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寒包火"系寒包于外、火(热)郁于内的病理状态,属于肺系疾病的常见证型。立足临床实际,认为既往概念狭隘,不足以涵盖临床运用方证。从探讨"寒包火"理论源流出发,拓展其内涵,阐释其病机,并结合肺系相关疾病临床特点加以论述,以内包之火划分为虚实两端,重视兼夹病邪以及脾胃阴火、肝肾虚火(龙雷之火)的诊治,总结其临床运用特点,并以验案佐证。  相似文献   

2.
类风湿关节炎肺间质纤维化中医目前没有系统的认识,临床多将其归为中医肺痹一证进行论治,从前人经验中总结出其病因病机,认为本病是由痹证日久,肺气损伤,外邪侵袭造成的,以风寒湿等外邪痹阻日久,肺肾两虚,痰瘀毒阻于肺络为基本病机,在治疗上主张以补肺纳肾,祛痰化瘀解毒通络为总原则,临床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3.
类风湿关节炎(RA)属中医“痹病”范畴,其发生、发展、转归与络病密切相关。本文通过分析类风湿关节炎微小血管新生的病理状态与络脉生理和络病病机特点,以络脉为其邪伏、邪发、邪伤及邪阻之所展开论述,可认为“络病”是其病理基础,络虚是其根本病机,风挟寒湿之邪内侵络脉为发病关键。基于“络病”理论和“风药”理论相关认识,从独活寄生汤为治风之剂视角认识其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作用,并提出病变早期络脉郁滞、风药先行,中期络脉瘀塞、健脾化瘀,晚期络脉空虚、风引入肾,探讨独活寄生汤在病变不同时期风药与他药的组方原理,丰富独活寄生汤的组方配伍理论,扩展独活寄生汤的临床指导意义,为其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将现代医学中“肺间质纤维化”(PF)疾病归属于中医“肺痹”的范畴,对齐病因、病机、症状、患者体征等进行对应的描述,以中医的角度揭示其发病机理。本研究认为营卫气逆与痰瘀互结之“痹”贯穿于肺间质纤维化病程的始终,突出“祛邪通痹”理论在肺间质纤维化治疗过程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5.
邪毒致病与类风湿关节炎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阐释了类风湿关节炎的发病、进展、关节筋骨侵蚀破坏和正气耗损等皆与邪毒的致病特点密切相关,认为邪毒侵袭是类风湿关节炎的主要病因病机,指出在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全程中,应在辨证的前提下将祛毒贯穿于治法和方药之中。  相似文献   

6.
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慢性、累及多系统的自身免疫性疾病,西医方面主要选用非甾体抗炎药联合改善病情抗风湿药进行治疗。本病属中医学“痹证”范畴,其病机主要为正气不足,脏腑功能失调,外感风寒湿热,邪痹脉络所致。寒湿痹阻为本病发病早期的重要病机,寒湿互结,络脉痹阻,常使病程迁延绵长,反复发作。故以寒湿为切入点,以温经通络、和营止痛为治则。临证中发现芍甘附子汤加味可有效改善类风湿关节炎症状,延缓疾病进展。  相似文献   

7.
间质性肺病是类风湿关节炎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预后不良,严重危害患者的健康。中医认为该病属于“肺痹”“肺痿”的范畴。“痹痿统一论”由国医大师李济仁首次提出,从病因、病机、病程规律、治则治法四个角度论述了痿痹合论的可行性。本文立足于“痹痿统一”理论,认为类风湿关节炎相关间质性肺病的发病根本是肺气不足而致痹,继而因痹致痿,痹与痿在疾病中同时体现。痰瘀痹阻为疾病转变的核心。治疗上应注意补肺宣肺,化痰通络贯穿始终;同时由于病情复杂,痹痿同在,还应外祛虚邪,内调肝肾。治疗时应时时立足于整体,把握好正虚与邪实之间的动态变化关系。  相似文献   

8.
喉痹是耳鼻喉科常见病、多发病,随着中医学的发展进步,对喉痹的认识从广义之咽喉病统称发展到狭义之咽喉肿痛及不适症状,相当于现代医学的急慢性咽炎,多由于外邪侵袭,邪滞于咽,或脏腑虚损,咽喉失养,或虚火上灼所致咽部红肿疼痛,或以干燥、异物感、咽痒不适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咽部疾病.喉痹病邪以火邪多见,涉及五脏六腑,又以肺胃为主,治疗当清利咽喉.润喉清咽合剂是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的院内制剂,由寒水石、竹叶、儿茶组成,具有清热泻火解毒、润喉利咽止痛之功效,主治咽干咽痛、反复口腔溃疡、干咳等肺胃热盛之喉痹,对于"虚火"喉痹亦可随症加减使用,经数十年临床验证,安全可靠,效果显著,值得临床进一步借鉴.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肺间质纤维化临床表现、病理基础,认为瘀血痹阻肺络是其病理基础,毒邪闭阻,肺络不通,肺失宣降,络息成积,形成肺间质纤维化病变。本病病机属本虚标实,本虚责之肺脾肾;标实责之痰、瘀、热(毒),晚期可累及于心,五脏阴阳并损,并提出分期治疗原则。  相似文献   

10.
杨效华 《中医杂志》2011,52(5):426-428
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病因尚未明了的慢性全身性炎症性疾病,是以慢性、对称性、多滑膜关节炎和关节外病变为主要临床表现的自身免疫炎性疾病。该病好发于小关节,呈对称分布,反复发作。早期有关节红肿热痛和功能障碍,晚期可出现不同程度的关节僵硬畸形、骨和骨骼肌的萎缩,以及浆膜、心、肺及眼等结缔组织的广泛性炎症性改变。类风湿关节炎在肺中的病理改变为弥漫性间质性肺病,即肺间  相似文献   

11.
“肺与大肠相表里”是中医学理论的基本内容,其核心是肺与大肠作为一个整体而相互关联。近代生物学研究显示:肠道微生态与呼吸道微生态相互影响,肠道微生物组稳态失衡进而导致呼吸道微生态组稳态失衡,即“肠病及肺”,故中医临床往往以“肺肠同治”法进行治疗。西医研究结果显示糖尿病患者往往合并肠道微生物组稳态失衡,而肺作为一个毛细血管密集的脏器,是糖尿病的重要靶器官。因此通过研究近年来的文献资料,结合肠道微生物组这一热点,探讨“肺与大肠相表里”在糖尿病肺损伤中的生物学基础,进而丰富中医藏象理论内涵,为防治糖尿病肺损伤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大鼠在"肠病及肺"过程中呼吸道和肠道微生态的同步动态变化情况,探讨中医"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的微生态机制。方法:以三硝基苯磺酸(TNBS)-乙醇相结合的方法诱导实验性大鼠UC模型,分别在造模后第8天、第29天和第50天三个时间点对呼吸道和肠道的需氧菌总数、厌氧菌总数、肠杆菌、肠球菌、葡萄球菌、产气荚膜梭菌、双歧杆菌、乳酸杆菌进行同步检测。结果:UC大鼠出现肠道菌群失调,益生菌数量减少,条件致病菌数量增多。其呼吸道部分菌群同步出现相关变化。造模后第8天,需氧菌总数和葡萄球菌在呼吸道和肠道同步增多,厌氧菌总数和肠杆菌在肠道增多而在呼吸道减少。造模后第29天,需氧菌总数和葡萄球菌在呼吸道和肠道同步减少,厌氧菌总数和肠杆菌在肠道减少而在呼吸道增多;造模后第50天,呼吸道和肠道的需氧菌总数、厌氧菌总数和葡萄球菌在呼吸道和肠道同步增多。结论:肠病大鼠可出现呼吸道菌群的改变,在"肠病及肺"病理传变过程中,肠病大鼠呼吸道和肠道的部分菌群出现同步增多或减少的相关性变化,提示微生态菌群的变化可能是"肠病及肺"的机制和表现形式之一。  相似文献   

13.
目的:采用微生态学的研究方法探讨"肠病及肺"的机理.方法:建立大鼠便秘模型,观察其结肠和肺部微生态变化.结果:便秘模型组的肠道需氧菌、真菌、大肠杆菌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增多(P<0.01),而厌氧菌、类杆菌和双歧杆菌显著减少(P<0.01);同时,便秘模型组的肺部需氧菌增多,厌氧菌显著减少(P<0.05),真菌显著增多(P<0.01).结论:肺肠微生态学上的菌群对应规律性变化可能是"肠病及肺"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4.
郑鑫  王志英 《吉林中医药》2015,35(2):124-127
病毒性外感热病起病急、传变快,常表现表里同病。应用表里双解法治疗该病既可以祛邪外出,也可以防止病邪深入,达到表里同治,内外分解,防止病邪传变,提高疗效,缩短病程的作用。临床应用关键要抓住表里俱病、表里不和的病机。表里双解法内涵丰富,常以解表清里、解表通下、解表和里及汗清和下四法联用等,均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然而目前尚无统一的临床疗效评价标准,且对发挥治疗作用的机理研究不够深入。为更好应用于临床,应对其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5.
毕明达  封继宏 《天津中医药》2020,37(12):1337-1342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作为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PHEIC),目前尚缺乏有效的抗病毒治疗方法,中西医结合治疗在临床上取得了一定的疗效。新冠肺炎属于中医"疫病"范畴,其病因以感受寒湿疫毒戾气为主,病机主要为寒湿疫气闭肺困脾,气机不畅,病位主要涉及肺脾胃,基于《黄帝内经》理论,结合传统中医思想,提出"内外统一"的辨治思路。  相似文献   

16.
倪新强  韩新民 《中成药》2012,34(3):422-426
目的 观察泻肺平喘灵(麻黄、杏仁、甘草、葶苈子、瓜蒌皮、丹参、虎杖、大黄)及其拆方对“肺合大肠”模型动物肺、肠组织病理形态学的影响.方法 70只SD大鼠分成7组(每组10只),包括对照组、模型组、解扎组、泻肺平喘灵组以及3种拆方组.以直肠体外不全结扎法制备“肺合大肠”模型,观察肠、肺形态学改变,观察泻肺平喘灵及其拆方的干预效果.结果 模型组多数肺组织有中度到重度间质性炎症,伴有肺泡壁充血及肺气肿等病变,结肠组织黏膜下层不同程度充血、水肿,不等量炎细胞浸润.泻肺平喘灵及其拆方治疗后上述变化不同程度减轻,部分药组之间呈协同的作用.结论 泻肺平喘灵及其拆方能减轻模型鼠肺、肠病理形态学变化.三拗汤+活血药在减轻肺组织病变方面占主导作用,三拗汤+通腑药在减轻肠组织病变方面发挥主要作用,泻肺平喘灵则表现出最佳效果,印证了“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提供了一定的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7.
中医对间质性肺疾病认识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对间质性肺疾病认识:外感实邪,瘀阻肺络;内伤情志,郁而化火;先天不足,久病体虚。辨证施治,宜辨病因、辨虚实、辨脏腑、辨气血痰瘀。分五型:邪在肺卫、痰热郁肺、痰浊蕴肺、肺气虚耗、肺肾两虚症。  相似文献   

18.
"和法"是八法中最具特色,却又备受争议的治法,和法乃法外之法,其内涵与外延至今尚无定论。而《伤寒论》之"和法"基于表里、阴阳、水火、虚实,其立义之高,使汗、吐、下等治疗大法难以与之相提并论。《伤寒论》涉猎之经方,对号入座绝非张仲景本义,因其味少功专,更重要在于医圣昭示其中之证治法度,用伤寒经方理法架构临床疾病各个层面,以达到里病出表、阴病转阳之目的。而且,伤寒六经来源于"八纲",临床研究《伤寒论》不能仅局限于方证对应,更高的境界则是以法统方,以方测证。文章汲取《伤寒论》六经病蕴含的经方和法法度,契合临床屡试不爽之本源经方,旨在探究肿瘤之经方论治思路,冀予能够抛砖引玉,进一步推进经方论治肿瘤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9.
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是引起婴幼儿下呼吸道感染最常见的病原体之一,到目前尚无有效疫苗和特效药进行防治。清热药抗RSV作用显著,在临床已广泛应用,但其具体机制尚不明确。本文从中医理论角度,探讨“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与RSV感染之间的关系,分析肠道菌群及黏膜免疫可能参与疾病的发生及防治,综述了清热药可能通过调节肠道菌群及黏膜免疫起到抗RSV作用,揭示肠道菌群及黏膜免疫可能成为抗RSV的新方向,为防控病毒感染性疾病以及开发高效抗病毒中药提供参考与依据,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及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20.
《山东中医杂志》2016,(9):766-767
太阳经为六经藩篱,其病除了与太阳经有关,还与心肺相关,缘于心肺皆能主表,又主营卫运行,与太阳同有藩篱之功。且心为阳中之太阳,为十二官之主,其病多伴其他脏腑之变,与太阳坏病多见心疾相符,太阳病的治方75首,48首与心肺相关,治疗取穴与肺相关,可见太阳病与心肺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