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年来心脏起搏技术的发展也表现在对心房颤动(房颤)的预防和治疗方面,包括采用单部位心房起搏,双心房(左、右)起搏,双部位(右心房的不同部位)起搏及不同工作程序等方法。传统的观点认为房颤是由心房内持续性折返激动引起。1920年Lewis提出了折返激动是房颤的发生机制。1959年Moe在计算机程控刺激实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多个小折返环”学说。1977年Allesie在兔的急性房颤模型中标测到多个直径小于1cm的小折返环,并提出核心折返环的概念,认为环中心组织可自动形成一个功能性传导屏障,不需特定的解剖结构就可以发生折返。1981年Hoffman提出了…  相似文献   

2.
心房颤动的诊断与药物治疗(中国专家共识)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特点是心房丧失规则有序的电活动,代之以快速无序的颤动波。心房因失去了有效的收缩与舒张,泵血功能恶化或丧失,并导致心室极不规则的反应。房颤的发病机制包括多种,如快速的局灶异位活动、单环路折返机制、多环路折返机制;也包括炎症介质以及自主神经系统活动参与等。不同人群房颤发病机制并不相同,不同发病机制的房颤对不同治疗方法的反应也不相同。  相似文献   

3.
房颤是在心房肌中出现的多发微折返激动所引起的主动快速的房性异位心律,使心律不能正常有规律的舒缩活动,代之以各部位相互不协调的颤动,使心房排血量降低,导致心衰。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男7例,女6例,平均年龄35岁。(1)  相似文献   

4.
心房颤动基础研究和临床治疗中的新视点   总被引:38,自引:0,他引:38  
心房颤动 (房颤 )将成为 2 1世纪新生的心血管流行疾病。迄今 ,房颤的多数治疗手段仍以临床为基础 ,且多为被动或以预防并发症为目标。加强对房颤的基础研究 ,建立有效的以机制为基础的治疗途径 (mechanism basedtherapeuticapproaches)可能为房颤的治疗开辟一条新的道路。2 0世纪早期 ,Garrey等即提出房颤单灶起源的理论。近 5 0年来 ,尤其是 196 4年后 ,Moe等提出的多源折返成为房颤发病机制的主导理论 ,认为在心房同时有 3个或 3个以上折返环开放运行就形成房颤 ,因此 ,通过采用相应的药物…  相似文献   

5.
房颤的机制至今仍未明了。实验和临床研究表明折返机制参与房颤发生和持续过程。在折返性心律失常中,波长即折返环的不应期和冲动传导速度的乘积决定着折返环的大小。由于局部心房组织的不应期和冲动传导速度在临床上难以测定,故这一概念迄今尚未应用于人体房颤的分折。为了进一步阐明房颤终止与持续的机制,Asano等从电生理检查中以程序刺激诱发房颤并分析高位右房内电位,提出波长指数-这一临床可变性的半定量参数,以表示微折返坏的大小,观察波长指数变化与房颤终止和持续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正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发生率为0.15%~1%,是以无序的心房激动伴随其后发生的心房机械功能退化为特征的室上性快速性心律失常,是由心房-主导折返环引起许多小折返环导致的心房节律紊乱。本病发病率高,持续时间长,可引起严重的并发症(如心力衰竭和动脉栓塞),导致患者残疾或病死率增加。目前我国房颤人群发病率约为0.61%,按13亿人口计算,推测我国目前房颤患者数近800万~([1])。房颤因其不易转复为窦性心律,易复发,转复后难维持窦性心律,血栓形成等危险成为临床的棘手问题,也是研究热点。近年射频消融、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等治疗手段取得了长足进步,使许多快速性和缓慢性心律失常得  相似文献   

7.
探讨右房心房颤动 (简称房颤 )的起源及折返机制 ,为射频消融治疗房颤提供指导。对阵发性房颤的病人用非接触心内膜激动标测系统 (EnSite30 0 0 )标测其驱动房颤的房性早搏 (简称房早 )的起源点、起始激动部位、房颤折返途径与传导方向。结果 :7例右房房颤 ,2例合并左房房颤。其中 5例房早有 3个起源点 :3例起源于上腔静脉(SVC)、下腔静脉 (IVC)和界嵴 (CT) ;1例起源于SVC、SVC口和CT ;另 1例起源于SVC、IVC和峡部 (IS)。 1例有 2个起源点 ,起源于SVC口和IVC。单源起源 1例 ,起源于CT。 7例共 8个房颤的折返驱动点 ,其分别为 :SVC、SVC口和CT各 2个驱动点 ;IVC和IS各 1个驱动点。右房房颤的折返部位主要位于SVC、CT和IS ,部分折返经过IVC ;而所有房颤的折返均经过SVC后壁与右房交界处向CT传导。结论 :①用EnSite30 0 0可以精确标测房颤的起源和折返途径 ,指导消融线的设计和评价消融后的线性阻断效果 ;②房颤的机制是房早驱动的心房内不规则折返 ;③驱动房颤折返的房早起源部位有 :CT、SVC、IVC和IS,分单源、双源和多源 ,但大部分位于心房的上部 :SVC和CT ,多为多源性  相似文献   

8.
心房颤动治疗的进展与面临的挑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房颤动治疗的进展与面临的挑战胡大一心房颤动(以下简称房颤)为临床最常见的慢性或反复发作性快速心律失常之一。近15年来,以射频消融和可植入心脏转复除颤器(ICD)为代表的快速心律失常的非药物疗法得到快速发展,它们使预激综合征、房室结折返性心过速、心房...  相似文献   

9.
多部位起搏的作用机制和应用的几个基本概念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一、双心房起搏预防阵发性心房颤动的机制  心房起搏能通过多种机制预防心房颤动(房颤)的发生。如在慢快综合征患者预防房颤的发作是通过抑制房性早搏和降低心房肌复极化的离散度。双心房起搏预防房颤是基于心房内有功能和/或结构上的传导阻滞区,后者是折返性心律失常的产生机制。在阻滞区的两侧同时起搏心房可消除这种折返机制[1](图1)。房内阻滞区是在Koch三角的后边和/或左、右心房之间,而诱发房颤的房性早搏常起源于界嵴(cirstaterminal)。因此同步起搏右心耳和低位右心房(双部位起搏,dual-sitepacing)是基于阻滞区在Koch三角的后方,…  相似文献   

10.
电生理检查     
<正> IART具有各种折返性心动过速的共同特点,即常可被程序刺激所诱发和终止。在心房相对不应期内给予一个或多个心房期前刺激可诱发或终止IART。如果心房折返环位于刺激部位,在心房内折返性心动过速发生前常可见到刺激信号(S)和局部的心房电图(A)之间的时间延迟,即SA延长。有些病人在IART持续过程中,可见到高右房、冠状窦和希氏束图等处的心房活动之间的关系发生变化,这提示上述部位都不是折返环的组成部分。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