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 了解上海市金山区白纹伊蚊对常用杀虫剂的抗药性水平,为规范用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幼虫浸渍法检测白纹伊蚊幼虫对5种杀虫剂的抗药性,使用SPSS 18.0软件计算毒力回归方程及杀虫剂对幼蚊半数致死浓度(LC50);用成蚊接触筒法检测白纹伊蚊成蚊在常用杀虫剂诊断剂量时24 h死亡率,评价抗药性水平。结果 2018和2019年上海市金山区白纹伊蚊幼虫对高效氯氰菊酯呈现中度和高度抗药性,抗性倍数分别为25.03和65.96倍;对溴氰菊酯呈现高度抗药性,抗性倍数分别为57.25和211.75倍;对氯菊酯呈现高度抗药性,抗性倍数为46.17和243.36倍;2018—2019、2021和2023年对双硫磷呈现中度和高度抗药性,抗性倍数分别为19.55、23.94、53.48和22.12倍;2021和2023年对倍硫磷呈现中度抗药性,抗性倍数分别为30.04和12.54倍。2021和2023年上海市金山区白纹伊蚊成蚊对0.03%溴氰菊酯、0.07%高效氯氟氰菊酯、0.4%氯菊酯和0.08%高效氯氰菊酯均呈现抗性,死亡率在17.20%~49.67%;对0.7%高效氯氟氰菊酯和0.2%杀螟硫磷均...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初步了解广州市白云区不同片区白纹伊蚊幼虫对常用卫生杀虫剂的抗药性现状,分析成因,提出治理对策。方法 在广州市白云区各街镇采集白纹伊蚊幼虫,在实验室繁殖1代后,采用幼虫浸渍法进行测定。结果 本区白纹伊蚊对5种常用杀虫剂均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抗药性,LC50介于0.007~3.789 mg /L,抗性倍数介于2.66~18.12倍。其中高效氯氰菊酯抗性最高,除东片区为低抗外,其它均为中抗;其次为双硫磷,除西、北片区为低抗外,其它均为中抗;抗性最弱的是残杀威,除南片区为低抗外,其它均为敏感;氯菊酯除西片区为中抗外,其它均为低抗;溴氰菊酯除北片区为中抗外,其它均为低抗。LC50分别为介于0.039~0.098,0.007~0.014,2.372~3.789,0.110~0.358,0.016~0.030 mg /L;抗性倍数分别为介于7.21~18.12,7.08~14.17,2.66~4.26,3.38~11.01,6.37~11.95。结论 白纹伊蚊抗性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各镇街消杀站及PCO公司的不规范用药,为延缓抗性产生,政府部门需做好药物配比、施药步速、消杀频次等方面的质量把控。 相似文献
3.
4.
广州地区白纹伊蚊对常用杀虫剂抗药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初步了解广州地区白纹伊蚊对常用杀虫剂的抗药性水平,为控制登革热媒介科学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 从广州地区三种环境类型(农村、郊区、城区)采集白纹伊蚊幼虫,实验室繁殖1~2代,采用WHO推荐的生物测试法进行测定.结果 广州农村地区白纹伊蚊对溴氰菊酯、高效氯氰菊酯的抗药性指数分别为4.95、2.41,已产生低抗性;城区、郊区白纹伊蚊对敌敌畏有低抗性,抗药性指数分别为2.16、3.45;三种环境类型白纹伊蚊均对倍硫磷、氯菊酯、残杀威敏感.结论 广州地区不同环境类型白纹伊蚊对常用杀虫剂抗药性有差异,应因地制宜,科学合理使用杀虫剂.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掌握荆州市城区登革热传播媒介白纹伊蚊对常用杀虫剂的抗药性水平,为合理选择和使用杀虫剂,指导白纹伊蚊的防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18—2020年的6—10月在荆州市城区采集白纹伊蚊的卵和幼虫,带回实验室饲养,取3龄末~4龄初的蚊幼虫进行幼虫浸渍法监测;取羽化后3~5天的未吸血健康雌蚊进行成蚊接触筒监测。用SPSS 22.0软件对监测结果分析。结果 2018—2020年,白纹伊蚊幼虫对高效氯氰菊酯、氯菊酯和敌敌畏为高抗(LC50=0.095 834 mg/L、0.163 511 mg/L、0.193 573 mg/L);对高效氯氟氰菊酯为中抗(LC50=0.034 359 mg/L);白纹伊蚊幼虫对溴氰菊酯的抗性水平升高,由中抗(LC50=0.005 410 mg/L)变为高抗(LC50=0.056 935 mg/L);白纹伊蚊幼虫对吡丙醚、Bti和双硫磷的抗性有所下降,分别由高抗、中抗和中抗(LC50=0.006 774 mg/L、0.010 318 mg/L、0.029... 相似文献
6.
<正> 近年来,不少作者报告用亚致死剂量的奋斗呐对某些种类蚊虫的发育、雌蚊产卵及卵的孵化率均有一定影响。作者于1991年8月至1992年2月实验观察了低浓度奋斗呐对白纹伊蚊和嗜人按蚊幼虫的影响。初步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了解重庆市沙坪坝区登革热媒介白纹伊蚊密度季节消长及对常用卫生杀虫剂的抗药性水平,为合理使用卫生杀虫剂、科学防控登革热提供依据。方法 2020年4—12月在沙坪坝区城镇居民区、农村居民区、公园和旧轮胎堆放地等4类生境中采用双层叠帐法监测白纹伊蚊成蚊密度;6—7月在沙坪坝区渝碚路街道、天星桥街道、覃家岗街道、山洞街道等4个街道采集白纹伊蚊幼虫,饲养至成蚊采用诊断剂量法中的成蚊接触筒法测定其抗药性;利用SPSS20.0软件,采用一般线性模型对不同生境白纹伊蚊成蚊密度季节消长进行比较。结果 沙坪坝区2020年平均帐诱指数为1.81只/(顶·h),其中,城镇居民区成蚊密度最高,帐诱指数为2.26只/(顶·h),4类生境的白纹伊蚊成蚊活动高峰期在6—9月。不同生境白纹伊蚊成蚊密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093,P>0.05),不同月份白纹伊蚊成蚊密度有统计学意义(F=10.197,P<0.05)。白纹伊蚊成蚊对0.03%溴氰菊酯、0.4%氯菊酯、0.08%高效氯氰菊酯、0.07%高效氟氯氰菊酯产生抗药性,对0.05%残杀威、0.2%噁虫威、0.5%马拉硫磷、0.2%杀螟硫磷、2...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掌握南宁市白纹伊蚊对常用杀虫剂的抗药性程度和病毒携带率,为合理选择、使用杀虫剂及蚊媒生物传染病的风险评估和预测预警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白纹伊蚊抗药性监测分别采用成蚊接触筒法、幼虫浸渍法对拟除虫菊酯类、氨基甲酸酯类和有机磷类杀虫剂进行敏感性测定,并运用SPSS 20.0进行统计学分析;白纹伊蚊病原学监测采用半巢式RT-PCR法对黄病毒属和甲病毒属进行检测。结果 2021年南宁市白纹伊蚊抗药性监测结果显示,白纹伊蚊幼虫对高效氯氰菊酯、残杀威LC50分别为0.261、4.978 mg/L,抗性倍数分别为48.253、5.591,抗性水平分别为高抗和抵抗;成蚊高效氯氰菊酯、残杀威、马拉硫磷药纸死亡率分别为57%、80%、100%,抗性水平分别为抗性、可能抗性和敏感;2021年南宁市白纹伊蚊病原学监测结果显示,野外采集的白纹伊蚊雌性成蚊共2 199只,黄病毒属和甲病毒属病毒检测结果显示均未扩增出阳性条带。结论 南宁市白纹伊蚊幼虫及成蚊对高效氯氰菊酯和残杀威存在不同程度抗药性,应参照抗药性检测结果,结合当地实际情况,高抗或抗性杀虫剂应停用一段时间,低抗或疑似抗性杀虫剂应... 相似文献
9.
湛江民航机场白纹伊蚊幼虫季节性消长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湛江民航机场白纹伊蚊幼虫季节消长情况,为防止登革热等蚊媒传染病传播提供依据。方法:用容器指数法。结果:共捕获白纹伊蚊幼虫536条,平均密度为3条每/勺;季节消长以5月为最高峰(容器指数为30%),9月出现一小高峰(容器指数为21%),最低为8月(容器指数为6%)。每季度均有一个月的空器指数高达或超过20%。一年四季都有白纹伊蚊生长繁殖。结论:湛江民航机场所属范围可能有登革热等蚊媒传染病传播的潜在危险。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明桓台县白纹伊蚊孳生习性、成蚊季节消长规律,为防制工作提供科学方法。方法幼虫调查采用勺计数法;成蚊调查采用紫外线灯诱捕法和认账诱捕法。结果幼虫调查显示,城乡结合部、居民区和医院蚊密度较高,公园密度较低,7~9月为高峰;成蚊密度以公园和城乡结合部较高。季节消长明显,峰值出现在8月,呈单峰型。结论桓台县白纹伊蚊在不同环境中均可存在,但密度不同;密度高峰与温度和降雨量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了解福州市和莆田市登革热伊蚊监测点白纹伊蚊击倒抗性基因的突变情况。方法 2020年5—6月在福州市(晋安区、永泰县)和莆田市(涵江区、仙游县)采集白纹伊蚊幼虫,饲养繁殖,使用成蚊接触筒法实验结束的F1代单只雌蚊样本,提取DNA,PCR扩增电压门控钠离子通道(VGSC)基因部分片段,测序分析击倒抗性(knockdown resistance, kdr)基因突变情况。结果 福州市和莆田市共检测491只白纹伊蚊,其中VGSC基因第Ⅱ结构域及第Ⅲ结构域的I1532位点未发现突变位点,第Ⅲ结构域的F1534位点存在突变。F1534位点有4种等位基因,即野生型TTC/F(252,25.66%)、突变型TCC/S(722,73.52%)、TGC/C(3,0.31%)和CTC/L(5,0.51%);7种基因型,分别为野生型纯合子F/F(39,7.94%),野生/突变型杂合子F/C(1,0.20%)、F/S(172,35.03%)和F/L(1,0.20%),突变型杂合子S/C(2,0.41%)和S/L(4,0.81%),突变型纯合子S/S(272,55.40%)。F1534位点突变等位基因TCC/S在4个种群中均有发现,且莆田市涵江区和仙游县的频率高于福州市晋安区和永泰县的频率。晋安区和永泰县F1534位点存在5种基因型,涵江区和仙游县则只有3种。野生/突变型杂合子F/S和突变型纯合子S/S在4个种群中均存在,野生型纯合子F/F只在涵江区中没有发现。晋安区和永泰县基因型以F/S为主,涵江区和仙游县以S/S为主。结论 福州市和莆田市kdr基因突变频率高,以F1534S突变类型为主。提示应密切关注当地蚊虫抗性水平,减少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的使用,科学合理地使用杀虫剂。 相似文献
12.
13.
目的 对北京市3个大型森林公园白纹伊蚊(Aedes albopictus)野外种群的Rdl基因抗性突变进行检测,评估其对γ-氨基丁酸(γ-aminobutyric acid,GABA)受体类杀虫剂的抗性风险。方法 利用序列比对分析获得白纹伊蚊编码GABA受体的Rdl基因序列,通过PCR扩增Rdl基因片段并进行测序,分析与抗性有关位点(第A296和V327位点)的突变情况。结果 白纹伊蚊Rdl基因由10个外显子(Exon)和9个内含子(Intron)组成,编码区(CDS)全长1 608 bp,编码535个氨基酸;白纹伊蚊Rdl基因编码氨基酸序列与埃及伊蚊(Aedes aegypti)和淡色库蚊(Culex pipiens pallens)相应序列的相似性分别为99.63%,与黑腹果蝇(Drosophila melanogaster)相似性为91.55%;在3个公园采集野外白纹伊蚊种群中(90只标本)均未检测到上述Rdl靶标抗性突变,均为敏感型(GCA和GTA)。结论 北京市3个大型的城市森林公园环境中白纹伊蚊种群对环戊二烯类有机氯杀虫剂和苯基吡唑类杀虫剂氟虫腈的靶标(即GABA受体)Rdl基因与其他昆虫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同源性和高度保守的基因结构特征,3个受试白纹伊蚊野外种群未检测到Rdl基因抗性相关突变,提示以靶标敏感为导向反向研发杀虫剂。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自贡市媒介蚊虫的种群构成、密度及季节变化规律,并对自贡市致倦库蚊和白纹伊蚊对常见杀虫剂的抗药性测定,为科学选择和使用杀虫剂,防控蚊媒传染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在全市范围内采集致倦库蚊和白纹伊蚊,经实验室饲养后,采用成蚊接触筒法分别测定试虫对几种常用杀虫剂的抗药性,利用Excel 2010软件对2018—2020年自贡市媒介蚊虫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8—2020年自贡市监测点年均蚊密度分别为1.11、10.71、4.81只/(灯·h),2018—2020年自贡市全年蚊密度季节消长趋势均呈现单峰型,7月最高,不同生境间蚊密度差异明显,牲畜棚蚊密度最高。白纹伊蚊和致倦库蚊对高效氯氰菊酯、高效氯氟氰菊酯、溴氰菊酯、氯菊酯、马拉硫磷、杀螟硫磷、毒死蜱、残杀威、噁虫威24 h致死率分别为70.71%和3.85%、26.53%和1.68%、19.79%和1.94%、40.80%和0.81%、97.98%和3.85%、100.00%和7.52%、100.00%和66.34%、96.15%和33.60%、100.00%和71.43%。白纹伊蚊对高效氯氰菊酯、高效氯氟氰菊酯、溴氰菊酯、氯菊酯产生抗药性,对马拉硫磷、残杀威产生可疑抗性,对毒死蜱、杀螟硫磷、噁虫威敏感;致倦库蚊对所有杀虫剂均产生不同程度的抗药性。结论 白纹伊蚊、致倦库蚊对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均产生较高抗药性。应加强爱国卫生运动,减少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的使用,轮换使用不同类型的杀虫剂,以延缓抗药性的产生,提高蚊密度控制效果。 相似文献
15.
16.
光活化杀虫剂K-01 对白纹伊蚊幼虫的毒杀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研究光活化杀虫剂K-01对白纹伊蚊幼虫的杀灭效果.并观察其作用后蚊幼虫组织器官病理学改变和组织内细胞凋亡。方法分别在实验室和户外,计数不同药物浓度、不同光源照射、不同处理时间的K-01作用后蚊幼虫的死亡数;对不同处理的蚊幼虫用组织化学的方法进行光镜观察;提取蚊幼虫基因组DNA,0.8%琼脂糖凝胶电泳观察目的带。结果户外自然光下,高浓度K-01可以快速杀灭白纹伊蚊幼虫,24h后幼虫死亡率为100%;光镜下观察处理组蚊幼虫中肠细胞严重破坏,出现崩解、伸长;脂肪体细胞核被红染的小滴包围,脂肪空泡明显;基因组DNA琼脂糖凝胶电泳观察到细胞凋亡现象。结论K-01是一种高效、实用的光活化杀虫剂,其主要作用的靶器官有中肠、脂肪体.其主要作用方式包括触杀、胃毒等,经K-01和自然光处理后的白纹伊蚊幼虫的死亡是由多个器官受损及细胞凋亡导致。 相似文献
17.
Dengue virus (DEN), a single-stranded RNA virus of the family Flaviviridae, is transmitted from one infected person or animal to another by the mosquitos Aedes albopictus and Aedes aegypti. There are four serotypes of the dengue virus (serotypes 1 -4). The virus is responsible for dengue fever (DF), dengue hemorrhagic fever (DHF) and dengue shock syndrome (DSS). In the recent years, the incidence rate of DF/DHF has been increasing around the world, particularly in tropical and subtropical zones. Dengue is the most significant arthropod-borne viral disease affecting public health.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