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对核黄素产生菌T30补料发酵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发酵液呈非牛顿特性,充足的溶氧是核黄素高产的关键。补料发酵可以提高核黄素的产量,补料以补糖为主,补单糖或双糖均可。补糖时间与发酵液的pH值和菌体生长情况密切相关。发酵48h以后,控制发酵液的pH值在5.4~6.2之间,多次少量补糖,核黄素的产量可提高20%~30%.经补糖发酵后,T30的核黄素产量可达8g/L以上。  相似文献   

2.
探讨了增强里氏木霉RutC-30产纤维素酶的方法,添加葡糖糖于培养基中,可促进菌体生长,但不能提高产酶;采用Avicel与麸皮复合碳源,以及使用KH2PO4-K2HPO4缓冲系统控制发酵液pH,在摇瓶发酵条件下,可获得很高活力的纤维素酶,培养6d,酶活可达到CMCase1667~2084nmol·s-1·ml-1,FPA150~200nmol·s-1·ml-1.采用2.5L发酵罐培养,通过控制pH和溶氧,纤维素酶活力为CMCase2223.8nmol·s-1·ml-1,FPA194.5nmol·s-1·ml-1.  相似文献   

3.
以一种液态烷烃为油相,将其引入青霉素发酵过程以提高氧的传递。通过摇瓶和罐发酵对该双液相系统的发酵过程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表明,油相分数为2%时,发酵体系中的传氧能力得到了最大程度的提高并最终导致了青霉素产量的提高。通过对体积传氧系数及油相与水相物理化学性质的研究,对油相引入后,发酵能力提高的现象作了初步的解释,并提出了双液相系统中氧从气泡传递到微生物细胞的宏规模型。  相似文献   

4.
对苏氨酸和异亮氨酸发酵进行了分析,建立了其发酵过程的数学模型,并用STD工业控制计算机组成发酵过程微机控制系统对发酵进行了优化控制,缩短了发酵时间、提高了产率。  相似文献   

5.
以树状假丝酵母1.257为菌种,稻谷壳酸水解液为碳源,氨水中和水解液产物为氮源,在摇瓶条件下和10L气升式发酵罐上进行发酵工艺条件的研究。结果表明,该菌种在初糖质量浓度2.5g/dL,碳氮比3∶1,pH4.5~5.0的培养基中培养48h可获得较高的菌体蛋白量,在10L发酵罐中试验,菌体干重为12.6mg/mL,蛋白质含量为62.8%,总糖利用率为85.7%。  相似文献   

6.
对运动发酵单胞菌ZymomonasmobilisATCC31821的试验表明:该菌株最适发酵糖浓度为150~200g/L,pH为7左右。以玉米粉为原料,该菌株在发酵速率及淀粉出酒率等方面均比K字酵母优越。玉米粉在糖化30min,添加CAX20g/L35℃发酵40h后,酒精度达72g/L残糖(还原糖)4.2g/L淀粉利用率91.5%;淀粉出酒率48.5%(按无水酒精计)。  相似文献   

7.
对4种布隆迪产木薯(RUMONGE,RIZIMETI,MPEMBURIRA,INAKI-RARA)块根茎的组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它们之间主要组分的差异不大,淀粉含量都高,且都含有生氰毒物(以氢氰酸含量计为100~140mg/kg)。通过实验,研究出了发酵法制备木薯酸性淀粉的工艺,并对发酵过程中淀粉的乳酸含量、pH值及淀粉与制备环境的温度差的变化等因素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发酵时间以28d为宜;此时基本脱掉了木薯中的毒物,并使淀粉中的乳酸质量分数从0.1%逐渐增加到0.56%(增加了5.6倍),pH值从7.5降低到3.50,而且淀粉的卫生指标、粘弹性及焙烤面包的性能均良好。  相似文献   

8.
采用15L搅拌式发酵罐研究灰树花的扩大培养条件,主要考察了搅拌转速和通气量对灰树花菌丝量、胞外多糖产率、溶氧、菌丝形态以及发酵液粘度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搅拌转速和通气量能显著影响灰树花的生长,并且通过对灰树花菌丝球的大小、形态以及胞外多糖的分泌影响发酵液的粘度.并得出较为优化的培养条件为:温度25℃,通气量0.75vvm,搅拌转速80r/min,装液量60%;在此条件下,发酵10d后,灰树花菌丝体最大得率为22.95g/L,胞外多糖的得率为1.521g/L。  相似文献   

9.
设计了小型玻璃连续发酵反应器,考察了甘油发酵的生产强度和转化率变化规律。结果表明:转化率随发酵时间的延长趋于一定值。对甘油发酵过程作碳源衡算,求得理论转化率YP=1.57;甘油浓度对发酵时间作图是一条“S”形曲线,生产强度随发酵时间有一峰值的变化。采用了高密发酵来提高发酵生产强度,结果表明:菌体浓度为11%~12%发酵液发酵60h甘油浓度达到108.9g/L,生产强度为1.81g/(Lh),80h甘油浓度为142g/L,生产强度为1.77g/(Lh).发酵结束转化率达到52%.  相似文献   

10.
核黄素的溶解度受溶液的pH值影响较大,在碱性条件下核黄素的溶解度较大,而在偏酸性溶液中溶解度较小。实验中分析了温度、pH值、作用时间和避光条件等因素对核黄素分解损失的影响,在此基础上设计了碱溶法提取核黄素的新工艺,并用核黄素的发酵液进行了试验,获得了较好的效果。与传统的酸溶法提取工艺相比,不仅提高了收得率,能耗也大大降低。  相似文献   

11.
在研究发酵动力学、生物过程反应计量学、代谢流分布和代谢流控制的基础上 ,结合专家知识、实验及生产数据 ,对生产规模的青霉素反复补料分批发酵 (即半连续发酵 )的全过程进行了数学模拟 ,建立了一套包含 2 5个过程变量和一系列经济学变量的改良机理模型 .根据这一模型 ,预测了一些工艺参数和经济学参数的改变对发酵过程经济效益的影响 ,发现在保持最大生物质浓度、稀释速率 ,及其它工艺条件不变的情况下 ,中间放料间隔时间、初始发酵液体积以及葡萄糖和电力的价格对经济效益产生较大的影响 .模拟运算结果表明 ,葡萄糖和电力的价格降低 5 % ,全年利润可分别提高 6 .35 %和 3.75 % ;中间放料间隔时间由 2 4h缩短为 12h和 1h(接近于连续发酵 ) ,全年利润可分别提高 7.2 2 %和 14 .11% ;初始发酵液装罐体积分数由 75 %提高到 85 % ,全年发酵利润可提高 5 .4 8% .  相似文献   

12.
基于主元分析和模糊模型 ,提出了一种简单而有效的链霉素发酵过程产物浓度的预报方法 .该方法采用主元分析压缩关联程度高且含有测量噪声的实际工业生产数据 ,筛选出影响产物浓度的主要过程变量 ,构造了模糊分段线性模型的产物浓度估计器 .与线性多元回归模型相比 ,模糊模型更适合作为间歇发酵过程的状态估计器 .  相似文献   

13.
研究了不同pH值对聚唾液酸发酵过程中菌体生长和产聚唾液酸的影响.发酵初期pH自然下降时有利于菌体生长,菌体生长对数期较长,最大菌体干重可达6.9g/L;发酵中后期pH控制在6.4时有利于聚唾液酸的延续合成,合成对数期比其它pH条件下的合成对数期延长了11h.动力学特性表现为部分相关模式,而在其它pH条件下,动力学特性表现为相关模式.对聚唾液酸的流加补料发酵进行了初步研究,最终使菌体干重达到11.16g/L,聚唾液酸产量达到2.606g/L.  相似文献   

14.
通过分析核黄素产生菌E .ashbyii在发酵过程中菌体量、糖质量浓度、pH值、核黄素质量浓度和粘度的变化及菌体形态与核黄素生物合成之间的联系 ,发现 pH值对菌体生长有显著的影响 ,菌体浓度过高会导致发酵液粘度过大 ,通风供氧困难 ,菌体活力下降 .采用先低浓度培养菌体 ,然后根据发酵液 pH值的变化进行多次适量补料 ,不仅可以控制菌体的过度增殖 ,缓解通风供氧不足造成的困难 ,而且还可以保持菌体活力 ,增加核黄素的产量 .  相似文献   

15.
运用人工神经网络模拟木糖醇发酵液的脱色过程 .借助均匀设计法确定人工神经网络的隐层神经元数、学习速度、动量因子 ,构建一个能很好地用于预测、优化木糖醇发酵液脱色过程的三层 5 6 2的网络模型 .  相似文献   

16.
提出以固形物回流比X作为描述酒糟粗滤液全回流工艺的参数,并推导了固形物回流比X与体积回流比Y及酒糟、滤液和滤渣固形物含量的关系。证明酒糟、滤液和滤渣固形物含量在全回流无限循环时存在极限。  相似文献   

17.
经采样、分离,筛选出多株植酸酶产生菌;并将其中产酶水平较高的黑曲霉(Asp.niger70)和无花果曲霉(Asp.ficuumNRRL3135)用固态培养法进行了产植酸酶条件的对比研究。  相似文献   

18.
针对发酵甘油生产过程中的淀粉质原料浸泡废水固体悬浮物质量浓度高和提取废水难以生物降解的特性,分别采用沉淀法和Fenton试剂法对其进行预处理,再与发酵废水混合后,采用UASB-SBR组合工艺进行处理.结果表明:当进水COD为6 800-7 360 mg/L时,处理后出水COD可降到100 mg/L以下,出水NH3-N降到15 mg/L以下,系统出水可以达标排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