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不同食用油与动脉粥样硬化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4,他引:5  
肖锦腾  周德勤 《营养学报》1990,12(3):305-312
本实验采用Wistar雄性大鼠,体重250±20g,喂给四种食用油,即豆油、花生油、猪油和菜籽油。观察对血脂水平、心血管组织形态、脂肪酸组成及血小板聚集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猪油影响最大,豆油最小。猪油组血清胆固醇和甘油三酯浓度明显高于豆油组(P<0.05)。血小板数和聚集率,猪油组分别为149×10~9/L(14.9万)和30.2%,豆油组力223×10~9/L (22.3万)和21.8%。组织中脂肪酸组成,猪油组饱和脂肪酸含量最高,血清、心肌和肝脏中分别为44.8%、56.1%和33.5%,豆油组分别为33.6%、55.2%和25.9%。多不饱和脂肪酸,猪油组较低,豆油组合量高。主动脉电镜观察结果,猪油组血管内皮细胞排列紊乱和肿胀最重,且每只动物均有发生。豆油组轻,每种奋发生1例。花生油影响次之。菜籽油对动物体重增长影响最大,而且心肌中C22∶1酸含量甚高,为27.2%。  相似文献   

2.
本实验观察了猪油与豆油对大鼠血脂水平和主动脉形态学改变的影响。成年雄性Wistar大鼠24只分为猪油组、豆油组和对照组。观察结果表明:饲以高脂膳食20天后,高脂组大鼠血清胆固醇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猪油组显著高于豆油组。此后40天,各组动物血清胆固醇含量维持在相对稳定的水平。至60天时,在扫描电镜下可见高脂组大鼠主动脉发生病变,主要内皮细胞肿胀变形,排列紊乱,偶可见微血栓形成。猪组病变重于豆油组。  相似文献   

3.
不同食用油对大鼠机体脂类与过氧化脂类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陈裕明  周韫珍 《营养学报》1993,15(3):293-298
本文报告了茶油、菜油、色拉油、豆油和猪油对大鼠机体脂类水平和脂类过氧化作用的影响及两者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茶油和豆油有良好的阻止血脂升高的作用。血浆卵磷脂胆固醇酰基转移酶的活性在4种植物油组相近(80.26~94.03nmol/ml.h),猪油组最低(57.07nmol/ml.h)。饲猪油者肝及主动脉中脂类含量偏高。血清及心、肝、肾组织中过氧化脂类(LPO)含量以猪油组最高,茶油组较低。此外,豆油有升高组织中LPO含量的作用,而菜油和色拉油相反。实验后,饲以富含单不饱和脂肪酸油脂者,其红细胞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力升高,饲豆油和猪油者降低。实验末大鼠血清及肝组织中LPO与脂类(TC、TG)含量呈显著正相关(P<0.01),心,脑中此关系不明显。  相似文献   

4.
以猪油,麻油和豆油分别喂成年SD大鼠,观察其对生物膜磷脂脂肪酸组成,膜流动性及血,组织的丙二醛和超氧化物歧化酶水平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食用油对膜磷脂脂肪酸组成及膜流动性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猪油组心线粒体膜,红细胞膜的膜流动性显著低于豆油组,血清及肝丙二醛水平亦显著低于麻油组和豆油组。  相似文献   

5.
本文观察了饱和脂肪(猪油)、单不饱和脂肪(橄揽油)和ω—3多不饱和脂肪(鱼油)对高脂血家兔血脂、血小板聚集、体外血栓形成及动脉粥样硬化(AS)形成的影响。雄性大耳家兔分为:猪油组、橄榄油组和鱼油组,每组9只。实验3个月期间各组每天每只分别给予猪油、橄榄油和鱼油2ml(内含胆固醇0.5g和维生素E10mg)。猪油组血清总胆固醇(TC)明显高于橄榄油组和鱼油组(P<0.01),后两组无显著差异;鱼油组血小板聚集率和血栓干重显著低于橄榄油组;鱼油组血浆过氧化脂质水平明显高于另两组;橄榄油组不仅血浆过氧化脂质水平低,且主动脉AS斑块面积亦显著低于另两组;鱼油组AS斑块面积小于猪油组,但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6.
本文观察兔给予浓缩鱼油后血小板聚集和凝血时间及组织脂肪酸含量的变化。27头雄性青紫兰兔分为三组(橄榄油对照组、鱼油Ⅰ组和鱼油Ⅱ组)。鱼油Ⅰ组以灌胃法给予浓缩鱼油2ml/天/头,鱼油Ⅱ组以同法给予4ml/天/头,对照组给予橄榄油4ml/天/头,实验期均为10周。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鱼油Ⅰ、Ⅱ组的血小板聚集率明显降低(P<0.001),凝血时间显著延长(P<0.001)。鱼油组动物的血浆、血小板、心肌及主动脉均含廿碳五烯酸(EPA)和廿二碳六烯酸(DHA),这些组织的(ω-3/ω-6族脂肪酸的比值明显高于对照组,脂肪酸分布的模式与实验动物的血小板聚集率及凝血时间的变化吻合。  相似文献   

7.
三大营养素组成与家兔动脉粥样硬化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肖锦腾  李树田 《营养学报》1992,14(3):244-250
成年雄性大耳白兔30只,分为5组:对照组(适宜量组)、高酪蛋白组(蛋白质占总能量25%)、高大豆蛋白组(蛋白质占总能量25%)、高脂肪组(脂肪占总能量40%)和低脂肪组(脂肪占总能量16%),饲养80天。观察不同饲料组成对家兔主功脉组织形态、血脂水平、组织中总脂含量与脂肪酸组成和体重等的影响。结果表明,主动脉粥样硬化改变,对照组少而轻,其次是高酪蛋白组和低脂肪组,高脂肪组和高大豆蛋白组病变多且重。血清TC、TG、和LDL-C高脂肪组和高酪蛋白组(除TG外)均高于对照组,高大豆蛋白组和低脂肪组(除TG外)均低于对照组,HDL-C除低脂肪组外,各组相似。主动脉中脂肪含量受饲料影响最大,实验各组均高于对照组,且P/S值也小,对心肌影响较小,且P/S值均在1.12以上。说明饲料中三大营养素组成中不但量、而且动、植比也影响主动脉粥样硬化改变的程度。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非糖尿病患者急性心肌梗死(AMI)早期血糖增高的临床特点及预后.方法 非糖尿病AMI患者120例,根据空腹血糖(FBG)水平分为:Ⅰ组(FBG正常),Ⅱ组(6.1 mmol/L≤FBG<10 mmol/L),Ⅲ组(FBG≥10.0 mmol/L).对各组之间心肌酶学峰值、大面积梗死率、并发症、病死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Ⅲ组上述观察指标明显高于Ⅰ、Ⅱ组(P<0.05).结论 非糖尿病患者AMI早期FBG≥10.0 mmol/L,提示病情重、预后差.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CRP)及血脂水平与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关系.方法 选择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患者168例作为观察组,健康体检者150例作为对照组.分别对观察组和对照组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测,同时检测两组患者的血清CRP和血脂水平.结果 观察组患者血清CRP、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均显著高于对照组[(4.17±1.84)mg/L比(0.82±0.26) mg/L,(5.83±0.67) mmol/L比(4.12±0.27) mmol/L,(1.86±0.58) mmol/L比(1.34±0.37)mmol/L和(4.86±0.62) mmol/L比(2.95±0.58) mmol/L,P<0.05];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显著低于对照组[(1.19±0.32) mmol/L比(1.53±0.23)mmol/L,P< 0.05].观察组患者中,中间型斑块组与不稳定斑块组患者TC、TG、LDL-C、CRP水平分别为(5.72±0.59)、(1.85±0.47)、(4.27±0.53) mmol/L、(3.28±1.27) mg/L和(6.59±0.78)、(2.29±0.62)、(4.97±0.75) mmol/L、(6.35±2.18) mg/L,显著高于稳定斑块组[(4.95±0.41)、(1.63±0.38)、(3.86±0.46) mmol/L、(1.95±0.58) mg/L](P< 0.05),不稳定斑块组TC、TG、LDL-C、CRP水平显著高于中间型斑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显示血清TC、TG、LDL-C、CRP水平与颈动脉斑块稳定程度呈正相关(r=0.62、0.56、0.68、0.65,P<0.05),而HDL-C水平与颈动脉斑块稳定程度呈负相关(r=-0.64,P< 0.05).对血脂和血清CRP水平进行线性相关分析,发现CRP水平与TC、TG、LDL-C水平呈正相关(r=0.67、0.52、0.62,P< 0.05),而与HDL-C水平呈负相关(r=-0.57,P< 0.05).结论 血脂和血清CRP表达水平可能在颈动脉斑块从稳定斑块向不稳定斑块转化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芝麻素对兔实验性动脉粥样硬化斑状形成的影响及主动脉壁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表达的影响.[方法]将18只大耳白兔用基础饲料适应性喂养1周后,随机分成模型组(一次性耳静脉注射牛血清蛋白250mg/kg,每天喂饲高胆固醇饲料100g)、芝麻素组(一次性耳静脉注射牛血清蛋白250mg/kg,每天喂饲高胆固醇饲料100 g+芝麻素混悬液4mg/d灌胃)和对照组(一次性耳静脉注射生理盐水5 ml,每天喂饲基础饲料).各组测定0、5、8周末的血脂;实验结束时取主动脉,常规HE染色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主动脉形态学交化和血管壁斑块组织的变化;采用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凝胶图像分析系统扫描定量分析VCAM-1表达强度. [结果]芝麻素组血清胆固醇(TC)表低密度脂蛋白(LDL)显著低于模型组(P<0.01);主动脉病理改变和血管壁斑块组织免疫组化较模型组明显减轻(P<0.01);主动壁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表达水平较模型组下调42.92%. [结论]芝麻素可降低动脉粥样硬化兔血清中TC和LDL水平,延缓或缩小其主动脉粥样斑块的形成,抑制或下调主动脉壁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表达,具有降低血脂、预防和减轻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和发展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维生素E和饱和脂肪酸、单不饱和脂肪酸、多不饱和脂肪酸对大鼠血糖、血脂及脂质过氧化物的影响.方法雄性SD大鼠48只随机分成6组,分别为猪油组、橄榄油组、橄榄油 维生素E组、葵花籽油组和猪油 维生素E组、葵花籽油 维生素E组.各组大鼠的饲料中脂肪占总能量的30.7%,蔗糖占总能量的14.8%,喂饲6周后采血测定大鼠血清葡萄糖耐量、胰岛素、总胆固醇(TG)、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血清丙二醛(MDA)、血清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和血清维生素E浓度.结果橄榄油组大鼠的血清TG、TC、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和餐后2 h血糖均显著低于猪油组;血清MDA低于葵花籽油组,血清GSH-Px、HDL-C高于葵花籽油组和猪油组(P<0.05);葵花籽油 维生素E组和猪油 维生素E组大鼠的血清TC、TG、餐后2 h血糖、血清MDA均显著低于相应的未加维生素E组,血清维生素E、HDL-C、GSH-Px高于相应的未加维生素E组(P<0.05).结论维生素E和单不饱和脂肪酸有利于正常的葡萄糖代谢,可能与降低血清TC、TG,减少脂质过氧化物的产生,减轻机体组织的胰岛素抵抗有关.  相似文献   

12.
采用成年SD大鼠,分别喂给猪油、米糠油和玉米油,观察其对血脂、血小板功能、生物膜及脂质过氧化的影响。结果表明,与猪油组比较,米糠油和玉米油组血清TC、TG、LDL-C、TC/HDL-C均较低,血浆6-K-PGF12/TXB2比值较高,血小板聚集率较低,膜磷脂中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较多,膜流动性较大,心、肝、脑组织中MDA含量较高,肝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较低,易于脂质过氧化。米糠油和玉米油组之间则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3.
研究类可可脂对大鼠血脂水平的影响,并且测定其消化率。结果表明:类可可脂和豆油的消化率分别为87.3%和95.2%;类可可脂组的TC和TG浓度明显高于豆油组和对照组,类可可脂组和豆油组的TC/HDL(-c)比值分别为1.48和1.27(P<0.05),说明豆油组的HDL(-c)浓度相对较高,而且经测定表明主要是其亚型HDL(2-c)浓度升高。结果提示,从预防动脉粥样硬化角度考虑,类可可脂不宜大量食用,而食用豆油相对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14.
n-6/n-3脂肪酸配方油对大鼠血脂和脂质过氧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不同脂肪酸n-6/n-3组成的配方油对大鼠血脂和脂质过氧化的影响.方法成年SD雄性大鼠喂饲含相同胆固醇(0.5%,W/W)、饱和脂肪酸(占供给能量10%)、单不饱和脂肪酸(占供给能量13%)和多不饱和脂肪酸(占供给能量12%),但不同脂肪酸n-6/n-3比(6.48、2.07、0.93、031)的4种配方油的高脂合成饲料60天,观察大鼠血脂及脂质过氧化的变化.结果4种配方油比猪油均显著降低血清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LDL-C/HDL-C、AI[(TC-HDL-C/HDL-C,致动脉粥样硬化指数)],升高HDL-C/TC;配方油D具有独特的升高血清HDL-C2的作用;配方油A、C、D显著降低血清TG,而配方油B作用不明显.以n-3多不饱和脂肪酸占优势的配方油C、D比以n-6多不饱和脂肪酸占优势的配方油A、B显著地升高血清丙二醛,降低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全血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4组配方油大鼠的心、脑脂褐质含量均比实验前增高,各配方油间无显著差异;心、脑脂褐质与血脂的相关分析发现心、脑脂褐质与血清TC、LDL-C呈正相关,与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甘油三酯(TG)关系不明显.结论从预防动脉粥样硬化的角度,脂肪酸n-6/n-3比在2.07~6.48范围内是合理的脂肪酸供给模式.  相似文献   

15.
观察6种食用油和4种调合油与高胆固醇同时摄入时大鼠血脂的变化。结果表明,饲以猪油,花生油,茶油可使大鼠血清TC,LDL-C,TC/HDL-C比值明显升高,HDL-C下降;豆油次之,但有升TG作用油和牛油各项指标处于相对较低水平。4种调合油对大鼠TC,TG,TC/HDL-C比值的升高和HDL-C降低有明显抑制作用,能维持在实验前的正常水平,有利于维持大鼠脂质代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