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清·叶桂<温热论>"先安未受邪之地"的学说已日益引起医者重视并成为中医既病防变的重要治则之一.中医药学高级丛书<中医基础理论>列为中医治则"既病防变"之一论述,说既病防变理论中立论较早,影响较大者,是<金匮要略>"肝病实脾"理论和叶天士治疗温病的"先安未受邪之地"之说.读书临证有感,从先证而治,既病防变;现代医学,堪资借鉴;把握病机,遣药组方3个方面结合作者治疗水痘、钩端螺旋体病、痛风及其他杂病的经验琐言了管见.  相似文献   

2.
柯琴学术思想主要观点是,以方类证,方不拘经;以地理兵法,明六经之义;六经为百病立法;六经病可"合"与"并";六经病阴阳总纲论;<伤寒论>法中有法,方外有方.在于明六经之来路而见病知源,明病机,测进退,知常达变,治中喻防.同时阐发六经意义,为六经分证的应用,开阔思路,后人以六经治杂病,多因之而受启发.  相似文献   

3.
熊继柏 《中医药导报》2001,7(4):152-153
本文阐析了<内经>有关情志致病的病机与治则.<内经>论情志致病的病机,在于五脏气机失调;治疗在于以情相胜,调其气机.文章从理论研究和临证应用两方面相结合,既阐发了<内经>经义,又探讨了中医古代心理疗法理论.  相似文献   

4.
"截断疗法"是以提高临床疗效为出发点的一种治疗思想,其含义包括"截断"与"扭转"两个方面.截断的前提是辨病辨证的结合,辨病治疗是从温病病因的特异性出发,掌握各种温病的病理实质和发病规律,有预见性的抢先一步.辨证要注意先兆症.截断的途径是多方面的.祛邪务尽务早是温病截断的关键,合理运用祛邪方法,顺势驱邪,多渠道祛邪,体现中医治疗的优势;扶正在截断扭转中具有重要作用,特别是益气养阴在急性感染性疾病治疗中的意义不容忽视体质因素与温病发生发展、预后转归密切相关,结合体质选择治法方药,先证而治,有利于提高截断水平.  相似文献   

5.
温病过程中,神志异常最常见的表现有烦躁、谵语、神昏、语乱等.<温病条辨>中有关神志异常的条文共35条,占全书八分之一,内容涉及上焦、中焦、下焦各篇.温病中出现神志不清、谵语妄言或昏愤不语者,多系病势深重、趋入险境的征兆.吴瑭遵<内经>,宗仲景,师叶桂而汇众长,其专著<温病条辨>大大丰富和发展了神昏证治理论,创清心开窍、清营透热、除湿通窍、养阴复脉等法.皆依据温病之病因、病机、传变途径而设.但在具体运用时又有清心开窍与辛凉解表配合使用,或先用清心开窍继用淡渗利湿,或清心开窍与通腑泻热并用等灵活应用之例,并创立了许多传世名方.  相似文献   

6.
金代著名医家刘完素,重视<内经>理论,特别是对运气学说的研究.倡导"火热论",好用寒凉剂,成为"金元四大家"中"寒凉派"的代表.著<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三卷,中载针灸内容,反映了他的针灸学术思想.首先,刘氏善用泻血疗法.其次,重视经络辨证,强调辨证论治对针灸治疗的指导意义.重视辩证循经取穴,重用五腧穴,更重用原穴.主张热证用灸,认为艾灸有引热外出、引热下行的作用.刘氏针灸学术思想给后世针灸学发展以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中医学植根于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在其发生发展中深受传统思想文化的影响.中医经典著作如<内经>、<伤寒论>中常以"X日"、"XX日"描述、预测病邪的传变和疾病的转归,其理论依据是肇始于<易经>中以"七日"为周期数所象征的阴阳变化规律.对于<内经>、<伤寒论>中关于疾病转归、预测日期的描述,应把握其象征意义,结合天时地理、人的体质强弱、人的性别年龄等因素分别具体理解.  相似文献   

8.
《山东中医杂志》2001,20(9):520-521
对<伤寒论>小青龙汤方证的实质进行了探讨,认为"心下有水气”实为水邪留行体内,当属寒饮为病.其辨证要点,患者心下素有痰饮宿疾,复遭外寒侵袭为病机之关键,即表寒外束,水饮内阻.并对小青龙汤方义、药理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9.
本文指出<内经>是中医理论的源泉,其内容蕴匮精深,选摘两则加以阐述.一为宗气,<内经>言宗气是气血营卫环周不休的动力,作者试举冠心病,浅谈宗气在其发病及治疗中的作用.二为胞脉闭,<内经>论述了心气不下,胞脉闭阻,月事不通的病机,以及肺气不利与某些妇科疾病的发生有关.理论指导临床,其意义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10.
从"阳微阴弦"论治冠心病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阳微阴弦"出自<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篇>,"阳微阴弦"是对胸痹心痛病因病机的高度概括."阳微"即是本虚,"阴弦"即是标实.冠心病的病机特点总属"本虚标实",心、脾、肾阳气亏虚是发病之本,而阴寒、痰浊、瘀血是发病之标,由此提出温阳益气,化痰祛瘀是治疗冠心病的主要治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