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目的本文就后路手术治疗脊柱胸腰段骨折的临床疗效进行分析及探讨。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5月~2016年5月在接受手术治疗的脊柱胸腰段骨折患者92例例作为研究对象。依据抽签法分为实验组与参照组,各46例。实验组予以后路内固定术治疗,参照组予以前路内固定治疗;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及并发症。结果实验组患者的椎体前后缘高度比、Cobb角的改善程度优于参照组,实验组并发症发生率对比参照组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后路手术治疗脊柱胸腰段骨折效果理想,且并发症少,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前路与后路手术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选取胸腰椎爆裂骨折患者,按照纳入标准纳入460例患者,按照手术入路差异分为前路组214例,后路组246例。对比两组患者的疗效差异。结果后路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椎体高度恢复及Cobb角矫正率、术后前后径比恢复以及横断面、并发症发生率均优于前路组(P0.05)。结论与前路手术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相比,后路手术效果更优,且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胸腰段脊柱骨折联合应用椎弓根螺钉与连接棒内固定治疗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于本院2017年1月-2019年1月收治的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中选择100例,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经伤椎固定治疗,研究组采用椎弓根螺钉与连接棒内固定法联合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研究组治疗后Cobb角为(3.1±0.7)°,椎体前缘和后缘高度分别为(89.7±5.2)%和(90.5±4.4)%,VAS评分为(1.5±0.6)分,与对照组各指标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为4.0%,对照组发生率为18.0%,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椎弓根螺钉与连接棒内固定法联合应用于胸腰段脊柱骨折治疗,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椎体高度和Cobb角,减少患者并发症发生,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索短节段椎弓根钉固定手术治疗急性脊柱损伤的疗效。方法选择120例急性脊柱损伤患者为试验对象,选择单双号随机化分组,每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手术治疗,观察组采用短节段椎弓根钉固定手术治疗,随后对比两组Cobb’s角、椎体前缘压缩高度、椎管占位率、椎体后缘压缩高度、ODI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VAS评分(视觉模拟疼痛评分)。结果观察组ODI评分(16.13±3.69)分高于对照组,VAS评分(0.59±0.13)分低于对照组,Cobb’s角(5.46±1.37)°、椎管占位率(4.35±1.39)%、椎体后缘压缩高度(3.27±1.15)°、椎体前缘压缩高度(5.22±1.20)°,优于对照组(P 0.05)。结论对急性脊柱损伤患者实施短节段椎弓根钉固定手术治疗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胸腰椎多节段脊柱骨折手术治疗的临床疗效进行分析。方法对75例胸腰椎多节段脊柱患者对其进行手术治疗,术后观察患者骨折复位情况及Frankel分级情况。结果对患者进行随访,随访时患者均未出现内固定松动、断棒、断钉情况。患者椎体高度由术前22.75%~75.41%,恢复至术后80.54%~99.21%。结论在对胸腰椎多节段脊柱骨折患者进行治疗时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进行治疗,从而使患者脊柱序列恢复正常,完成重建脊柱稳定的目的 。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分析对胸腰椎脊柱结核患者采用经后外侧病灶清除植骨一期后路内固定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3月—2018年3月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58例胸腰椎脊柱结核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抛硬币法随机分组原则,将其分为研究组和参照组。其中,参照组为29例,采用常规手术治疗,研究组为29例,予以经后外侧病灶清除植骨一期后路内固定治疗,比较两组临床治疗效果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总有效率为96.55%,高于参照组总有效率(75.86%),同时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为6.89%,低于参照组并发症发生率(27.5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胸腰椎脊柱结核患者实施经后外侧病灶清除植骨一期后路内固定治疗手段,具有十分积极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应用TSRH联合AF内固定系统治疗胸腰段脊柱创伤性骨折的效果。方法将本院2012年1月至2013年3月收治的70例胸腰段脊柱创伤性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A,B两组,各35例。A组患者采用TSRH联合AF内固定系统进行治疗,B组仅采用AF内固定系统进行治疗;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 A组患者由于实施联合手术,手术时间稍长于B组,但术中出血量明显减少,骨折愈合时间快,患者术后神经运动功能恢复好;两组患者术前椎体情况近似,术后,椎体前/后缘高度均有所提高,Cobb角下降,A组患者上述指标的恢复程度明显优于B组,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A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5.71%,明显低于B组(20%)。结论 TSRH联合AF内固定系统治疗胸腰段脊柱创伤性骨折患者效果好,患者骨折愈合时间短,神经运动功能恢复快,并发症发生率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究直接前入路(DAA)治疗高龄股骨颈骨折的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20年12月莆田市第一医院高龄股骨颈骨折患者156例.参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参照组和研究组,各78例.两组均进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参照组采取后外侧入路(PLA),研究组采取DAA.对比两组围手术期指标,术后3、6周,3、6个月的髋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对肱骨干中下段骨折患者行改良后侧入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2019年1月—2020年9月期间在连州市人民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75例肱骨干中下段骨折的患者分为三组,每组患者25例.其中对照1组接受传统的肱骨前外侧入路手术治疗,对照2组接受传统的肱骨后侧入路手术治疗,观察组采用改良后侧入路治疗,对...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探讨微创肌间隙入路结合伤锥短节段固定技术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12月~2015年12月收治的胸腰椎爆裂骨折患者55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采用微创肌间隙入路结合伤锥短节段固定技术治疗,分析治疗结果。结果术中出血量为(83.2±2.3)ml,未出现并发症,术后患者的伤椎前缘高度、后凸Cobb角、VAS评分均有所改善(P0.05)。结论微创经肌间隙入路结合伤椎短节段固定技术应用于胸腰椎爆裂骨折效果确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内固定加微创植骨融合术在青壮年胸腰椎骨折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19年12月期间91例胸腰椎骨折患者,用双色球法,划分A组(45例,内固定)和B组(46例,内固定+微创植骨),比较两组椎体前缘高度、Cobb角、Oswestry评分。结果治疗后,B组椎体前缘高度大于A组;B组Cobb角小于A组;B组Oswestry评分低于A组,两组之间数据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应用内固定加微创植骨融合术治疗青壮年胸腰椎骨折,对患者的胸腰椎功能恢复非常有帮助,既能够矫正后凸畸形,还有利于促进骨性融合,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单侧和双侧椎弓根入路经皮穿刺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胸腰椎骨质疏松性压缩性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6月-2019年6月本院收治的需要进行经皮椎体后凸形成术治疗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55例,按照手术入路不同分单侧入路组(n=29)和双侧入路组(n=26)。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后腰背部的疼痛程度;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水泥灌注量以及X线曝光次数;比较术前和术后Cobb角和椎体前缘高度,以及术后并发症情况,包括肺栓塞、骨水泥渗漏和伤椎邻近椎体再骨折。结果 (1)术前腰背部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两组患者VAS评分均有所下降,术后1天、术后3月两组之间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2)单侧入路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水泥灌注量及X线曝光次数均低于双侧入路组(P <0.05)。(3)术后均能改善术前患椎Cobb角及增加椎体前缘高度(P <0.05),术后单侧和双侧入路两组数据之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单侧入路并发症发生率为13.79%,双侧入路组发生骨水泥侧漏6例、伤椎邻近椎体再骨折4例,并发症发生率为38.46%。单侧入路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 <0.05)。结论单侧和双侧椎弓根入路经皮穿刺椎体后凸成形术均可有效缓解患者疼痛,改善病变椎体后凸畸形及恢复椎体高度,但单侧椎弓根入路较双侧可明显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骨水泥灌注量、X线曝光次数以及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胸腰椎重度压缩性骨折采取体位复位联合经皮置钉技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本次试验将医院2015年1月—2018年12月期间收治的60例胸腰椎重度压缩性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术前在给予全身麻醉后行体位复位,获取满意的复位后,采取经皮置钉手术.术后进行1年随访,分析患者手术前后ODI指数、VAS评分及各项影像学指标变化情况.结果 与术前比较,患者术后1个月、12个月的ODI指数和VAS评分均显著降低,(P<0.05);与术前比较,患者经体位复位后、撑开钉棒后,后凸Cobb角、前缘、中部椎体高度丢失率均取得显著改善,(P<0.05).结论 采用体位复位联合经皮置钉技术治疗胸腰椎重度压缩性骨折患者,具有较小的创伤性,能够良好矫正伤椎,确保治疗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的应用及护理方式。方法纳入2016年6月—2018年11月100例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随机分组。所有患者实施椎体成形术治疗,常规护理组实施常规护理,全方位护理组实施全方位护理。分析平均住院的时间、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疼痛减轻的时间;治疗前后患者NRS数字量表评分、椎体压缩比、Cobb角;并发症。结果全方位护理组NRS数字量表评分、椎体压缩比、Cobb角、平均住院的时间、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疼痛减轻的时间、并发症和常规护理组比较有优势,P<0.05。结论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实施全方位护理可获得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评价探究椎体后凸成型术治疗椎体压缩性骨折的疗效.方法 选取医院收治的110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作为研究目标展开系统性调查,按照随机电脑分组依据分成分组,每组各55例,观察组接受经皮椎体后凸成型术治疗,而对照组接受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 观察组的治疗效果和椎体前缘高度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前的疼痛程度对比无统计意义,治疗后观察组的疼痛程度下降幅度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治疗椎体压缩性骨折选用PKP术和PVP术均有各自的治疗效果,相对而言,PKP术在缓解疼痛、提高椎体功能方面的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骨盆前外固定术在不稳定性骨盆骨折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研究对象为本院2014年10月—2019年10月收治的65例不稳定性骨盆骨折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组,参照组32例给予传统切开复位术治疗,试验组33例给予骨盆前外固定术治疗,对比两组手术指标、Majeed评分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试验组拔管、首次下床活动、骨痂形成时间均明显短于参照组,试验组术后3个月Majeed评分明显高于参照组,试验组并发症发生率(6.06%)明显低于参照组(25.00%),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骨盆前外固定术可有效缩短不稳定性骨盆骨折患者治疗时间,改善盆底功能,且术后并发症较少,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护理干预对麻醉复苏期间患者疼痛程度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纳入病例是医院2017年2月—2019年2月住院的84例麻醉复苏期患,随机平均分为2组,参照组42例患者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42例患者实施综合护理干预,比较VAS评分、并发症发生率、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VAS评分显著比参照组低,并发症发生率观察组(4.76%)显著比参照组(21.43%)低,护理满意度观察组(95.24%)显著比参照组(71.43%)高,P<0.05(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综合护理干预可有效减轻麻醉复苏期患者疼痛程度,预防并发症发生,改善护患关系,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改良后内侧倒L形入路手术对胫骨平台后柱骨折患者术后膝关节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2016年6月-2018年6月胫骨平台后柱骨折患者78例,以手术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n=39)与对照组(n=39),对照组施行常规入路手术,观察组施行改良后内侧倒L形入路术,比较2组康复情况(住院天数、骨折愈合时间、负重时间)、手术前后膝关节功能(HSS评分)及生活质量(GQOLI-74评分)。结果观察组住院天数、骨折愈合及负重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术后6个月,2组HSS评分、GQOLI-74评分较术前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改良后内侧倒L形入路手术应用于胫骨平台后柱骨折患者,有利于加速康复进程,改善膝关节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究胸腰椎骨折患者采用微创经皮与开放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从2017年9月-2018年9月期间选取160例符合胸腰椎骨折诊断标准的患者,以手术方式的差异随机分组,分别是(对照组、实验组)两组病例数一致均为80例。常规组行开放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实验组行微创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对比两组临床疗效。结果研究组围术期相关指标较常规组更优,同时术后VAS评分对比,研究组均比常规组低,P<0.05。结论胸腰椎骨折患者采用微创经皮与开放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相对比临床疗效更为显著,创伤小,疼痛少,更有利于患者恢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