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肝纤维化的发生机制及病理生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肝纤维化是慢性肝病的重要病理特征,是肝损伤持续存在时肝内细胞-细胞、细胞-基质、基质-介质分子形成的复杂网络系统间相互作用的结果。本文从细胞、细胞外基质、介质分子角度对肝纤维化的发生机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肝纤维化发生机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近年来对肝炎后肝硬化发病机制的研究有了长足进展,尤其在对肝细胞外基质的研究方面,胶原纤维合成(fibrogenesis)和纤维溶解(fibrogenolysis)维持动态平衡,例如对与胶原合成酶相对抗的多种基质金属蛋白酶(matrixmetalopr...  相似文献   

3.
肝纤维化的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4.
肝纤维化发生机制及诊断和治疗研究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肝纤维化是指肝脏中细胞外基质尤其是胶原的过量沉积,它不是一个独立的疾病,而是许多慢性肝病发展为肝硬化的共同病理过程。近年来人们对肝纤维化的兴趣与日俱增,有关肝纤维化发生机制的研究更加深入,在诊断和治疗方面也取得一定的进展。  相似文献   

5.
肝纤维化发病机制与抗纤维化策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ECM(细胞外基质 ,extracellurmatrix)过多沉积于肝内导致肝纤维化的形成 ,肝纤维化是多种慢性肝病向肝硬化发展的必经中间环节。近年来 ,人们对其发生机制和病理过程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逐步改变了肝纤维化不可逆转的传统观点 ,并且针对肝纤维化起始、进展的一系列环节 ,进行了抗肝纤维化的尝试 ,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果。下面简单综述这一领域的研究进展。一、肝纤维化的发生机制肝纤维化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涉及多种细胞及细胞因子之间的互相作用 ,其中TGF - β1(Trans formgrowthfactorβ…  相似文献   

6.
肝纤维化的发病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肝纤维化的概念:1978年世界卫生组织专家组将纤维化定义为胶原的过度形成,因为当时认为胶原是纤维化肝脏最突出的结缔组织成分,经过20多年的研究,目前认为肝纤维化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动态创伤-愈合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肝脏中的多种ECM成分含量不断增加。有研究表明,肝硬化时肝脏Ⅰ、Ⅲ、Ⅳ、Ⅴ、Ⅵ型胶原分别为正常肝脏的8、4、14、8和10倍,[第一段]  相似文献   

7.
肝细胞与肝纤维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肝脏对感染、毒物或代谢性损伤反应的显著特点即是肝内胶原及非胶原基质的沉积,进而形成肝纤维化。在这一病理过程中,储脂细胞起着关键性作用。在10余年前,人们普遍认为肝细胞在肝纤维化形成过程中不起多大作用。然而,近10年随着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对肝细胞在肝纤维化中的重要作用的认识越来越深刻。本文仅就这方面文献加以综述。  相似文献   

8.
肝纤维化的机理及诊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肝纤维化的机理及诊断广州市传染病院王琦,黄沪燕肝纤维化是肝内结缔组织的异常增生,是各种慢性肝病向肝硬化发展的必经阶段。肝纤维化的机理和诊断研究对肝硬化的防治有重要意义。近年来,随着生物化学及分子生物学研究的进展,人们对引起肝纤维化的各型胶原及基质蛋白...  相似文献   

9.
目的:揭示酒精性肝病肝纤维化基质降解的病原机制。方法:28例酒精性肝炎肝穿刺组织按其纤维化程度分为3组,利用原位杂交技术以寡聚核苷酸为探针,分别检测各组MMP-1、MMP-2、MT1-MMP和TIMP-1 mRNA的表达情况。结果:发现MMP-1、MMP-2、MT1-MMP和TIMP-1 mRNA表达阳性的细胞主要是肝窦壁细胞(可能为增生的HSC)和少数肝细胞;MMP-2、MT1-MMP 和TIMP-1mRNA表达阳性细胞数随肝纤维化程度的增加而增多,相反,MMP-1 mRNA表达阳性细胞数则随肝纤维化程度的增加而减少。结论:HSC可能是肝组织内产生MMP-1、MMP-2、MT1-MMP和TIMP-1的主要细胞,在酒精性肝纤维化ECM沉积中起重要作用;MMP-1减少和TIMP-1增多可能是EMC沉积,尤其是I型胶原过量沉积的原因;而MMP-2和MT1-MMP增多的意义尚须进一步确定。  相似文献   

10.
第七讲肝纤维化发生机制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肝纤维化是慢性肝病共有的病理改变.不同病因(如病毒、乙醇、寄生虫、铜铁沉积等)引起的慢性肝损伤,以胶原为主的细胞外基质(ECM)各成分合成增多,降解相对不足,过多沉积在肝内引起肝纤维化.若进一步发展引起肝小叶改建、假小叶和结节形成,则进入肝硬化.肝纤维化是可逆性病变,肝硬化则不可逆转.  相似文献   

11.
肝星状细胞凋亡与肝纤维化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肝纤维化病理过程中HSC的凋亡机制近来年为人们所认识,并进行了相关的研究,笔者就这一方面的文献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2.
慢性胰腺炎胰腺纤维化发生机制及抗纤维化治疗进展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慢性胰腺炎典型的病理表现为胰腺实质纤维化、腺泡细胞萎缩、胰管狭窄或扩张、胰管结石以及炎症细胞浸润。胰腺纤维化的主要特征之一是大量成纤维细胞增生和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ECM)沉积,此为继发于胰腺组织损伤后的组织修复过程。而在此缓慢的动态变化过程中涉及细胞。细胞因子、细胞外基质之间一系列复杂的反应。近年来对胰腺纤维化的发生机制有了一些新认识,这将有益于从多环节。多角度探求抗纤维化治疗的新药物和新方法。  相似文献   

13.
强肝胶囊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的临床病理研究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目的试图从临床病理学角度探讨该药对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的疗效.方法共63例慢性乙型肝炎接受试验.随机分为2组,其中治疗组45例,对照组18例.治疗组给予强肝胶囊1.2g,3/d,至少6个月;对照组给予肝泰乐及复合维生素治疗6个月.试验前3个月内和试验终止后1个月内,分别予血清肝纤维化指标检测和肝穿刺病理学检查,以进行疗效评价.结果(1)血清肝纤维化指标治疗组治疗前后透明质酸分别为184.32±71.56和94.24±28.37n/ml(P<0.05),IV型胶原分别为138.65±51.16和76.96±40.25ng/ml(P<0.05),层粘蛋白分别为1.38±0.48和1.07±0.32U/ml(P<0.05);而对照组上述指标治疗前后无明显差异(P>0.05).(2)肝组织学改变治疗组炎症坏死活动性改善的总有效率为82.6%(P<0.05),肝纤维化改善或停止发展的总有效率为92.8%(P<0.01);对照组治疗前后在炎症坏死活动性及纤维化方面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强肝胶囊能有效地减轻肝内炎症坏死,稳定甚至逆转肝纤维化,可作为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良好药物.  相似文献   

14.
研究证实,肝星状细胞(hepatic stellate cell,HSC)是肝纤维化的细胞学基础,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TGF-β1)是促肝纤维化的关键细胞因子,慢性肝损伤时TGF-β1以自分泌和旁分泌两种形式促进HSC活化,使细胞向肌成纤维细胞(myofibroblasts,MFB)转化并生成大量细胞外基质(ECM),导致肝纤维化。TGF-β1具有广泛的生物学作用,可参与炎症、组织修复、肿瘤发生等病理生理过程,通过其细胞信号转导通路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变化而发挥相应作用。  相似文献   

15.
肝纤维化的发病机制及治疗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16.
本文观察了66例酒精性肝病(ALD)的肝纤维化特点。酒精性肝纤维化(AHF)主要有三种形成方式:①窦周纤维化,最具特征;②静脉周围纤维化;③汇管区及汇管区周围纤维化,后者包括汇管区胶原增多,扩大,汇管区周围星芒状纤维化及界板侵蚀。重度AHF时以Ⅰ型胶原沉积为主。AHF的形成与Ito细胞增殖密切相关。图像定量分析表明,酒精性肝病肝纤维化程度重于慢性病毒性肝炎者。  相似文献   

17.
路建平 《肝脏》1999,4(2):96-98
肝脏的纤维化或硬化是肝内过多或异常胶原纤维沉积所导致的病理状态及其相关改变。病因不同,肝纤维化的部位、发展过程、相关细胞种类及病理形态各异。一般认为,活化肝星状细胞、纤维母细胞与胆管细胞、肝细胞是重要的纤  相似文献   

18.
王海南 《肝脏》1999,4(3):164-165
尽管肝外门静脉阻塞症(以下简称“EHO”)的发病率较低,但是在导致门脉高压症的疾病中却占据主要地位。EHO是肝外门静脉(含肝门部)阻塞,表现为门脉高压的疾病的总称。EHO涉及诸多疾病,应称为综合征,可分为原发性及继发性两类。与门静脉血行异常的其它疾病相比,发达的向肝性侧支循环(海绵状血管增生)是EHO的一大特征。EHO的发病率在引起门脉高压症的疾病中,居第三位,位于肝硬化、特发性门脉高压症(简称IPH)之后,不论男女都可发病,好发于10多岁以下及40岁以上的人群。原发性EHO的病因不明,多数起病…  相似文献   

19.
肝纤维化过程中一个重要的病理改变—肝窦毛细血管化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肝窦属不连毛细胞血管,窦壁主要由一层内皮细胞组成,其窦腔面可见少量微绒毛,扁薄的部分有发达的窗孔,细胞呈筛状形态,内皮窗孔无隔膜,肝窦内皮外无基底膜,仅见少量网状纤维,肝窦是通透性最大的血窦之一,是保证血淮和肝细胞间正常物质交换的组织学基础,1963年Schaffner发现随着肝硬化的发生,肝窦内皮窗孔数逐渐减少或消失,内皮下基阍膜程为肝窦毛细胞血管化(sinusoid capil-larization),研究肝窦毛细胞血管化的形成机理以及和肝纤维化,肝硬化的发生关系已成为世界肝病研究领域的一个热点。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