剂的主要特点:方证相应、一方多证,配伍严谨、组方缜密,味少效宏、用药巧妙,作用全面、加减灵活。经方由于有诸多优点,成为创制新方的“祖方”,后世在经方的基础上衍化出大量方剂。  相似文献   

8.
将寒性与热性药物运用于一方之中称为寒热并用法。该法起源于《黄帝内经》,发展于《伤寒杂病论》。通过对经方中寒热并用方证进行分析,从性味归经、煎煮方法、配伍剂量上来探求寒热并用的作用机理;从寒热平调、去性取用、寒热相制、反佐之治等方面来介绍寒热并用临床作用,以期提高临床对寒热并用的认识。  相似文献   

9.
在《伤寒杂病论》中,有关麻黄配伍的相关方剂有34首,其中《伤寒论》载方剂14首,《金匮要略》载方剂20首。仲景灵活运用麻黄配伍治疗外感热病、咳喘病及内伤杂病,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0.
《伤寒杂病论》被后世誉为"众方之祖",所载方剂被尊为"经方"。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创制的方剂,皆用药精当,配伍严谨,疗效可靠。其中,很多方剂名称相同而仅有大小之分,文章试从病机、主证、治法、方药、用量等方面阐述《伤寒杂病论》中方剂的"大、小"之别,并阐明张仲景此为的深意,深入体会张仲景辨证论治和组方用药思想,旨在提高临床思辨能力,开拓治疗思路,以期更好的指导临床实践。  相似文献   

11.
半夏,《神农本草经》谓其味辛性温,“主伤寒寒热,心下坚,下气,咽喉肿痛,头眩胸闷,咳逆,肠呜,止汗.”《注解伤寒论》称其“辛以散逆气结气,行水气而润肾燥.”在《伤寒杂病论》(包括《伤寒论》和《金匮要略》)所载诸方中,用半夏者共有四十八处之多.然因配伍不同而功效有别,或以为君,或以为辅,或反佐,或取  相似文献   

12.
正0引言《伤寒杂病论》成书于东汉末期,由医圣张仲景所著,其所载方药至今大部分仍广泛应用于临床且疗效显著,被尊称为"经方"。麻黄,归肺、膀胱经,具有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的功效,常用于治疗风寒感冒、咳嗽气喘及风水水肿等病症。《伤寒杂病论》中对麻黄应用甚广,其中《伤寒论》中应用麻黄的方剂有13首,《金匮要略》中应用麻黄的方剂有18首,除去重复的葛根汤、大小青龙汤3首,《伤寒杂病论》中应用麻黄的方剂达28首之多,且应用出神入化,配伍严谨灵活,应用于临床均有很好的疗效。其应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3.
半夏是《伤寒杂病论》中使用频率较高的药物,其中《伤寒论》所载方剂中使用18次,《金匮要略》方剂中应用36次。以《神农本草经》中半夏之功效为纲,分别探讨不同经方中半夏的功效与配伍,有助于更加深入理解经方的运用。如半夏主伤寒寒热、止汗,多配伍柴胡、黄芩,以小柴胡汤、柴胡桂枝汤、大柴胡汤为代表方;主心下坚、肠鸣,多配伍黄连、干姜,以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为代表方;主下气,多配伍旋覆花、赭石、人参,以旋覆代赭汤、大半夏汤为代表方;主喉咽肿痛,多配伍苦酒、麦冬、人参,以苦酒汤、麦门冬汤为代表方;主胸张、咳逆,多配伍干姜、瓜蒌、黄连等,以小青龙汤、小陷胸汤为代表方;主头眩,多配伍生姜、茯苓,以小半夏汤、小半夏加茯苓汤为代表方。《神农本草经》的中药理论阐述是张仲景遣方用药的指导思想,而张仲景亦结合临床对《神农本草经》中半夏的功效应用加以拓展和发挥,并集中体现在《伤寒杂病论》之中,《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互参探讨半夏的性味与功用,以期拓展半夏其他的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4.
《伤寒杂病论》为东汉著名医家张仲景所著集理法方药于一体的医学经典著作,被后世誉为"方书之祖"。其伤寒部分经西晋王叔和搜集整理而形成后世流传的《伤寒论》,而杂病部分则直至北宋年间林亿等人删减校订了翰林学士王洙所发现的《金匮玉函要略方》,而形成后世流传的《金匮要略》。该文试从《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中含有甘草生姜大枣的方剂中归纳总结仲景对草姜枣的配伍应用规律。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神农本草经》与《伤寒杂病论》药物学内容的相关性,《神农本草经》的药性、功效及主治证在解析方剂配伍中的应用的探讨,从而为解析方剂配伍澄本溯源,提供本草文献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伤寒杂病论》不识人证辨析王恒照兰州军区军医学校(730020)考诸《说文》:“识,常也;一曰知也”之义,可知仲景所说之“不识人”,实即目不识平常已识之人之省略语。纵观《伤寒杂病论》,推究斯证之因由,则有根本内绝、腑实失下、伤寒误汗、风邪中腑之四端,...  相似文献   

17.
张仲景所撰《伤寒杂病论,》经后人整理、重新编次,而成《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其中《伤寒论》载方113首,药89味;《金匮要略》载方205首,药155味[1,2]。仲景所博采或创制的方剂,组方严谨,疗效卓著,故后人尊张仲景为“医圣,”称其书为“方书之祖”。现就仲景方剂药物用量有关  相似文献   

18.
仲景善用桂枝,在《伤寒杂病论》中可见一斑。《伤寒杂病论》即后世之《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以五版教材为例,《伤寒论》(以下简称《伤》)载方112首,使用桂枝的方剂有40首,比例达35.7%。《金匮要略》(以下简称《金》)载方205首,含有桂枝的方剂有57首,比例达27.8%。仲景用桂枝,无论表里内外,上中下三焦,脏腑肢节均可灵活配伍使用,经验可概括为温、散、和、降四个字,现分别叙述之。  相似文献   

19.
一、《伤寒杂病论》中的补法运用补法,是治疗虚证的方法。它是以补益药为主,适当配伍,组成方剂,具有扶正补虚的作用。另外,在正气虚弱不能抗病或驱除余邪时,亦可兼用补法扶助正气,达到扶正驱邪的目的。此法是遵《素问·至真要大论》“虚者补之”“损者益之”“衰者补之”的经旨而运用的。论中的补法,按其所属方剂的功用特点和作用部位,可分为补气、补血、补阴、补阳;有正补五脏和五脏相生滋补;有补先天之本,和补后天之本之分。按其补益作用的大小和性质,可分为峻补、平补、调补、温补、清补等。为了便于探讨论中补法,以补气、补血、  相似文献   

20.
方剂配伍中君药的演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方剂君臣佐使配伍中的君药在历代文献记载中有着不同的涵义和数量。据现存文献,《庄子·徐无鬼》以愈病者为君药;《黄帝内经》中以治疗主病的药物为君药;《神农本草经》的君臣佐使用来区分药物善恶;唐·甄权《药性论》规定某药为君药;唐·蒋孝琬《杂注本草》以治疗阴病为君药;金·张元素《医学启源》以剂量最多者为君药;金·李杲《脾胃论》以力大者为君药;明·王肯堂《医论》中的君药则随年份不同而变化。君药的数量也不限于1味,可有2、3味甚至以某一方剂为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