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 探讨雌激素受体与SLE的相关性。 方法 采用PCR/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方法,检测82例SLE患者和正常人的雌激素受体多态性。结果 雌激素受体基因各基因型在正常人男性与正常人女性中的分布频率均较为接近,男、女性均以ppxx型、PpXx型最为常见;在男女性SLE患者中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男性患者中PpXx型的出现频率显著高于女性患者及正常人男性。女性患者中ER基因各型出现频率与正常人女性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男性患者PpXx基因型的携带率明显高于正常人男性对照,提示该基因型与男性SLE患者的易感性相关。 相似文献
2.
肿瘤坏死因子受体2基因多态性与SLE易感性的相关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讨肿瘤坏死因子受体2(TNF R2)第六外显子基因多态性与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易感的相关性,采用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技术(PCR-RFLP)检测50例SLE患者的117例健康对照人群的TNF R2第六外显子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SLE患者组TNF R2第六外显子基因型196R/R、196M/R和等位基因196R的频率明显比对照组高,经Χ^2检验,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基因型之间:Χ^2=6.23 P=0.044;两组等位基因之间:Χ^2=6.39 P=0.011)。结果表明TNF R2第六外显子基因多态性与SLE的易感性相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雌激素受体-α(ER-α)基因多态性与白癜风的相关性。方法应用PCR-RFLP分析技术,检测690例汉族白癜风患者和700例汉族对照者ER-α基因内含子1PvuⅡT/C和XbaIA/G酶切位点基因多态性。结果白癜风组与对照组之间C/T基因型频率(P=0.000)差别有显著性意义,其C等位基因频率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0,OR1.33,95%CI1.14~1.51);女性患者C/T基因型频率(P=0.001)、C等位基因频率(P=0.002,OR1.41,95%CI1.13~1.75)亦明显高于女性对照组;男性患者和男性对照组C等位基因频率(P=0.043,OR1.25,95%CI1.01~1.56)差别有显著性意义;ER-α基因内含子1XbaⅠA/G酶切多态性男性患者G等位基因频率(P=0.040,OR1.32,95%CI1.01~1.71)明显高于男性对照组;其余各组间差别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ER-α基因PvuII酶切多态性与白癜风存在相关性,携带C等位基因的女性患者更易患白癜风。XbaI酶切多态性可能与男性白癜风患者之间存在相关性。提示ER-α可能是白癜风患者易感性的备选因素。 相似文献
4.
SLE患者白介素1受体拮抗基因多态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技术对60例SLE患者和85例正常对照组的白介素1受体拮抗剂9IL-1ra)基因数目可变的串联重复多态性进行了分析。发现SLE患者中ILIRN*2等位基因发生频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如将患者分为符合ARA诊断标准4 ̄5项和6项或6项以上两组时发现,前者ILIRN*2等位基因民正常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而后者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表明IL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绝经后女性头发生长特征的变化,对其与雌激素受体β基因多态性的关系进行分析。方法选择健康中老年绝经后女性作为受试对象,使用毛发检测仪对顶部和颞部受试区头发进行拍照,图像分析软件计算头发生长速度、密度和白发率;同时采集受试者抗凝静脉血,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对受试人群的雌激素受体β基因RsaⅠ和AluⅠ酶切多态性进行分析。结果 131名绝经后女性基因型频率分布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定律(P0.05)。受试者顶部和颞部白发率与RsaⅠ酶切位点有相关性,差异有显著性(P=0.040,P=0.008)。头发密度、生长速度在各组间有一定差异,但无显著性(P0.05)。结论雌激素受体β基因RsaⅠ酶切多态性与绝经后女性白发的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6.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雌激素受体的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一种性别相关性、自身免疫性疾病,男、女发病率之比是1∶8。为研究SLE病人和正常人皮肤组织ER含量差异,我们对40例SLE病人皮损及非皮损组织和207例正常人皮肤组织进行了ER检测,报告如下。1材料与方法1.1病例来源:按美... 相似文献
7.
目的:明确Toll样受体9基因rs187084、rs352140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与湖北汉族人口中系统性红斑狼疮疾病易感性的关系。方法:PCR扩增80例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和84例健康志愿者的外周血目的基因片段,通过SNaPshot法检测rs187084、rs352140这两个位点的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结果:系统性红斑狼疮实验组及健康对照组中rs187084的AA,GG,AG基因型频率分别为37.50%,18.75%,43.75%和47.62%,13.10%,39.29%,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rs352140 AA,GG,AG基因型频率在实验组及对照组中分别为18.75%,43.75%,37.50%和11.90%,48.81%,39.29%,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Toll样受体9的rs187084、rs352140基因位点的单核苷酸多态性可能与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发病不相关。 相似文献
8.
皖籍汉人HLA-DQA1基因型与SLE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皖籍汉人HLA DQA1等位基因多态性与系统性红斑狼疮 (SLE)相关关系。方法 采用多聚酶链反应 /限制性片断长度多态性 (PCR/RFLP)方法 ,对 2 8例SLE患者和 2 8例健康对照血样HLA DQA1基因进行分析 ,寻找相关的基因型。结果 皖籍汉族SLE患者具有显著高的DQA1 0 10 1或 0 10 2 ,二者总OR =6.92 ,P <0 .0 0 5 ,未发现其他DQA1等位基因与SLE相关。结论 皖籍汉人SLE相关联的基因可能并不完全同于其他地区汉族人 ,结果为进一步研究皖籍汉族人SLE的遗传易感度和家族患病率的估计提供线索。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HLA-DM基因的多态性及其与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SLE)的相关性。方法:应用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聚合酶链反应(RFLP-PCR)技术,检测HLA-DM基因的多态性,继而分析HLA-DM基因多态性与SLE发生的相关性。结果:①共检出HLA-DMA等位基因型4种,基因型6种,HLA-DMB等位基因型3种,基因型6种,HLA-DM单倍型29种。②HLA-DM*0101/0103基因型的分布在SLE组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余各等位基因型及基因型在两组间的分布差异无显著性。结论:HLA-DM基因多态性与SLE的发生有一定的相关性,HLA-DM*0101/0103基因型可能为SLE的易感基因型。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TLR9单核苷酸多态性与广西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发病的相关性,以及其在壮族、汉两个民族间的差异。 方法 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酶切技术、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技术(PCR-RFLP)对97例广西SLE患者和202例广西健康对照者的TLR9基因多态性进行检测,分析其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与SLE部分临床实验室指标的关联性,并比较两民族间的差异。 结果 TLR9 rs352140CC、CT、TT基因型频率在汉族SLE组与汉族对照组中分别为42.9%、41.1%、16.1%和38.3%、55.8%、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其C、T等位基因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TLR9rs352140 C/T基因型频率和等位基因频率在壮族SLE组与壮族健康对照组间、壮族SLE组与汉族SLE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 > 0.05)。TLR9 rs352140TT基因型频率在ds-DNA阳性组比阴性组高(P < 0.05),而T等位基因频率在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TLR9 rs352140TT基因型频率和T等位基因的频率在SLEDAI ≥ 9组比SLEDAI < 9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TLR9 rs352140TT基因型频率和T等位基因的频率在ANA阳性组与阴性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 > 0.05)。 结论 TLR9 rs352140基因多态性可能与广西汉族人SLE的易感性有关, TLR9基因多态性与部分SLE指标可能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白介素10受体(IL-10R)的两个基因位点G241A和G520A基因多态性与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发病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PCR-SSCP)和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多态性(PCR-RFLP)及DNA测序方法进行基因分型.结果 IL-10R2基因型与SLE易感性显著相关.G520/G520基因型增加SLE发病危险性,P=0.004,OR=0.515,95%的可信区间为0.444-0.579;G520/A520基因型增加SLE发病危险性,P=0.055,OR=1.968,95%的可信区间为0.981-3.949.IL-10R1基因型与SLE易感性无显著相关.各个基因型组合的分布情况和优势比显示具有IL-10R1 G241/G241基因型和IL-10R2 G520/G520的个体SLE发病危险性明显高于其他的基因型组合,P=0.004,OR=0.515,95%的可信区间为0.444-0.597.结论 IL-10R2基因型与SLE易感性显著相关,G520/G520基因型增加SLE发病危险性.具有IL-10R1 G241/G241基因型和IL-10R2 G520/G520的个体SLE发病危险性明显高于其他的基因型组合.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人肿瘤坏死因子α诱导蛋白3(TNFAIP3)相互作用蛋白1(TNIP1)基因多态性与汉族人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遗传关联性。 方法 收集284例汉族人SLE和630例汉族人对照,选择TNIP1基因区域120个单核苷酸多态性(SNP),利用连接酶检测反应(LDR)对其进行基因分型,对分型数据利用PLINK 1.07和Haploview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经过数据质控,最终105个SNP的分型数据进入最终统计分析。rs3805433 C、rs12516176 C、rs6869605 C和rs4958882 G的等位基因频率在SLE组(参考等位基因频率0.301 ~ 0.306)高于对照组(参考等位基因频率0.221 ~ 0.2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1.50 ~ 1.53,均P < 4.72 × 10-4)。这4个SNP间存在强连锁不平衡(r2 ≥ 0.871,D′ ≥ 0.938),且与既往报道的SLE相关SNP rs10036748间存在中等程度的连锁不平衡(r2 ≥ 0.073,D′ ≥ 0.868)。单倍型分析发现,单倍型(H2:CCCGT)在病例组中的频率(0.290)显著高于对照组(0.2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 = 1.54,P < 4.72 × 10-4)。 结论 TNIP1基因多态性与汉族人SLE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E选择素基因第2外显子G98T和第4外显子A561C多态性在广西壮族人群中的分布及其与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相关性。方法 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技术检测82例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和95例正常对照者E选择素基因型。结果 E选择素第2外显子基因型GG、GT、TT频率在SLE组和对照组分别为86.6%、12.2%、1.2%和90.5%、8.4%、1.1%;E选择素第4外显子基因型AA、AC、CC频率在SLE组和对照组分别为81.7%、15.9%、2.4%和92.6%、7.4%、0.0%。E选择素第4外显子基因型频率和等位基因频率在SLE组和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基因型频率的相对风险分析发现,AC+CC基因型患SLE的风险是AA基因型2.81倍(OR=2.81,95%CI为1.087~7.290)。结论 E选择素A561C基因多态性与广西壮族人群SLE的发病有相关性,C等位基因可能是SLE的易感基因。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广西壮族人白介素10(IL-10)基因启动子区单核苷酸多态性与广西壮族SLE的关系.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技术,检测90例SLE患者和110例正常对照者IL-10基因启动子-1082A/G、-819T/C和-592A/C位点基因型.结果 IL-10基因-819T/C和-592A/C多态性在SLE组和正常人群中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IL-10基因-1082A/G多态性在两组人群中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基因型频率的相对风险分析发现,AG基因型携带者患SLE的风险是AA基因型的2.076倍(OR=2.076,95%CI:1.052~4.100);基因单倍型分析发现,GCC单倍型携带者显著增加了SLE的发病风险.结论 白介素10基因启动子-1082A/G多态性和它的单倍型与SLE具有相关性,其中-1082G等位基因可能是SLE的遗传易感基因.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MTHFR)基因第四外显子第677位C→T突变与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相关性。方法 检测40例SLE患者和20例正常人对照组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用聚合酶链反应(PCR)-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法作MTHFR基因分型。结果 SLE患者组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明显高于正常人对照组.而活动期SLE患者与非活动期SLE患者之间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SLE患者组MTHFR基因TT型占62.5%,明显高于其他两种基因型和正常人对照组(15%)。MTHFR基因677位发生C→T突变可导致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明显升高,且TT型的效应要明显强于CT型的效应。结论 MTHFR基因多态性是影响SLE患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的主要因素之一。MTHFR基因第677位TT型是SLE的易感基因或与易感基因紧密连锁。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apoH第7号外显子G817T(Leu247Val)的多态性与温州地区汉族SLE患者抗磷脂抗体产生的关系。方法 收集温州地区汉族SLE患者165例及健康体检者160例,PCR技术及DNA测序技术检测apoH第7号外显子G817T(Leu247Val)的多态性;蝰蛇毒试验法测定狼疮抗凝物(LAC)比值,ELISA法测定其抗β2糖蛋白I(β2GPI)抗体及抗心磷脂抗体(ACA)。用Logistic回归分析Leu247Val多态性与抗磷脂抗体(APL)的关系。结果 SLE患者组与健康对照组G817T位点的基因型构成及等位基因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 < 0.01),患者组TT、GT基因型及T等位基因频率较高,而GG基因型及G等位基因频率偏低。G817T位点的基因型分布与LAC,抗β2GPI抗体及ACA的阳性均有关(P值 < 0.05,< 0.01,< 0.05)。GT基因型是LAC(P < 0.05,OR = 2.33,95% CI 1.18 ~ 4.59)、抗β2GPI抗体(P < 0.01,OR = 5.92, 95% CI 2.61 ~ 13.46)及ACA(P < 0.05,OR = 2.52,95% CI 1.22 ~ 5.24)产生的危险因素。TT基因型是抗β2GPI抗体的危险因素(P < 0.01,OR = 5.84,95% CI 1.69 ~ 20.20)。结论 温州地区汉族SLE患者apoH第7号外显子G817T(Leu247Val)位点的多态性与APL产生有关,GT、TT基因型是APL产生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7.
脱发是SLE常见的临床表现之一。SLE脱发可表现为多种类型,如狼疮发、非瘢痕性斑状脱发、弥漫性休止期脱发、盘状红斑狼疮型脱发等,不同类型的脱发在临床表现和组织病理学方面有其各自的特点。SLE脱发与疾病活动性有一定的相关性。目前SLE脱发的发病机制尚未明确,自身免疫性炎症和血管炎造成的局部微环境的改变、毛发营养不良和毛囊周期失调均有可能参与其中。 相似文献
18.
红斑狼疮患者皮损角朊细胞中雌激素受体检测结果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免疫组化方法对21虺先驱工斑狼疮患者皮损及非皮损皮肤中角朊细胞内的雌激素受体(ER)进行检测,同时取肿瘤等疾病患者的正常皮肤进行对照研究,结果均阴性,并对此结果进行了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