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超声心动图对小儿川崎病侵犯冠状动脉并致冠状动脉瘤形成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9月~2015年1月经临床确诊的川崎病患儿85例的超声心动图检测结果,观察冠状动脉损伤情况。结果所有患儿中,冠状动脉扩张患儿24例,其中右冠状动脉扩张3例,左冠状动脉扩张8例,双冠状动脉扩张11例,冠状动脉狭窄2例,心包积液3例。结论超声心动图可以观察冠状动脉的起源、走行、形态、冠状动脉与主动脉的内径的比值及其内的血流,参照KATO冠状动脉造影的四级分法诊断冠状动脉瘤,对典型的川崎病的诊断提供重要的信息,及早发现川崎病所致冠状动脉瘤,有助于川崎病的诊治及预后。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超声心动图诊断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的重要性.方法超声心动图检查35例川崎病患儿,观察是否存在冠状动脉瘤、血栓、动脉狭窄等.结果患儿中有冠状动脉病变12例,其中单纯左冠状动脉(LCA)扩张5例,右冠状动脉(RCA)扩张2例,双支病变2例,冠状动脉瘤3例,二尖瓣反流4例,心包积液3例.结论超声心动图适用于观察冠状动脉病变及动脉瘤形成并可判断进展和转归.  相似文献   

3.
学龄前儿童冠状动脉的测定及其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又称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征,该病主要发生于小儿,多见于8岁以下,85%发生在5岁以下,男孩发病是女孩的两倍。KD的主要临床表现是:持续5天以上的皮疹性发热;皮肤粘膜弥漫性潮红;球结膜充血;颈部淋巴结一过性肿大;手足硬性浮肿及模样皮。其主要并发症为冠状血管受累,形成冠状血管扩张或冠状动脉瘤。 国内采用无创性二维超声心动图作为诊断及随访川崎病合并冠状动脉损害,指导临床用药。但在临床应用过程中,我们体会到川崎病合并冠状动脉瘤者并不多见,而对于合并冠状动脉扩张的早期患儿,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超声心动图在早期诊断及防治川崎病冠状动脉的应用。方法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显像仪,取大血管短轴切面扫描主动脉根纳左、右冠状动脉,测其宽度。结果本组23例中,男15例、女8例,<4岁者20例,发现冠状动脉病变9例,6例为左冠状动脉扩张,双支病变并动脉瘤形成3例。本组被发现冠状动脉病变距开始发热时间平均为11.5天,冠状动脉回复正常6例,回复时间最早2个月,平均4.9个月。动脉瘤3例中2例消失,动脉瘤消失最早4.5个月。结论超声心动图检查川崎病冠状动脉具有无创、准确、便于随访追踪的优点。它能进一步明确诊断、指导治疗和评价预后。我们建议临床诊断川崎病或原因不明发热超过5天,另有川崎病2项主要表现,尤其是血小板计数增高者常规及时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  相似文献   

5.
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超声心动图早期诊断与追踪观察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超声心动图对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临床诊断为川崎病患儿41例常规超声心动图检查,重点检查左右冠状动脉主干。结果:41例川畸病患儿中有22例冠状动脉异常,发生率53.6%(22/41),包括冠状动脉扩张19例、冠状动脉瘤 3例。结论:超声心动图对冠状动脉扩张和冠状动脉瘤形成的诊断具有特异性,能清晰的显示冠状动脉内径、扩张程度,而且随访观察简便易行,对川崎病早期诊断及预后估计具重要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索川崎病患儿冠状动脉损伤情况及其心功能变化。方法:用二维超声心动图检查72例川崎病患儿冠状动脉病变情况:用Cuben’s法检测患儿左室收缩功能;用经二尖瓣多普勒血流图检测患儿左室舒张功能。结果:72例患儿中,检出26例有冠状动脉病变,其中急性或亚急性期单纯冠状动脉扩张21例。川崎病患儿的左室收缩和舒张功能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川崎病有较高的冠状动脉损伤发生率,尤其是在急性期;超声心动图是检测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川畸病冠状动脉 (简称冠脉 ,CA)的改变 ,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临床诊断为川畸病患儿 6 8例 ,常规超声心动图检查 ,检测左右冠状动脉主干。结果  6 8例川畸病患儿中有 2 8例冠状动脉异常 ,异常发现率 4 1 2 % ,其中冠状动脉扩张 (CAD) 2 2例 ,冠状动脉狭窄 4例 ,冠状动脉瘤 (CAA) 2例。结论 二维超声具有无创、动态检测冠状动脉扩张、狭窄或血栓和冠状动脉瘤 ,为临床治疗提供诊断依据 ,有利于减少并发症的产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超声心动图与脑利钠肽(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BNP)在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中的临床诊断价值,为川崎病不同时期采用不同的检查方法进行诊断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川崎病患儿35例为川崎病组,以发热、皮疹为主诉的肺炎支原体或病毒感染的48例患儿为对照组,用超声心动图检测急性期与恢复期左、右冠状动脉内径,同时,检测血中脑利钠肽水平,并做相关性分析。结果川崎病患儿恢复期冠状动脉内径值明显升高,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川崎病患儿急性期脑利钠肽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43.9 vs15.8,P<0.01)。恢复期川崎病患儿冠状动脉扩张比例显著高于急性期KD患儿(P<0.05);川崎病患儿急性期脑利钠肽水平与恢复期左冠状动脉内径(LCAID)、右冠状动脉内径(RCAID)呈正相关(P<0.05)。结论超声心动图诊断川崎病及冠状动脉扩张在恢复期更有临床意义;脑利钠肽可作为急性期诊断川崎病的生化指标之一;急性期脑利钠肽值明显升高应警惕患儿恢复期冠状动脉扩张。  相似文献   

9.
川崎病 ( KD)又称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征( MCLS) ,是一种以全身血管炎为主要病理改变的急性发热性出疹性小儿疾病 ,主要累及冠状动脉 ( CA) ,急性期可致冠状动脉扩张、冠状动脉瘤 ,后期可引起冠状动脉狭窄、血栓性梗塞 ,甚至心肌梗死。我们采用超声心动图技术对 70例 KD患儿的心脏结构 (特别是 CA内径 )进行检测 ,旨在探讨 KD患儿 CA病变的发生情况 ,为临床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1 资料与方法1 .1 临床资料 本组男 5 1例 ,女 1 9例 ;年龄 1个月至 1 1岁 ,平均 3.1 8岁 ,其中 4岁以内 5 0例 ;病程 3天至 3个月 ,其中 3~ 7天 32…  相似文献   

10.
目的:提高辨识冠状动脉异常起源于对侧冠状窦(AAOCA)或左、右冠窦交界区的临床认识.方法:回顾性总结2016年1月至2020年9月,北京安贞医院明确诊断为AAOCA或冠状动脉起源于左、右冠窦交界区患儿的超声心动图(UCG)、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CTA)及术中探查结果.结果:20例患儿发病年龄4~15岁,平均(9....  相似文献   

11.
冠状动脉扩张是一种冠状动脉疾病,可表现为弥漫性扩张和局限性冠状动脉瘤,冠状动脉造影检出率波动在1.4%-9.9%。冠状动脉扩张的病因有动脉粥样硬化、川崎病、结缔组织病、大动脉炎、先天性心脏病及少数感染性疾病,近年来介入相关性冠状动脉扩张发生率逐渐增加。冠状动脉扩张的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动脉粥样硬化起主要作用,炎症反应、细胞外基质降解及基因易感性均可能不同程度的参与了冠状动脉扩张的发生发展。冠状动脉扩张发病男性多于女性,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多表现为心绞痛。冠状动脉造影是诊断冠状动脉扩张的主要手段,影像学检查如超声、冠脉CT和MRI等也有一定的诊断价值。冠状动脉扩张的药物治疗强调慢性抗栓治疗,注意避免应用硝酸酯类药物,介入治疗多为个案报道,手术治疗相对预后良好,但选择优化的治疗方案仍具有挑战性。  相似文献   

12.
<正> 急性热性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征——川崎病,是伴有一系列症状的小儿发热性疾病。1967年由川崎氏首次报告。从1970年9月至1984年9月先后四次修订了关于川崎病的诊断标准。从初版到修订后第4版虽已经历了15年的岁月,但川崎病的病因仍不明,依然是需要综合主要症状来进行诊断的一种疾病。近年来,由于应用了小儿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及二维超声装置的进展和普及,对于川崎病临床中问题最多的心血管系统障碍的研究已取得了惊人的成果。现在对川崎病的冠状动脉障碍,已不是非依靠造影在病后几个月才可诊断,而是在急性期早期,反复使用二维超声心动图观察发现冠状动脉瘤的形成而进行诊断。最近,免  相似文献   

13.
急性期川崎病与过敏性紫癜患儿血浆趋化因子的比较,川崎病患儿退热后应用丙种球蛋白治疗剂量与预后关系探讨,32例非典型川崎病临床诊治探讨,超声心动图对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的诊断,川崎病病因及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4.
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的心电图改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川崎病可累及全身各个系统 ,以心血管系统受累最为广泛和严重 ,主要为冠状动脉扩张和冠状动脉瘤。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是临床防治的核心。修正的 Asai评分法是较完善的预测方法 ,但项目繁多 ,应用欠方便。本文对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的心电图改变进行了分析 ,探讨预测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的心电图指标。1 临床资料1 998年 8月~ 1 999年 8月间重庆医科大学儿童医院收治住院的川崎病患儿 1 2 0例 ,临床表现均符合《实用儿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第 6版 ,1 998年 )川崎病的诊断标准。根据冠状动脉内径≥ 4mm诊断为冠状动脉扩张 ( CAD) ,冠状动脉…  相似文献   

15.
重型冠状动脉畸形七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院于1984~1992年收治了7例冠状动脉畸形,分别患有源于肺动脉的左冠状动脉、右冠状动脉-冠状静脉窦瘘、右冠状动脉-右心房瘘、左冠状动脉-右心室瘘、左冠状动脉-肺动脉瘘和左冠状动脉-左心室瘘共6种冠状动脉畸形。心血管造影和超声心动图是诊断本病的主要检查方法。本组7例均经外科手术证实。源于肺动脉的左冠状动脉行主动脉-左冠状动脉旁路术,其余6例行冠状动脉瘘口缝扎术,取得满意的治疗。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超声心动图在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定位诊断中的临床用应用价值。方法随机选取2012年1月~2014年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川崎病患儿50例作为研究对象,均给予超声心动图检,检查重点放在左右冠状动脉主干。结果 50例川畸病患儿,其中,冠状动脉病变患儿18例,冠状动脉扩张10例,冠状动脉瘤例7,冠状动脉内血栓形成1例;≤1岁组与1岁组患儿冠状动脉病变发生时间、扩张程度、冠状动脉瘤发生率差异明显(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病程与恢复时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在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定位诊断中,超声心动图诊断应用价值高,值得在临床诊断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提高超声对川崎病及并发症的临床诊断。方法收集2014年1月~2015年6月郑州市儿童医院收治的35例川崎病患儿及其中2例并发冠状动脉血栓的病例,分析患儿的一般情况与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超声心动图、心电图检查等。结果本组35例川崎病患者,其中男25例,女10例,最小年龄2月15天,最大年龄8岁。超声心动图显示30例为双侧冠状动脉扩张,5例为单侧冠状动脉扩张,其中2例冠状动脉呈瘤状扩张,内并发血栓,患儿以急性心肌梗死就诊。结论超声心动图早期诊断川崎病的临床价值显著,对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川崎病的超声心动图检查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超声心动图检测川崎病患儿537例,发现有冠状动脉病变242例(45.1%),其中冠状动脉扩张209例,冠状动脉瘤33例。冠状动脉病变90%是在病程2周内出现。冠状动脉扩张为一过性改变。冠状动脉瘤预后较差,动脉瘤内径的大小是影响预后的主要因素。大部分病变在病程恢复期恢复正常。用超声心动图研究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的发生和转归,视为最佳的无创检查。超声心动图对恢复后期冠状动脉狭窄迹象较难获得,故与冠状动脉造影联合使用,则为长期观察冠状动脉改变的最佳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超声心动图联合心电图对急性心肌梗死及其并发症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92例心肌梗死患者的超声心动图、心电图及冠状动脉造影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超声心动图对心肌梗死的正确诊断率显著高于心电图,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28,P0.05),心电图联合超声心动图的诊断率显著高于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χ2=15.23,P0.01;χ2=5.42,P0.05)。不同病变部位正确检出率由高到低依次为左前降支、左前降支+右冠状动脉、右冠状动脉、3支、左回旋支、左前降支+左回旋支和左回旋支+右冠状动脉,其中左前降支病变正确检出率最高为96.43%,左回旋支+右冠状动脉的正确检出率最低为40.00%,二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7.94,P0.01)。结论超声心动图联合心电图可提高单一诊断方法对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率,超声心动图对急性心肌梗死病变部位及并发症的诊断具有一定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究经胸超声心动图诊断冠状动脉异常主动脉起源的超声影像学特点及方法,提高对儿童冠状动脉异常主动脉起源的认识和早期诊断。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到2020年12月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心功能室诊断的60例冠状动脉异常起源主动脉患儿,分析患儿的临床症状、心电图及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结果 冠状动脉异常起源总检出率为0.2%。其中男40例,女20例,年龄(49.1±39.4)月,体重(22.7±15.9)kg,因可疑川崎病经冠状动脉检查者27例,心律失常4例,晕厥2例,胸痛1例,余病例均为偶然发现。所有病例中右冠状动脉起源于左冠窦有54例(90.0%),右冠状动脉起源于左右冠窦交界处为4例(6.6%),右冠状动脉起源于左主干1例(1.7%),左冠状动脉起源于右冠窦1例(1.7%)。其中1例左冠状动脉异常起源于右冠窦患儿,有晕厥病史并伴有左心增大及心功能下降;另1例为右冠状动脉异常起源于左冠窦伴开口狭窄,后行手术治疗。结论 经胸超声心动图可筛查出冠状动脉异常主动脉起源。超声医师需认识到该病可能引起的恶性后果,建议在婴幼儿期普及经胸超声冠状动脉检查,尽早诊断出冠状动脉异常主动脉起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