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 比较异氟烷和丙泊酚在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麻醉中的作用.方法 颅内动脉瘤患者68例,随机分为A、B两组,各34例.A组:以1%~2%异氟烷持续吸入复合瑞芬太尼维持麻醉;B组:以丙泊酚6~8 mg/(kg·h)泵入复合瑞芬太尼维持麻醉.结果 两组病例手术期间血流动力学指标平稳;B组术后拔管时间明显短于A组(P<0.01);术后30 min,B组意识状态评分明显高于A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恶心、呕吐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异氟烷和丙泊酚都可以安全有效的用于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但丙泊酚和瑞芬太尼复合比异氟烷和瑞芬太尼复合更加适合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的麻醉.  相似文献   

2.
蔡兵  杨孟昌  牟玲  兰志勋 《四川医学》2012,33(9):1547-1549
目的比较丙泊酚瑞芬太尼静脉全麻与七氟烷瑞芬太尼静吸复合全麻这两种常用麻醉方式应用于老年患者骨关节置换术的优劣。方法 ASAⅡ~Ⅲ级行骨关节置换术的老年患者(60~75岁)60例,随机分为丙泊酚瑞芬太尼静脉全麻组(A组)与七氟烷瑞芬太尼静吸复合组(B组),A组采用丙泊酚靶控输注复合瑞芬太尼实现麻醉维持,B组采用七氟烷吸入加瑞芬太尼泵注实现麻醉维持。比较两组患者血流动力学相关指标和术后苏醒时间。结果 A组患者收缩压(SBP)、心率(HR)变化均小于B组(P<0.05)。A组患者吞咽反射恢复时间、术后清醒时间、拔除气管导管时间及出麻醉恢复室(PACU)时间均比B组缩短(P<0.01)。结论丙泊酚瑞芬太尼静脉全麻组麻醉维持更平稳,术后苏醒更迅速,该全麻可以更好的应用于行骨关节置换术的老年患者。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静脉麻醉在老年人脊柱手术中应用的临床效果,并与七氟烷吸人麻醉进行比较.方法 选择行胸腰椎手术的老年病人(年龄≥65岁)40例,ASAⅠ~Ⅱ级,随机分为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组(R组,n=20)和七氟烷组(S组,n=20)两组,每组20例.两组均采用以下麻醉诱导方式:咪达唑仑0.06mg/kg,丙泊酚1.5mg/kg,芬太尼4μg/kg及罗库溴铵0.8mg/kg.麻醉维持:R组持续输注瑞芬太尼6.0~8.0μg·kg-1·h-1,丙泊酚2.5~3.0mg·kg·h-1.S组持续吸入七氟烷,维持呼出气七氟烷浓度1.5%~2.0%.两组均持续吸人50%氧化亚氮,间断静注罗库溴铵维持肌松,控制呼吸,维持PETCO230~35mmHg.观察两组患者围术期血流动力学变化、术后苏醒时间和拔管时间及不良反应.结果 R组术中血流动力学较S组平稳,R组术后自主呼吸恢复时间、呼之睁眼及拔管时间短于S组(P>0.05),苏醒期躁动发生率明显低于S组(P<0.05).结论 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静脉麻醉与七氟烷吸入麻醉比较,具有血流动力学稳定、苏醒期躁动发生率低、安全可行等优点,同样适用于老年脊柱手术患者.  相似文献   

4.
目的 比较三种全麻方案用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的质量/价格比。方法 将拟行LC患者90例随机分为3组(每组30例),麻醉诱导均采用芬太尼4μg/kg,丙泊酚2 mg/kg,维库溴铵0.15 mg/kg,麻醉维持:A组为丙泊酚3~5 mg/(kg.h)+吸入异氟烷0.5%~3%;B组为丙泊酚3~5 mg/(kg.h)+瑞芬太尼6~12μg/(kg.h);C组为单用吸入异氟烷1%~4%。选取以下时间点:麻醉前(T1)、气管插管后 (T2)、术中胆囊切除后(T3)和术毕气管拔管后5 min (T4)。观察各时间点心率、血压、及血糖和皮质醇水平,记录各组麻醉苏醒时间、术后并发症与手术医师和患者的麻醉满意度,比较各组麻醉费用和住院总费用。结果 心率血压在T3时3组均高于T1时,T4时仅A,C组高于T1时而B组恢复正常;血糖和皮质醇水平T3时A,C组高于T1,T4时3组均高于T1时。呼吸恢复时间C组较其他两组长,麻醉苏醒时间和气管拔管时间B组最短。术后躁动B组最少,术后恶心呕吐C组最多,术后肩痛3组无显著差异。麻醉药物费用B组低于另两组,但麻醉总费用和住院费用3组无显著差异。结论 在三种麻醉方法中,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全凭静脉麻醉的质量/价格比最优。 【关键词】 麻醉,静脉 麻醉药,吸入 麻醉恢复期 费用和费用分析 经济学,药物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全麻苏醒期输注小剂量瑞芬太尼预防术后苏醒期躁动的效果。方法将120例腹部全麻手术的择期手术患者随机分为A组和B组,每组60例。两组均以咪达唑仑、阿曲库铵、芬太尼、依托咪酯诱导,丙泊酚+瑞芬太尼+硬膜外阻滞维持麻醉,A组缝皮时停止输注丙泊酚和瑞芬太尼,B组缝皮时停止输注丙泊酚,瑞芬太尼输注剂量减为0.05μg/kg/min,拔除气管导管后停用瑞芬太尼。分别纪录两组患者的麻醉时间、自主呼吸恢复时间、睁眼时间、拔管时间、苏醒期患者的躁动情况、拔管前患者的MAP、HR、SpO2。结果两组患者麻醉时间、自主呼吸恢复时间、睁眼时间、拔管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出现苏醒期烦躁的比率B组较A组小(P<0.05),在拔管期间患者血流动力学B组比A组更平稳(P<0.05)。结论全麻苏醒期输注小剂量瑞芬太尼可以使麻醉苏醒更平稳,可有效预防全麻苏醒期烦躁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 比较乳腺癌仿根治术患者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麻醉与七氟烷复合氧化亚氮麻醉的效果.方法择期行乳腺癌仿根治术患者60例,ASA Ⅰ~Ⅱ级,年龄20~60岁,体重45~80 kg.随机分为: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组(PR组)和七氟烷复合氧化亚氮组(SN组),每组30例.麻醉诱导:PR组丙泊酚剂鼍2 mg/kg,瑞芬太尼剂量2 μg/kg;SN组吸入8%七氟烷-氧化亚氮行肺活量法诱导.麻醉维持:PR组丙泊酚静脉输注速度6~10 mg/(kg·h),瑞芬太尼静脉输注速度0.2~0.3 μg/(kg·min).SN组维持七氟烷挥发罐刻度为2%~3%.记录两种麻醉诱导的情况;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通气和血流动力学及应激水平的改变情况;麻醉时间,睁眼时间,拔除喉罩时间和完全清醒时间;入术后恢复室(PACU)评分情况和用药情况.结果 与SN组比较,PR组的睫毛反射消失时间,下颌松弛的时间,诱导时间均缩短,但呼吸暂停的几率明显增多;睁眼时间,喉罩拔除时间,完全清醒时间方面均延长;术后恶心呕吐几率低,但疼痛较明显.结论 乳腺癌仿根治术患者,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麻醉或七氟烷复合氧化亚氮麻醉效果均较好,两种麻醉方法相比较无绝对的优势.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血液稀释联合靶控输注瑞芬太尼和丙泊酚控制性降压在脑瘤手术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择期脑瘤手术患者20例,随机分为血液稀释降压组(A组)和对照组(B组),每组10例,两组患者均采用静吸复合麻醉,诱导时依次静注芬太尼1~2gg/kg,丙泊酚1~2mg/kg和罗库溴铵0.6mg/kg,气管插管后机械控制呼吸,麻醉维持吸入0.5%~1%异氟烷,微量泵注入丙泊酚和瑞芬太尼。A组开皮前输入羟乙基淀粉130/0.4,15ml/kg,30ml/min,输入30min;B组输入生理盐水等量,术中常规输入复方氯化钠。观察并记录诱导后开皮前、术中、术后SBP、DBP、HR、出血、输血和尿量情况。结果A组SBP、DBP、HR均低于B组,A组出血明显少于B组,A组未输血,B组输入红细胞悬液共18U,A组尿量多于B组。结论血液稀释联合靶控输注瑞芬太尼和丙泊酚控制性降压可以有效安全地应用于脑瘤手术中。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肺保护性通气策略联合静吸复合麻醉对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患者免疫功能及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常规通气组分为常规通气+(丙泊酚)静脉全麻组(A1组);常规通气+(丙泊酚+右美托咪定0.2 ug/kg.h+七氟烷)静吸全麻组(A2组);常规通气+(丙泊酚+右美托咪定0.4 ug/kg.h+七氟烷)静吸全麻组(A3组);肺保护性通气组分为肺保护性通气+(丙泊酚)静脉全麻组(B1组);肺保护性通气+(丙泊酚+右美托咪定0.2ug/kg.h+七氟烷)静吸全麻组(B2组);肺保护性通气+(丙泊酚+右美托咪定0.4 ug/kg.h+七氟烷)静吸全麻组(B3组)。结果 B3组围手术期并发症少,有利于改善患者免疫功能。结论肺保护性通气+(丙泊酚+右美托咪定0.4 ug/kg.h+七氟烷)静吸全麻组应用于胸腔镜手术患者围术期免疫抑制轻。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比分析应用瑞芬太尼联合七氟烷或丙泊酚方式在全身麻醉手术中的效果。方法选择2014年1月至2015年3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择期全麻手术的42例患者随机平分为A、B组,分别给予瑞芬太尼+丙泊酚麻醉、瑞芬太尼+七氟烷麻醉。结果 B组的术后苏醒及拔管时间均显著短于A组(P0.05)。结论在全身麻醉中应用瑞芬太尼与七氟烷或丙泊酚联合方式均可取得满意的麻醉效果,瑞芬太尼联合七氟烷的麻醉方式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10.
吴向群  张庆  王昕 《实用全科医学》2009,7(12):1280-1282
目的观察比较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或七氟烷两种麻醉维持方式在全身麻醉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择期全麻手术患者40例,随机分成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麻醉组(P组)和瑞芬太尼复合七氟烷麻醉组(S组)。P组术中以瑞芬太尼0.1~0.2μg/(kg.min)与丙泊酚4~6mg/(kg.h)微量泵持续静脉输注维持麻醉,S组术中则以瑞芬太尼0.1~0.2μg/(kg.min)微量泵持续静脉输注和2%~4%七氟烷持续吸入维持麻醉,术中通过麻醉意识深度指数CSI(cerebral state index)监测调控维持麻醉深度在45±5。记录入室稳定15min时(T0)、麻醉诱导时(T1)、气管插管后(T2)、切皮时(T3)、手术进行30min时(T4)、手术刺激最强时(T5)、拔管(T6)和出手术室时(T7)的HR、SBP、DBP和SpO2,停止麻醉至拔管的时间、拔管时的清醒程度和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两组间HR、SBP、DBP、SpO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手术时间和术后并发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拔管时间及拔管时清醒程度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或七氟烷两种麻醉方式用于全麻手术维持,麻醉效果满意,血流动力学稳定,苏醒快速,尤以瑞芬太尼复合七氟烷麻醉方式更佳,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具有可控性强、安全有效的特点。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比观察不同呼气末七氟烷含量时癫痫及非癫痫病人脑电图及棘波的变化,以探讨癫痫手术中七氟烷维持麻醉的合适含量。方法20例癫痫需行手术治疗及15例非癫痫开颅手术病人,以1·0MAC七氟烷维持麻醉,术中置入硬膜外电极后,调整蒸发器刻度,分别控制呼气末七氟烷含量于0·7、1·0、1·3、1·5MAC,并各稳定15min后描记脑电图。结果癫痫病人1·0、1·3MAC七氟烷时棘波的频数与0·7MAC时相比无明显变化,而1·5MAC时棘波的频数明显高于0·7MAC时(P<0·05)。非癫痫病人在0·7、1·0及1·3MAC七氟烷时均无棘波出现,于1·5MAC时有5例出现棘波。随着呼气末七氟烷含量的升高所有病人的α和β波均逐渐减少,而δ波增多。结论癫痫手术用七氟烷维持麻醉,术中需行皮质脑电图监测时,将七氟烷含量维持于0·7~1·3MAC较为适宜,以保证癫痫源灶准确的定位及手术切除范围。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皮层脑电图(ECoG)监测下癫痫病人手术治疗的麻醉方案及管理方法.方法:选择40例需行手术治疗的癫痫病人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静吸复合麻醉组(A组)和全静脉麻醉组(B组).A组采用七氟烷静吸复合麻醉,B组采用丙泊酚靶控静脉麻醉,观察2组七氟烷吸入浓度及丙泊酚靶浓度分别为1.5最低肺泡有效浓度(MAC)或5.0μg/mL(T1)、1.0 MAC或3.0μg/ML(T2)、0.5 MAC或1.5μg/mL(T3)时ECoG出现爆发性抑制波例数、术中棘波频率变化以及血流动力学变化情况.结果:在T2、T3时刻,2组癫痫手术过程中ECoG可准确描记癫痫波且血流动力学指标稳定.2组病人在T1时刻ECoG出现爆发抑制波的例数最多,随着麻醉药物浓度的降低,2组ECoG监测到的爆发抑制波出现次数逐渐减少.但在不同时刻,2组在血流动力学指标、爆发抑制波和棘波出现情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七氟烷与丙泊酚对癫痫病人ECoG的影响均呈剂量依赖型,但在一定麻醉深度下不影响ECoG对癫痫波的识别及病灶定位,可安全用于癫痫病灶切除手术麻醉.  相似文献   

13.
钟河江  张晓东  杨天德  陶军  方平  谭虎  黄静  包晓航 《重庆医学》2004,33(11):1630-1631
目的探讨顽固性癫痫患者手术治疗的麻醉管理方法.方法回顾性总结了140例顽固性癫痫病人外科手术治疗的麻醉情况,术前给予咪唑安定、阿托品、东莨菪碱,全麻诱导给予芬太尼、异丙酚和维库溴胺,以芬太尼、异丙酚、维库溴铵静滴维持麻醉,进行脑电图检查前30min减浅麻醉,某些患者辅以异丙酚,待术中ECoG病灶定位完毕再加深麻醉.术中对NBP、HR、ECG及SPO2进行连续监测.结果所有患者的生命体征平稳;术中ECoG描记结果与术前进行自身对照,证实未受明显影响.结论全身麻醉是癫痫手术安全有效的麻醉方法,所使用的麻醉药及麻醉方法既保持了生命体征和麻醉管理的平衡,也未影响术中ECoG检测定位.合理的伍用全麻药物是癫痫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神经外科手术中坐位全身麻醉对循环血流动力学影响及围麻醉期的管理。方法:50例后颅窝手术病人,采用静脉复合诱导,吸入异氟醚伍用异丙酚维持麻醉,术中监测血流动力学,分别在麻醉前、坐位前、坐位后及术毕平卧位等时间点进行测定。结果:体位改变后出现血压下降,心率增快(P〈0.05),术毕平卧位恢复至麻醉前水平。结论:神经外科病人在坐位全麻手术期应维持血流动力学平稳。重视围麻醉期的管理。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评估接受非插管静脉全麻下宫腔镜手术女性患者,其术前经阴道分娩史对术中麻醉管理的影响。方法 收集非插管静脉全麻下宫腔镜手术患者99例,依据是否有经阴道分娩史分为有经阴道分娩史组(VD组,43例)和无经阴道分娩史组(NVD组,56例),比较两组患者:①麻醉前(T1)、麻醉后(T2)、扩宫后(T3)以及扩宫后3 min(T4)的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SpO2)、脑电双频指数(BIS)变化及血管活性药应用情况;②两组患者麻醉术中丙泊酚和依托咪酯诱导剂量、丙泊酚应用总量、丙泊酚追加剂量及次数、患者术中体动情况、呼吸抑制情况、手术时长、手术医生满意度评分;③术后清醒时长、术后恢复时长、术后30 min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及术后恶心呕吐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T1与T2时间点收缩压、舒张压、心率、SpO2变化均未见差异;T3、T4时点NVD组较VD组收缩压、舒张压明显升高(P<0.01);NVD组心率在T3时点明显升高,T4时点未见差异;两组患者术中应用血管活性药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NVD组丙泊酚应用总量、术中丙泊酚追加剂量和次数均大于VD组(P<0.01);NVD组术中发生体动次数更多(P<0.01),手术医生满意度评分更低(P<0.01),术毕清醒(P<0.05)和恢复时间更长(P<0.01),术后疼痛VAS评分更高(P<0.05),其余结果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术前是否存在经阴道分娩史明显影响非插管静脉全麻下宫腔镜手术患者麻醉管理,其围术期血流动力学变化、麻醉用药以及术后恢复质量等均发生明显变化,提示在此类手术中,需要根据患者不同分娩史进行差异化麻醉围术期管理。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电视胸腔镜手术时患者呼吸的管理及麻醉处理。方法对38例电视胸腔镜手术的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麻醉诱导时采用双腔气管插管,术中行单肺通气。结果单肺通气时一过性低氧血症(SpO290%)8例,通过调整呼吸参数,改吸入纯氧等措施,SpO2逐渐回升至正常。手术均顺利完成,无麻醉意外及围手术期死亡。结论胸腔镜手术的麻醉处理关键是双腔支气管插管位置准确,确保双肺分隔,加强围术期呼吸循环监测,避免低氧血症,为胸腔镜手术创造良好的条件。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丙泊酚和七氟烷麻醉对老年患者普通胸外科手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普通胸外科择期手术的60例老年患者随机分为丙泊酚组(丙泊酚复合芬太尼全凭静脉麻醉)和七氟烷组(七氟烷复合芬太尼吸入麻醉),每组30例。记录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单肺通气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睁眼时间和拔管时间等手术相关情况;采用简易智力状态检查表(MMSE)评估患者术前和术后1、3、6、24、72 h的认知功能;双抗体夹心ABC-ELISA法测定麻醉诱导前和术毕1 h血清S100β蛋白水平。结果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单肺通气时间和术中失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七氟烷组术后睁眼时间和拔管时间显著长于丙泊酚组(P<0.05)。两组术前MMSE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 h和3 h的MMSE评分均显著低于术前(P<0.05);七氟烷组术后1、3、6 h的MMSE评分显著低于丙泊酚组(P<0.05);丙泊酚组和七氟烷组的MMSE评分分别于术后6 h和24 h恢复至术前水平。两组术后血清S100β蛋白水平均显著高于麻醉诱导前(P<0.05),且七氟烷组显著高于丙泊酚组(P<0.05)。结论丙泊酚和七氟烷麻醉均可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高血压脑出血超早期手术的麻醉方法。方法对86例高血压脑出血超早期手术患者的麻醉过程进行回顾性分析。86例患者均实施气管内插管静脉复合全身麻醉及控制性降压。结果麻醉效果良好,手术顺利。术中除5例患者出现严重心肺并发症外其余81例生命体征较平稳,全组病例均安全渡过手术期。结论气管内插管静脉复合全身麻醉并控制性降压是高血压脑出血超早期手术患者的安全合理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冠心病患者"一站式"杂交手术的麻醉管理经验和相关问题.方法 2007年7月至2009年6月北京阜外医院63例冠心病"一站式"杂交手术患者,先行小切口不停跳的乳内动脉到前降支的搭桥手术,术后即刻造影确认乳内动脉搭桥是否通畅,随后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中连续监测有创血压、五导联心电图、中心静脉压(CVP)、脉搏血氧饱和度、体温等.诱导和维持宜采用小剂量阿片类药物为主的静吸复合麻醉方案,并且根据手术需要采取特定的抗凝方案.结果 术中血流动力学稳定,出血少,术后机械通气时间短;利用快通道技术实施术毕即刻拔管6例;围术期无一例患者死亡.结论 该类手术具有的微创特性对循环的影响小,单纯麻醉管理的难度不大,注意术中需要采取特殊的抗凝方案.快通道技术的实施可以进一步体现该类手术的优势.  相似文献   

20.
嗜铬细胞瘤病人的临床特点及围术期麻醉管理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Guo X  Luo A  Huang Y  Ren H  Ye T 《中华医学杂志》2002,82(8):523-526
目的 总结嗜铬细胞瘤病人的临床特点及围术期麻醉管理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 2 5 8例嗜铬细胞瘤病人的临床特征、麻醉方法及围术期死亡率。结果  5 8% (15 / 2 5 8)的嗜铬细胞瘤为多发性内分泌腺瘤 (MEN)II型或混合型的组成部分。 6 0 % (14 9/ 2 4 9)的嗜铬细胞瘤病人在术前有儿茶酚胺的心脏毒性表现。术前 5 9% (14 7/ 2 4 9)的病人有糖耐量改变。术中补充的液体量在硬膜外麻醉组为 3474ml± 6 2 4ml,硬膜外加全麻组为 36 5 4ml± 4 75ml,两者均明显高于全麻组 (2 5 34ml± 5 12ml,q1=5 72 ,P <0 0 1,q2 =5 83,P <0 0 1)。与全麻组相比 ,硬膜外麻醉组和硬膜外麻醉复合全麻组在肿瘤切除之前血流动力学较为平稳。围术期死亡率由第 1阶段 (195 5~ 1975年 )的 8%(5 / 6 0 )明显降低到第 2阶段 (1976~ 1994年 )的 1 2 % (1/ 75 ) (χ2 =4 0 5 ,P <0 0 5 )。在第 3阶段(1992~ 2 0 0 1年 )无围术期死亡病例。结论 嗜铬细胞瘤切除术后良好的转归取决于围术期的诸多因素 ,包括术前仔细评估重要脏器功能、应用α受体阻断剂扩血管以达到扩充血容量的目的、术中周密的麻醉管理、以及术后适当的循环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