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 毫秒
1.
目的研究莪术油及其部分活性单体在Caco-2体外细胞吸收模型中的吸收机制,并比较各成分以单体形式及以总油形式在细胞模型上透过的异同。方法应用Caco-2体外细胞吸收模型,分别考察莪术油(Zedoary Turmeric oil,ZTO)及其部分单体,包括莪术二酮(curdione)、吉马酮(germacrone)、呋喃二烯(furanodiene)、莪术醇(curcumol)在不同方向,不同浓度下的转运情况,并比较各单体与挥发油中相应成分在同一浓度下的转运情况。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药物浓度,计算其表观渗透系数。结果莪术二酮、吉马酮、莪术醇有很高的表观渗透系数,且不随转运方向及给药浓度影响(P>0.05);而呋喃二烯及挥发油中的其他高脂溶性成分[包括呋喃二烯、莪术烯(curzerene)、β-榄香烯(β-elemene)]在Caco-2细胞模型上不透过;挥发油中其他成分不影响莪术二酮、吉马酮在细胞模型上的透过(P>0.05);莪术油及其活性单体透过Caco-2单层细胞膜后并无代谢产物可被检测。结论莪术油及其部分单体在Caco-2细胞模型中的转运机制为被动扩散,莪术油中高脂溶性成分及呋喃二烯由于被单层细胞膜摄取而不透过Caco-2细胞,挥发油中其他成分对单体成分的透过无影响。 相似文献
2.
丹参成分在Caco-2细胞中吸收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建立改良的Caco-2细胞模型研究丹参中的可吸收成分,并用在体动物模型验证。方法HPLC-MS方法测定加入丹参水提取物的Caco-2细胞破碎液中的丹参成分,并与大鼠在体灌流给药后血浆中的成分相比较。结果加药Caco-2细胞破碎液中检测到丹参素、原儿茶醛、咖啡酸、丹酚酸D、紫草酸、迷迭香酸、丹酚酸B7种丹参的成分,给药后大鼠血浆中检测到丹参素、原儿茶醛、咖啡酸、丹酚酸D、紫草酸、迷迭香酸、丹酚酸B、丹酚酸A共8种丹参的成分。结论细胞破碎液中检测的成分为丹参在Caco-2细胞中有吸收的成分,本方法可作为研究中药吸收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3.
4.
目的:研究蝙蝠葛碱在Caco-2细胞模型中的跨膜转运机制.方法:采用Caco-2细胞模型,进行A-B和B-A双向转运实验,计算表观渗透系数(Papp)、外排比率(ER)和累积转运量,考察蝙蝠葛碱不同质量浓度、细胞两侧pH梯度和螫合剂EGTA对蝙蝠葛碱转运的影响.结果:高、中、低浓度下的ER分别为1.11,4.49和7.24,即中、低浓度下转运有明显极化现象;顶侧pH 7.4和6.5时,ER值分别为3.95和9.38,即pH梯度存在时,蝙蝠葛碱吸收减少,外排增加;加入螯合剂EGTA后,Papp,ER和累积转运量均无显著改变.结论:蝙蝠葛碱的吸收有主动转运机制存在;pH梯度能驱动了蝙蝠葛碱的外排转运,偏碱性环境较酸性环境易于吸收;其吸收途径主要为跨细胞通道转运. 相似文献
5.
Caco-2细胞模型及其在中药吸收转运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Caco-2细胞模型是一种筛选药物离体口服吸收特性的模型,现已广泛应用于评价药物在小肠的吸收特性和转运机理的研究。作者描述了Caco-2细胞的培养及其细胞单层模型如何建立和验证;探讨了Caco-2细胞用于药物吸收转运研究的机制;对其在中药被动转运、载体介导的主动转运、中药外排机制和吸收过程中药物相互作用等方面的应用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并评价了该细胞用于中药吸收转运机制研究中的作用;最后对该细胞模型可能的应用发展前景提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6.
黄酮类化合物在Caco-2细胞模型中的吸收规律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研究黄酮类化合物—槲皮素、木樨草素、芹菜素、大豆苷元、染料木素、木樨草苷、忍冬苷、黄芩苷及芦丁在Caco-2细胞模型中的吸收特性,探讨其吸收与结构的关系。方法:分别测定Caco-2细胞在各种条件下对9种黄酮类化合物的吸收。结果:Caco-2细胞对9种黄酮类化合物吸收均以偏酸性介质为佳;吸收量均随着浓度的增加而呈线性增加;当pH5·5时,5种黄酮苷元的吸收量顺序为:槲皮素>木樨草素>染料木素>芹菜素>大豆苷元;4种黄酮苷的吸收量的顺序为:木樨草苷>忍冬苷>黄芩苷>芦丁。结论:①酸性介质有利于9种黄酮类化合物在Caco-2细胞模型中的吸收,介质pH的改变对槲皮素在Caco-2细胞模型上吸收的影响最大,而对芹菜素、染料木素和大豆苷元的影响较小。②9种黄酮类化合物在Caco-2细胞模型上的吸收均为被动扩散。③黄酮苷元母核上的-OH数目及B-环的连接位置均对黄酮苷元的吸收有影响,而苷元糖苷化后,其连接糖的数目、种类及连接位置在黄酮苷的吸收中起主导作用。本实验中黄酮苷元的吸收均高于黄酮苷。 相似文献
7.
8.
9.
10.
目的利用Caco-2细胞单层模型研究小檗碱的双向转运和外排动力学机制。方法超高液相色谱法测定TranswellTM中供给池和接受池中小檗碱的浓度,计算其表观渗透系数(Papp),分析P-糖蛋白外排泵(P-gp)的作用。结果不同浓度小檗碱由肠腔面到基底面(A→B面)的Papp约在(2-3)×10-6,吸收量与浓度成线性关系,而由基底面到肠腔面(B→A面)的Papp约在(2-3)×10-5,约是A→B面的810倍,给予P-gp抑制剂维拉帕米后B→A面的外排转运明显减低,A→B面的吸收明显增加。结论小檗碱是以被动扩散为主要转运方式被小肠上皮细胞摄取和转运,属吸收中等的药物,且存在P-糖蛋白介导的外排机制。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测定丹参营养器官中丹参酮Ⅰ和丹参酮Ⅱ_A的含量,并揭示丹参生长过程中,丹参酮Ⅰ和丹参酮Ⅱ_A的动态变化规律.方法 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以Zorbax SB-C_(18)(150mm×4.6mm, 5.0μm)为色谱柱;甲醇-0.4%磷酸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流速为1.0 ml/min;二极管阵列检测器:检测波长分别为246, 270 nm;柱温为30℃.结果 丹参叶和茎中均未检出丹参酮Ⅰ和丹参酮Ⅱ_A,根中丹参酮Ⅱ_A和丹参酮Ⅰ的含量变化呈"单峰"曲线,丹参酮Ⅱ_A的含量在7月份最高,为2.94%,丹参酮Ⅰ含量在5月份最高,为0.78%.结论 4月至7月是丹参根中丹参酮积累的关键时期.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究隐丹参酮、丹参酮ⅡA、二氢丹参酮Ⅰ及丹酚酸A在Caco-2细胞中的代谢产物及方式。方法:100μmol/L丹参酮和丹酚酸类化合物作用于Caco-2细胞3、6、12 h后采集纯化样品,以LC/MS/MS技术分析鉴别代谢产物。结果:隐丹参酮在Caco-2细胞中发生羟化和加氢反应,鉴定出3个产物;丹参酮ⅡA主要发生羟化,鉴定得到1种代谢产物;二氢丹参酮Ⅰ发生断环、脱氢及羟化反应,最终鉴定出1种代谢产物;丹酚酸A鉴定出1种葡萄糖醛酸化产物。结论:隐丹参酮在Caco-2细胞中的主要代谢途径为羟化加氢,丹参酮ⅡA为羟化;二氢丹参酮Ⅰ在Caco-2细胞中主要代谢途径涉及断环、脱氢及羟化;葡萄糖醛酸化是丹酚酸A在Caco-2细胞中主要的代谢途径。LC/MS/MS技术反应灵敏,操作简便,可快速鉴定隐丹参酮、丹参酮ⅡA、二氢丹参酮Ⅰ、丹酚酸A在Caco-2细胞中的代谢产物。 相似文献
13.
新穿心莲内酯在Caco-2细胞单层模型中的吸收机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新穿心莲内酯在Caco-2细胞单层模型中的吸收机制。 方法: 通过研究新穿心莲内酯在模型中的双向转运,考察时间、药物浓度(50,75,100 μmol·L-1)、温度(4,25,37℃)和抑制剂(碘乙酰胺、维拉帕米和MK-571)对新穿心莲内酯吸收的影响。用LC-MS-MS检测药物浓度,计算其表观渗透系数(Papp)。 结果: 新穿心莲内酯在Caco-2细胞模型中,随时间和浓度的增加,药物吸收呈线性增加。PBA/PAB≈1.0;温度37℃时,Papp为(2.02±0.31)×10-6 cm·s-1,与4℃[(5.97±0.11)×10-7 cm·s-1],25℃[(9.17±0.50)×10-7cm·s-1]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 < 0.05);受抑制剂碘乙酰胺影响,Papp =(4.79±0.42)×10-6 cm·s-1与对照组新穿心莲内酯Papp [(1.28±0.69)×10-6 cm·s-1]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 结论: 新穿心莲内酯在Caco-2细胞中的吸收方式主要是被动转运和载体介导的主动转运。 相似文献
14.
15.
目的:研究丹参脂溶性组分的HPLC指纹图谱,建立同时测定丹参中丹参酮ⅡA、隐丹参酮、丹参酮Ⅰ的HPLC分析方法。方法:采用HPLC法,以乙腈—水溶液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结果:线性范围内3个组分的标准曲线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平均加样回收率均在98%~103%。所有化合物的精密度和重复性的RSD均<3%,并建立了山东丹参脂溶性组分的HPLC标准指纹图谱。结论:该分析方法稳定可靠、重复性好,可同时分析丹参中的3个不同化合物,可为山东产丹参脂溶性组分指纹图谱及其质量控制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盐酸巴马汀在Caco-2细胞模型中的吸收机制。方法:用Caco-2细胞单层模型研究盐酸巴马汀的双向转运,并考察时间、药物浓度、抑制剂、pH及温度对盐酸巴马汀吸收的影响。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药物浓度,计算其表观渗透系数。结果:盐酸巴马汀在Caco-2细胞模型中,从单层细胞层顶端到基底端的转运大于基底端到顶端的转运,随时间和浓度的增加,药物吸收呈饱和趋势,且P-糖蛋白(P-glycoprotein,P-gp)抑制剂维拉帕米、pH和温度对它的转运有影响。结论:盐酸巴马汀在Caco-2细胞模型中的吸收主要是由载体介导的主动转运,且该主动转运的载体位于Caco-2细胞单层的顶端。 相似文献
17.
不同丹参种质田间比较试验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目的 筛选具有优良性状的丹参种质。方法 用统计学方法比较各丹参种质的生物学性状和生物学产量的差异。结果 矮茎丹参在生产性状上均优于其它种质 ;圆叶丹参单果产籽率最高 ;高茎丹参易感染病害。结论 筛选出了在生产上具有优良性状的矮茎丹参 相似文献
18.
丹参陈种子对发芽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对丹参陈种子基本品质的研究,探讨丹参陈种子发芽率低的原因,为企业种子制定丹参生产管理规范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常规方法对丹参陈种子样品进行了初步研究,测定了其净度、千粒重、含水量、发芽率等基本品质和蛋白质、氨基酸、粗脂肪、水溶性糖及淀粉等基本营养成分。结果丹参陈种子净率为92.10%,千粒重为1.543 2 g,含水量为12.25%,蛋白质含量为4.171 g/100 g,粗脂肪含量为18.95g/100 g。结论丹参陈种子的发芽率和营养成分含量都较低,陈种子发芽率低的原因可能与其营养成分含量低有关;建议采用30℃左右的热水浸种、CaCl2及较低浓度的KNO3(50~100 mmoL/L)浸种提高丹参陈种子的发芽率,陈种子忌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