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研究前S1(preS1)蛋白阳性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外周血中树突状细胞(DC)的免疫功能。方法分别从正常健康人(10例,对照组1)、preS1蛋白阴性CHB患者(10例,对照组2)和preS1蛋白阳性CHB患者(10例,实验组)外周血中分离出单核细胞(Mo),然后将Mo与GM-CSF,IL-4体外培养12d,并于培养第6d加入IFN-γ共同培养,用MTT法测定DC刺激同种异体T细胞增殖的能力,用ELISA检测DC培养上清中TNF-a和IL-12 p40+p70的含量,并与对照组比较。结果preS1蛋白阳性CHB患者组DC刺激同种异体T细胞增殖的能力,培养上清中TNF-—a和IL-12 p40+p70的含量,均明显低于正常健康对照组(P〈0.01);而与preS1蛋白阴性对照组相比则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CHB患者外周血DC的免疫功能低下;在CHB患者HBV持续感染时期,其外周血DC的功能状态与PreS1阳性与否无直接相关性。  相似文献   

2.
慢性髓系白血病细胞来源的树突状细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慢性髓系白血病(CML)细胞起源于CML多能造血干细胞,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是功能强大的抗原提呈细胞。CML细胞在GM-CSF、IL-4、TNF-α等细胞因子的共同作用下,在体外可以诱导生成CML-DC,在自体或异体条件下均能刺激T细胞的显增殖,发挥特异性的抗CML细胞毒效应。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显微镜下多血管炎(MPA)患者外周血髓样树突状细胞(mDC)、调节性T细胞(Treg)水平与伯明翰系统性血管炎活动评分(BVAS)、肾组织病理损伤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27例活跃期MPA患者(MPA活跃组)和18例缓解期MPA患者(缓解组),并以性别、年龄相匹配的健康志愿者15例为对照组,采用流式细胞技术三色分析法测定三组人群外周血中m DC占淋巴细胞的百分比、Treg细胞占CD4+细胞的百分比,其中mDC以Lin1-HLA-DR+CD11c+确定,Treg细胞以CD4+CD25highCD127lowTreg细胞确定,将进行了肾穿刺的24例MPA患者分为局灶性12例,新月体性5例,混合性7例。结果 MPA活跃组外周血mDC占淋巴细胞的百分比及CD4+CD25highCD127lowTreg细胞占CD4+细胞的百分比均较缓解组和健康对照组下降...  相似文献   

4.
慢性髓系白血病细胞来源的树突状细胞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慢性髓系白血病(CML)细胞起源于CML多能造血干细胞,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是功能强大的抗原提呈细胞。CML细胞在GM-CSF、IL-4、TNF-α等细胞因子的共同作用下,在体外可以诱导生成CML-DC,在自体或异体条件下均能刺激T细胞的显著增殖,发挥特异性的抗CML细胞毒效应。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探讨干扰素(IFN)治疗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CML)的可能新机制,为临床治疗CML提供新的思路。用Ficoll密度离心法分离骨髓单个核细胞(BMMNC),用不同细胞因子组合体外诱导培养树突状细胞(DC),在倒置显微镜及光镜下观察DC形态,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其表面标志(CD1a,CD83,CD86,HIA-ABC,HIA-DR,CD54)。MTT法检测其混合淋巴细胞反应(MLR)能力。结果表明:经不同细胞因子组合所诱导出的DC,其特征性表面分子表达率均高于培养前的DC(P〈0.01);IFN-α+GM-CSF组DC表达HLA—ABC、HLA-DR明显高于IL-4+GM-CSF培养组(P〈0.05);而IFN-α+GM-CSF4-IL-4组DC的CD86表达率及MLR水平均高于其它细胞因子组合组(P〈0.05)。干扰素耐药组DC表面分子表达率及MLR水平较新诊断组和干扰素治疗有效组均明显减低(P〈0.05),但A、B、C各组的CD86表达率及MLR水平在IFN-α+GM-CSF4-IL-4因子组合条件下无明显差异。结论:CML骨髓单个核细胞在含有IFN-α的细胞因子组合条件下可分化为具有形态和免疫表型特征的DC,且表达较高的Ⅰ类和Ⅱ类分子、共刺激分子、黏附分子及MLR,表明干扰素治疗CML的机理可能与DC有关,这一结果提示通过增强内源性DC功能可能提高CML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6.
树突状细胞(DC)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在免疫应答中的重要作用,使之成为当前肿瘤免疫治疗研究的热点。它是目前已知的功能最强的抗原递呈细胞,可在体内外活化CD4+、CD8+T细胞,从而激发一系列的特异性免疫应答。本文就其特性及其在抗肿瘤免疫特别是抗慢性髓系白血病免疫治疗中的作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7.
为了研究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细胞诱导成树突状细胞(DC)的方法及其DC的功能,分离25例AML患者骨髓或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在含有细胞因子rhGM—CSF,rhIL-4,rhTNF—α的IMDM完全培养基中培养8—12天,进行细胞形态学、表型、遗传学及功能测定。结果表明:20/25例自诱导培养的第3天起,在倒置显微镜下可观察到部分细胞体积增大,形态由圆形变得不规则,可见驼峰样或细刺状胞浆突起;在第8—9天,该类细胞所占的比例达到峰值。至第12天,细胞总数及上述形态的细胞数量明显减少。诱导培养结束时收集细胞,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11/20例诱导前后细胞表面标志的表达,结果表明诱导前细胞不表达CD1a、CD80及CD83,低表达CD86、CD54和HLA—DR;诱导后细胞CD1a、CD80、CD83、CD86、CD54及HLA—DR的表达明显上调。在同种异体混合淋巴细胞反应(Allo-MLR)中,该类细胞刺激同种异体淋巴细胞增殖一对^3H-TdR的摄取能力明显高于AML细胞。FISH证实诱导生成的具有DC特征细胞的AML起源。结论:体外联合应用细胞因子可将AML细胞诱导成具有DC形态、表型及功能特征的细胞(AML—DC)。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树突状细胞(DC)疫苗对培养的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免疫功能的调节作用。方法采用体外细胞培养的方法培养30例CHB患者CIK细胞,分为DC疫苗组和无DC疫苗组,培养14d后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ClK中CD3’CIM’、CD3’CD8’及CD3’CD56’T细胞的所占比例,ELISA方法检测培养上清中自细胞介素-12(IL-12)、γ干扰素(IFN-1)及白细胞介素-4(IL4)的浓度。结果DC疫苗组CD3^+CIM^+、CD3^+CD8^+及CD3^+CD56^+T细胞所占比例分别为18.27%、64.36%和20.00%,无DC疫苗组则分别为17.79%(P〉0.05)、54.69%(t=4.130,P〈0.01)和13.39%(t=5.601,P〈0.01)。DC疫苗组的CIK培养上清中IL.12、IL4及IFN-1的浓度分别为(177.82±130.06)、(31.774-9.52)、(86.99±56.30)ng/L,无DC疫苗组分别为(80.83±50.15)n∥L(t=3.811,P〈0.01)、(40.33±19.74)ng/L(t=2.141,P〈0.05)和(42.07±19.68)ng/L(t=4.125,P〈0.01)。结论CIK细胞培养中加入DC疫苗进行诱导,增强了所培养CIK细胞的杀伤活性。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探讨干扰素α(IFN-α)对慢性髓系白血病(CML)来源树突状细胞(DC)表达趋化因子CCR7及分泌IL-10、IL-12P70的影响。在诱导CML-DCs的无血清条件培养基中,除加入SCF、GM-CSF、TNF-α及IL-4外.还加入不同浓度IFN-α。培养10—14天后,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共刺激分子及CCR7表达。G显带法显示Ph1染色体,噻唑蓝(MTT)法检测CML-DC刺激正常人外周血淋巴细胞增殖状况,ELISA法检测培养上清IL-10及IL-12P70含量。结果显示:IFN-α(300U/ml)组与无IFN-α组比较其CML—DC的CD40、CD83、CD86及CCR7的表达均升高1倍,异体混合淋巴细胞反应(MLR)中OD值增加1倍,Ph1染色体阳性比例及IL-10和IL-12P70浓度均减低。结论:IFN-α能够部分纠正CML-DC免疫表型及功能缺陷,这同其上调DC共刺激分子和CCR7表达及解除了CML血清中IL-10对CML—DC分化的抑制有关。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观察来源于慢性髓性白血病患者的CD34 细胞经两步培养扩增后产生的树突状细胞的抗白血病 免疫功能。从慢性髓性白血病患者骨髓或外周血中分离出CD34 细胞或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分别进行两步培养。 首先将其与rhFlt3-L和rhTPO共育7天,再与rhGM-CSF、rhTNF-α及rhIL-4共同培养14天,以诱导树突状细胞产 生:同时以rhGM-CSF、rhTNF-α及rhIL-4直接诱导体系作对照。获得的DC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免疫表型,电镜分 析细胞超微结构及G显带法进行的染色体分析后,并用MTT法检测DC刺激T细胞增殖能力及T细胞对CML细 胞的杀伤作用.结果表明:慢性髓性白血病的CD34 细胞经过rhFlt3-L和rhTPO的初始扩增培养7天后,CD34 细 胞总数扩增77±5倍。用rhGM-CSF、rhTNF-α及rhIL-4诱导培养14天,DC产率达到(39±8)%,细胞扩增倍数及 DC比例均明显高于直接诱导产生的培养方法(P<0.01),且此DC能刺激自体或异体T细胞增殖,进而杀伤CML 细胞。结论:两步法体外扩增培养可明显提高DC前体总数及产率,优于直接诱导培养;CML细胞来源的DC可诱 导产生抗白血病免疫反应。  相似文献   

11.
创伤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表型及趋化活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创伤病灶炎细胞积聚的分子机制,为控制创伤后炎症反应提供实验依据。方法:损伤程度评分(ISS)≥16分的创伤患者20例,健康对照组10例,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伤后不同时间外周血浆巨噬细胞炎症蛋白-1α(MIP-1α)的表达水平,用Ficoll-Hyqapue梯度离心法和粘附法分离纯化单核细胞,用Boyden小室法趋化实验,用流式细胞术分析单核细胞CD86和CD64的表达情况.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CD80、CD86及其受体CD28与其病情状态、乙型肝炎病毒复制的关系。方法用流式细胞术检测了24名健康体检者和92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CD80、CD86、CD28的表达和CD8^+CD28^+、CD8^+CD28^-亚群淋巴细胞,并与病毒载量和乙型肝炎e抗原(HBeAg)进行相关分析。结果慢性乙型肝炎CD80和CD86表达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和乙型肝炎病毒携带组(P〈0.01);肝炎后肝硬化组明显高于慢性乙型肝炎组(P〈0.05);慢性乙型肝炎轻、中、重度3组间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慢性乙型肝炎组CD28的表达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和乙型肝炎病毒携带组(P〈0.05)。病毒载量高低和HBeAg是否阳性与外周血CD80、CD86、CD28及CD8^+CD28^+和CD8^+CD28^-亚群淋巴细胞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CD80、CD86及受体CD28可能在慢性乙型肝炎免疫损伤过程中起重要作用,但与血清中病毒载量的变化和HBeAg阳性与否无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外周血树突状细胞(DC)激活及促进T淋巴细胞分化的免疫功能.方法 采用体外细胞培养的方法培养30例CHB患者及20例健康体检者外周血DC,用流式细胞术检测CD83及CD86的表达,甲基噻唑基四唑(MTT)法检测DC对混合淋巴细胞的刺激作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方法栓测培养上清中白细胞介素12(IL-12)及白细胞介素6(IL-6)的含量.结果 CHB患者DC中CD83、CD86的表达量分别为0.118±0.036和0.179±0.035,健康体检者则分别为0.374±0.057和0.385±0.050(均P<0.01).CHB患者和健康体检者的DC对混合淋巴细胞的刺激指数分别为0.069±0.042和0.101±0.040(P<0.01).CHB患者组DC培养上清中IL-12、IL-6的含量分别为(38.132±11.581)ng/L和(1 843.366±235.515)ng/L,健康体检者分别为(311.400±24.707)ng/L和(117.025±61.491)ng/L,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 CHB患者外周血DC提呈抗原、激活T淋巴细胞的功能明显低下,且使T辅助细胞0(Th0)向T辅助细胞1(Th1)分化的能力减弱.  相似文献   

14.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自体树突状细胞疫苗回输后的免疫应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自体乙肝疫苗致敏的树突状细胞 (DC)对慢性乙型肝炎 (CHB)免疫治疗的作用。方法 取患者外周血 2 0ml分离单个核细胞 ,加入重组人粒细胞 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rGM CSF)和白细胞介素 4 (IL 4 )进行DC体外扩增 ,于培养第 5天加入 5 0 μg/ml乙型肝炎疫苗 ,7天收获细胞。 34例慢性乙肝患者根据年龄和发病时间分为治疗 1、2、3组 ,皮内回输DC。对照组患者注射等量生理盐水 ,均每周 1次 ,连续 8次。于回输DC后 2周检测患者血清乙型肝炎病毒DNA(HBV DNA)含量。结果 培养可得到形态及功能典型的DC ,治疗 1、2、3组患者回输DC后血清HBV DNA拷贝数均显著低于对照组 (P <0 0 1) ,总应答率 5 8 8% (2 0 / 34) ,对照组输注前后没有明显差异 (P >0 0 5 ) ;治疗 1组与 3组相比HBV DNA定量拷贝数降低幅度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 ,治疗 1组与 2组、2组与 3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结论 经乙型肝炎疫苗致敏的DC回输患者后 ,其血清HBV DNA含量明显降低 ,且降低幅度与感染病毒时间和 /或患者年龄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自体乙肝疫苗致敏的树突状细胞(DC)回输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后的免疫应答效果。方法取患者外周血20ml分离单个核细胞,加入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GM-CSF)和白细胞介素4(IL-4)进行DC体外扩增,于培养第5天加入50μg/ml乙型肝炎疫苗,7天收获细胞。34例慢性乙肝患者根据年龄和感染病毒时间分为治疗1、2、3组,皮内回输DC;20例对照组CHB注射等量生理盐水,与治疗组均每周一次,连续8次。于回输DC后2周检测患者血清HBV-DNA含量及外周血CD3 、CD4 、CD8 T淋巴细胞。结果 3个治疗组患者回输DC后血清HBV-DNA含量拷贝数均较对照组及回输前显著降低(P<0.01),总应答率58.8%(20/34),对照组输注前后没有明显变化(P>0.05);治疗1组与3组相比HBV-DNA定量拷贝数降低幅度有显著性差异(P<0.01),治疗1组与2组、2组与3组相比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回输DC后患者CD4 细胞较回输前增高显著(P<0.01),CD3 、CD8 细胞增高不明显(P>0.05)。结论 经乙型肝炎疫苗致敏的DC回输CHB患者后可产生明显应答,且应答程度与患者感染病毒时间和/或年龄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内乙型肝炎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BV-DNA)与肝组织损伤程度的相关性。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方法测定119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PBMC内HBV-DNA定量,并对肝组织进行病理学诊断。结果119例乙型肝炎患者PBMC内HBV-DNA检出率为71.4%,轻度、中度、重度慢性乙型肝炎患者PBMC内HBV-DNA阳性率分别为58.1%、69.4%、84.6%;慢性乙型肝炎患者PBMC内HBV-DNA检出率与肝组织损伤程度呈正相关(rs=0.912,P<0.05)。结论PBMC中HBV-DNA阳性率随肝损害加重而升高。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干扰素抗病毒治疗过程中慢性乙肝患者外周血CD4+CD25+调节性T细胞(CD4+CD25+Treg)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集干扰素抗病毒治疗的CHB患者46例外周血,在治疗前及治疗后12、24、36、48周,停药后24周时,分别以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CD4+CD25+Treg比例,实时荧光定量RT-PCR检测血清HBV-DNA载量,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HBV标志物,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ALT水平。结果在46例CHB患者中,完全应答的13例患者CD4+CD25+Treg频率在12、24、36、48周及停药后24周时分别为(4.16±0.64)%、(3.98±0.75)%、(3.70±0.55)%、(3.44±0.48)%、(3.07±0.48)%,呈逐步下降趋势,明显低于治疗前(5.73±0.62)%(P〈0.01)。部分应答的18例患者CD4+CD25+Treg频率在12、24、36、48周及停药后24周时分别为(4.98±0.62)%(、4.50±0.54)%、(4.10±0.64)%、(4.02±0.64)%(、3.82±0.47)%,呈逐步下降趋势,明显低于治疗前(5.84±0.68)%(P〈0.01)。无应答的15例患者CD4+CD25+Treg频率较治疗前无明显变化。完全应答、部分应答组患者Treg频率在12、24、36、48周及停药后24周时与无应答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24、48周,停药后24周时,HBeAg阴转率分别为10.8%、26.1%、28.3%,发生HBeAg血清学转换者在治疗12周时CD4+CD25+Treg比例明显下降。结论本实验初步认为,干扰素抗病毒治疗过程中及治疗后,有应答的CHB患者的外周血CD4+CD25+Treg频率下降。治疗早期CD4+CD25+Treg比例下降的患者HBeAg血清学转换率可能更高。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CD4+CD25+调节性T细胞和TGF-β在慢性HBV感染患者中的表达以及与临床特点的相关性.方法 检测无症状HBsAg携带者(ASCs)、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和乙型肝炎肝硬化(LC)患者及正常对照者外周血CD4+CD25+调节性T细胞和血浆TGF-β、ALT、HBVDNA的水平.结果 CHB组、LC组和ASCs组的CD4+CD25+Treg、TGF-β水平均高于正常对照组,且CHB组和LC组均高于ASCs组,LC组也高于CH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CD4+CD25+调节性T细胞数量与血清ALT水平和血浆TGF-β水平正相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而与HBVDNA水平之间无显著相关性.结论 CD4+CD25+调节性T细胞参与了HBV感染后肝脏疾病慢性化进展的过程.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青春型双歧杆菌对过敏性哮喘儿童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来源的树突状细胞(DC)表达CD86和HLA-DR及其分泌IL-1βI、L-6I、L-10、IL-12、IL-23和IFN-γ的影响。方法从15名过敏性哮喘儿童和15名非哮喘儿童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诱导生成未成熟DC,分别加入青春型双歧杆菌或脂多糖(LPS)后继续培养DC 2天,①每天于倒置显微镜下观察DC形态;②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组DC表面CD86和HLA-DR的分子表达;③用ELISA方法检测培养上清中IL-1βI、L-6I、L-10、IL-12I、L-23和IFN-γ的水平。结果①DC经双歧杆菌和LPS分组处理后第2天,于倒置显微镜下观察到双歧杆菌组和LPS组的DC突起均较空白组明显,具有突起的细胞数量较空白组增多,而双歧杆菌组与LPS组比较,LPS组有突起的细胞数量明显增多,提示DC过度生长。②双歧杆菌刺激后,哮喘儿童DC表面CD86表达明显增高,HLA-DR表达无明显变化,非哮喘儿童CD86和HLA-DR表达均无明显变化;LPS刺激可明显增加哮喘儿童和非哮喘儿童CD86和HLA-DR的表达。③双歧杆菌刺激哮喘儿童DC分泌IL-12、IFN-γI、L-1β及IL-6水平增高,刺激非哮喘儿童DC分泌IL-12I、L-10I、L-1β及IL-23水平增高。结论①过敏性哮喘儿童DC表面CD86的表达可能存在缺陷,双歧杆菌能适度上调其表达,在DC的成熟过程中可能起调节作用。②双歧杆菌能刺激过敏性哮喘儿童DC分泌IL-12和IFN-γ,从而改变Th2优势分化,纠正Th1/Th2失衡。③过敏性哮喘儿童DC分泌IL-10可能存在缺陷,从而影响免疫耐受的形成。④双歧杆菌可能通过刺激哮喘儿童DC分泌IL-1β及IL-6增高,达到促进Th17细胞分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B淋巴细胞CD5 mRNA表达水平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 建立CD5 mRNA的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PCR)测定法,探讨外周血B淋巴细胞CD5 mRNA水平与乙型肝炎慢性化和严重化的关系。方法 运用RT-PCR技术,建立了B淋巴细胞中CD5基因mRNA表达水平的半定量测定方法,对急、慢性乙型肝炎和肝炎后肝硬化患者进行了研究。结果 急性乙型肝炎患者组外周血B淋巴细胞中CD5 mRNA的水平与正常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别,其余各乙型肝炎患者组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且肝炎后肝硬化组>慢性乙型肝炎组>急性肝炎组(P<0.01)。结论 外周血B淋巴细胞CD5 mRNA水平与乙型肝炎的发病和慢性化发展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