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比较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联合颈浅丛神经阻滞用于锁骨骨折手术的麻醉效果。方法选择单侧锁骨骨折的手术患者62例,随机分为A、B两组各31例:A组行单侧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用神经阻滞液20m L行臂丛神经阻滞;B组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联合颈浅丛神经阻滞,分别采用神经阻滞液20m L和15m L。神经阻滞液含1%利多卡因和0.4%罗哌卡因。记录颈浅丛神经阻滞和臂丛神经阻滞麻醉15分钟后神经所支配区域的感觉阻滞情况、麻醉效果评价和并发症情况。结果 A组神经阻滞完善率及麻醉优良率明显低于B组(P〈0.05);麻醉效果优良率B组明显高于A组(P〈0.05)。结论锁骨骨折手术采用臂丛神经阻滞联合颈浅丛神经阻滞麻醉,操作简单安全,手术区域神经阻滞完善率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三种不同神经阻滞方式在锁骨骨折手术中的麻醉效果。方法将2011年8月-2013年7月我院96例锁骨骨折患者随机分成三组各32例,A组采用单纯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B组采用单纯颈丛神经阻滞麻醉,C组采用肌问沟臂丛神经阻滞联合颈丛神经阻滞麻醉,比较三组麻醉效果。结果C组麻醉效果优良率显著优于A组及B组(P〈0.05)。结论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联合颈丛神经阻滞麻醉效果显著优于单纯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或颈丛神经阻滞,是锁骨骨折手术较理想的麻醉方式,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3.
张建强 《基层医学论坛》2010,14(26):790-791
目的观察臂丛肌间沟法加颈浅丛神经阻滞用于锁骨骨折手术的麻醉效果。方法不同神经阻滞法均注入1%利多卡因+0.5%罗哌卡因混合液(含1:20万U肾上腺素),根据患者对手术的耐受程度来评定阻滞效果。结果试验组中麻醉效果为优者明显多于对照组(P〈0.005)。结论肌间沟法臂丛神经阻滞加颈浅丛神经阻滞麻醉用于锁骨骨折手术,阻滞效果明显优于单纯肌间沟法臂丛神经阻滞或颈丛神经阻滞。  相似文献   

4.
张宜波  颜学军 《海南医学》2010,21(22):95-96
目的比较颈浅丛联合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与颈浅丛联合C5或C6横突神经阻滞的效果,为锁骨骨折手术寻找一种简便有效的麻醉方法。方法选取锁骨骨折病人60例(内侧1/3骨折和外侧2/3骨折各30例),分为A、B两组:A组采用颈浅丛联合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B组内侧1/3骨折采用颈浅丛联合C5横突神经阻滞,外侧2/3骨折采用颈浅丛联合C6横突神经阻滞。每组含内侧1/3骨折和外侧2/3骨折各15例。结果 A组成功率为60.0%,B组成功率为83.3%,B组成功率明显高于A组(P〈0.05)。结论颈浅丛联合C5横突或C6横突是一种定位简单、安全有效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 比较单纯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与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联合颈浅丛神经阻滞应用于锁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的麻醉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选择ASA Ⅰ-Ⅱ级的锁骨骨折病人100例,随机分为2组:Ⅰ组50例选择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联合颈浅丛神经阻滞麻醉,Ⅱ组50例选择单纯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记录2组的麻醉效果、生命体征变化及不良反应.结果 Ⅰ组的麻醉效果(100.0%)优于Ⅱ组的麻醉效果(72.0%)(P<0.05),2组病人的生命体征基本平稳,2组病人均未出现局麻药毒性反应等不良反应.结论 在锁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麻醉中,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联合颈浅丛神经阻滞麻醉效果优于单纯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臂丛麻醉加压迫穿刺针下方肌间沟方法在锁骨骨折手术中的应用,观察其与传统颈深、浅丛、臂丛神经联合阻滞麻醉的麻醉效果及其并发症.方法 100例锁骨骨折病人,随机分成两组:臂丛麻醉加压迫穿刺针下方肌间沟方法(A组):n=50.传统颈深、浅丛、臂丛神经联合阻滞麻醉(B组)n=50.A组:行斜角肌间臂丛阻滞,注药的同时压迫穿刺针下方的肌间沟,促使药液向头侧扩散,注入0.375%罗哌卡因20-25ml;B组:采用颈深、浅丛、臂丛神经联合阻滞麻醉:①先行斜角肌间臂丛阻滞:注入0.375%罗哌卡因15ml~20ml;②再行颈深、浅神经丛阻滞:分别注入0.375%罗哌卡因4ml和5ml.结果 麻醉效果,观察组有效率98%,对照组98%,二组无明显差异.副作用观察组明显少于对照组,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 臂丛麻醉加压迫穿刺针下方肌间沟法在锁骨骨折手术中应用麻醉效果好,副作用少,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7.
王静洁  徐艳  刘祯庆 《现代医学》2012,40(2):220-222
目的:比较4种神经阻滞麻醉下行锁骨骨折内固定术时的麻醉效果和并发症。方法:随机将80例拟行锁骨骨折内固定的患者分成传统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组(A组)、颈5横突臂丛神经阻滞组(B组)、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加颈浅丛神经阻滞组(C组)和单纯颈丛神经阻滞组(D组)4组,每组20例。观察4组患者的麻醉效果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D组的麻醉效果明显差于其余3组(P<0.05),A组麻醉效果明显差于B组和C组(P<0.05),B组和C组的麻醉效果无明显差异(P>0.05);C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余3组(P<0.05),A、B、D组并发症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颈5横突臂丛神经阻滞效果好,且并发症低于联合使用臂丛和颈丛神经阻滞。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锁骨骨折神经阻滞的有效方法。方法 锁骨骨折100例分为两组,Ⅰ级50例C4点颈深,颈浅丛阻滞,Ⅱ组50例行颈丛肌间沟穿刺法阻滞。结果 Ⅰ组60%病人麻醉效果满意,Ⅱ组98%病人麻醉效果满意。结论颈丛肌间沟穿刺法阻滞可同时阻滞颈丛和臂丛,范围可达C3-T2,完全满足锁骨骨折手术的需要。  相似文献   

9.
目的 比较3种神经阻滞法在锁骨手术中的麻醉效果.方法 63例锁骨骨折病人随机分为A、B、C3组,每组21例.采用不同神经阻滞法均注入1.0%利多卡因+0.25%布比卡因混合液(内含1:20万肾上腺素),据患者主诉和骨科医师评定阻滞效果,分Ⅰ~Ⅲ级.结果 B、C组中Ⅰ级的发生率明显高于A组(P〈0.01),而Ⅲ级的发生率明显少于A组(P<0.01);C组中Ⅰ级的发生率高于B组(P〈0.05).3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颈丛加低位肌间沟臂丛阻滞应用于锁骨手术,阻滞效果明显优于颈丛、颈丛加臂丛阻滞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臂丛神经-颈丛浅支联合神经阻滞在肩锁部位手术的麻醉效果。方法:收治肩锁部位外伤骨折或脱位患者78例,随机分成A、B、C 3组,每组26例,A组采用颈浅丛神经阻滞麻醉;B组采用臂丛神经阻滞麻醉;C组采用先进行臂丛神经阻滞麻醉,10分钟后进行颈浅丛神经阻滞麻醉,对3种麻醉方法进行比较,并记录各组麻醉效果、以及有关中毒反应。结论:臂丛-颈浅丛联合阻滞用于肩锁部位手术麻醉效果优于单纯的颈浅丛阻滞和肌间沟臂丛阻滞,且不增加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申黎光  苗颖  郑涛  贺菲 《海南医学》2007,18(6):80-80,4
目的 观察臂丛(肌间沟)与颈浅丛联合阻滞,用于锁骨骨折内固定术的麻醉效果.方法 采用2%利多卡因加0.75%布比卡因及1:20万u肾上腺素混合液,先行肌间沟法臂丛阻滞,效果确切后,再作同侧颈浅丛阻滞.结果 44例病人均获得麻醉效果,2例因疼痛剧烈以氯胺酮完成手术,成功率为95.6%.结论 锁骨骨折手术所经区域受颈丛及臂丛神经双重支配,单纯的臂丛神经阻滞或局部麻醉很难达到完全的镇痛效果,甚至造成麻醉失效,故锁骨骨折手术内固定麻醉时,采用臂丛阻滞加同时阻滞同侧的颈浅丛,大大提高了麻醉效果,此法操作简单,易于管理.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颈5神经阻滞用于肩锁部手术的效果,并与颈丛及臂丛肌问沟神经阻滞法比较。方法肩锁部手术60例,随机分为A组(颈5神经阻滞法)、B组(颈丛神经阻滞法)、C组(臂丛肌间沟阻滞法),观察3组的麻醉效果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A组麻醉效果明显好于B、C两组,且并发症亦低于B、C两组。结论三种方法均可用于肩锁部手术,但颈5神经阻滞法效果更确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颈5一点法神经阻滞在颈肩部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60例锁骨骨折内固定手术患者随机分为2组,A组采用颈5一点法神经阻滞(30例),B组采用颈丛联合臂丛肌间沟阻滞(30例),观察两组在切皮时和骨折复位时的麻醉效果,术中记录患者血压、心率、和脉搏氧的变化。结果颈5一点法神经阻滞麻醉在锁骨骨折中的麻醉效果确切,与颈丛联合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差异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颈5一点法神经阻滞麻醉可以很好地应用于颈肩部手术的麻醉。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在三种不同的神经阻滞法用于锁骨骨折手术的麻醉效果.方法 选择锁骨骨折患者90例,根据不同的麻醉方法 ,随机平分为A、B、C三组,每组30人,A组为高位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组,B组为横突点阻滞麻醉组,C组为高位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加横突点阻滞麻醉组.结果 C组的麻醉效果与不同时段的VAS评分都明显好于A组与B组.结论 采用高位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加横突点阻滞麻醉,操作简单,并发症少,是锁骨骨折手术的最有效麻醉方法 之一.  相似文献   

15.
锁骨骨折手术的三种神经阻滞麻醉方法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各种神经阻滞麻醉方法在锁骨骨折手术中的麻醉效果。方法:66例锁骨骨折手术病人分为单纯肌间沟臂丛阻滞组I,肌间沟复合颈浅丛组II,高位肌间沟组(颈臂丛组)Ⅲ,每组22例,采用不同的神经阻滞法,均注入1%利多卡因与0.25%布比卡因混合液30mL。结果:各组的优良率有差异,并发症发生率稍有差异。结论:肌间沟臂丛法复合颈浅丛组效果优于其它两组。  相似文献   

16.
    
高华  朱立国 《安徽医学》2013,34(3):311-312
目的观察不同神经阻滞方法用于锁骨骨折内固定术的麻醉效果。方法选择锁骨骨折内固定手术患者68例,ASA I~Ⅱ级,肌间沟解剖定位清楚,随机分为2组,Ⅰ组为颈丛、臂丛两点法联合阻滞,Ⅱ组为肌间沟臂丛顶点法阻滞。观察并记录2组患者的麻醉效果及不良反应。结果与Ⅰ组相比较,Ⅱ组患者的麻醉效果同样确切,无特殊不良反应发生。结论肌间沟臂丛顶点阻滞用于锁骨骨折患者与颈丛、臂丛两点法联合阻滞相比较,麻醉效果同样确切,在临床操作上具有更简单易行的优势。  相似文献   

17.
肌沟神经丛伍颈浅丛神经阻滞行锁骨骨折复位麻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的锁骨骨折复位术麻醉往往采用颈丛阻滞或肌沟臂丛神经阻滞,但部分患者出现麻醉阻滞不全,本文观察肌沟臂丛伍颈浅丛神经阻滞行锁骨骨折复位麻醉,临床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刘永军 《中外医疗》2013,(27):56-57
目的对比分析臂丛麻醉加压迫穿刺针下方肌间沟方法和传统颈深、浅丛、臂丛神经联合阻滞麻醉方法 ,探讨其麻醉效果及并发症。方法选取该院2010年3月—2011年10月收治的60例锁骨骨折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患者,观察组采用臂丛麻醉加压迫穿刺针下方肌间沟方法,行斜角肌间臂丛阻滞,注药的同时压迫穿刺针下方的肌间沟,促使药液向头侧扩散,注入0.375%罗哌卡因20~25 mL;对照组应用传统颈深、浅丛、臂丛神经联合阻滞麻醉方法,先行斜角肌间臂丛阻滞:注入0.375%罗哌卡因15~20 mL;再行颈深、浅神经丛阻滞:分别注入0.375%罗哌卡因4 mL和5 mL。结果麻醉效果,观察组有效率98%,对照组98%,两组数据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副作用较对照组相比有明显降低,两组数据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传统颈深、浅丛、臂丛神经联合阻滞麻醉方法相比,臂丛麻醉加压迫穿刺针下方肌间沟麻醉方法应用于锁骨骨折手术时,麻醉效果较好,无明显副作用,安全可靠,其临床价值,值得被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联合颈浅神经阻滞和高位臂丛神经阻滞联合颈浅神经阻滞在锁骨骨折手术麻醉中应用效果。方法:比较德清中医院2005-2012年间采用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联合颈浅神经阻滞和高位臂丛神经阻滞联合颈浅神经阻滞患者的效果及其并发症情况。结果:肌间沟臂丛神经联合组麻醉效果I级8/40,高位臂丛阻滞联合组麻醉效果I级26/40,有显著性差异;并发症:肌间沟臂丛联合组10/40,高位联合组4/40.结论:高位臂丛阻滞联合组比肌间沟臂丛神经联合组麻醉效果更好,且其副作用更少,建议对于锁骨中外侧骨折患者麻醉优先使用。  相似文献   

20.
《中国现代医生》2020,58(21):135-137+141
目的 观察超声引导下C6单点肌间沟臂丛联合颈浅丛阻滞在锁骨手术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择期行锁骨手术患者80例,男41例,女39例,年龄18~70岁,ASAⅠ~Ⅱ级,分为传统肌间沟臂丛+颈浅丛两点神经阻滞法(C组)与超声引导下C6单点肌间沟臂丛+颈浅丛阻滞法(U组),每组40例,以1%利多卡因+0.375%罗哌卡因分别行肌间沟臂丛神经(10 mL)及颈浅丛阻滞(10 mL)。观察两组患者的神经阻滞操作时间、阻滞起效时间及阻滞效果,并记录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结果 U组神经阻滞操作时间、阻滞起效时间均短于C组(P0.05);U组术中VAS评分低于C组,且U组不良反应明显少于C组(7.5%vs 22.5%,P0.05)。结论 与传统的两点法神经阻滞比较,超声引导下C6单点肌间沟臂丛联合颈浅丛阻滞操作时间短、麻醉起效快、效果确切且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