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32 毫秒
1.
目的:探讨经食管超声心动图对先天性心脏病房间隔缺损(房缺)定量诊断的准确性.方法:选择经胸与经食管超声心动图检查诊断为先天性心脏病房缺,并经介入或外科手术治疗的患者36例,以术中所见为确诊标准,分析经食管超声心动图定量诊断房缺在判断缺损部位、数目和大小等方面的作用.结果:36例房缺患者中,经胸超声心动图诊断多孔房缺4例,与手术结果比,多孔房缺漏诊3例,单孔房缺32例;经食管超声心动图诊断为多孔房缺7例,与手术结果相比无漏诊,单孔房缺29例.结论:经食管超声心动图较经胸超声心动图在房缺的定量诊断方面更有优越性,在定量诊断缺损大小、部位及其与周围解剖结构的关系方面,经食管超声心动图的准确率更接近介入或手术测值.从而为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更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Ⅱ孔房间隔缺损 (房缺 ,ASD)继发肺动脉高压的相关因素以及妊娠在女性房缺患者肺动脉高压形成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收集 1993年 1月至 2 0 0 0年 4月北京安贞医院收治的伴肺动脉高压的房缺患者 130例。按照年龄、性别、房缺直径、肺阻力大小分组 ,进行回顾性临床分析。结果 :1 随着年龄的增长 ,男性和女性房缺患者的肺动脉高压发病率均增高 ,而女性更为显著。 2 房缺直径大小与肺动脉压力间无显著相关。 3 有过妊娠史的女性患者 ,继发肺动脉高压的趋势较无妊娠史的女性患者和同年龄的男性患者更明显。结论 :房间隔缺损继发肺动脉高压有多种相关因素。有过妊娠史的女性房缺患者 ,妊娠期间血容量显著增加以及血液高凝状态造成远端肺小动脉血栓形成 ,可能参与并促进了肺动脉高压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患者 ,女 ,33岁。因活动后心慌、气短伴面部水肿 1个月入院。体验 :面部水肿 ,颈静脉怒张 ,心前区无隆起 ,未触及震颤 ,心界向左扩大 ,心率 86次 /min ,律齐 ,剑突右缘可闻及舒张期杂音 ,肝大 ,腹水征阴性 ,双下肢轻度水肿。心脏彩超多普勒示 :右房肿瘤。入院后 6天在全麻、低温、体外循环下行右房肿瘤切除术。心外探查 :右心房内可触及一约8cm× 6cm× 6cm大小肿块 ,基本充满右房腔 ,右房张力较大 ,部分与肿块粘连 ,常规建立体外循环 ,心脏阻断停跳后于右房下部 (空虚处 )切开右房 ,见肿瘤呈实性 ,内下部包膜完整 ,前上部与右房顶…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新型封堵器经胸关闭房间隔缺损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设计一种新型的封堵器和传送系统:封堵器由外鞘管、内鞘管、传送杆经第4肋间和右侧房壁送出,封堵房缺。通过这种经胸方式共治疗患者386例,年龄1~79(平均11.8)岁,分析临床资料。结果:房缺平均直径为20.4(4~38)mm,成功植入封堵器382例,因房间隔多发缺损植入2个封堵器22例。整个手术时间为35~62(平均44±7.4)min;术后24h经胸B超证实手术成功率为98.9%;植入术中封堵器脱落1例,因此取出封堵器改用手术方法封闭房缺;另1例患者房缺成功封闭,术后当晚发生颅内出血,经神经外科治疗成功康复。结论:对于大多数房缺患者,经胸封闭房缺是有效且安全的,其操作也较为简便。  相似文献   

5.
持续心房颤动对山羊心房大小和功能影响的时间进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探讨持续心房颤动(AF)对左右房容积及左房功能的影响及其时间进程。运用起搏方法建立AF模型,在AF前和AF后的第1,2,4,8周对左右房容积、左房射血分数(EF)、左房射血力(LAEF)、A峰、E峰及E/A比值进行测量。结果:AF后1,2,4,8周左右房容积逐渐增加、心室舒张末左房容积(LAEDV)在起搏后1周有显著增加(P<0.05);心室收缩末左房容积(LAESV)、心室收缩末右房容积(RAESV)及心室舒张末右房容积(RAEDV)在AF4周时显著增加(P<0.05)。随着AF持续,左房EF值、A峰值及LAEF逐渐降低,左房EF在AF1周后显著降低(P<0.05);A峰值及LAEF在AF2周后显著降低(P<0.05);E/A值逐渐增高,AF2周后显著增高(P<0.05);E峰值无明显变化。结论:持续AF可引起左右房增大,左房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房间隔缺损(房缺)伴下腔静脉缺如的介入封堵治疗方法.方法:对3例诊断为房缺伴下腔静脉缺如患者,输送系统沿右髂静脉、半奇静脉、副半奇静脉、肋间最上静脉、左头臂静脉、上腔静脉、右房和左房进行介入封堵方法治疗.结果:3例患者均成功治愈.结论:房缺伴下腔静脉缺如患者如半奇静脉、副半奇静脉、肋间最上静脉发育正常,能够采用介入封堵方法治疗.  相似文献   

7.
目的:报告经主动脉无冠状窦内射频消融6例局灶性房性心动过速(房速)的消融结果。方法:6例患者中男女各3例。阵发性房速病史(6±3)年。常规心电图、心内电生理,术中心房和心室刺激诱发房速,分别在右心房、左心房和主动脉无冠状窦内标测最早心房激动,并进行射频消融。结果:心房刺激能反复诱发和终止6例患者的房速。心房内的前间隔部位标测相对提前的心房激动,但多次消融未成功。经主动脉无冠状窦内消融成功。平均随访3~17个月,无1例房速复发。结论:经主动脉无冠状窦消融前间隔房速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急慢性肺栓塞的超声心动图表现。方法:回顾性研究从2001年1月到2006年6月所有肺栓塞的住院患者,共43例,分为急性肺栓塞及慢性肺栓塞,了解其超声心动图的表现(包括右房、右室大小,肺动脉压力,肺动脉主干及分叉处有无血栓回声,左房、左室大小等)。结果:急、慢性肺栓塞病人表现不同程度的肺动脉压力升高,右房、室增大,但慢性组右房、室增大更为明显(P<0.05~<0.01),检出率更高(P<0.05)。结论:急慢性肺栓塞的超声心动图表现有助于提高其检出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高频率起搏犬右房制作心房颤动(AF)模型的心房肌电和神经重构变化。方法 48只比格犬,随机平均分入A组:对照;B组:500次/分(bpm)频率起搏高右房;C组:1 000bpm频率起搏高右房;D组:右侧迷走神经干(RVNT)刺激;E组:500bpm频率起搏高右房+刺激RVNT;F组:1 000bpm频率起搏高右房+刺激RVNT。测定各组起搏12h右房的AF诱发率和维持时间、心房有效不应期(AERP)、AERP离散度(AERP)、心率变异频域分析HF/LF、RVNT和星状神经节(SG)的神经信号变化。结果随着起搏时间延长,AF的诱发率和维持时间显著增加。与A组比较,B组AF诱发率和维持时间及AERPd显著增加,但HF/LF和神经信号变化不显著。与B组比较,C组AF诱发率和维持时间显著增加,HF/LF显著减小和SG活动显著增加;与A组比较,D组的AF诱发率和维持时间、AERPd、HF/LF和RVNT神经的活动显著增加。与B组比较,E组的AF诱发率和维持时间、AERPd、HF/LF和RVNT活动显著增加。与C组比较,F组的AF诱发率和维持时间SG活动显著减少、HF/LF和RVNT活动增加。结论提示以500bpm和1 000bpm起搏高位右房,RVNT刺激以及500bpm起搏高位右房+RVNT刺激,分别可以制作心房电重构、交感神经重构、迷走神经重构以及迷走神经重构合并心房电重构的AF模型。  相似文献   

10.
房性心动过速的射频消融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探讨房性心动过速 (简称房速 )的电生理机制、标测方法及射频消融结果。 2 3例房速 :右房房速 15例 ;左房房速 8例 ,其中左上肺静脉口房速 3例、右上肺静脉口房速 2例、左下肺静脉口下方房速 1例、右下肺静脉口下方房速 2例。结果 :15例右房房速成功 13例 ,成功率为 87% ;左房房速 8例全部成功 ,成功率为 10 0 % ,总成功率为91.3%。成功消融靶点的A波较体表心电图P′波提前 44± 6ms。随访 2~ 36个月 ,无复发。结论 :射频消融治疗房速 (包括左房非经典部位房速 )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本文报道40例部分型心内膜垫缺损合并二尖瓣裂患者的左心室造影和手术纠治结果。方法:患者男15例,女25例,年龄1(1/2)岁~40岁。术前均作左心室造影,诊断均在术中得到证实。根据两心房、肺动脉干和升主动脉的显影程度将二尖瓣返流分为四级:Ⅰ级,造影剂进入左房或右房,肺动脉干未显影;Ⅱ级,两心房几乎全部显影,肺动脉干显影较淡;Ⅲ级,两心房和肺动脉干显影较浓,但较  相似文献   

12.
先天性右房窦瘤或右房憩室为临床上罕见的畸形。大多数病例有房性心动过速。该文报道1例18岁患者,在作常规超声心动图时偶然发现右房增大。该病例无心脏病病史或外伤史,全身情况良好。查体:血压120/80mmHg,颈静脉无怒张,肺部叩诊和听诊均正常。入院心电图示窦性心律,心率:70次/分,P-R间期0.12毫秒和IRBBB。X线胸片:中度右房影增大。经胸超声心动图示右房增大,类似右房侧心包囊肿,该腔内无血栓  相似文献   

13.
射频消融治疗起源于心房下部局灶房性心动过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6例起源于右房下部及3例起源于冠状静脉窦口局灶性房性心动过速(简称房速),行常规心内电生理检查,明确房速时心房激动顺序,寻找心房激动最早起源点标测与消融,临床随访评价疗效。结果:6例右房下部房速心电图Ⅱ、Ⅲ、aVF、V1导联P′为负,Ⅰ、aVL为正,3例冠状窦口部房速心电图Ⅱ、Ⅲ、aVF及V1导联P′波为负\正双向,Ⅰ、aVL P′低平,不易区别。成功消融靶点双极电图A-P间期40±15 m s。结论:体表心电图可大致区分房速起源部位。  相似文献   

14.
患者女性,76岁。因心悸来院就诊。既往体健,自诉无心脏病史。查体:血压130/85mmHg,心率75次/分,律不齐,闻及早搏。心界不大,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双肺清。心电图(图1)示:窦性心律,可见反复发生的宽QRS波群心动过速,频率约150次/分,节律基本匀齐,宽大QRS波群其后可见逆行P-波,R-P-间期呈现逐渐延长,为0.20s、0.22s、0.25s直至发生逆行P-波脱漏,即室房传导中图1断,完成一次莫氏Ⅰ型周期。继后R-P-间期又缩短至0.20s,上述现象反复出现,形成5∶4或3∶2比例的莫氏Ⅰ型传导现象。与此同时,室房传导的逆行P-波亦有规律变化,即P波形态随R-P-间期延长亦呈现逐渐加深,直到发生室房逆向传导中断。心电图诊断:①窦性心律;②短阵室性心动过速伴室房传导莫氏Ⅰ型阻滞现象。讨论室房传导阻滞是指交接性或室性激动在房室结逆传入心房时发生的传导延缓或中断现象。室房逆传阻滞与房室传导阻滞相似,也可分为一至三度,二度室房逆传阻滞也可分为莫氏Ⅰ型与莫氏Ⅱ型两种,本图表现为莫氏Ⅰ型的室房逆传阻滞。室房逆向传导的莫氏Ⅰ型现象一般见于室性逸搏心律、加速的室性自搏心律或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心电图表...  相似文献   

15.
瓣膜置换术保留乳头肌-二尖瓣瓣环连续性的疗效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比较二尖瓣置换术保留与不保留前、后乳头肌瓣下结构对术后早期心脏几何构型的影响。方法:手术患者分两组:保留二尖瓣下乳头肌(MVRP)组和不保留二尖瓣下乳头肌(MVR)组。在手术前及手术后7 d分别进行心脏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二尖瓣关闭不全(MI)组:MVRP组与MVR组术后左房、左室均明显缩小(P<0.01),但MVRP组左房缩小更多(P<0.05),且右房、右室亦明显缩小(P<0.05,<0.01);双瓣膜置换组(DVR)组:MVRP组及MVR组左房、左室、右房、右室明显缩小(P<0.05~<0.01),MVRP组的右房改善甚于MVR组(P<0.05),但左房的改善不如MVR组(P<0.01);二尖瓣狭窄(MS)组:MVRP组与MVR组术后左房、右室明显缩小(P<0.01);MVRP组右房缩小(P<0.05),左室无明显改善;而MVR组右房无明显变化,左室明显缩小(P<0.01)。结论:保持乳头肌-瓣环的连续性能最大程度地改善术后心脏功能,避免左室后壁破裂。  相似文献   

16.
目的:回顾性分析房室间隔缺损(AVSD)矫治术后再次干预的特点与临床转归.方法:收集2005年至2019年间,在我院实施AVSD术后再次干预的病例,分为完全型和部分型组,分析两组患者术前基本资料和手术资料,观察术后早期结果和随访转归情况.结果:全组45例,完全型房室间隔缺损(CAVSD) 18例(40%),部分型房室间...  相似文献   

17.
秦玉虎  王燕 《心电学杂志》1994,13(4):212-214
以往将慢性反复性房性心动过速(IART)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窦性周期进行性缩短,达到某临界值时,由一个P-R不延长的窦性P波诱发一阵房性心动过速(房速);另一种是窦性周期进行性延长,达到临界值时诱发房速。本文报告3例均为每阵房速中止后经过一段较长的间歇,出现1个窦P,后再发作房速,周而复始,病程为慢性经过。这是IART的一种特殊类型,笔者称之为慢性反复性房速-窦P-房速节律。  相似文献   

18.
心房颤动(下称房颤)的发生率仅次于窦性心律失常和期前收缩,多见于器质性心脏病患者,少见于健康人。一、病因:风心病、冠心病及甲亢性心脏病是房颇的三大病因。武汉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报道1,132例房颇患者,其中上述病因共占91.25%。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存在自发疤痕的心房扑动(房扑)患者的电生理特征及消融效果。方法:对我科2014-2016年行电生理检查及射频消融的房扑患者进行筛查,所有房扑消融患者消融前均行冠状动脉(冠脉)造影或冠脉CTA检查,进一步行心脏电生理检查,并在三维电解剖指导下行射频消融。消融前行电激动标测及电压标测。共12例房扑患者标测到自发疤痕,其中7例右房房扑于右房标测到自发疤痕,5例左房房扑于左房标测到自发疤痕。结果:右房房扑组疤痕占总心房比例显著高于左房房扑组[(11.1±11.7)%∶(7.8±2.8)%,P0.05]。右房房扑组消融急性成功率为85.7%,左房房扑组为100%,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随访中,3例右房房扑患者房扑复发,第2次电压标测提示疤痕较前增加;1例左房房扑患者复发,未见疤痕增加;3例右房房扑患者出现窦房结功能障碍,需行永久起搏器植入,左房房扑患者无起搏器植入者。结论:自发疤痕可能成为心房扑动的机制,但也可能为旁观者。与左房房扑比较,存在自发疤痕的右房房扑可能进展至窦房结导致病窦综合征,需安置起搏器。  相似文献   

20.
36只犬导管电击房室交界区改变了以往要求电击形成后较稳定的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的方法,电击后无论形成Ⅰ°、Ⅱ°或Ⅲ°房室传导阻滞均停止电击,这可明显提高恢复1:1房室传导的百分率。电击后形成部分传导阻滞,逐渐恢复1:1房室传导的犬,其房室传导功能较电击前明显下降。在一定范围内减少电击量对恢复1:1房室传导的百分率无明显影响,但导管电击房室交界区偶尔引起室颤似与每次电击能量较大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