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  测定重庆市某区青春期儿童同伴依恋与生活质量的关系,为开展青春期儿童生活质量的干预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于2017年12月在重庆市綦江区抽取5所中学和6所小学共6 073名调查对象,运用修订版青少年依恋问卷(IPPA-R)中文版同伴依恋分量表、青春期儿童生活质量量表进行调查。  结果  安全依恋型学生的生活质量总分为(144.97±17.39)分,高于不安全依恋型学生的(136.45±17.75)分(t=18.90,P < 0.01)。安全依恋型学生生活质量中的生理、心理、社会、青春期4个维度得分高于不安全依恋型的学生(t值分别为6.51,9.12,20.66,18.26,P值均 < 0.05)。多因素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同伴依恋与青春期儿童生理、心理、社会、青春期4个维度及生活质量总分正相关均有统计学意义(B值分别为0.28,0.03,0.05,0.14,0.05,P值均 < 0.05)。  结论  青春期儿童同伴依恋与生活质量总分及部分维度存在正相关,提高青春期儿童同伴依恋的安全性有助于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青少年不同类型欺凌行为和抑郁症状之间的关系, 为进一步预防青少年同伴欺凌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基于2019年9月(T1)和2020年9月(T2)对安徽省淮北市1 687名青少年队列随访数据, 采用交叉滞后回归方法探讨不同类型同伴欺凌与抑郁症状的相互关系。  结果  T2时遭受欺凌行为(躯体欺凌、言语欺凌、关系欺凌、网络欺凌)和抑郁症状得分均低于T1时,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3.60, 8.61, 7.24, 3.76, 8.29, P值均 < 0.01)。两个时期青少年的欺凌行为与抑郁症状之间均呈正相关(P值均 < 0.01);交叉滞后回归分析显示, T1时期的遭受躯体、言语、关系和网络欺凌均能正向预测T2时期的抑郁症状(β值分别为0.06, 0.04, 0.12, 0.05), T1时期的抑郁症状也能正向预测T2时期遭受躯体、言语、关系和网络欺凌(β值分别为0.07, 0.10, 0.13, 0.10)(P值均 < 0.05)。  结论  青少年同伴欺凌与抑郁症状之间相互影响, 存在一定的双向关联。  相似文献   

3.
  目的  调查混合性焦虑抑郁障碍(mixed anxiety and depressive disorder, MADD)青少年孤独感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制定有针对性的干预方案提供参考。  方法  采用方便抽样法,于2020年9月—2021年6月选取大庆市第三医院12~18岁265名MADD青少年为研究对象,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儿童青少年同伴关系量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问卷(PSQI)、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RSCA)、UCLA孤独感量表调查MADD青少年孤独感现状及影响因素。  结果  MADD青少年孤独感平均得分为(56.49±10.83)分,处于中等水平。学段、性别、医疗费用负担、父母外出务工情况及患者饮酒情况在MADD青少年孤独感得分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t值分别为57.65,-60.62,21.92,8.52,16.22,P值均 < 0.01)。MADD青少年孤独感与心理弹性呈负相关,与睡眠质量、人际困扰均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69,0.76,0.50,P值均 < 0.01)。多元逐步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初中生、女生、重度医疗费用负担、人际困扰、睡眠质量和心理弹性为MADD青少年孤独感的影响因素(B值分别为0.11,0.13,0.09,0.46,0.10,-0.24,P值均 < 0.01)。  结论  MADD青少年存在中等程度孤独感,护理人员应注重MADD青少年孤独感等负性情绪体验,从提高睡眠质量、减轻人际困扰及提升心理弹性等方面减轻其孤独感。  相似文献   

4.
探讨同伴依恋和孤独感对农村儿童自尊的影响,为促进农村儿童自尊的发展提供资料.方法 采用纵向研究设计,对河南省7所和四川省3所农村小学共1 009名四至六年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基线调查采用自尊量表、同伴依恋量表和孤独量表,9个月随访完成自尊量表.结果 在控制性别、年龄、父母是否在外地打工和基线自尊水平后,基线同伴依恋(β=0.14)和基线孤独感(β=-0.13)预测9个月随访的自尊水平,基线孤独感和基线同伴依恋对9个月随访自尊水平交互作用有统计学意义(β=-0.08)(P值均<0.01);基线孤独感低时,基线同伴依恋对9个月随访自尊水平有更大的正向预测作用.结论 低孤独感提高了同伴依恋对自尊的积极作用.父母和教育工作者在提升农村儿童自尊水平的工作中不仅要改善儿童的同伴依恋,而且要降低其孤独感.  相似文献   

5.
王翠萍 《卫生研究》2013,42(1):30-32
目的探讨农村初中生孤独感特点及其与同伴依恋和自尊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方法抽取西安2所农村中学的323名初中生,运用UCLA孤独感量表、Rosenberg自尊量表和同伴依恋问卷进行调查。结果农村初中生孤独感处于中等水平;孤独感与自尊、同伴依恋显著相关(|r|=0.436~0.599,P<0.001);同伴关系显著影响孤独感(F=158.056,P<0.01,解释孤独感35.6%的变异),同伴依恋显著影响自尊(F=71.233,P<0.01,解释自尊19.8%的变异);同伴依恋和自尊显著影响孤独感(F=91.503,P<0.01,解释孤独感38.9%的变异)。同时,当自尊变量出现后,同伴依恋变量对孤独感变量标准回归系数β的大小由0.599降到0.505,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西安农村初中生孤独感处于中等水平,同伴依恋、自尊显著影响初中生孤独感,且自尊在二者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考察青春期同伴教育对儿童青少年心理弹性的干预效果分析,为预防儿童青少年青春期生理和心理问题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采用非等同比较组设计方法抽取重庆市綦江区2个乡镇,随机分为干预组(732名)和对照组(881名),干预组接受1年同伴教育干预,对照组不采取任何干预措施;利用心理韧性量表及基本信息问卷收集数据。  结果  干预后,对照组目标专注、情绪控制、家庭支持、人际协助和心理弹性总分分别降低了0.96,0.72,0.63,1.16和3.31分(t值分别为5.75,3.91,3.52,5.86,6.29,P值均 < 0.05),干预组情绪控制、人际协助和总心理弹性总分分别提高了1.05,0.54和1.72分(t值分别为-4.89,-2.46,-2.76,P值均 < 0.05);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干预组的目标专注(B=0.38)、情绪控制(B=0.85)、家庭支持(B=0.29)、人际协助(B=0.83)和总心理弹性(B=2.40)增长更显著(P值均<0.05)。  结论  基于青春期健康教育的同伴教育对提高青少年的目标专注、情绪控制、家庭支持、人际协助和总心理弹性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农村青少年依恋、自我概念与社交焦虑的关系。方法采用方便抽样和分层抽样的方法,运用父母和同伴依恋量表(IPPA)、田纳西自我概念量表(TSCS)、青少年社交焦虑问卷(SAS-A),对甘肃天水311名青少年学生进行测查。收集的数据运用SPSS 15.0软件进行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结果除社交焦虑的"陌生情境下的社会回避及苦恼"维度与母亲信任、父亲信任、父亲沟通无显著相关外,社交焦虑其他各维度均与母亲依恋、父亲依恋、同伴依恋各维度和自我概念显著相关(P0.01或P0.05);母亲沟通、自我概念负向预测社交焦虑(β=-0.120,P0.05;β=-0.269,P0.01);母亲疏离、同伴疏离正向预测社交焦虑(β=0.133,P0.05;β=0.211,P0.01);自我概念在母亲依恋与同伴依恋对社交焦虑的影响中起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分别占总效应的23.50%和34.19%。结论农村青少年社交焦虑的形成与依恋、自我概念有较为密切的关系。通过改善母亲依恋、同伴依恋与自我概念水平可以降低其社交焦虑行为的产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安徽省大学生自伤行为与抑郁、焦虑症状现况及其相关性,为减少大学生自伤行为发生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对安徽省5所高校的9 638名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内容包括基本人口学特征、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和自伤行为问卷等。  结果  9 638名大学生自伤行为检出率为22.94%(2 211名),男生(24.51%)高于女生(21.7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46,P < 0.05);抑郁检出率为28.57%(2 754名),焦虑检出率为11.11%(1 071名)。抑郁组自伤行为的检出率为33.48%,高于非抑郁组(18.7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42.22,P < 0.01);焦虑组自伤行为的检出率为48.74%,高于非焦虑组(19.7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3.66,P < 0.01)。抑郁、焦虑均与自伤行为存在正相关(r值分别为0.24,0.27,P值均 < 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在控制其他相关的影响因素后,抑郁(OR=1.48)及焦虑(OR=2.84)与大学生自伤行为发生呈正相关(P值均 < 0.05)。  结论  安徽省大学生自伤行为、抑郁和焦虑检出率不容乐观,且自伤行为与抑郁、焦虑之间呈正相关。应重视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初中生抑郁症状在同伴欺凌模式与自杀意念间的中介作用, 为同伴欺凌防治和青少年自杀预防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方法, 于2019年9月(T1)在安徽省濉溪县1所普通中学全体初一学生中建立随访队列, 2020年9月(T2)进行第一次随访, 共1 687名初中生参与。采用自编同伴欺凌问卷、中文版流调中心抑郁量表-儿童版(CES-DC)和自杀相关心理行为问卷对初中生进行问卷调查。  结果  初中生近1年自杀意念、被欺凌、欺凌他人的报告率分别为28.3%, 27.0%, 24.4%。同伴欺凌潜在类别分析分为低被欺凌-欺凌他人组(71.4%), 高被欺凌-欺凌他人组(3.3%), 高言语和关系被欺凌-欺凌他人组(25.3%)3组。以低被欺凌-欺凌他人组为参照组, T1抑郁症状在高被欺凌-欺凌他人组(中介效应值为0.43, P < 0.05)及高言语和关系被欺凌-欺凌他人组(中介效应值为0.29, P < 0.05)致T2自杀意念中起中介作用。  结论  抑郁症状在同伴欺凌致青少年自杀意念中起中介作用。为预防同伴欺凌及青少年自杀相关心理行为, 教育工作者在制定相应措施时应重视青少年的心理健康。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初中生体力活动现状及其与睡眠、焦虑的关系,为改善身体素质、调节心理健康提供切实有效的证据。  方法  采取分层随机抽样方法,于2021年3—7月选取扬州市4个县区12所初中的11 436名初中生为调查对象。利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体力活动等级量表(PARS-3)以及广泛性焦虑量表(GAD-7)采集受试者体力活动等级、睡眠得分以及焦虑得分。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χ2检验分析初中生各项指标之间的差异及相关性,采用线性回归分析体力活动与睡眠质量、焦虑的关系。  结果  有34.30%的初中生为低体力活动水平;初中男生的体力活动得分(32.01±13.02)高于女生(24.73±12.30)(t=30.73,P < 0.01);不同体力活动水平学生焦虑、睡眠质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260.20,1 570.20,P值均 < 0.01);体力活动水平与性别(χ2=918.11)、父母运动支持(χ2=100.04)、睡眠质量(χ2=2 903.64)、焦虑(χ2=521.38)均相关(P值均 < 0.01)。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中体力活动与睡眠质量呈负相关(B=-3.61,P < 0.05);中、高体力活动水平与焦虑呈负相关(B值分别为-0.98,-0.91,P值均 < 0.05)。  结论  扬州市初中生体力活动水平不理想,同时存在睡眠障碍、焦虑等问题,适当的体力活动能有效改善睡眠障碍、焦虑问题。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居家隔离状态中个体及家庭因素对中学生焦虑和孤独情绪产生的影响,为探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激过程中可能采取的有效干预路径提供参考。  方法  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法,于2020年3—4月抽取上海市初、高中生共11 596名,采用广泛性焦虑量表(GAD-7)和孤独感量表简版(ULS-6)进行调查。  结果  中学生焦虑、孤独发生率分别为34.78%,52.44%,女生焦虑和孤独的发生率(36.13%,54.62%)高于男生(33.44%,50.28%)(χ2值分别为17.03,21.82,P值均 < 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毕业班(OR=1.34,95%CI=1.18~1.52)、成绩中等(OR=1.25,95%CI=1.08~1.45)及后25%者(OR=1.76,95%CI=1.50~2.05)、非独生子女(OR=1.25,95%CI=1.09~1.43)、客观社会经济地位低(OR=1.42,95%CI=1.23~1.65)与中重度焦虑情绪的发生正性相关,女生(OR=1.20,95%CI=1.12~1.30)、毕业班(OR=1.13,95%CI=1.04~1.24)、外省市户籍(OR=1.20,95%CI=1.09~1.33)、成绩差(OR=1.72,95%CI=1.55~1.91)、不与父母同住(OR=1.32,95%CI=1.18~1.48)与孤独情绪的发生正性相关(P值均 < 0.05)。  结论  居家隔离期间,需关注青少年焦虑和孤独等负性情绪,尤其是女生、毕业班、成绩较后、独生子女及家庭社会经济地位较低的青少年。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自我污名与残障大学生抑郁情绪的因果关系及内在作用机制,为推动残障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提供参考。方法 于2021年10月(T1)和2022年4月(T2)使用整群抽样方法选取河北开放大学特殊教育学院4个专业291名肢体残疾大学生开展2次追踪测试,使用残联自我污名量表、领悟社会支持量表以及流调用抑郁自评量表进行线上问卷调查,建立以领悟社会支持为中介的交叉滞后模型。结果 残障大学生T1、T2时期抑郁平均得分为(43.51±8.26,46.82±9.13)分。交叉滞后模型结果显示,T1自我污名能够正向预测大学生T2抑郁(β=0.17,P<0.01)。跨群组分析表明,T1领悟社会支持在T1自我污名与T2残障大学生抑郁间发挥纵向中介作用;自我污名可正向预测大学生抑郁,女生(β=0.42)比男生(β=0.29)更强;领悟社会支持可负向预测抑郁,女生(β=-0.36)比男生(β=-0.19)更强(P值均<0.01)。结论 自我污名与残障大学生抑郁情绪间具有纵向因果关系,依照性别特征干预大学生领悟社会支持对调节抑郁情况具备一定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3.
赵燕  张翔 《中国学校卫生》2022,43(1):100-103
目的 考察易地扶贫搬迁儿童歧视知觉对心理适应的影响,为改善易地扶贫搬迁儿童心理适应状况提供实证依据.方法 采用歧视知觉问卷、儿童抑郁量表和儿童孤独感量表,对贵州省某地州4所易地扶贫搬迁学校四至八年级学生426名进行3次追踪调查(T1、T2、T3),并采用交叉滞后模型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易地扶贫搬迁儿童抑郁和孤独感在调查...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母亲情绪症状与学龄前儿童情绪行为问题的关联,为预防和干预学龄前儿童情绪行为问题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于2021年6月选择安徽省阜阳市3个区12所幼儿园4 100名3~6岁儿童为研究对象,通过长处和困难问卷(SDQ)、抑郁-焦虑-压力量表(DASS-21)分别调查学龄前儿童情绪行为问题和母亲情绪症状。结果 学龄前儿童情绪症状、品行问题、多动、同伴交往问题、亲社会行为、困难总分异常的检出率分别为15.7%,17.4%,20.0%,32.3%,15.1%和15.8%,母亲抑郁、焦虑、压力症状的检出率分别为7.9%,12.7%,4.8%。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与母亲无抑郁、焦虑、压力症状的儿童相比,母亲有抑郁、焦虑、压力症状的儿童情绪症状、品行问题、多动、同伴交往问题和困难总分异常检出率均增大(OR=1.76~6.35,P值均<0.01),其中母亲情绪症状对儿童情绪症状的影响作用最大,而母亲有压力症状与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关联无统计学意义(OR=1.40,P>0.05)。母亲情绪症状与儿童情绪行为问题关联的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OR=0.7...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调查重庆市中学生在不同时段的抑郁和焦虑状况变化,为后续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研究与干预提供参考。  方法  2021年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重庆市1 505名初高中学生,在学期初(3—4月)和学期末(6—7月)分别采用流调用抑郁量表(CSE-D)和焦虑自评量表(SAS)调查中学生抑郁与焦虑状况。  结果  学期初调查结果显示,中学生抑郁症状检出434例(27.6%), 焦虑症状检出601例(38.2%);学期末抑郁症状检出463例(30.8%),焦虑症状检出653例(43.4%)。学期末中学生焦虑症状检出率明显高于学期初(43.4%,38.2%,χ2=8.55,P < 0.05),女生在学期末焦虑症状检出率为52.8%,高于学期初的46.3%(χ2=6.19,P < 0.05);高中生学期末焦虑症状检出率为44.9%,高于学期初的28.6%(χ2=43.33,P < 0.01)。学期初男生、初中生焦虑症状检出率与学期末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2.34,0.71,P值均>0.05)。  结论  一学期中不同时间段中学女生焦虑症状、高中生抑郁与焦虑症状检出率具有较大的差异。调查中学生抑郁和焦虑状况时,应考虑时间段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对流动儿童外化问题行为的影响,为有效改善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提供参考。  方法  采用纵向追踪研究设计,在1个学年中,使用师生关系、同学关系、学校态度和外化问题行为问卷,在2018年10月中旬、2019年3月中旬、2019年6月中旬,3个时间点对来自湖北省、贵州省和重庆市的378名流动儿童进行调查。  结果  在控制协变量和第1次测量(T1)的学生外化问题行为后,T1的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均负向预测时间点第3次测量(T3)的学生外化问题行为(β师生关系=-0.12,P=0.08;β同学关系=-0.20,P < 0.01);中介检验表明,第2次测量(T2)的学校态度在时间点T1的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与时间点T3的流动儿童外化问题行为间的中介效应值分别为-0.11和-0.05,学校态度的中介作用成立。  结论  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通过学校态度影响流动儿童的外化问题行为,良好的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可减少流动儿童的外化问题行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