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金匮要略》一书以治疗内伤杂病为重点,其治疗重视整体,以脏腑经络为辨证的核心,而脏腑辨证以肝脾两脏为主,气血的病变是产生杂病的病理基础。"知肝传脾"既是知病防変的预防思想,也是预防肝脾导致的气血不足引发杂病的关键。治疗杂病要重视正气,即重视脾胃后天之本。"肝脾同治"理论既是在气血方面的补充,又是鼓邪外出的治法。所以在临床上常补正气与祛邪气相兼而治。  相似文献   

2.
医者只知“脾胃之论,莫详于东垣”,而不知脾胃观,莫精于仲景。仲景的《金匮要略》是一部内伤杂病的专书,其中处处体现出重脾胃之思想,颇具特色,现简述如下。一、脾健防病人体以气血为基础,气血又由脾胃所化生,故人体的正气来源于脾胃。脾胃功能的盛衰与疾病的发生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金匮》在疾病的预防中,极强调脾胃的作用,故在首篇《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中就提出了“四季脾旺不受邪”的理论。它是《金匮》预防思想的主要体现。仲景所指出的预防思想有两方面的含义。  相似文献   

3.
万物生长皆赖于土地,人体生长皆因于脾胃.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如<金匮要略>日:"四季脾旺不受邪."故治病首先要固本,固本首先要健脾.  相似文献   

4.
对于慢性病证的治疗,必须精审病机,分别脏腑阴阳气血虚损,给以调治。肾为先天之本,主藏精,内藏真阴真阳,凡病波及元阳之亏或真阴亏损,从肾论治,皆能获得较好疗效。脾为后天之本,为气血生化之源,凡病证迁延致化源不旺,气血耗损,从脾胃治,常能获效。脾肾关系密切,《景岳全书》云:“人之始生,本于精血之源(先天),人之既生,由于水火之养(后天),精血之司在肾,水火之司在脾胃”。阐明脾胃为水火之海,必须有先天的培养;肾为精血之海,须有后天的资养。故可五脏分补,又可五脏同补。补脾与补  相似文献   

5.
中医学“脾胃升降”理论的临床意义浅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脾与胃以膜相连,位于腹中,一脏一腑,互为表里,为机体气化升降的枢纽。脾主运化,胃主受纳,脾为胃行其津液,升清降浊,输布水谷之精微,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胃强脾健则水谷气盛,精足神旺,气机畅和,先天得养,后天得济。另外脾还有益气、统血、主肌肉、主四肢等重要的功用。脾胃还能使糟粕、腹气向大肠传导输化,以化腑浊泄毒热,故称之为“后天之本”。  相似文献   

6.
通过研读《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原文,探讨张仲景在治疗外感内伤杂病上体现的重视脾胃的学术思想。脾胃为营卫气血生化之源、全身气机升降之枢。正是基于这两方面,张仲景在祛邪之余不忘扶正,理气之时不忘假以脾胃。其重视脾胃的观点,贯穿于其理法方药的全过程,为后世医家在重视脾胃以论治疾病方面提供了完整的、重要的理论体系和方法。  相似文献   

7.
《内经》云:“脾胃者,仓禀之富,五味出焉。”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二者一脏一腑,一阴一阳,并位于中焦。其间燥湿相济,升降相因,纳运相辅,共司水谷运化、气血生化之职能。治脾胃病之方剂配伍,不仅要从辨证立法用药,而对脾胃的纳运、升降、操湿、阴阳等方面对立统一的功能特性,亦要有所斟酌,否此,则疗效不佳。观古今治脾胃之有效方剂,皆得益于此。下简要述之,冀希对同道有助。其一,方剂用药贵乎灵运。胃主受盛、腐熟水谷,通降之性;脾司运化.有转输水谷之精微的职能,升发清气与泄降糟粕皆系于脾胃。常云:脾运为…  相似文献   

8.
<正> 一、脾与血的关系:祖国医学的脾,与血有密切的关系。脾主运化,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灵枢·决气》篇记载:“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平治会萃》谓:“血者,水谷之精也”。又谓:“生  相似文献   

9.
脾胃是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一旦脾胃有病,往往又可影响到其它脏腑。因此,认真研究脾胃病的证治,是十分必要的。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中所载有关治疗脾胃病的理法方药,从古到今一直有效地指导着临床实践,很值得学习、效法。笔者不揣浅陋,将学习原著体会例述如下,供同道参考。  相似文献   

10.
刘沈林教授从事中医临床教学数十年 ,在脾胃病的诊治方面 ,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见解 ,疗效颇著。笔者有幸随导师学习 ,获益至深 ,现撷其一二 ,以飨同道。1 脾胃虚弱为本 ,甘辛温补为法脾胃学说奠基于《内经》 ,阐发于《金匮要略》 ,成说于东垣 ,而历代医家对其各有发挥 ,形成庞大的理论体系。导师在理论上博采众长 ,实践中精于思辨 ,他指出 ,在脾胃病的发病机制中 ,脾胃虚弱为发病之由 ,而健脾益气则为治疗之本。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 ,元气之母 ,精气升降之枢纽 ,多种病因如饮食不节、情志内伤、外感时邪等 ,均可内伤脾胃而致脾胃气机失调 ,升…  相似文献   

11.
中医辨证论治之鼻祖的《伤寒论》始终贯穿着保胃气的思想,十分重视脾胃在人体发病和辨证论治中的作用,顾护脾胃的思想和保胃气之秘旨贯穿于《伤寒论》六经辨证论治体系和杂病辨证论治体系通篇。从承前启后重视脾胃,六经发病重在脾胃,六经传变脾胃为枢,治疗原则无犯胃气,立法处方法重脾胃,调理脾胃寒热虚实,提出治禁源于护胃,煎服调护顾护脾胃,预后吉凶胃气为本,病瘥调理继培后天等10个方面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12.
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五脏六腑、四肢百骸无不赖之以生,故治脾法为临床所常用,而每易收到良好效果。下面从七方面简述治脾法,并附验案四则。治脾诸法(一)益气法:《素问·调经论》曰:“人之所有者,血与气耳”。临证见脾胃元气不足,当以益气为法,主以四君子汤。脾为五脏之本,益气不仅补虚生血,且可固脱,同时益气又寓有祛邪之意。益气一法,证之临床,出入化裁,层出不穷。如益气兼  相似文献   

13.
脾胃一脏一腑,为表里关系;脾主运化,主升清,胃主通降,主腐熟;脾胃功能正常,则气血生化充足,皮部、经筋、脏腑得以充养;脾胃为气血之源,生化之本,不仅滋养先天,弥补先天不足,更为后天之本,机体赖以生存的根本。若脾胃不足,则生化不足,机体失养,通过五行及经络等联系,出现脾胃已病,非独一脏病也,他藏皆病。故而脾胃已病,百病由生。所以了解了脾胃的生理功能,以及发病机制,即可在日常生活中,适当调理脾胃,做到未病先防。  相似文献   

14.
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化生之源,是维持人体生理活动的主要脏腑之一。脾胃有病常可影响它脏,它脏有病亦可通过调理脾胃而获效,故研究脾胃病的特点及治法对临床具有重要意义。脾胃病的主要特点是: 一、脾病多虚,胃病多实: 《素问·太阴阳明论》说:“阳者天气也,主外;阴者地气也,主内。故阳道实,阴道虚。”指出了阳明病多实,太阴病多虚,及其病因。《伤寒论》说:“阳明之为病,胃家  相似文献   

15.
胃脘痛是常见病、多发病之一,本病多见于急慢性胃炎、溃疡病、胃神经官能症,还包括部分胰腺炎、胆囊炎、胆结石等。祖国医学对于胃脘痛,历代医集中都有记载,《灵枢》“胃胀者,胃脘痛,妨于食,大便难”。《内经》“胃病者,胃膜胀,胃心痛也”。《类证治裁》“脾胃皆属土,而脏腑分焉。胃主纳,脾主运,胃喜凉,脾喜燥。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在治疗胃脘痛上,是按照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主运化,胃主受纳,皆贵在健运通调。脾胃健旺,气血旺盛,则五脏六腑皆安。倘脾胃受损,气血失调,则百病乃变化而生。临症者,除着  相似文献   

16.
<正>中医学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认为脂膏属于五谷之精微(谷之稠者),津液为其主要的载体。“五谷之津液和合而为膏者”“中焦之气,蒸津液,化其精微,溢于外则皮肉膏肥,余于内则膏肓丰满”,说明膏脂的正常代谢有赖于脾胃功能的正常。脾主升清,胃主降浊,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素问·经脉别论篇》云:“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  相似文献   

17.
<正>脾胃病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具有虚实夹杂、病情复杂、迁延难愈等特点。笔者受《内经》"肾为胃之关"理论的影响,认为诊治脾胃病应注重培补先天之气,壮后天脾胃,应用该理论指导临床,收到满意的疗效,报道如下。1理论渊源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只有脾胃功能正常,水谷精微才能输送全身,以滋养五脏。如果饮食、七情、劳倦等因素损害了胃气,使脾胃损伤,则影  相似文献   

18.
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人体中若脾阳不足,或脾明不充,或水湿困脾.致脾气运化失职,脾胃升降失调,则气血生化乏源,永湿转输失职,必将诸疾蜂起,百病丛生。故调治脾土一法为历代医家长期研究的课题,有些学者甚至提出“治脾可安五脏”、“补肾不如补脾”等论点。尤其慢性杂病内外、上下皆病,症情复杂,难以论治时,当遵《内经》“上下交损.当取其中”之旨,从脾论治,往往可收到较好疗效,现将本人临床所得,杂病治葬验案简介如下,以资佐证。  相似文献   

19.
二、和脾胃、益气血脾胃为后天之本,乃气血生化之源。人之一身所需供给的营养物质,大都要依靠脾胃运化输布,不断补充。脾胃的运化功能强,则气血旺盛,精力充沛。如果脾胃虚弱,运化不良,则营养缺乏,气血不足,精神疲乏,易于衰老。脾主运化,胃主受纳,脾气以升为常,胃气以降为顺;清阳之气上升,浊阴之气下降,这是脾胃的正常生理现象。如果脾胃失和,上逆则为呕吐、恶心;下陷则为泄泻、脱肛。长期脾胃气虚,营血生成不足,或者统摄功能失常,出血不止,可见血虚之证。又有情志抑郁,也会影响脾胃气血不和者。遇有这些情况,当以和脾胃、益气血为主要治疗方…  相似文献   

20.
《伤寒论》及《金匮要略》中对肝脏疾病的记载,从病因、病理、治疗原则、治疗方法及生死预后等诸方面,皆有极为详尽的阐述,至今仍有效的指导着临床实践。因此,对张仲景论述肝病的原文部分展开讨论,是有所裨益的。肝病传脾宜以实脾为先脾胃的升降运化,有赖于肝气的疏泄,肝之功能正常、疏泄条畅,则脾胃升降适度,运化健全。若肝失疏泄,则会影响脾胃升清降浊之功能,出现肝脾不和等一系列不良的病变。故《金匮要略》首篇提出了“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