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肾综合症出血热(HFRS)是一组由病毒引起的自然疫原性疾病,各流行地区有不同的名称,如在苏联称为出血性肾病肾炎(HNN),北欧称为流行性肾病,南朝鲜称为朝鲜出血热(KHF),在我国则将其称为流行性出血热(EHF)。自1978年南  相似文献   

2.
鼠密度和鼠带EHFV监测与EHF疫情预测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鼠类为流行性出血热(EHF)的主要宿主动物。我们从 1988 年1月至 1990年 12月开展鼠情、鼠携带流行性出血热病毒(EHFV)抗原及人间EHF 疫情的监测,工作以探讨本病的流行过程及其规律。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正> 1976年,Lee氏应用非疫区的黑线姬鼠从疫区黑线姬鼠肺中分离出流行性出血热病毒(EHFV)。此后,应用A549(人肺癌)。Veto-E_6(绿猴肾)、2BS(人胚肺二倍体)等细胞分离EHFV相继获得成功。但应用Hep-2细胞(人喉癌细胞)从鼠肺标本中分离出EHFV尚未见报道。我们于1991年至1992年首次应用Hep-2细胞从闽南的褐家鼠肺中分离出EHFV,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从流行性出血热(EHF)病毒抗原阳性的褐家鼠体表收集缓慢细蚤(Leptop-sylla segnis)、开皇客蚤(Xenopsylla cheopis),经反复冲洗后制备悬液,并接种小白鼠乳鼠,分别经3、4代观察,乳鼠表现特异的病状,有的死亡。其脑、肺组织应用IFAT检查EHF病毒抗原阳性。阳性鼠脑悬液再接种Vero E_6细胞亦呈阳性。因而首次证实缓慢细蚤、开皇客蚤能自然感染EHF病毒,其在流行病学中的意义应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5.
城市型流行性出血热(附13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国内外报告从褐家鼠或黑家鼠中分离出流行性出血热病毒或找到相关抗原,因而为城市居民感染流行性出血热(简称出血热)提供了依据。城市型出血热尚未引起足够重视,误诊甚多,现将我院近年来收治的病例作一小结与分析。一般资料1、本组13例是1979年10月~1983年9月所收治的病人,占同期收治出血热188例的6.9%。其中在职工人6人,退休工人2人,干部4人,医师1人  相似文献   

6.
从黑线仓鼠肺中分离出流行性出血热家鼠型病毒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从黑线仓鼠肺中分离出流行性出血热家鼠型病毒李琦,李伟,张作儒,赵宏儒,孟宗达,高秋菊,王华,陈化新,叶青自1978年从疫区黑线姬鼠肺中分离出流行性出血热病毒(EHFV)以来[1],又相继从褐家鼠等多种宿主动物中分离到EHFV[2~4]。众多调查发现黑...  相似文献   

7.
本文报道1980年12月到1984年6月,对22个省、市、自治区86个调查点,应用间接免疫荧光方法,自35种脊椎动物27692份肺标本中,查出874只携带流行性出血热病毒抗原,其中包括黑线姬鼠、大林姬鼠、高山姬鼠、褐家鼠、大白鼠、黄胸鼠、大足鼠、罗赛鼠、社鼠、小家鼠、黑线仓鼠、东方田鼠、棕背(鼠平)、短尾鼩等。研究认为,黑线姬鼠和褐家鼠是中国流行性出血热主要传染源,其带病毒鼠的分布,一般具有相对集中的特点。  相似文献   

8.
肾综合征出血热(Hemorrhagic Fever with Renal Syndrome,HFRS)是一种在我国广泛流行,病死率较高的疾病。自1978年H.W.Lee分离出出血热病毒以来,各国学者先后在不同的宿主中分离出不同的病毒毒株,使出血热的研究从病毒学角度开始了新的纪元。病毒核酸的克隆、表达,使出血热从分子水平上进行较为深入的研究。近年出血热的分子生物学研究不仅限于基础医学的研究,而且正将其研究成果应用于出血热临床诊断、预防、治疗。本文主要介绍单链抗体及核酸疫苗的研究与应用等。  相似文献   

9.
用抗原阳性鼠肺组织分离流行性出血热(EHF)病毒,多数报道采用阳性较强的鼠肺标本。作者在用 以上阳性鼠肺分离EHF病毒过程中,不少标本分离不到病毒。据鼠类监测表明,鼠类抗原、抗体双阳性者比重较大,抗体阳性标本对分离EHF病毒是否有影响尚未见报道。为此作者在对EHF监测点进行啮齿动物带毒常年监测中,选用阳性鼠肺10份,其中有4份属抗原、抗体双阳性,标本经处理后直接接种Vero—E6细胞单层进行EHF病毒分离,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2018—2021年宁夏隆德县流行性出血热流行特征及宿主动物感染情况,为今后开展人间疫情预警预测及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按照《全国肾综合征出血热监测方案》要求,在既往有流行性出血热病例发生或暴露地区,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乡(镇)自然村开展鼠密度监测。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分析病例分布。结果 2018—2021年共报告流行性出血热确诊病例16例,死亡2例,年均报告发病率3.41/10万;秋冬季报告病例占87.50%,杨河乡及观庄乡病例共占68.75%,16~60岁病例占62.50%。总鼠密度0.74%,呈逐年下降趋势(趋势χ2=240.77,P<0.05),秋季野外区鼠密度高于居民区(χ2=30.797,P=0.001),优势鼠种由黑线姬鼠转变为褐家鼠;居民区优势鼠种为小家鼠。结论 近年来隆德县流行性出血热疫情发病水平较高;建议加强疫情及宿主动物监测,落实防鼠灭鼠、疫苗接种、健康教育宣传和爱国卫生运动等综合防控措施,提高医务人员早期识别诊治能力,警惕人间疫情暴发流行。  相似文献   

11.
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分为4个血清型,目前国内已证实存在Hantaan型(HTN),Seoul(SEO)2个血清型.根据单克隆抗体的抗原分析认为,出血热病毒有复杂的抗原决定簇,毒株间存在明显的抗原差异.我们选择肾综合征出血热疫区抗原阳性鼠肺组织,现症病人外周静脉血及尿液,分离出11株出血热病毒.用McAb对其抗原性进行分析,同时测定毒株毒力.  相似文献   

12.
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是由HFRS病毒引起,由鼠类等传播的自然疫源性急性病毒性传染病。以往此病在中国和日本被称为流行性出血热,在朝鲜和韩国被称为朝鲜出血热,在前苏联被称为远东出血热和出血性肾炎,在斯堪的纳维亚国家被称为流行性肾病。1980年世界卫生组织将其统一命名为肾综合征出血热。  相似文献   

13.
<正>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在我国又称为流行性出血热,其病原体为布尼亚病毒科(bunyav-iridae)汉坦病毒属(HV),其血清学分型为汉滩型病毒(HTNV)、汉城型病毒(SEOV)、普马拉型病毒(PUUV)等多个型别。我国以汉滩型和汉城型为主。全球每年有6~15万例HFRS住院病人,这些病例中的绝大多数发生在亚洲,中国报道的病例占全球的90%以上。  相似文献   

14.
<正> 为了解我县黑线姬鼠的鼠龄结构及不同鼠龄、性别的黑线姬鼠携带EHF(流行性出血热)病毒状况,初探EHF宿主动物的传播规律,我们于1985年开展了该项工作,兹报告如下。 材料与方法 标本系在全县的部分乡镇定期或不定期分别采用夹夜法进行捕捉。按鼠的体重分成4个组来判定鼠龄:幼年组(20g以下)、亚成年组(21~25g),成年组(26~35g)、老年组(36克以上)。然后分别  相似文献   

15.
窝鼠中流行性出血热病毒自然感染特征调查分析杨占清,于晓敏,刘运喜,孟祥瑞,高学运,张云,张炳根,陶开华,刘景山流行性出血热(EHF)的主要传染源为黑线姬鼠和褐家鼠[1]。在自然条件下鼠类生活与繁殖的基本单位是鼠窝,因此,以窝鼠作为一个观察单位,来研究...  相似文献   

16.
1981年7月~1983年6月,我院有8例经细菌学证实的金黄色葡萄球菌(简称金葡菌)败血症误诊为流行性出血热(简称出血热)。为吸取教训,提高诊断水平,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7.
补体结合试验(下称补结试验)多年来广泛应用于细菌、病毒及某些寄生虫感染疾病的诊断。尽管此法操作较烦琐,但其特异性、敏感性和稳定性却是肯定的。本法用于流行性出血热(下称出血热),尚未见公开报道。我们对出血热补结试验作了研究,结果于下。  相似文献   

18.
流行性出血热是一种病毒感染性疾病,迄今尚无理想的病原性治疗方法。1985年我们应用聚肌胞对48例流行性出血热早期患者进行了临床治疗对比观察,现将结果报告如下。一、一般资料:(1)病例选自1985年10月至1986年元月住本院的流行性出血热发热期患者,病程2~4天。其临床表现均符合1981年卫生部颁发的《流行  相似文献   

19.
流行性出血热是一种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的传染病,我国是其高流行区。以前对流行性出血热病毒(EHFV)的研究仅限于用免疫学方法检测定位病毒特异性抗原或抗体,应用原位分子杂交技术进行 EHFV RNA 检测国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流行性出血热在人群中发病情况,探讨本市流行性出血热流行特征,为防治流行性出血热提供依据。方法人间疫情监测对白城市各监测点的月报及年报报表中的疫情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宿主动物监测采用流行病学方法、动物流行病学方法。结果 2011年度本市流行性出血热共发病59例,发病率2.90/10万,其中监测点洮南市25例,发病率25.60/10万;34例为本市责任报告单位报告,另外25例为外地报告本地病例,监测点洮南市在春季、秋季监测鼠密度各1次,秋季居民区的鼠密度有所上升;而野外鼠密度呈下降。结论白城市2011年流行性出血热发病较2010年呈显著上升趋势,主要集中在洮南市、洮北区,褐家鼠、长爪沙鼠是出血热的宿主和主要的传染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