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通过对该地区儿童血清25-羟维生素 D 水平检测,为佝偻病防治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2年3月至2013年3月儿保科门诊就诊儿童共445例。取清晨空腹血,采用串联质谱法检测其血清25-羟维生素 D水平。结果大连市儿童各年龄组血清25-羟维生素 D 水平均呈偏态分布,以中位数表示,分别为0~1岁组34.4 ng/mL(27.9~42.9 ng/mL);1~3岁组32.5 ng/mL(25.6~38.8 ng/mL);3~6岁组24.9 ng/mL(16.3~31.2)ng/mL;>6岁组19.7 ng/mL(13.2~29.1)ng/mL;经秩和检验,不同年龄组维生素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各年龄组除0~1岁组男性高于女性(P <0.05)外,其他年龄组男女性别无统计学意义(P >0.05)。445例儿童中,维生素 D 严重缺乏(<5 ng/mL)占0.23%(1/445);缺乏(5.1~15 ng/mL)占8.76%(39/445);不足或以下(15.1~20 ng/mL)占6.97%(31/445);充足(20.1~100 ng/mL)占84.04%(374/445);过量(>100 ng/mL)为0。维生素 D 不足(<20 ng/mL)的儿童占15.95%(71/445),其中0~1岁组为5.79%(8/138);1~3岁组为5.20%(9/173);3~6岁组为32.05%(25/78);>6岁组为51.78%(29/56),以3岁以上儿童为主,各组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不同季节血清维生素 D 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结论大连市儿童维生素 D 营养状况良好,血清25-羟维生素 D 水平随着年龄波动,3岁以上儿童需重视维生素 D 的补充,特别是冬季春季节。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血清25(OH)D3水平与非霍奇金淋巴瘤的发生发展及其与预后有无相关性和相关程度,对NHL的治疗及其预后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IASA)测定84例NHL患者及60例健康体检者的血清25(OH)D3的水平。结果:血清25(OH)D3水平在NHL患者体内水平较低,且分布与正常组有差异,NHL患者的分期以及细胞来源对血清25(OH)D3水平的影响不大,而不同分组、不同起源部位以及有无骨髓浸润之间血清25(OH)D3水平存在明显差异。结论:血清25(OH)D3水平可以单独或联合作为NHL的肿瘤负荷指标,并可辅助NHL预后的判断。  相似文献   

3.
对0~3岁儿童3256例用酶联免疫法进行25-羟维生素D检测,检测试剂均由英国IDS公司提供,采用CB 701洗板机以及CB 371酶标仪,操作方法严格按照仪器以及试剂说明书进行,且室内质控结果均标为"在控"。结果 0~3岁儿童血清25-羟维生素D水平随年龄的增长而增长,各个年龄组维生素D缺乏率随年龄增长而减少。  相似文献   

4.
5.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5,(20):4715-4716
选取2014年1月~2015年5月在我所门诊就诊的2500例佝偻病婴幼儿及同期在我所门诊进行常规保健的2500例健康婴幼儿作为研究对象,将2500例健康婴幼儿作为对照组,将2500例佝偻病婴幼儿作为观察组,分别检测两组婴幼儿的血清25-羟维生素D水平,对比两组婴幼儿的血清25-羟维生素D水平。结果在观察组佝偻病婴幼儿中,94.00%婴幼儿的25-(OH)D处于正常水平;5.76%婴幼儿的25-(OH)D低于正常水平;0.24%婴幼儿的25-(OH)D高于正常水平。对照组健康婴幼儿的25-(OH)D均处于正常水平。对照组健康婴幼儿的平均25-(OH)D水平为(9.5±36.5nmol/L,观察组佝偻病婴幼儿的平均25-(OH)D水平为55.6±39.0nmol/L,观察组婴幼儿的25-(OH)D水平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佝偻病婴幼儿的血清25-羟维生素D水平较健康婴幼儿明显降低,血清25-羟维生素D可作为婴幼儿佝偻病诊断的可靠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血清1,25-二羟维生素D。水平在糖尿病肾病(diabeticnephropathy,DN)进展中的作用。方法131例2型糖尿病患者分为单纯糖尿病组(DM组)30例、早期DN组(EDN组)32例、临床DN组(CDN组)35例与DN终末期组(ESDN组)34例,选择体检健康者30例为对照组,各组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1,25-二羟维生素D3和25-羟维生素D。水平。结果糖尿病及DN各组血清1,25-二羟维生素D3及25-羟维生素D。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且随DN逐渐进展二者水平均逐渐降低(P〈0.05);糖尿病患者血清1,25-二羟维生素D3水平与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呈负相关(r=0.452,P=0.034),与肾小球滤过率呈正相关(r=0.390,P=0.006)。结论血清1,25-二羟维生素D3水平检测可能有利于DN的早期发现和病情判断。  相似文献   

7.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6,(10):1932-1934
选取2013年1月~2015年1月期间来本院就诊的中老年代谢综合征患者87例以及同期的非老年代谢综合征患者90例,分别对其血压、体重以及25-羟维生素D3进行测定,记录数据并对比分析其相关性。87例老年代谢综合征患者的25-羟维生素D3水平低于90例非老年代谢综合征患者(P0.05),其分级也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中老年人群25-羟维生素D3与代谢综合征具有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江西地区0~6岁婴幼儿血清25-羟维生素D(25-OH-VD)水平,为临床诊断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采用化学发光检测血清中25-OH-VD水平。结果江西地区0~6岁婴幼儿血清25-OH-VD平均浓度为79.4±24.3nmol/L。1022例婴幼儿中,血清25-OH-VD充足组408例,占39.9%。缺乏组与不足组共610例,占59.7%。且0~1岁组和1~2岁组血清25-OH-VD浓度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与其他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性别间血清25-OH-VD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江西地区0~6岁婴幼儿血清25-OH-VD缺乏率高,其中以3~4岁幼儿血清25-OH-VD水平最低,且与性别无关。  相似文献   

9.
卢淑丽 《临床医学》2022,42(2):54-56
目的 分析D-二聚体(D-D)、血清磷、钙、25羟维生素D[25(OH)D]检测在产后出血预测中的应用.方法 将2019年4月至2021年1月于安阳市妇幼保健院妇产科分娩的212例产妇纳入研究,依据是否发生产后出血(PPH)将其分成出血组与正常组,测定两组D-D、血清磷、钙及25(OH)D水平.结果 出血组D-D水平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检测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25-羟维生素D3表达水平,探讨其在2型糖尿病病情评估与血糖控制中的价值。方法收集我院内分泌科诊断的2型糖尿病患者60例,以体检中心6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电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25-羟维生素D3,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糖化血红蛋白,并对其与2型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作相关性分析。结果 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25-羟维生素D3含量为17.02±0.51ng/ml低于健康体对照组的23.48±0.63n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25-羟维生素D3与2型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负相关(r=-0.541,P=0.000),与全部研究对象糖化血红蛋白呈负相关(r=-0.663,P=0.000)。结论 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25-羟维生素D3含量低于健康体对照组,血清25(OH)D3水平与糖化血红蛋白呈负相关,即2型糖尿病患者的维生素D3水平与血糖控制有关,这对指导2型糖尿病的治疗可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子痫前期患者血清25-羟维生素D[25-(OH)D]水平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ELISA法及离子选择电极法测定200例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妊娠高血压41例、子痫前期轻度30例、子痫前期重度131例)及300例正常晚期妊娠妇女血清25-(OH)D及钙的水平.结果 正常晚期妊娠组血清钙水平(2.46±0.11)mmol/L,25-(OH)D水平(51.37±13.19)nmol/L,均明显高于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组(P<0.05),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组血清钙水平(2.16±0.12)mmol/L,25-(OH)D水平(40.46±11.89)nmol/L;轻度子痫前期组血清钙水平(2.12±0.12)mmol/L,25-(OH)D水平(37.92±8.55)nmol/L,均明显高于重度子痫前期组(P<0.05),重度子痫前期组血清钙水平(1.89±0.14)mmol/L,25-(OH)D水平(28.05±10.4)nmol/L;晚发型重度子痫前期血清钙水平(1.86±0.13)mmol/L,25-(OH)D水平(27.12±9.1)nmol/L,均明显高于早发型(P<0.05),早发型血清钙水平(1.65±0.16)mmol/L,25-(OH)D水平(20.36±6.54)nmol/L;妊娠期高血压组与子痫前期轻度组血清钙及25-(OH)D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低水平血清25-(OH)D可能与子痫前期的发生、发展有关.  相似文献   

12.
血清GPC3与AFP的检测对原发性肝癌诊断意义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检测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清中磷脂酰肌醇蛋白聚糖3(glypican-3,GPC3)和甲胎蛋白(AFP)水平,比较二者对肝癌的诊断价值,并探讨二者的相关性。方法对120例肝癌、32例肝硬化病人及25例正常人血清标本,通过ELISA法检测标本GPC3值,电化学发光法检测标本AFP值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1)肝癌组GPC3值为22.014±36.930ng/ml,与正常对照组及肝硬化组之间差异存在显著性(P〈0.01)。(2)GPC3对肝癌诊断的敏感度及特异度分别为85.83%和50.00%;AFP对肝癌诊断的敏感度及特异度分别为83.33%和62.50%,GPC3与AFP之间差异没有显著性(P〉0.05);二者联合检测敏感度及特异度分别为95.83%和46.88%,敏感度有所提高。(3)肝癌组GPC3与AFP之间无相关性(P〉0.05)。结论 GPC3作为一种新的肿瘤标志物对肝癌诊断的敏感性较高,GPC3与AFP联合诊断更能提高肝癌的检出率,但二者之间并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血清25-羟维生素D3(25-(OH)D3)水平与婴儿特应性皮炎严重度的相关性,以进一步探究25-(OH)D3与特应性皮炎的关系。方法选取160例特应性皮炎患儿,收集患儿的相关资料并检测其血清25-(OH)D3、嗜酸性粒细胞比例的水平。对比轻中度特应性皮炎患儿和重度特应性皮炎患儿的血清25-(OH)D3、嗜酸性粒细胞比例水平。分析特应性皮炎患儿25-(OH)D3缺乏的危险因素以及血清25-(OH)D3与SCORAD评分、嗜酸性粒细胞比例的相关性。结果重度特应性皮炎患儿平均月龄为10.01±6.64个月,25-(OH)D3为46.46±18.91nmol/L,显著低于轻中度特应性皮炎患儿,而嗜酸性粒细胞比例为0.125±0.039,显著高于轻中度特应性皮炎患儿(P<0.05)。喂养方式为特应性皮炎患儿25-(OH)D3缺乏的危险因素,其中,母乳喂养患儿发生25-(OH)D3缺乏的风险显著高于人工喂养患儿(P<0.05);补充25-(OH)D3是特应性皮炎患儿25-(OH)D3缺乏的保护性因素(P<0.05)。特应性皮炎患儿血清25-(OH)D3与SCORAD评分、嗜酸性粒细胞比例均呈负相关关系(r=-0.371、-0.342,P<0.05)。结论血清25-(OH)D3水平降低与婴儿特应性皮炎的严重程度相关,临床应重视患儿血清25-(OH)D3水平的检测并积极防治25-(OH)D3缺乏以提高婴儿特应性皮炎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CAP)患儿血清25-羟基维生素D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电化学发光法和免疫透射比浊法分别测定66例CAP患儿和52名健康体检者(正常对照组)血清25-羟基维生素D和C反应蛋白(CRP)水平,并根据儿童CAP病情的轻重分为轻症组和重症组。结果儿童CAP组血清25-羟基维生素D水平[(27.05±10.93)μg/L]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32.77±9.78)μg/L](P0.01),而CRP水平[(11.77±5.98)mg/L]则高于正常对照组[(4.56±2.48)mg/L](P0.01)。同时,重症组血清25-羟基维生素D水平明显低于轻症组(P0.01),而平均年龄则大于轻症组(P0.01);CRP水平在两组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血清25-羟基维生素D的缺乏可能是儿童CAP的潜在病因,在判断疾病的轻重上也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摘要: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肾病(DN)患者血清25羟基维生素D[25-(OH)D]和C 反应蛋白(CRP)变化及临床意义。 方法:选择2型糖尿病(T2DM)患者148例,体检健康者50例,依据尿清蛋白/肌酐比值(UACR)将T2DM患者分为正常清蛋白(Alb)尿组(UACR<30 mg/g Cr)、微量Alb尿组(UACR 30~299 mg/g Cr)和大量Alb尿组(UACR≥300 mg/g Cr)。用电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25-(OH)D,免疫散射比浊法检测CRP,同时检测患者相关生化指标,分析 25-(OH)D与CRP及其他实验指标的相关性。 结果:正常Alb尿组、微量Alb尿组和大量Alb尿组血清25 (OH)D依次降低(P<0.01),微量Alb尿组和大量Alb尿组血清25-(OH)D较正常Alb尿组和健康人对照组降低(P<0.01)。正常Alb尿组、微量Alb尿组和大量Alb尿组血清CRP依次升高,较健康人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血清25-(OH)D随病程增加而降低(P<0.01);而CRP有增高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25-(OH)D与CRP、肌酐(Cr)、尿酸(UA)、磷(P5+)及UACR呈负相关(r分别为-0.396、-0.198、-0.179、-0.228、-0.793,P均<0.05),与肾小球滤过率(eGFR)呈正相关(r=0.281,P<0.01)。 结论:血清25-(OH)D降低与DN患者肾损伤程度相关,可能参与DN发生与发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磷脂酰肌醇蛋白多糖-3(GPC-3)mRNA在肝细胞癌(HCC)癌组织及癌旁组织的表达及其与术后复发的相关性。方法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测定60例HCC癌组织及癌旁组织中GPC-3 mRNA的表达。PCR产物经凝胶电泳,比较HCC组织及癌旁组织中GPC-3与-βactin条带的灰度值之比,半定量分析GPC-3 mRNA的表达水平,分析术后3年不易复发HCC患者的癌组织GPC-3 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 GPC-3 mRNA在HCC癌组织中高度表达,阳性率为68.3%,癌旁组织中低表达或未见表达,术后3年内未复发的HCC患者癌组织中GPC-3 mRNA呈现低表达水平,GPC-3 mRNA表达与肿瘤大小、肿瘤数目、有无包膜、门静脉癌栓、HBsAg及AFP水平无明显相关。结论 GPC-3 mRNA在HCC癌组织中的表达明显高于癌旁组织,可能是HCC的一种新的潜在的肿瘤特异标志物;癌组织中GPC-3mRNA低表达的HCC患者不易复发,可能是判断HCC进展和评价预后的一个潜在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Dkk-3在原发性肝细胞癌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该院普外科手术切除的80例原发性肝细胞癌肿瘤及癌旁正常组织Dkk-3表达,比较原发性肝细胞癌不同临床病理因素中Dkk-3表达的差异,分析Dkk-3表达与临床病理因素的相关性.结果 癌旁正常肝组织Dkk-3表达评分[(10.1±2.6)分]显著高于肝癌组织[4.8±1.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原发性肝细胞癌Dkk-3蛋白质表达在性别和年龄中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肿瘤最大径越大、临床分期越晚及有转移时原发性肝细胞癌Dkk-3蛋白质低表达越低(P<0.05).原发性肝细胞癌Dkk-3蛋白质表达与肿瘤最大径、临床分期及有转移呈负相关关系(P<0.05).结论 Dkk-3在原发性肝细胞癌中呈低表达状态,可作为原发性肝细胞癌病情及预后评估的标志物.  相似文献   

18.
Effect of calcium intake on serum levels of 25-hydroxyvitamin D3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The effects of high calcium intake on vitamin D metabolism were investigated. To the normal diet of 14 healthy men, 2 g calcium were added daily for 6-7 weeks. The mean serum concentration of 25-hydroxyvitamin D3 increased from 73 +/- 7 to 94 +/- 6 nmol l-1 (P less than 0.05, Student's unpaired t-test; P less than 0.01, paired t-test) in the subjects receiving calcium, whereas there was only a minimal increase, from 67 +/- 5 to 71 +/- 4 nmol l-1 in a control group on a normal diet. At the end of the study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est group and the controls was highly significant (P less than 0.005). The calcium loading caused a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epression of the serum levels of 1,25-dihydroxyvitamin D. The results obtained are in agreement with previous studies in rats and indicate that calcium intake is of some importance for the serum level of 25-hydroxyvitamin D3. The findings are discussed in relation to our previous finding that there is a relationship between high 25-hydroxyvitamin D3 levels and hypercalciuria in renal-stone formers.  相似文献   

19.
摘要:目的探讨血清肌动蛋白调节剂(enablehomolog,ENAH)在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肝癌(HBV-HCC)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ELISA法检测67例HBV-HCC患者、20例非HBV相关肝癌患者( nonHBV-HCC)、60例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以及20例健康人对照(HC)血清ENAH水平,采用Spearman分析血清ENAH与患者肿瘤特征及实验室指标的相关性,绘制ENAH、甲胎蛋白(AFP)单独及二者联合检测( Logistic回归模型)的ROC曲线,并评估其对HBV-HCC的临床诊断价值。结果HBV-H0C、nonHBV-HCC、CHB患者和HC组血清ENAH的表达水平分别为8.5(7.0,8.9)ng/ mL.5.5(4.0, 6.0) ng/ mL .7.3(5.0,7.9)ng/mL和2.9(1.8 ,4.9)ng/mL,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1.36,P<0.001);血清ENAH与BCLC分期及肿瘤最大直径呈正相关(r分别为0.261和0.322 ,P值分别为0.035和0.008);血清ENAH、AFP单独及二者联合检测诊断HBV-HCC 的ROC曲线下面积( AUCROC )分别为0.808( 95%CI:0.735 ~ 0.868)、0.782( 95%CI:0.707 ~0.846)和0.838( 95%CI :0.768 ~0.894) ;血清ENAH诊断HBV-HCC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62. 69% ( 95% CI: 50.0% ~74.2%)和90.0% (95% Cl:81.2%~95.6%)。结论血清ENAH可作为一种潜在的HBV-HCC诊断和评估的血清学标志物。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磷脂酰肌醇蛋白多糖-3(GPC-3)和磷脂酰肌醇蛋白多糖-5(GPC-5)在肝细胞癌(HCC)组织中及癌旁正常肝组织中的表达规律,探讨其在HCC发生发展过程中的意义。方法以自身配对法收集30例HCC患者经手术切除后的癌灶及癌旁正常肝组织,以HE染色观察肝组织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GPC-3和GPC-5的表达及分布。结果 (1)癌细胞排列呈球团状和条索状,向周围肝组织浸润,部分区域有出血、坏死,并伴有肝细胞增生灶、增生结节及非典型增生结节。(2)在原发性肝癌组织中可见GPC-3阳性表达,其阳性率为70%,高于癌旁正常组织(10%)(P<0.01)。GPC-5在原发性肝癌组织中阳性表达,其阳性率为86.7%,高于癌旁正常组织(7%)(P<0.01)。结论在HCC组织中,GPC-3与GPC-5同时高表达,提示GPC-3和GPC-5均在HCC进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