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母亲血清HBV-DNA含量与新生儿脐血HBV—DNA水平与乙肝疫苗免疫接种失败的关系。方法用荧光定量PER方法分别检测116位母亲血清及其所生婴儿脐血的HBV—DNA含量。所有新生儿均于出生后给予乙肝疫苗全程接种,至1岁时检测HBsAg。结果A组母亲(HBV—DNA〈10^5.0 copies/ml)其婴儿HBsAg阳性率为15.6%,B组母亲(HBV~DNA 10^5.1-10^7.0 copies/ml)其婴儿HBsAg阳性率为23.9%,C组母亲(HBV—DNA〉10^7.1 copies/ml)其婴儿HBsAg阳性率为34.2%,显示不同HBV—DNA含量的母亲所生婴儿的HBV感染率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孕妇HBV—DNA高含量是导致乙肝疫苗免疫接种失败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乙型肝炎病毒(HBV)母婴传播情况及其影响因素,为乙肝防治工作提供依据。【方法】在上海市浦东新区妇幼保健院招募234名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阳性产妇开展流行病学问卷调查,分别采集母亲外周血和新生儿脐带血检测乙肝血清学指标及HBV DNA水平。新生儿脐带血HBsAg阳性且HBV DNA阳性者定义为新生儿HBV阳性。对65名新生儿出生后随访到7月龄,采集血样进行乙肝血清学与HBV DNA水平检测。【结果】HBsAg阳性产妇所生新生儿HBV阳性率为7.7%。产妇乙肝病毒e抗原(HBeAg)阳性和HBV DNA高浓度是HBV母婴传播的影响因素。产后7个月婴儿HBV阳性率为1.5%。【结论】应加强HBsAg、HBeAg均为阳性以及HBV DNA浓度较高孕产妇的孕期管理,开展HBV感染的治疗与干预;对HBsAg阳性孕产妇的新生儿进行24 h内的主、被动联合免疫,减少婴儿的HBV感染风险。  相似文献   

3.
乙型肝炎母婴传播是乙肝重要传播途径,H BsAg阳性母亲的婴儿出生6个月内24.3~45%发生HBsAg阳性,当母亲HBeAg阳性时,85~90%婴儿在6个月内发生乙肝病毒(HBV)感染,并容易演变为慢性HBsAg携带者(1~2)。乙肝疫苗或乙肝  相似文献   

4.
HBV母婴传播是造成婴幼儿HBsAg持续携带状态的主要传播途径之一,特别是母亲兼有HBeAg阳性者,其传播率较单项HBsAg阳性为高,据有关文献资料报导,双阳性母亲分娩的婴儿3~12个月内,HBV感染率可达80%,因此,阻断HBV母婴传播成为当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母亲乙肝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携带状况与新生儿乙肝疫苗(hepatitis B vaccine,HepB)免疫效果之间的关系,为阻断HBV母婴传播提供依据。方法在邯郸市随机抽取8022名满7月龄--2周岁儿童及其母亲,调查儿童的HepB接种情况,采取试纸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方法检测母子HBV标志物携带状况,并检测HBsAg阳性母亲的HBV基因型。结果母亲HBsAg阳性率为2.43%,儿童阳性率为0.45%,HepB保护率为81.48%。143名HBsAg阳性母亲中有127名C型,占97.69%。26对母子名HBsAg均阳性的母亲中,大三阳9名,小三阳5名,HBsAg和HBcAb阳性10名,三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03,P〈0.05)。结论母亲HBV基因型中以C型为主。阻断HBsAg阳性的母婴传播应采取联合接种HepB和乙肝高效免疫球蛋白等综合措施,同时,HBsAg和HBcAb双阳性母亲在母婴传播中的意义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6.
石玉风 《职业与健康》2008,24(21):2316-2317
目的了解妊娠合并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的孕产妇于产前(宫内)、产时(产道内)和产后(母乳喂养)等途径将HBV传播给胎儿、新生儿和婴儿,并引起相应感染的过程,以便积极采取有效的防御措施来降低母婴间HBV传播的概率。方法对131例HBV感染产妇,留取其新生儿脐血并检测HBV血清标志物5项指标,以HBsAg和(或)HBeAg和(或)抗-HBe阳性为HBV感染诊断标准。结果131例新生儿脐血中71例被感染HBV,感染率为54.2%。尤其HBeAg阳性母亲其新生儿脐血HBsAg阳性率高(26.9%21/78),被感染率高达(67.9%53/78)。HBsAg阳性,抗-HBc双阳性母亲其新生儿脐血无1例感染。结论母婴垂直传播是乙型肝炎病毒传播的主要途径。因此,进行婚前医学检查,开展孕产期HBV检测及母婴的主动免疫和被动免疫是阻断HBV母婴传播的3个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7.
乙型肝炎病毒宫内感染与围产期传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报道95名慢性HBsAg携带母亲的婴儿发生HBV宫内感染与围产期传播的情况。分娩时收集所有新生儿24小时内的静脉血及部分婴儿3月与7月龄静脉血,分别检测HBsAg、抗-HBs、抗-HBc IgM和HBV-DNA。HBsAg和抗-HBs用SPRIA检测,抗-HBc IgM用ELISA法检测,HBV-DNA用斑点杂交法检测。
结果95名新生儿中仅2名系HBV宫内感染(2.1%),其中一名新生儿血HBsAg阳性,3月龄仍持续阳性;另一名为新生儿HBV-DNA阳性、7月龄HBsAg和HBeAg均阳转。95份新生儿血无一份抗-HBc IgM阳性。15名HBsAg携带母亲所生的婴儿中,其母亲HBeAg阳性的5名婴儿均在3月龄时HBsAg阳转;2名HBeAg和抗-HBe均阴性母亲的婴儿有一名获得了HBV感染;8名抗-HBe阳性母亲的婴儿仅2名HBV-DNA阳性母亲的婴儿感染了HBV。此结果表明抗-HBe和HBV-DNA同时阳性母亲的婴儿同样可以感染HBV,而抗-HBe阳性HBV-DNA阴性母亲的婴儿不会发生围产期感染。  相似文献   

8.
本文报道用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和两种乙肝病毒(HBV)疫苗,联合接种于HBeAg阳性母亲所生的新生儿,以期能阻断母婴之间的垂直传播。母婴传播已被公认。婴儿HBV感染率可达90%。作者曾观察到HBeAg阳性母亲的32个婴儿,其中31个子出生后6个月内变为HBV携带者。产期  相似文献   

9.
作者于1983年~1985年在埃及—半农村地区的母婴保健中心开展研究,目的在于了解这些地区人群中母—婴传播乙型肝炎的频率,并评价不同的流行因素在传染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有35例母亲HBsAg阳性的婴儿完成了计划中的随访观察,包括于3、6及12个月时的体查及血液检测;同期,经随机选择30名HBsAg阴性母亲所生的婴儿作为观察对照。 HBsAg阳性母亲在分娩时检查脐血的HBsAg阳性率为24%,出生后3个月婴儿的  相似文献   

10.
为了探讨乙型肝炎(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母亲的婴儿接种乙肝疫苗后发生慢性乙肝病毒(HBV)感染的相关因素,以及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联合乙肝疫苗阻断母婴传播的长期效果,将624名HBsAg阳性母亲的婴儿随机分组,一组是0、1、6月龄单用乙肝疫苗免疫,每次20μg;另一组是出生时先注射HBIG100IU,然后在1、2、7月龄再接种乙肝疫苗,每次20μg。两组婴儿分别于1、3、6、12、18、24月龄及以后每岁静脉采血用酶免疫法检测HBsAg,同时随访,平均随访6.34±1.71年。结果显示有89例儿童发生慢性HBV感染,其中82%在6月龄前初次出现HBsAg阳性,主要是宫内感染。HBsAg和乙肝e抗原(HBeAg)双阳性母亲的婴儿,其慢性HBV感染率高于单阳性母亲的婴儿(单用疫苗,24.5%和10.7%,P<0.005;HBIG+疫苗,10.6%和3.8%,P<0.05),而且在6月龄内初现HBsAg阳性的婴儿中,双阳性母亲所生婴儿的慢性化率也高于单阳性母亲所生婴儿(单用疫苗,68%和40%,P<0.025)。同单用疫苗相比较,HBIG联合免疫组使1岁时的慢性HBV感染率由17.6%降为5.0%;总慢性HBV感染率双阳性组由24.5%降至10.6%(P<0.005),单阳性组由10.7%降至3.8%(P<0.025)。双阳性母亲婴儿中初现HBsAg阳性婴儿的慢性化率也降低了,而出生时HBsAg阴性、1~6月初现HBsAg阳性的婴儿,慢性化率由40.9%降至0(P=0.0315)。出生时HBsAg阳性的婴儿,1月龄HBsAg阴转率由26.4%提高至58.8%(P<0.025)。说明HBsAg阳性母亲所生婴儿接种乙肝疫苗后仍呈慢性HBV感染者,主要始于宫内感染;双阳性母亲的婴儿更易形成慢性HBV感染。单用疫苗对产时感染的阻断不完全,HBIG联合乙肝疫苗可明显提高产时感染的阻断效果,对宫内感染的慢性化也有一定阻断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乙肝)表面抗原(HBsAg)和e抗原(HBeAg)阳性产妇所生新生儿在出生后乙肝疫苗(HepB)和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联合免疫以及完成HepB全程免疫后乙肝病毒(HBV)突破性感染的影响因素。方法2016年6月-2017年5月在南昌市2个县(区)选择HBsAg和HBeAg阳性产妇所生新生儿,在联合免疫和HepB全程免疫完成后1-2个月检测血清HBsAg和乙肝表面抗体(HBsAb),分析儿童母婴传播阻断失败率(HBsAg阳性率)。结果本研究共纳入278名婴儿,母婴传播阻断失败率为2.52%(7/278),HBsAb阳性率为96.8%(269/278)。产妇HBsAg阳性时间在2年以上是阻断失败的危险因素,而分娩方式、喂养方式、母亲和婴儿HBIG的使用情况和婴儿性别等与HBV阻断失败率无相关性。结论HepB和HBIG联合免疫对HBsAg和HBeAg阳性产妇所生新生儿具有较好的乙肝母婴传播阻断效果,建议加强育龄妇女HBsAg和HBeAg筛查。  相似文献   

12.
本文报告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携带者母亲所生的105名儿童出生后第2~3年间受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的发生率。本组儿童出生时或部份在出生后第3、6个月投给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HBIG)预防 HBV感染。所投给一次剂量的 HBIG被动抗体3~4个月后消失。选择在12个月龄时HBV感染指标为阴性的婴儿,分析了此后感染的原因与母亲e系统指标的关系。经平均17.5个月以上的随访观察,有38.1%的婴儿受到了感染,年感染率为 36.0%。HBeAg阳性母亲所生的儿童感染率最高(57.1%),其次为HBeAg和anti—HBe两者均阴性母亲的儿童(20.4%),最低为anti—HBe阳性母亲的儿童(11.3%)。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免疫阻断治疗后新生儿乙肝病毒标志物的动态变化。方法193例乙肝病毒(HBV)携带孕妇分娩的193例新生儿于出生后12h内肌注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200U,同时在另一部位肌注重组酵母乙肝疫苗(HBVac)10μg。新生儿出生后即刻、6、12、18个月时采静脉血检测HBV标志物(HBVM)及HBVDNA。结果出生时新生儿乙肝表面抗体(HBsAg)阳性率16.6%,宫内感染率为3.6%。孕妇血清HBsAg、HBeAg、抗HBc均阳性,HBVDNA〉1500拷贝/ml分娩的非宫内感染婴儿出生时HBsAg阳性占13.3%,6月龄时均转阴;出生时抗HBs均阴性,12月龄时均转为阳性;出生时HBeAg阳性占95.2%,12月龄时均转阴;抗HBe始终为阴性;出生时抗HBc均为阳性,12、18月龄时阳性占31.3%和27.1%。孕妇血清HBsAg、抗HBe、抗HBc均阳性,HBVDNA≥500拷贝/m1分娩的非宫内感染婴儿出生时HBsAg阳性占5.0%,6月龄时转阴;出生时抗HBs均为阴性,12月龄时均转阳性;HBeAg始终为阴性;出生时抗HBe均阳性,12月龄时均转阴;出生时抗HBc均阳性,12、18月龄时阳性占65.0%和50.O%。出生时非宫内感染婴儿与母亲HBsAg阳性率(12.4%与1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抗HBs均阴性;抗HBc均阳性;HBeAg阳性、抗HBe阳性差异元统计学意义。结论HBV感染孕妇所生婴儿,只要及时给予HBIG与HBVac免疫阻断,可降低HBV感染率。HBeAg、抗HBe或抗HBc阳性随着日龄增长,可逐步转阴,且HBeAg、抗HBe转阴比抗HBe快。  相似文献   

14.
无症状HBsAg阳性母亲所生婴儿被HBV感染的情况,已是世界各国共同关心的重要问题。我国是HBV感染的高发地区,因此HBV母婴传播问题更为突出。近年来我国对HBV母婴传播及其阻断方法的研究有了很大的进展,已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但是我国人口众多,要做好阻断工作,仍需深入研究、推广。目前已知HBV的母婴传播的严重性在于:以孕妇HBV感染率平均为10%,其新生儿围产期感染率为40%计算,每年出生2500万新生儿中约有100万感染;扣除1年后的自然阴转数(阴转率约20%),加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通过宫内跨胎盘传播情况及其影响因素,为预防HBV母婴传播提供依据。[方法]选择上海市宝山区154名HBsAg阳性产妇和297名HBsAg阴性产妇分别开展流行病学问卷调查,并采集母亲外周血和新生儿脐带血来检测乙肝血清学指标及HBV DNA滴度。新生儿脐带血HBsAg阳性与HBV DNA阳性者定义为HBV跨胎盘传播。[结果]HBsAg阳性产妇所生新生儿脐带血HBV阳性率为8.4%。HBsAg和HBeAg双阳性产妇的新生儿HBV阳性率高于HBsAg单阳性产妇的新生儿HBV阳性率(20.0%比3.7%,P<0.05),相对危险度(RR)为5.41。随着母亲外周血HBV DNA水平的提高,跨胎盘传播的发生率也逐步提高。[结论]HBeAg可经过胎盘屏障直接传递至脐带血,而HBsAg则受到一定程度的\  相似文献   

16.
乙肝免疫球蛋白阻断乙肝病毒母婴传播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忠茹  战雁  肖宏国 《中国妇幼保健》2007,22(32):4615-4617
目的:研究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对阻断乙肝病毒(HBV)母婴传播的效果。方法:A组120例,对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阳性的孕妇于孕28、32、36周分别注射HBIG200U,对乙肝病毒e抗原(HBeAg)阳性的孕妇注射HBIG400U/次,所生新生儿为Ⅰ组。B组80例,孕期未注射HBIG,所生的新生儿为Ⅱ组,Ⅰ、Ⅱ组新生儿于生后24h内、1个月、6个月时,上臂三角肌肌内注射乙肝疫苗(HBVac)10μg/次,并于出生6h内、1个月时另侧上臂三角肌肌内注射HBIG100U/次,但HBeAg(+)孕妇的婴儿于生后6个月时再注射HBIG100U。C组75例,孕期未注射HBIG,所生的新生儿为Ⅲ组,新生儿于生后24h内、1个月、6个月时注射HBVac10μg/次。结果:A组较B组、C组新生儿出生时脐血HBsAg阳性率显著降低(P<0.05)。12个月时Ⅰ组与Ⅲ组婴儿HBsAb阳性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对HBV感染的孕妇于孕28、32、36周分别注射HBIG200U,但HBeAg阳性的孕妇注射HBIG400U/次,新生儿出生后采用HBIG和HBVac联合免疫阻断HBV母婴传播临床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7.
乙型肝炎感染是目前世界上一个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我国是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高发地区。根据1979~1980年乙肝流行病学资料,我国人群HBsAg阳性率约8%左右。母婴传播乙肝是我国的重要传播途径之一,传播机率平均为40~50%。近年来研究表明,HBsAg阳性的母亲所生的婴儿一年内的感染率可高达51.8~85.3%。受染婴儿的表现,在新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我国对乙型肝炎病毒(HBV)母婴传播及其阻断方法的研究有了很大进展。各地调查数据表明,我国孕妇HBsAg阳性率为4~10%。HBsAg阳性孕妇中,约1/3HBeAg阳性。HBsAg阳性孕妇所生婴儿,在出生半年内有20~50%成为HBsAg携带者;而HBeAg阳性孕妇分娩的婴儿,半年内成为HBV携带者的达75~90%以上(取决于母亲HBeAg检测方法的灵敏度)。出生后一年感染HBV的婴儿,多数能清除体内的HBV,而围产期感染的婴儿则大多数演变为持续感染的慢性携带者。这些人持续携带HBV的年限尚不清楚。有人估计, 社会上30%HBsAg携带者是由母婴传播所致。感染HBV的婴儿多数无症状,仅部分人SGPT轻度升高。但通过成人肝活检发现,大多数携带者肝内有各种病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并探讨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母亲所生新生儿,经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和乙肝疫苗联合免疫后乙肝表面抗体(抗-HBs)的动态变化.方法 选取2010年2月-2011年1月间辖区内医院HBsAg阳性母亲所生219名足月新生儿,进行HBIG和乙肝疫苗的联合免疫.在联合免疫后7、12、24、36个月随访观察抗-HBs阳性情况.结果 自然分娩及剖宫产新生儿出生后HBsAg阳性率分别为14.26%和6.9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2.49,P>0.05).新生儿HBIG和乙肝疫苗联合免疫后7、12、24及36个月,抗-HBs阳性率分别为91.78%、87.21%、72.15%和73.52%,联合免疫后7个月的抗-HBs阳性率最高.有8%左右的婴儿抗体未阳转,显示该免疫程序阻断乙肝病毒母婴传播的效果尚不完全.结论 HBsAg阳性母亲所生新生儿采用联合免疫效果较好,但仍进一步探寻更佳的免疫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检测乙肝病毒感染产妇其新生儿脐血HBV 5项指标,了解其传播特点,采取有效预防措施,阻断母婴间的HBV传播。方法:对68例HBV感染产妇,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分别检测其新生儿脐血HBV5项指标。结果:68例新生儿中40例感染HBV,感染率为58.8%,尤其HBeAg阳性母亲其新生儿脐血HBsAg阳性率高(35.3%),被感染率高(66.7%),而HBsAg、抗-HBc双阳性母亲其新生儿脐血无1例感染。结论:母婴垂直传播是乙型肝炎病毒传播的主要途径。进行婚前医学检查、开展孕期HBV检测及新生儿的主动免疫和被动免疫是阻断母婴传播的三个重要环节,尤其要对HBeAg阳性者应严格管理,经有效治疗、HBeAg转阴后方可结婚或妊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