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院收治 2例肝癌单纯颅骨转移病例,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例 1,男, 33岁,因头右颞部肿块,逐渐增大 2个月入院,无头痛及恶心、呕吐病史,家族史中其舅患“肝瘤” 10年前死亡。查体,头右颞顶部肿块约 3cm× 4cm大小,基底宽,且固定,无触痛,与表皮无粘连,神经系统检查无异常。头颅片示颅骨肿块区溶骨破坏,范围约 4cm× 5cm大小。 CT示颞顶骨区圆形肿块。 3cm× 4cm大小,脑组织内未发现水肿现象。入院后在局麻下行肿块切除,术中发现肿块与颅骨粘附成团,与硬脑膜无粘连,术后病理报告,肿瘤细胞间有毛细胆管形成。做肝 CT、 B超检查发现,肝右外侧叶有一约 2cm× 3cm大小占位病变,胸片、肺 CT未发现转移病灶,脊柱椎骨 MRI检查未发现转移病灶。甲胎蛋白测定阳性。再次进腹做肝外侧叶不规则切除,术中腹腔内也未发现任何转移淋巴结及病灶,术后病理报告证实为原发性肝癌。 例 2,女, 46岁,左枕顶骨区肿块 1个月,感肿块区局部疼痛。检查左枕顶骨区肿块 2cm× 3cm,固定,无触痛,头颅片示肿块区颅骨呈锯齿缘状圆形缺损, CT和 MRI示肿块 3cm× 3cm大小,浸润颅骨内外,脑内无异常。术前做肺平片、肝 B超未发现异常。住院后在局麻下行肿块切除。术中见肿块浸润颅骨与硬脑膜和头皮轻微粘连。术后病理报告发现瘤体细胞内有胆色素颗粒附着,诊断为转移性腺癌。术后做肝增强 CT扫描,发现肝右后叶有一 1.5cm× 1.5cm大小占位,甲胎蛋白测定阳性,而后转外院做肝癌切除证实为肝细胞癌,回我院复诊再次做头颅及脊椎等 MRI检查,未发现有转移病灶。 2 讨论 原发性肝癌肝外远处转移主要是通过血液和淋巴两种途径,但大多数转移到肺、脑内,骨转移多见于椎骨和髂骨。颅骨转移瘤破骨细胞型来源多见于甲状腺、肺、子宫的癌肿。本 2例原发性肝癌肿块直径小于 5cm的病人出现单纯颅骨转移,实属罕见,值得一提 2例病人的甲胎蛋白测定均阳性。  相似文献   

2.
我院收治 2例肝癌单纯颅骨转移病例,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例 1,男, 33岁,因头右颞部肿块,逐渐增大 2个月入院,无头痛及恶心、呕吐病史,家族史中其舅患“肝瘤” 10年前死亡。查体,头右颞顶部肿块约 3cm× 4cm大小,基底宽,且固定,无触痛,与表皮无粘连,神经系统检查无异常。头颅片示颅骨肿块区溶骨破坏,范围约 4cm× 5cm大小。 CT示颞顶骨区圆形肿块。 3cm× 4cm大小,脑组织内未发现水肿现象。入院后在局麻下行肿块切除,术中发现肿块与颅骨粘附成团,与硬脑膜无粘连,术后病理报告,肿瘤细胞间有毛细胆管形成。做肝 C…  相似文献   

3.
患者男,23岁,病志号:1891345,1987年10月20日入院。病人于入院前九个月自觉右顶部疼痛渐重,同时发现局部有一头皮包块逐渐增大。病后无发烧,无头外伤痛史。入院检查;一般状态佳,心肺理诊未见异常。神经系统查体无阳性体征,右顶部头皮包块约5cm×5cm×2cm,头皮表面无红肿,无破溃,无血管怒涨,质硬,压痛(+),无移动。颅骨 X 线片示局部颅骨  相似文献   

4.
贾元光  杨玉惠 《四川医学》2002,23(10):1012-1012
患者 ,女 ,5 7岁。因右侧头顶部包块进行性长大 10个月 ,于 2 0 0 2年 1月 7日入院。患者 10个月前无意中发现右顶部头皮内有一包块 ,约绿豆大小 ,有轻微触痛 ,以后包块渐渐长大 ,目前有胡豆大 ,触痛明显加重。查体 :右顶头皮下可扪及约 2 .0 cm× 2 .0 cm× 2 .0 cm圆形包块 ,质硬 ,边界清楚 ,有少许活动度 ,压痛明显。神经系统检查阴性。X线平片切线位示 :右顶骨局限性凹陷约 2 .0 cm× 2 .0 cm× 0 .3cm。脑 CT平扫未见异常。入院诊断 :头皮神经纤维瘤。入院当天下午在局部麻醉下行包块切除术 ,术中见右顶骨骨膜下包块约1.5 cm× 1.5 c…  相似文献   

5.
患儿女,11岁,因癫痫发作2个月于2008年2月18日入院.患儿2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癫痫发作,表现为右侧肢体不自主抽搐,发作时无意识丧失,无口吐白沫及大小便失禁,约2 min后缓解.此后频繁发作,4~5次/月.缓解后有疲劳不适、记忆力减退、言语不利,无头痛、头晕及恶心.体检:神经系统无阳性体征.MRI示:左侧额叶近脑顶部见类圆形稍长T1、稍长T2信号结节影,直径约1.5 cm,信号欠均,可见长T1、长T2信号影.病灶与左侧额叶脑膜呈锐角相交,周围大片水肿,左侧脑室略受压,中线结构略右移(图1,2).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皮肤软组织扩张术修复大面积头皮软组织缺损的手术方法和治疗效果.方法 采用一期置入扩张器行皮肤扩张术,注水充分扩张后,二期合理设计扩张皮瓣转移修复大面积头皮缺损的方法,治疗大面积头皮缺损23例,其中伴有颅骨缺损5例.各种原因引起头皮缺损范围8 cm×6 cm~20 cm×18 cm,颅骨缺损范围4 cm×5 cm~11 cm×9 cm.根据头皮缺损位置、形状置入1~3个扩张器行皮肤扩张,注射壶内置,注水扩张时间5~12周,扩张皮瓣的范围8 cm×8cm~23 cm×20 cm.5例伴有颅骨缺损病例在扩张皮瓣转移修复术时清除失活或浮动的骨碎片3例,咬除颅骨缺损周边患颅骨骨髓炎病骨2例,3~6月后行颅骨修补术.结果 23例大面积头皮软组织缺损均完全修复.5例伴有颅骨缺损病例后期行颅骨修补术成功,无感染,皮瓣坏死等并发症发生.本组出现并发症4例:皮瓣远段表皮坏死2例,经换药治疗后延期愈合;扩张器外露1例,取出扩张器,另一头皮切口再置入,头皮扩张成功;切口裂开1例,抽出扩张器已注入的水,分层严密缝合头皮后消失.术后随访6月~1年头发生长良好,疤痕隐蔽,外观满意.结论 皮肤软组织扩张术是一种修复大面积头皮软组织缺损的最理想的手术方法,治疗效果满意.对伴有颅骨缺损病例在头皮软组织缺损修复后再行颅骨修补术成功率高.  相似文献   

7.
患者女,28岁。因颅顶部生长一包块3年,进行性增大1月入院。查体:神志清楚,智力正常,右侧顶部可触及5.0cm×5.0cm头皮血肿,质软,抽吸后可触及3.0cm×2.0cm颅骨缺损。CT扫描示:右侧顶颅骨缺损。全麻下行开颅手术,发现部分顶骨坏死,切除颅骨血管瘤后,并将被侵犯之颅骨咬开,扩大骨窗至4.0cm×4.0cm。术后病理诊断:颅骨血管瘤。3个月后行颅骨缺损修补术,恢复良好。……  相似文献   

8.
<正>患者,男,42岁。因外伤后发现头顶部肿块30年,包块增大伴疼痛7年于2015年4月30日入院。30年前患者被他人以砖头击打致伤头顶部,造成头皮裂伤。清创缝合后,创口正常愈合。此后患者发现创口下方有包块逐渐隆起。近7年以来,该包块逐渐增大,局部毛发正常生长,皮肤无破溃;质硬,有压痛。查体:头顶部正中头皮下肿物,大小2.0 cm×3.0 cm×5.0cm,局部毛发生长正常。头颅侧位X线平片示:顶部头皮下肿物,颅骨外板有破坏;头颅CT提示:顶部头皮肿物,密度不均,  相似文献   

9.
1病例摘要病人,男,23岁,于4岁时被马踢,致使前额颅骨粉碎性骨折,头皮缺损,就诊于内蒙古253医院,施股内侧皮瓣植皮于右额手术,术后皮瓣成活,颅骨缺损,无癫痫发作,无明显智能障碍,此次为修补颅骨住院,发病以来一直清醒,无外伤史,食欲大小便均正常。查体:右额颅骨缺损6cm×7cm,移植皮片薄,颜色灰暗,脑搏动明显,局部张力不高。2手术2006-02-05入院要求手术修补。因颅骨缺损范围较大,且移植皮片有坏死趋势,修补后若再次皮瓣移植,皮瓣成活率仍很低。我们考虑到采用头皮水囊扩张术,即右额皮下扩张器埋植术(皮缺损周围)。2006-03-03病人于全麻成功后…  相似文献   

10.
1临床资料 患者女性,50岁。右顶部包块2年,头晕头痛2月。查体:神清语利,右顶部触及一大小约5 cmx4cmx3 cm肿块,质地硬,边界清,有触痛。神经系统查体左上肢轻瘫。头颅CT提示右顶部包块,大小约5 cmx4 cmx3 cm,颅骨内外板及大量骨质破坏,颅内右顶部见大小约6 cmx5 cmx5.4 cm占位,未见脑膜尾征。MRI平扫颅内病变呈长T1信号,T2呈高混杂信号,增强后明显强化。  相似文献   

11.
1 病例介绍病例 1:某男 2 4岁 ,自述头颅右顶出现包块 1年余。 1年前 ,右顶部窗框碰伤 ,当时局部皮肤无破裂 ,无肿胀。伤后 3月余右顶部出现 1包块 ,以后缓慢增大 ,局部皮肤不红不肿 ,就诊前包块顶部开始变软。体检发育正常 ,营养中等 ,全身浅淋巴结不大 ,心肺腹未见异常。右顶部有直径约 3cm的软组织包块 ,基底固定顶部稍软 ,有波动、有压痛。实验室检查 ,血沉 2 5mm血常规正常。X线检查 ,头颅平片示 :右侧顶骨见 - 1.5× 2 .3cm大小椭圆形骨质破坏区 ,边缘欠规整、内似有死骨 ,局部软组织肿胀。手术所见 :局麻下行顶部包块切开引…  相似文献   

12.
应用自体颅骨碎片及骨屑对60例在造成颅骨缺损术同时行颅骨缺损修补术。缺损面积直径最小者2cm,最大者10cm。术后随访1个月至5年,病人颅骨缺损修补处外观正常,无凹陷,触之硬,与正常颅骨处类似。6个月拍X线片示颅骨修补处类似正常颅骨形态。  相似文献   

13.
我院神经外科自 1997~ 2 0 0 2年共收治颅骨缺损病人76例 ,均住院施行了颅骨成形手术。我们对这 76例病人术后所出现的并发症进行了回顾分析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76例病人中男 5 6例 ,女 2 0例 ;年龄 5~6 5岁 ,平均 35 2岁 ;颅骨缺损面积大小 4~ 12cm× 4~ 12cm ;颅骨缺损位于一侧额部 15例 ,额顶部 7例 ,颞部 2 9例 ,颞顶部 13例 ,额颞顶部 7例 ,顶部 4例 ,枕顶部 1例。1 2 手术方法 :所有病人均选用有机玻璃作为修补材料。手术以原切口切开头皮 ,自硬膜及脑表面纤维膜外分离皮瓣 ,仅于颅骨打孔处颅骨缘切开骨膜…  相似文献   

14.
颅骨嗜酸性肉芽肿影像学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颅骨嗜酸性肉芽肿的影像学表现,提高其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6例颅骨嗜酸性肉芽肿的影像资料。观察指标:病灶数目、部位、形态、大小、边缘、密度或信号及强化程度。结果单发15例,其中额骨6例,顶骨5例,枕骨3例,眼眶1例;多发1例共3个病灶,分别位于额骨、枕骨及斜坡。额骨、顶骨及枕骨病灶为圆形或类圆形,边缘清晰;眼眶及斜坡病灶形态不规则,边缘清晰伴有硬化缘。X线表现为溶骨性破坏,边界清楚,多边缘无硬化,仅眼眶及斜坡处病灶局部有硬化缘。CT主要表现为颅骨内外板类圆形骨质破坏,眼眶及斜坡病灶呈不规则侵蚀性骨质破坏,边界清楚,无骨膜反应;其中6例单发病灶及1例多发病灶均见骨质破坏内残留小点及细条骨片;软组织肿块部分呈均匀等密度,增强后软组织部分轻度强化。MRI均见骨质破坏区向颅骨内外形成软组织肿块,其中11例11个病灶T1WI呈低信号,4例6个病灶呈中等信号,1例1个病灶T1WI见斑点状高信号;T2WI及脂肪抑制序列均呈高信号,信号均匀;病灶软组织肿块均呈显著性强化。结论 X线结合MRI有助于诊断颅骨嗜酸性肉芽肿,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5.
1 病例资料 患者,男性,42岁,3岁始出现头皮破溃并感染,多年来反复间断性出现,均可自愈.2015年1月及12月两次在当地医院行手术扩创治疗,疗效不佳,转至我院,门诊拟“颅骨缺损并感染”收治入院.入院查体:患者神智清楚,生命体征平稳;创面位于头颅后顶枕部,约11 cm× 12 cm;局部头皮及颅骨缺损,硬脑膜外露,色粉红,表面有角质层附着;缺损边缘处部分潜腔形成,深约3 cm,周围脓性分泌物较多并伴有恶臭(图1A).术前头颅CT及MRI示:右侧枕顶骨骨质缺如,颞顶部头皮软组织肿胀;头颅CT三维重建示:枕骨、顶骨偏右侧骨质及软组织不规则缺损(图1B).  相似文献   

16.
<正>患者,女,30岁。发现头顶部包块渐增大2年伴触痛6个月入院。查体:头顶部皮肤局部隆起,大小约10 cm×10cm×3 cm,表面有毛发生长,无破溃及红肿,质地硬,边界尚清,推之无移动,压痛(+)。头颅X线摄片(图1)示:后顶部颅骨不规则增厚,边界欠清晰,周围骨质未见明显吸收破坏,邻近头皮软组织肿胀,余颅骨骨质未见明显异常。印象:后顶部颅骨增厚,考虑颅骨骨瘤可能性大。头颅CT(图2)示:后顶部局部颅骨增厚,密度较均匀,以外板为主,边缘毛糙,欠光整,周围软组织明  相似文献   

17.
颅骨修补术后头皮下积液原因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祖勇  李云漳 《浙江医学》1997,19(2):104-104
我院自1984年至1995年共行颅骨修补术136例,其中57例术后发生不同程度头皮下积液。现就头皮下积液的原因探讨如下。 临床资料 本组男性112例,女性24例,年龄16~56岁,平均32岁。颅骨缺损位于右额颞49例,左额颞57例,顶部17例,双额3例,颞枕部4例,右额顶部3例,颞顶部3例。最大缺损面积12cm×10cm。颅骨修补材料为有机玻璃45例,发生头皮下积液25例(55.6%),其中2例为二次颅骨修补成形术;甲基丙烯酸甲酯塑胶5例,未发生头皮下积液;自体骨修补7例,发生头皮下积液2例(28.6%);硅胶涤纶颅骨片79例,发生头皮下积液30例(38.0%)。 讨论 以往认为颅骨修补术后头皮下积液与材料的生物相容性有关。硅胶涤纶片抗原性最小,与人体相容性好,且不易老化,成形方便,但仍有一定比率的头皮下积液(本组为38.0%),与有机玻璃(55.6%)相比无明显差异(u=1.895,P>0.05)。故认为材料种类只是颅骨修补术后发生头皮下积液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8.
儿童颅骨骨膜窦1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儿童颅骨骨膜窦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并总结我科2000年1月至2010年12月收治的12例颅骨骨膜窦患儿的临床资料,无症状、可复性、中线附近的头皮下肿块为其典型临床表现,其中位于顶部4例,额部3例,枕部3例,颞部2例。所有患儿均行CT、颅骨三维重建、MRI、CTA或MRV检查。手术切除颅骨外血窦,封堵沟通静脉孔或修补颅骨缺损。结果头颅CT显示颅骨外软组织肿块影,增强后可见点片状强化,肿块下方颅骨变薄或缺损。三维重建显示局部颅骨变薄,虫蚀样改变。CTA显示局部异常血管团通过板障静脉/导静脉与硬脑膜静脉窦相通,其血供来源于硬脑膜静脉窦,且最终回流至硬脑膜静脉窦。MRI显示T1加权像呈蜂窝状等信号或低信号改变,T2加权像可见等信号或高信号改变,3例显示病灶穿透颅骨内板与颅内相交通。MRV显示颅外肿块与静脉窦沟通,并有局部硬脑膜静脉窦明显增粗。病理检查结果显示,大量扩张的无肌层血管组成的囊腔,腔壁内衬单层扁平内皮细胞或结缔组织。12例术后肿块消失,头颅外形满意,无颅高压症状,复查CT颅内无血肿形成,随访6个月至5年,均无复发。结论结合大小随颅内压改变的可复性头皮下包块的临床表现和CT、MRI、CTA或MRV等影像学检查,易于诊断儿童颅骨骨膜窦,该病通过手术切除治疗可获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9.
颅骨结核比较少见。近几年来笔者在临床工作中得见3例 ,均经病理证实 ,现报告如下 ,并就其诊断与鉴别诊断等问题作一简要讨论。例 1,男 ,2 4岁 ,右顶部出现包块 1年余。 1年前右顶部被窗框碰伤 ,当时局部皮肤无破裂。伤后 3月余右顶部伤处出现一包块 ,以后缓慢增大 ,局部皮肤不红不热 ,就诊时包块顶部开始变软。体检 :发育正常 ,营养中等 ,全身浅表淋巴结不大 ,心肺腹未见异常。右顶部一直径约 3cm的软组织包块 ,基底固定顶部稍软 ,有压痛 ,似有波动。实验室检查 :血沉 2 5mm ,血常规正常。X线表现 :头颅平片示右侧顶骨一1.5cm× 2 .…  相似文献   

20.
1 病例简介  例1:患者,男,1岁。头部7个月前摔伤左颅顶部,表现右上下肢活动不灵来院就诊。查体:左颅顶部有约5cm长凹陷区,局部压痛,右手肌力弱。头颅X线片示:左颅顶骨有一横穿冠状缝及人字缝之间的透亮裂隙,其裂隙最宽处约1cm,边缘较锐利,有增生硬化。诊断:颅骨生长性骨折。  例2:患者,男,2岁。9个月时因头部外伤后摄片诊断为顶后部颅骨骨折。患儿1个月前突然意识丧失,两眼上翻,下肢抽搐,醒后正常,来院就诊。头颅X线片示:左颅顶骨骨折线清晰可见,断端交错,长约4cm。诊断:颅骨生长性骨折。2 讨论  颅骨生长性骨折发生于婴幼儿,因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