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晓燕教授基于小儿"肝常有余,脾常不足"理论和30余年临床实践经验,认为肝脾失调几乎贯穿于小儿所有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之中,肝脾不和可谓小儿病变之纲领,调肝理脾法乃治疗小儿疾病的"王道之法".王教授提出儿科疾病的治法应以土木并治,肝脾同调为基础,并据此自拟柴术调肝理脾汤,在临床应用中屡有卓效.本文列举小儿厌食、 反复呼吸道...  相似文献   

2.
国家级名医刘云鹏教授认为不孕症的发生湿寒热邪侵袭为标,肝脾肾功能失调为本,临床灵活运用清热利湿法、清热化瘀法、温经活血法、补肾养血法、舒肝健脾法、脾肾双补法六法治疗不孕症,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3.
周艳阳 《中医学报》2011,26(5):556-558
目的:探讨名老中医张东岳教授治疗炎症性肠病的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张东岳教授运用健脾补气、和胃渗湿,清热利湿、调气化滞,活血化瘀、理肠通络,温补肾脾、涩肠止泻,柔肝健脾、止泻止痛,益气健脾、养血化滞等六法治疗炎症性肠病方面的经验.结果:张东岳认为脾虚夹湿为炎症性肠病主要病机,久病及肾,湿邪、气滞、脾虚贯穿于本病始终.结...  相似文献   

4.
姚乃礼教授治疗脾胃病重视调整相关脏腑的气化功能,尤重脾肾两脏。临床运用补脾助运、升阳散火、化湿运脾、顾护脾气等法,亦重视肾气对于脾的温煦蒸腾作用。脏腑气化功能之间是相互联系的:脾胃气机升降相宜,肝脾气机密不可分,调肝理脾可以助其运化。  相似文献   

5.
四逆散为《伤寒论》专为气郁而设立的名方,具有疏肝理脾、透邪解郁之功.基于对四逆散调肝理脾、疏调气机功效的认识,万晓刚教授以四逆散为基础方,化裁运用于各种气血失调病证的治疗,尤以治疗甲状腺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和妇科疾病的效果突出.治疗气血痰饮搏结之甲状腺疾病,分期辨证并辨明病理因素,对症处理,常配合散结、化痰、清热、化瘀、...  相似文献   

6.
赵金梅 《中外医疗》2009,28(28):94-94
目的探讨中医临床治疗冠心病的方法及疗效和冠心病的预防措施。方法(1)活血化瘀法,常用方剂血府逐瘀汤;(2)芳香温通法,常用方剂如苏合香丸;(3)宣痹通阳法,用瓜萎薤白半夏汤;(4)益气补肾法,常用益气方四君子汤;(5)其他治疗:从心,肝、脾三脏论治,采用调肝,理脾,养心之法治之而获效。结果66例冠心病患者治疗,痊愈48例,显效7例,有效8例,无效3例,显效率为83.3%,总有效率为95.5%。结论中医临床治疗冠心病的方法简便,疗效显著,治愈率高,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7.
睡眠障碍疾病主要包括失眠、睡眠过多、睡惊等。一般认为多与劳伤心脾、心肾不交、痰热宿食、心胆气虚、脾虚湿盛有关,治疗多采用养血、滋阴、化痰、清热、消食、益气、健脾等方法。笔者认为,心藏神,主血脉,精神疾病与气血失调密切相关,因此运用活血化瘀法治疗顽固性...  相似文献   

8.
围绝经期综合征是指妇女绝经前后由于性激素减少所致的一系列躯体及精神心理症状。孟安琪教授认为治疗此征应以补肾为根本,兼调肝理脾,佐以活血化瘀,并配合心理疗法。  相似文献   

9.
中医认为,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因肾、肝、脾功能失调,三焦运行不畅,痰浊瘀阻于肝而发病。元气藏于肾,维持肝、脾、肾及三焦功能的正常发挥。元气虚则肾虚,继而肝、脾、肾功能失调导致非酒精性脂肪肝。现代研究认为,NAFLD的发病与元气渐衰密切相关,益精补肾中药具有调整血脂、抗脂肪肝的作用,故以补肾、健脾、疏肝、消浊等"扶元调脂法"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元气亏虚为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发病根本,贯穿本病病理变化的始末。治疗应以补肾充元气为主,辅以疏肝健脾条畅三焦,以达治疗及预防非酒精性脂肪肝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溃疡性结肠炎 ,因病程长 ,反复发作 ,临床多表现为中焦和脾肾阳虚 ,肝脾失调 ,邪滞肠道。运用温中涩肠 ,调肝理脾 ,温肾固涩的中医中药治疗 ,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何立人教授以肝为枢,运用调肝宁心法、治肝实脾法、肝肾同养法及理肝祛邪法调治心律失常的经验。[方法]从何师以肝为枢思想出发,阐述肝功能失常是心悸病产生的重要原因,并以调肝宁心法、治肝实脾法、肝肾同养法及理肝祛邪法四法加以论述并以病例阐释。[结果]肝功能失常易影响心、脾、肾三脏,并形成内邪,从而引起心律失常。何师所用调肝宁心法、治肝实脾法、肝肾同养法及理肝祛邪法以肝为枢调治心律失常,患者取得满意疗效。[结论]何师以肝为枢,运用调肝宁心法、治肝实脾法、肝肾同养法及理肝祛邪法治疗心律失常的经验临床上行之有效。  相似文献   

12.
溃疡性结肠炎,因病程长,反复发作,临床多表现为中焦和脾肾阳虚,肝脾失调,邪滞肠道。运用温中涩肠,调肝理脾,温肾固涩的中医中药治疗,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中医调肝理脾通腑法结合饮食治疗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生活质量疗效评定。方法:随机设中医调肝理脾通腑法结合饮食治疗组(50例)和聚乙二醇4000治疗组(50例),对治疗前后生活质量作对比观察。结果:治疗组在改善生活质量评分方面,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中医调肝理脾通腑法结合饮食治疗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疗效确切,使用方便,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4.
谢晶日教授论治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经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介绍谢晶日教授在论治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方面的经验:(1)明辨病证之根本为肝脾功能失调、湿浊壅滞、气血凝滞尤为重要,而肝脾又以脾为之关键;(2)健脾祛湿浊为治疗主线;(3)从肝论治以助脾运;(4)治疗以调气行血为要;(5)通涩结合;(6)内病外治。  相似文献   

15.
肾病综合征是儿童和成人常见的肾脏疾病之一,激素治疗常不能达到满意的效果,并会出现多种不良反应。张宁教授运用中医治疗肾病综合征经验丰富,认为肾病综合征病性虚实夹杂,脾肾亏虚为本,肝失疏泄、湿热内阻、瘀血停滞为标。标实的病理因素由本虚引起及加重。治以“固本泻浊法”,健脾益肾,兼以调肝养血、清热化湿、活血化瘀,提高了临床疗效,减少了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中医药结合护理干预治疗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对改善患者生活质量评价研究。方法:随机设中医调肝理脾通腑法结合饮食疗法治疗组(50例)和聚乙二醇4000对照组(50例),两组均配合护理干预,包括心理护理,饮食护理。对两组治疗前后患者生活质量评价积分进行比较。结果:治疗组在症状疗效和生活质量的改善方面有良好的作用,且显著优于对照组。结论:中医调肝理脾通腑法结合护理干预治疗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疗效确切,使用方便,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7.
孔光一,男(1921-),为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主任医师,全国首批师带徒指导老师,从医58载.孔老治疗冠心病有丰富的经验,与一般医家常用活血化瘀法不同,而是从调肝、理脾、养心入手,收效甚佳,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8.
陈正  王文腾  高坤 《中国乡村医生》2024,(6):119-121+151
狼疮性肾炎是继发于系统性红斑狼疮的肾脏损害,国医大师邹燕勤教授认为狼疮性肾炎以肾气亏虚为发病之本,累及肝脾,多脏同病;湿热、热毒、瘀血为致病之标,贯穿疾病始终。治疗应以维护肾气、补益肾元为主,兼顾肝脾,并运用清热利湿解毒、活血化瘀等法同治。  相似文献   

19.
近年从肝郁脾虚证论治心悸受到很多医家重视,但其中病机仍未阐明清楚。本文以“肝郁脾虚”为引线,对中医古籍文献进行梳理,涉及心悸、怔忡、胸痹、心痛等相关病证,旨在为调肝理脾法治疗心系疾病提供文献佐证,丰富该法的理论内涵。文献研究发现古代医家重视肝郁、脾虚对心悸发病的影响,病机以气血失调为主,涉及脏腑相合、七情、病理产物等多个环节,治法区分益气补血、疏肝解郁、化饮祛痰、安神定志等。  相似文献   

20.
随着心血管科冠状动脉介入诊疗技术的发展,介入术后心绞痛患者的数量也在增加。黄丽娟教授治疗介入术后再发心绞痛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她认为术后再发心绞痛病因有患者对介入治疗的认识不足、精神过度紧张及介入治疗本身所造成的损伤和手术后的无复流所致的微循环破坏和功能失调;其病机是本虚标实,即以气虚(阴虚)为本,以气滞、血瘀、痰浊及寒凝为标。临床多见气阴两虚、肝失疏泄、脾失健运、肾阳虚损证型,治疗上强调益气养阴、活血通脉宁心的同时应重视调肝、理脾、温肾,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