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观察手术治疗食管胃结合部癌的临床疗效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收治的42例食管胃结合部癌患者资料,施行全胃+贲门切除17例,近端胃大部切除+远端食管切除21例,全胃切除+远端食管切除4例。结果本组40例患者行手术全切除肿瘤,切除率为95.2%,无围手术期死亡病例;术后肿瘤复发者5例,食管下端癌患者与贲门癌患者术后复发率与一年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年生存率与五年生存率比较,贲门癌患者明显高于食管下端癌患者,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食管胃结合部癌应尽可能扩大淋巴结清扫范围,可有效保证手术根治度,提高预后效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残胃并存食管癌根治手术的消化道重建方式及手术入路。方法收集我院自2008年3月至2011年8月确诊的残胃并存食管癌患者共36例,残胃并存食管中上段癌采用左侧或右侧颈胸腹三切口手术入路,采取行结肠代食管术;残胃并存食管下段癌手术入路均采用经左侧第七肋间隙做胸腹联合切口入路,行食管-残胃吻合或结肠代食管术。结果所有患者经手术治疗后无一例死亡,随访五年。术后存活5年以上者6例,存活3年者7例,存活一年者11例,其余12例均在1~3年内死亡。手术后一年生存率为86.1%,三年生存率为36.1%,五年生存率为16.7%。结论残胃并存食管癌根治手术的消化道重建方式和手术入路具有多样性,残胃并存食管中上段癌手术方式以结肠代食管术为主,残胃并存食管下段癌行行食管-残胃吻合或结肠代食管术都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胃食管结合部恶性肿瘤(AEG)路径的合理选择方法回顾分析拓城县人民医院近几年手术治疗的349例胃食管结合部恶性肿瘤临床资料,比较经左胸切口、左胸腹联合切口、经腹切口临床效果结果几种手术径路的切缘癌残留率、平均清扫淋巴结数目、手术切除率、吻合口瘘发生率、心肺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几种手术径路的平均住院时间分别是13.5d、15d、7.8d而经腹切口手术后平均住院时间显著缩短(P〈0.05)。结论术前认真评估临床资料,制定科学的、个体化的手术切口选择方案,胃食管结合部癌手术路径的选择才能更加合理。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快速康复联合改良空肠间置术在老年食管胃结合部癌中应用的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 选择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收治的42例>65岁的食管胃结合部癌手术患者,随机分为传统治疗组22例和快速康复(ERAS)组20例,均行根治性近侧胃大部切除、改良空肠间置术,比较患者手术并发症及术后恢复情况.结果 患者手术均成功,...  相似文献   

5.
35例胃底贲门区癌手术治疗的探讨福州市第一医院陈依期据报道,胃底贲门区癌的手术切除率及5年生存率低于食管癌,而术后并发症高于幽门癌。我们认为,这一区域癌肿,应多采取胸腹联合切口,多选择全胃切除;以空肠P型代胃完成全胃切除消化道的重建;采用吻合器作食管...  相似文献   

6.
目的 总结食管癌和贲门癌术后吻合口复发癌再手术治疗的临床经验.方法 16例吻合口癌患者作再手术治疗,其中结肠食管颈部吻合8例、食管胃颈部吻合6例、食管胃胸顶吻合1例、开胸探查1例.结果 再手术死亡1例死亡率位6.3%,术后1、3、5年生存率分别为66.7%(10/15例)、26.7%(4/15例)、6.7%(1/15例).结论 对部分有适应证的患者,再手术是治疗食管癌、贲门癌术后吻合口癌行之有效的办法,早期发现、诊断、及时治疗能提高其疗效,延长生存期,改善饮食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空肠代胃术在胃大部切除术后发生的食管中下段癌、贲门癌、食管胃重复癌及食管癌术后再发胸腔胃窦癌等食管手术治疗的可行性及)临床疗效。方法对21例胃大部切除术后发生的食管中下段癌、食管胃重复癌及食管癌术后再发胸腔胃窦癌、食管癌术后长期胃瘫患者,手术切除病灶后,采用空肠代胃。结果全组无手术死亡发生,发生颈部吻合口瘘1例,经换药后愈合。术后生存5年以上3例。患者对术后生活质量感到满意。结论运用空肠食管吻合代胃,对胃大部切除术后发生的食管及贲门癌、食管胃重复癌等施行手术切除,重建消化道,是一种安全、实用、疗效满意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贲门癌的手术切口选择。方法:回顾性研究1993年至1998年收治的60例贲门癌手术病人。结果:经腹手术组18例,术后食管残端癌残留7例,经胸腹手术组42例,术后食管残端癌残瘤0例。经腹组手术后1、3、5年生存期分别为3/18(16.66%)、11/18(64.44%)、4/18(22.22%),经胸腹组手术后1、3、5年生存率分别为1/42(2.38%)、31/42(73.81%)、10/42(23.84%),无手术死亡病例,无吻合口瘘。结论:贲门癌术式应具体分析,笔者认为经积极术前准备,以经胸腹联合切口手术为佳,可减少食管残端癌残留情况,提高术后生存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贲门癌的手术切口选择。方法回顾性研究1993年至1998年收治的60例贲门癌手术病人。结果经腹手术组18例,术后食管残端癌残留7例,经胸腹手术组42例,术后食管残端癌残留0例。经腹组手术后1、3、5年生存期分别为3/18(16.66%)、11/18(64.44%)、4/18(22.22%),经胸腹组手术后1、3、5年生存率分别为1/42(2.38%)、31/42(73.81%)、10/42(23.84%),无手术死亡病例,无吻合口瘘。结论贲门癌术式应具体分析,笔者认为经积极术前准备,以经胸腹联合切口手术为佳,可减少食管残端癌残留情况,提高术后生存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评价Ivor-Lewis手术(右胸和上腹部二切口食管大部切除、食管胃右胸内吻合术)和经左胸食管大部切除、食管胃主动脉弓上吻合术两种术式治疗胸中段食管鳞癌的效果。方法对2003年01月—2005年06月456医院与山东省立医院采用Ivor-Lewis手术和经左胸食管大部切除、食管胃主动脉弓上吻合术治疗的184例胸中段食管鳞癌患者进行回顾性比较研究,其中Ivor-Lewis手术132例,经左胸食管大部切除、食管胃主动脉弓上吻合术52例。Fisher’s精确概率法比较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别;Kaplan-Meier法计算5年生存率;Logrank检验比较生存率差别;Cox回归分析判定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全组184例无围术期死亡者,43例患者发生术后并发症,占23.4%,其中Ivor-Lewis术后发生并发症者31例(23.5%);经左胸食管大部切除、食管胃主动脉弓上吻合术后发生并发症者12例(23.1%)。全组184例总体5年生存率为36.4%,Ivor-Lewis手术5年生存率为37.1%,经左胸食管大部切除、食管胃主动脉弓上吻合术5年生存率为34.6%,Log-rank检验结果显示两手术组生存率无显著性差异(P=0.96)。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T分类(HR=1.43,P=0.025)、N分类(HR=1.76,P=0.004)是独立的预后危险因素。结论 Ivor-Lewis手术和经左胸食管大部切除、食管胃主动脉弓上吻合术均可作为治疗胸中段食管癌的候选术式,建议应该根据手术前患者的个体情况决定手术入路。  相似文献   

11.
施信荣  孙斌  王亚雷 《天津医药》2019,47(6):628-631
摘要:目的 探讨内镜切除治疗早期胃食管结合部癌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收集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6年4月—2018年10月收治的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ESD) 治疗的早期胃食管结合部癌患者共166例, 记录患者的性别、 年龄、 ESD治疗过程、 术后病理、 追加手术治疗情况以及术后随访资料。结合病理结果, 分别按早期胃癌内镜下切除的适应证分类、 eCrua评分系统进行淋巴结转移风险评估。结果 166例早期胃食管结合部癌患者中ESD术后治愈性切除146例 (88.0%); 非治愈性切除20例 (12.0%), 其中9例追加手术治疗。非治愈性切除组中病变直径> 30 mm、 合并溃疡、 未分化型患者比例高于治愈性切除组 (P<0.05)。患者术后平均随访15.7 (3~33) 个月, 期间1例出现复发, 无胃癌相关死亡病例。术后eCura C级共4例, 2例局部有肿瘤残留, 1例淋巴结转移。结论 对于符合治疗适应证的早期胃食管结合部癌, ESD治疗是安全、 有效的。术后结合病理结果对患者进行eCura评分可以较好地评估其淋巴结转移的风险。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同时性食管、贲门重复癌诊断率低的原因及如何降低切缘癌残留,提高术后生存率。方法回顾性分析88例同时性食管、贲门重复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术前漏诊率40.90%(36/88),并发症发生率17.05%。手术死亡率1.14%。切缘癌残留为27.71%,术后1、3、5年生存率分别为:47.22%、30.00%、18.42%。结论术前作全面细致的上消化道检查降低漏诊率,常规做肠道准备,以备术中使用结肠。术中快速冰冻切片和管状胃的应用可有效减少切缘癌残留,提高术后生存率。  相似文献   

13.
食管胃颈部机械吻合与手工吻合治疗食管上段癌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左胸左颈两切口食管胃颈部机械吻合治疗食管上段癌临床经验。方法2004年11月至2008年1月应用常州WGW-II型管状吻合器行左胸左颈两切口食管胃颈部机械吻合治疗食管上段癌10例做为治疗组,将右胸、腹、右颈三切口食管胃颈部手工吻合治疗食管上段癌8例做为对照组,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治疗组两切口较对照组三切口减少了手术切口,减少了创伤;缩短了手术时间;减少了手术出血;有效地防止了吻合瘘的发生;缩短了住院时间;无声音嘶哑、吻合口瘘、吻合口狭窄等并发症发生。对照组术后发生吻合口瘘2例,经保守治疗,好转出院。两组无住院死亡。结论外科手术切除是治疗食管癌首选和主要的治疗方法,食管胸上段癌多用右胸、腹、右颈三切口,颈部食管胃吻合均行传统手工吻合方法,存在手术创伤大,时间长,出血较多,术后遗留胸、腹、颈三个切口瘢痕,患者心理负担重,生活质量差等不利因素。食管术后吻合口瘘是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食管胃机械吻合降低了吻合口瘘的发生率,采取左胸左颈切口行食管胃颈部机械吻合治疗食管胸上段癌,减少了手术切口,缩短了手术时间,减少了手术污染及并发症发生,简便可行,效果肯定,可替代传统颈部手工吻合方法,易于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胸腔镜辅助小切口行食管癌切除食管、胃胸内吻合的可行性,并介绍手术具体操作方法。方法2002-08~2003-05采用胸腔镜辅助小切口施行食管癌切除食管胃胸内吻合12例,其中中段癌2例、下段癌8例、贲门癌2例;肿瘤长度2~5cm。结果手术时间平均为110min,术中失血量平均为110ml,术后引流量平均130ml。术后48~72h拔除胸腔引流管,拔管后即能自行下床活动,切口疼痛轻微。术后无严重并发症发生。平均住院11d。结论胸腔镜辅助小切口行食管癌切除食管、胃胸内吻合是可行的,但应严格掌握适应证和手术操作技术。  相似文献   

15.
李廷海 《河北医药》2010,32(1):81-82
中上段食管癌切除食管胃颈部手工吻合并发症较高。且需两切口或三切口,手术创伤大,手术时间长。近年来,随着高位食管癌行食管胃颈部吻合病例的增加,胃排空障碍已成为食管胃吻合术后比较常见的并发症之一。随着消化道吻合器的普及应用,急需改进术式以减少术后并发症。我院对158例食管中上段癌患者施行食管癌切除食管胃胸廓入口器械吻合术,缩短了手术时间,减少了手术创伤和术后胃排空障碍的发生。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食管胃交界部腺癌的临床特点、手术方法及治疗经验,以提高临床中对于该项疾病的早期诊断与患者的术后生存率。方法选择济源市第二人民医院2007年12月—2012年4月收治的156例食管胃交界部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并对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回顾性分析。结果156例食管胃交界部腺癌患者均顺利的完成了手术,且大部分的患者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预后良好。结论运用全胃切除配合淋巴结清扫的方式来治疗食管胃交界部腺癌不仅安全和可靠,且具有显著的临床治疗效果,值得在临床中大力的推广与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针对食管癌病例的增多,探讨我院采用食管胃分层吻合术共行食管癌切除、食管胃颈部吻合42例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左第6肋间后外侧切口及颈部切口手术。食管及胃的游离同常规手术。结果 42例患者经治愈后均已痊愈,无吻合口瘘的发生,且无术后死亡发生。结论食管胃颈部分层吻合方法是一种操作简便、术后并发症少、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及手术效果好的吻合方法,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8.
王启斌  朱申甫 《江苏医药》1995,21(2):120-120
食管贲门癌切除术后并发早期膈疝临床罕见。一旦发生,及时诊断困难,常可危及患者生命。我院自1982年至1993年12月手术切除食管贲门癌1860例,术后早期并发膈疝2例,现报道如下。临床资料本组病例男、女各1例,年龄为51岁和62岁。手术方法,对食管癌和贵门癌各1例均经左后切口  相似文献   

19.
目的提高食管癌手术疗效,降低术后并发症,改进胸中上段食管癌的手术方法。方法采用先关胸的左颈左胸二切口手术方法治疗中上段食管癌132例,即先开左胸游离胸段食管,并经膈肌游离胃,胃与食管临时连接后关胸,重摆平卧位,于颈部行食管胃吻合术。结果总并发症发生率为8.3%;吻合口漏1例,保守治疗治愈;无手术死亡。1、3、5年生存率分别为92.7%、65.3%、39.5%。结论改进的术式具有安全、快捷、有效、并发症少的优点。  相似文献   

20.
经腹胃上部癌手术方法改进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胃上部癌近端胃大部切除手术路径、手术方式的改进。方法回顾性分析1995至2005年普外科73例胃上部癌患者,术中行胃大弯侧非肿瘤浸润区剪裁、缝合成管状与食管残端行端侧吻合及幽门成形术。结果经腹路径在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手术创伤、安全方面有一定的优势。该术式除发生术后吻合口狭窄等并发症外,无手术死亡病例发生。结论该术式减少了全胃切除的复杂性。73例胃上部癌患者手术切除率100%,其中行根治性近端胃大部切除63例(86.30%),姑息性切除10例(13.70%);随访3年生存率38.71%,5年生存率33.87%。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