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探讨人食管癌EC9706细胞中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受体的表达,及其对反义寡核苷酸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受体mRNA表达的影响和食管癌发生、转移的意义。方法:实验于2004-09/12在河南省肿瘤病理重点实验室完成。体外分5组培养人食管癌EC9706细胞,其中4组分别用设计合成的3条封闭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受体不同基因位点的反义寡核苷酸1~3及1条无关寡核苷酸转染,另一组不转染。采用完整细胞原位杂交技术观察各组EC9706细胞中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受体mRNA表达情况。结果:①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受体mRNA在食管癌EC9706细胞中呈阳性表达。②3条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受体反义寡核苷酸转染组EC9706细胞中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受体mRNA的表达无差异(2.66±0.21,2.63±0.23,2.65±0.22,P>0.05),但均显著低于无关寡核苷酸组及无转染组(5.67±2.86,5.02±2.75,P<0.05)。结论: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受体反义寡核苷酸转染人食管癌EC9706细胞后,可体外抑制EC9706细胞中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受体mRNA的表达,从而抑制食管癌的发生和转移。为临床预防食管癌的发生、发展和转移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MMP -7反义寡核苷酸对恶性肿瘤细胞MMP -7mRNA表达的影响 ,探讨MMP -7反义寡核苷酸的治疗意义。方法 将嵌合性硫代磷酸修饰的MMP -7反义寡核苷酸通过FuGENETM6导入低分化的胃癌细胞株KATOIII,采用RT-PCR检测该细胞表达情况。结果 ①FuGENETM6能提高转染效率 ,增强反义抑制作用。②MMP -7反义寡核苷酸转染的KATOIII细胞MMP-7mRNA表达量(MMP -7/β-actin光密度比值为0.305±0.02)明显低于对照组、PS -sODN及PS -mODN组(分别为1.590±0.012 ,1.140±0.03 ,1.508±0.017) ,P<0.05。 结论 MMP -7反义寡核苷酸可明显的降低肿瘤细胞的MMP -7mRNA表达水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干细胞生长因子(SCF)反义寡核苷酸对肝癌HepG2细胞中原癌基因蛋白质c-kit、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表达的影响及意义。方法以脂质体作为转染载体,转染SCF反义寡核苷酸于HepG2细胞。实验分三组:(1)空白对照组;(2)转染SCF反义寡核苷酸组;(3)转染SCF错义寡核苷酸组。Western blot方法检测转染前后肝癌细胞中SCF、bFGF蛋白的表达,RT-PCR检测转染前后肝癌细胞中c-kit与bFGF mRNA的表达,用流式细胞仪检测转染SCF反义寡核苷酸后HepG2细胞凋亡率。结果与转染错义寡核苷酸组相比,SCF反义寡核苷酸对HepG2细胞中c-kit、bFGF的表达有明显抑制作用,转染SCF反义寡核苷酸可明显增加HepG2细胞凋亡率(P<0.01)。结论 SCF在肝癌细胞凋亡中有重要调节作用,SCF/c-kit有可能作为PI3K/Akt信号通路的上游对肝癌细胞bFGF的表达起重要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4.
MMP—7反义寡核苷酸对KATOⅢ细胞MMP—7mRNA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MMP-7反义寡核苷酸对恶性肿瘤细胞MMP-7mRNA表达的影响,探讨MMP-7反义寡核苷酸的治疗意义.方法将嵌合性硫代磷酸修饰的MMP-7反义寡核苷酸通过FuGENETM6导入低分化的胃癌细胞株KATOⅢ,采用RT-PCR检测该细胞表达情况.结果①FuGENE TM6能提高转染效率,增强反义抑制作用.②MMP-7反义寡核苷酸转染的KATOⅢ细胞MMP-7mRNA表达量(MMP-7/β-actm光密度比值为0.305±0.02)明显低于对照组、PS-sODN及PS-mODN组(分别为1.590±0.012,1.140±0.03,1.508±0.017),P<0.05.结论MMP-7反义寡核苷酸可明显的降低肿瘤细胞的MMP-7mRNA表达水平.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双侧海马插管注射神经肽Y2受体的反义寡核苷酸对大鼠海马c-fos基因mRNA和蛋白表达的影响,探讨Y2受体在学习记忆中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双侧海马插管注射Y2受体的反义、错义寡核苷酸或生理盐水,应用RT-PCR和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大鼠海马中c-fos基因在跳台法训练后的表达水平变化。结果:①反义组大鼠海马c-fos基因mRNA表达水平23.40±8.87明显低于生理盐水组60.38±15.52和错义组53.14±11.71,差异有显著性意义(F=22.54,P<0.001)。但错义组与生理盐水组之间大鼠海马c-fos基因的mRNA表达水平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②反义组大鼠海马c-Fos蛋白阳性细胞数在海马CA1,CA3和齿状回分别为16.33±6.18,27.00±9.72和109.67±23.44,均低于生理盐水组和错义组,而错义组与生理盐水组之间c-Fos蛋白表达水平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论:神经肽Y2受体可能是通过调节c-fos基因的表达参与大鼠的记忆形成过程。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探讨内皮抑制素(endostatin)及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在骨髓移植(BMT)小鼠骨髓基质细胞中表达的相关性及川芎嗪对其表达的影响。取健康BALB/c小鼠,随机分为3组:正常组(不做处理),骨髓移植对照组(简称生理盐水组)和骨髓移植+川芎嗪治疗组(简称川芎嗪组)。生理盐水组和川芎嗪组分别胃饲生理盐水0.2毫升/只和川芎嗪注射液每次2毫影只,2次/天。在BMT后第7、14、21、28天处死小鼠,用间接免疫荧光法和RT—PCR法检测骨髓基质细胞endostatin mRNA及其蛋白、VCAM-1 mRNA及其蛋白的表达情况,并探讨二者表达的相关性。结果表明:endostatin蛋白主要表达于骨髓基质细胞核内,VCAM-1蛋白主要表达于细胞浆内。BMT后第7、14、21天川芎嗪组和生理盐水组endostatin m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显著低于正常组(P〈0.01或P〈0.05),且川芎嗪组低于生理盐水组(P〈0.01或P〈0.05);到第28天生理盐水组已基本恢复正常,而川芎嗪组仍未恢复正常水平。BMT后第7、14、21天川芎嗪组和生理盐水组VCAM-1 mRNA和蛋白的表达均明显低于正常组(P〈0.01或P〈0.05),且川芎嗪组明显高于生理盐水组(P〈0.01或P〈0.05),到第28天,川芎嗪组VCAM-1的表达已基本恢复正常,而生理盐水组仍未恢复正常,两组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1)。相关分析显示,生理盐水组骨髓基质细胞endostatin和VCAM-1 mRNA及其蛋白表达呈负相关(P〈0.01或P〈0.05),而川芎嗪组endostatin和VCAM-1 mRNA及其蛋白表达呈正相关(P〈0.01或P〈O.05)。结论:内皮抑制素可通过影响骨髓基质细胞表面VCAM-1的表达水平,阻碍基质细胞与造血细胞之间和细胞外基质与造血细胞之间的联系而影响骨髓造血;川芎嗪能提高BMT小鼠骨髓基质细胞表面黏附分子的表达,加快BMT后HSPC的归巢及在骨髓中的增殖,并通过反馈调节BMT小鼠骨髓基质细胞新血管生成抑制因子内皮抑制素的表达,促进骨髓微环境的修复,加速移植后骨髓的造血重建。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人食管癌EC9706细胞中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受体的表达,及其对反义寡核苷酸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受体mRNA表达的影响和食管癌发生、转移的意义。方法:实验于2004-09/12在河南省肿瘤病理重点实验室完成。体外分5组培养人食管癌EC9706细胞,其中4组分别用设计合成的3条封闭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受体不同基因位点的反义寡核苷酸1~3及1条无关寡核苷酸转染.另一组不转染。采用完整细胞原位杂交技术观察各组EC9706细胞中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受体mRNA表达情况。结果:①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受体mRNA在食管癌EC9706细胞中呈阳性表达。②3条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受体反义寡核苷酸转染组EC9706细胞中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受体mRNA的表达无差异(2.66&;#177;0.21,2.63&;#177;0.23,2.65&;#177;0.22,P&;gt;0.05),但均显著低于无关寡核苷酸组及无转染组(5.67&;#177;2.86,5.02&;#177;2.75,P&;lt;0.05)结论: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受体反义寡核苷酸转染人食管癌EC9706细胞后,可体外抑制EC9706细胞中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受体mRNA的表达,从而抑制食管癌的发生和转移。为临床预防食管癌的发生、发展和转移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转染血管内皮生长因子165基因的狗骨髓基质细胞体外生物学特性。方法:实验于2002-05/2005-06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协和医院骨科完成。实验分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基因转染组与对照组。从3只成人杂交犬髂骨取骨髓进行骨髓基质细胞分离培养,将重组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165基因用脂质体介导转染狗骨髓基质细胞,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方法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通过四唑盐、对硝基苯磷酸盐检测细胞增殖与碱性磷酸酶的活性;考马斯亮蓝法检测蛋白质含量;透射电镜观察细胞超微结构。结果:①重组质粒pcDNA3-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165转染骨髓基质细胞后第7,14天,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方法检测有血管内皮生长因子mRNA表达。②骨髓基质细胞转染基因后,细胞的增殖能力无明显影响。③培养后第6,8,10,12天,转染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基因骨髓基质细胞与对照组细胞比较,碱性磷酸酶活性增高,蛋白质合成增多[转染组碱性磷酸酶为(428.09±26.67),(565.11±24.17),(562.94±39.17),(596.45±30.17)nkat,对照组碱性磷酸酶为(363.57±20.67),(536.44±11.42),(537.11±26.83),(548.10±22.34)nkat;转染组细胞蛋白合成为1.41±0.23,1.46±0.24,1.59±0.33,1.74±0.26;对照组细胞蛋白合成为0.82±0.11,0.83±0.09,0.85±0.06,0.91±0.09]。④透射电镜可见转基因细胞内质网增多,线粒体致密,而糖原溶解与脂肪空泡则减少。结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基因转染可促进骨髓基质细胞的成骨分化。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反义寡核苷酸基因治疗方法对模型小鼠在体肺癌细胞的抑制作用。方法:于2001-05/2002-01在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实验动物中心制作C57BL/6小鼠皮下肺癌模型30只,分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反义寡核苷酸治疗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正义寡核苷酸治疗组及对照组。接种Lewis肺癌细胞后24h内,用反义寡核苷酸及正义寡核苷酸皮下注射进行治疗,对照组只注射生理盐水,观察小鼠肿瘤的生长情况。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蛋白表达,强阳性为,弱阳性为+。通过反转录多聚酶链反应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mRNA的表达,计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与β-actin比值作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水平参数。结果:30只模型鼠均进入结果分析。①平均瘤质量:对照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反义寡核苷酸治疗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正义寡核苷酸治疗组分别为(7.83±0.78),(4.49±0.43)和(7.73±0.69)g。②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癌周表达强度高于癌内,在对照组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正义寡核苷酸组多呈强阳性,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反义寡核苷酸组多呈弱阳性。③血管内皮生长因子120/β-actin: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反义寡核苷酸组(0.1594±0.025)低于对照组[(0.4020±0.032),P<0.01],低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正义寡核苷酸组[(0.3805±0.030),P<0.01]。④血管内皮生长因子164/β-actin: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反义寡核苷酸组(0.3073±0.021)低于对照组[(0.8780±0.029),P<0.01],低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正义寡核苷酸组[(0.8481±0.020),P<0.01]。结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反义寡核苷酸与肿瘤血管的生成密切相关。原位注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反义寡核苷酸能抑制小鼠在体肺癌细胞的生长。  相似文献   

10.
目的:测定神经元谷氨酸转运体(excitaforyaminoacidcarrierl,EAAC1)反义寡核苷酸对急性脑缺血损伤大鼠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梗死体积和海马数密度值的影响,探讨脑缺血神经保护新方法。方法:将大鼠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反义寡核苷酸组(简称反义组)和正义寡核苷酸组(简称正义组),用插线法建立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模型(MCAO)。运用Westernblot法、神经功能缺损评分、TTC染色、尼氏染色观察缺血区EAAC1表达和EAAC1反义寡核苷酸对缺血大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梗死体积和海马数密度值的影响。结果:模型组缺血区EAAC1表达(0.61±0.03)明显高于假手术组(0.20±0.01),差异有显著性意义(F=49.49,P<0.01),而反义组表达(0.31±0.01)低于模型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F=49.33,P<0.05)。反义组大鼠梗死体积(101.33±15.08)mm3显著小于模型组(140.5±20.27)mm3,差异有显著性意义(F=6.66,P<0.01),反义组大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3.33±0.41)分,显著高于模型组(1.42±0.34)分,差异有显著性意义(F=48.51,P<0.01),海马各区数密度值均高于模型组(P<0.01和P<0.05)。结论:EAAC1反义寡核苷酸对急性脑缺血损伤有神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同种反应性自然杀伤(NK)细胞在小鼠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MHC)半相合骨髓移植(BMT)中对宿主粒细胞和T细胞的清除、造血重建、植入及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的影响。方法以(C257BL/6×BALB/c)BCF_1(H-2~(d/b+))为供鼠,BALB/c(H-2~d)为受鼠建立小鼠MHC半相合BMT模型。根据照射剂量及NK细胞处理的不同将受鼠分为8.5 Gy对照组及7,6和5 Gy实验组。 8.5 Gy对照组进一步分为单纯照射组和BMT组,7,6及5 Gy实验组均进一步分为单纯照射组、BMT 组、非同种反应性NK(non-alloNK)细胞组及同种反应性NK(alloNK)细胞组。以外周血白细胞和血小板计数、受鼠型粒细胞及T细胞计数、H-2~(d/b+)细胞表达水平以及病理学检查等指标评价同种反应性 NK细胞的预处理作用。结果8.5 Gy单纯照射组生存期为(6.00±0.82)d,其他组生存期均大于60 d,各组均未观察到GVHD的临床及病理学表现;alloNK细胞组造血重建明显快于其他组(P值均< 0.05);移植后1天各照射剂量alloNK细胞组骨髓及脾细胞中受鼠型H-2~(d+)粒细胞和T细胞明显减少, 与相同照射剂量BMT组及non-alloNK细胞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7,6和5 Gy alloNK细胞组供鼠H-2~(d/b+)细胞植入率显著高于相同照射剂量BMT和non-alloNK细胞组(P值均< 0.05)。结论alloNK细胞在小鼠MHC半相合BMT中具有清除受鼠体内残存粒细胞和T细胞、提高供鼠细胞植入和促进造血重建的作用,且不引起GVHD。  相似文献   

12.
本研究探讨川芎嗪对骨髓移植(BMT)后小鼠骨髓基质细胞bFGF表达水平的影响及其促进骨髓造血重建的机制。取健康BALB/c小鼠,随机分为3组:正常组(不做处理),BMT+生理盐水组(简称生理盐水组)和BMT+川芎嗪治疗组(简称川芎嗪组)。生理盐水组和川芎嗪组分别胃饲生理盐水0.2毫升/只和川芎嗪注射液每次2毫克/只,2次/天,直至处死为止。在BMT后第7、14、21、28天处死小鼠,用RT—PCR和Western blot方法检测骨髓基质细胞bFGF mRNA及其蛋白表达水平。结果表明:BMT后第7、14、21天川芎嗪组和生理盐水组骨髓基质细胞bFGF mRNA及其蛋白的表达均明显低于正常组(P〈0.01或P〈0.05),但川芎嗪组明显高于生理盐水组(P〈0.01或P〈0.05),到第28天,川芎嗪组bFGF mRNA及其蛋白的表达已恢复正常,而生理盐水组仍未恢复正常,两组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川芎嗪可能通过增加bFGF的表达水平而促进骨髓微环境的修复,加速BMT后骨髓的造血重建。  相似文献   

13.
探讨体外维甲酸 (RA)对小鼠骨髓基质细胞 (BMSC)粘附分子ICAM 1和VCAM 1的表达及人脐血单个核细胞 (UCBMNC)对BMSC粘附率的影响。用流式细胞术方法检测 0 .1 ,1 .0和 1 0 .0 μmol/LRA处理后BMSC粘附分子ICAM 1和VCAM 1的表达 ,以MTT方法检测 3种浓度RA处理后UCBMNC对BMSC粘附率的改变。结果显示 ,1 .0和 1 0 .0 μmol/LRA能增加BMSC上ICAM 1的表达及UCBMNC对BMSC的粘附率。RA对VCAM 1的表达无明显影响 ;RA上调ICAM 1的表达与增加UCBMNC对BMSC的粘附率呈正相关 (r =0 .7883 ,P <0 .0 5)。结论 :体外RA能上调小鼠BMSC上ICAM 1的表达和增加UCBMNC对BMSC的粘附率 ,两者呈正相关 ,为阐明BMSC粘附分子与造血干细胞归巢的相关关系及RA促进脐血造血干细胞归巢提供了体外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4.
本研究探讨全反式维甲酸(all—transretinoic acid,ATRA)能否促进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peripheral blood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PBSCT)预处理致伤的骨髓基质细胞(bonemarrow stromal cells,BMSC)功能的恢复。用流式细胞术检测27例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预处理前后BMSC表面细胞间黏附分子-1(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1,ICAM-1)和血管黏附分子-1(vascular adhesion molecule-1,VCAM-1)表达,用放射免疫法测定BMSC培养上清液中可溶性ICAM—1(sICAM-1)水平以及BMSC对CD34^+细胞的黏附率,并检测浓度分别为0、01、0.1、1μmol/L的ATRA作用后上述指标的动态变化。结果显示:PBSCT预处理后,BMSC表面ICAM-1和VCAM-1的表达以及BMSC培养上清液中sICAM-1的表达水平降低,BMSC对CD34^+细胞黏附率降低,而在ATRA作用后,BMSC表面ICAM—1表达增加,培养上清液中sICAM-1水平升高,BMSC对CD34^+细胞的黏附率增加.但VCAM-1表达变化不明显。结论:全反式维甲酸可部分修复受损的BMSC的黏附功能,有助于促进骨髓造血重建。  相似文献   

15.
本研究探讨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对骨髓移植小鼠造血重建的影响。重组腺病毒AdEGFP/hVEGF165经尾静脉注射给同基因骨髓移植BALB/c小鼠;在移植后10、20和30天时检测hVEGF165在小鼠体内的表达,同时测定外周血白细胞、血小板、红细胞计数和骨髓单个核细胞数;对分离移植后30天的骨髓单个核细胞进行脾集落形成试验。结果显示:重组腺病毒成功介导了hVEGF165在骨髓移植小鼠各脏器和血浆中的长期表达;移植后各时间点,接受hVEGF165治疗组小鼠外周血白细胞、血小板、红细胞计数及骨髓单个核细胞数虽然低于正常对照组,但高于其它实验组(P<0.05);移植后30天时hVEGF165治疗组小鼠骨髓单个核细胞形成的脾集落数(21.4±2.67)恢复正常水平(19.50±2.46)(P>0.05),较其它实验组显著增加(P<0.05)。结论:腺病毒介导的VEGF基因转移具有促进骨髓移植小鼠造血功能重建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川芎嗪促进同基因骨髓移植小鼠骨髓造血重建机制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探讨川芎嗪对骨髓移植(BMT)后小鼠骨髓中干细胞因子(stem cell factor,SCF)mRNA表达水平的影响及其促进骨髓造血重建的机制。BMT后统计小鼠存活率和计数脾集落形成单位(CFU—S),并采用RT—PCR方法从mRNA水平动态检测骨髓基质细胞中SCF的表达。结果表明:川芎嗪组小鼠在BMT后第10天CFU—S计数、第7、14、21天存活率及川芎嗪组干细胞因子的表达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或p〈0.05)。结论:)川芎嗪能够促进骨髓造血细胞的恢复,改善骨髓微环境,促进骨髓造血重建。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通过观察骨髓移植后小鼠骨髓中血小板内皮细胞间黏附分子 (PECAM 1/CD31)的表达水平变化及川芎嗪对其表达的调节作用 ,进一步探讨川芎嗪促进骨髓造血微环境修复、改善造血重建的作用机制。将BALB/c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 ,单纯BMT对照组和川芎嗪治疗组 (骨髓移植 川芎嗪 ) ,接受 7.5Gy60 Coγ射线一次性全身均匀照射 ,照射后进行同基因小鼠骨髓移植 ,并分别胃饲等量生理盐水与川芎嗪注射液 ,2次 /天。骨髓移植后第 7,14 ,2 1天 ,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小鼠骨髓有核细胞表面CD31分子表达水平 ,计数外周血白细胞、血小板及骨髓有核细胞数 ,并做骨髓组织学检查。结果表明 :骨髓移植后第 7,14 ,2 1天川芎嗪治疗组的CD31表达水平 ,外周血白细胞、血小板和骨髓有核细胞计数以及骨髓细胞增生程度均高于骨髓移植对照组 (P <0 .0 1或P<0 .0 5 )。结论 :川芎嗪可以明显促进骨髓移植后骨髓有核细胞表面黏附分子CD31的表达水平 ,这可能是其促进造血重建的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发夹状小分子干扰RNA(small RNA interference,siRNA)对白血病多药耐药细胞株K562/A02多药耐药基因(mdr1)和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π)基因功能的影响。方法以 mdr1 mRNA第79-99和GSTπ mRNA第308-327核苷酸为作用靶点,合成针对靶区域序列的发夹状 siRNA,克隆入pSilencer2.1-U6 neo,克隆产物为pSilence mdr1和pSilence GSTπ,转染K562/A02细胞株。用Western blot和荧光免疫组化法观察P糖蛋白(P-gp)和GSTπ蛋白的表达;MTT法检测阿霉素对K562/A02细胞半数抑制浓度(IC50)。结果 Western blot检测显示转染pSilence mdr1和pSilence GSTπ的K562/A02细胞株与K562/A02细胞对照组相比,P-gp和GSTπ的表达明显下降,分别从0.75 ±0.02和0.54±0.02下降到0.48±0.05和0.39±0.02(P值均<0.01),α-微管蛋白的表达没有变化;转染pSilence核纤层蛋白A/C的K562/A02细胞株与对照组相比,核纤层蛋白A/C表达明显下降,但P-gp和GSTπ的表达不变;荧光免疫组化显示P-gp和GSTπ阳性细胞比例从转染前的(71.25± 9.65)%和(81.25±6.49)%下降到转染后的(35.25±5:97)%和(41.25±4.43)%(P值均<0.01); 转染空载体后K562/A02细胞对阿霉素的耐药指数为23,转染pSilence mdr1和pSilence GSTπ后分别下降为8和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siRNA可有效、特异地逆转K562/A02细胞株 mdr1和GSTπ的多药耐药性。  相似文献   

19.
本研究检测分析c-myc、c-myb原癌基因在白血病细胞和骨髓基质细胞(BMSC)中的表达及其相关性。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定量分析原癌基因c-myc、c-myb的表达水平,通过流式细胞术分析白血病细胞和BMSC的膜表面抗原,同时采用染色体显带技术分析细胞核型。结果表明:①c-myc、c-myb基因在白血病细胞及其BMSC中均有一定的表达,尤其是在染色体异常的白血病细胞中高表达,其均值分别为1.15±0.38和1.03±0.48,与对照组比较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染色体异常的BMSC中其均值分别为2.08±0.82(P<0.05)和1.46±0.29(P<0.05);②在白血病细胞和BMSC中,c-myc mRNA、c-myb mRNA的表达水平均与血小板计数具有相关性;③在不同预后组中,c-myc mRNA、c-myb mRNA表达呈线性相关;④在白血病细胞及急性组BMSC中原癌基因c-myc、c-myb的表达存在正相关;⑤白血病细胞中c-myc的表达量分别与BMSC中c-myc、c-myb的表达量有相关性。结论:在白血病中降低c-myc或c-myb原癌基因的表达水平可能成为治疗白血病的一种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