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目的  探讨含糖饮料摄入与儿童青少年中心性肥胖的关系。  方法  利用“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项目公开数据库中1997—2011年的横断面调查数据,分析中国7~17岁儿童青少年含糖饮料摄入与中心性肥胖的关系。根据腰围划分为正常组和中心性肥胖前期/中心性肥胖组,采用χ2检验比较不同组间差异,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分析含糖饮料对儿童青少年中心性肥胖的影响。  结果  1 916名7~17岁儿童青少年中,含糖饮料摄入频率≥3次/周、1~2次/周、1~3次/月和<1次/月分别为389人(20.3%)、712人(37.2%)、563人(29.4%)和252人(13.2%)。共计731例(38.2%)发生中心性肥胖前期/中心性肥胖,调整相关混杂因素后,与摄入含糖饮料<1次/月组相比,≥3次/周组增加68.0%的肥胖风险(95% CI:1.194~2.346,P=0.003);年龄、性别对含糖饮料摄入频率和中心性肥胖的关系无统计学影响。  结论  含糖饮料摄入频率增高会增加儿童青少年中心性肥胖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沈阳市小学生超重肥胖发生情况及饮食习惯和主要食物摄入频率,为探寻饮食相关因素对儿童超重肥胖的影响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2017年5月采用方便抽样方法,选取沈阳市某区2所小学2 041名在校生作为调查对象,对其进行身高和体重测量,同时发放饮食习惯及常见食物摄入频率的调查问卷。  结果  学生超重和肥胖检出率分别为18.4%和22.1%,男生超重\肥胖率(21.0%, 27.8%)均高于女生(15.8%,16.2%)(χ2值分别为22.45,53.40,P值均<0.01)。单因素分析显示,是否经常吃早餐、吃饭速度、食欲、是否挑食,以及水果、海产品及罐头食品摄入频率与小学生超重肥胖有关联(χ2值分别为7.67,97.92,229.70,95.88,6.40,6.58,7.96,P值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吃饭速度慢(OR=0.46,95%CI=0.29~0.69)和吃饭速度正常(OR=0.47,95%CI=0.32~0.69)与小学生超重肥胖呈负相关,食欲好(OR=43.73,95%CI=5.88~325.36)与小学生超重肥胖呈正相关(P值均<0.01)。  结论  沈阳市小学生超重肥胖检出率较高,且肥胖检出率大于超重率;常见食物摄入情况对小学生超重肥胖发生发展的影响较少,但吃饭速度快和食欲好与小学生超重肥胖的发生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盐诱导激酶3(SIK3)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rs12225230与儿童青少年肥胖相关表型的关联,为儿童青少年肥胖的筛查干预提供证据。  方法  整群抽取北京市2 030名7~18岁儿童青少年为研究对象,进行身体测量及超重肥胖分组。利用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 MS)检测单核苷酸多态性rs12225230基因型频率。分别采用Logistic回归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单核苷酸多态性rs12225230与肥胖、中心性肥胖相关表型的关联。使用Polyphen2数据库分析单核苷酸多态性rs12225230对SIK3基因蛋白质功能的影响;使用GTEx数据库探索与单核苷酸多态性rs12225230相关联的组织特异性基因表达。  结果  单核苷酸多态性rs12225230 C等位基因是儿童青少年肥胖、重度肥胖发生的危险因素(OR肥胖=1.50,95%CI=1.10~2.04,P=0.01;OR重度肥胖=1.72,95%CI=1.23~2.39,P < 0.01)。单核苷酸多态性rs12225230 C等位基因与腰围、腰高比存在正相关(β腰围=1.40,95%CI=0.28~2.52,P=0.01;β腰高比=0.01,95%CI=0.00~0.02,P=0.01);单核苷酸多态性rs12225230 C等位基因对SIK3基因编码的蛋白质可能存在功能损害,且与心脏组织中APOA1基因表达升高相关。  结论  SIK3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rs12225230与儿童青少年肥胖、中心性肥胖相关,且与APOA1表达相关,但与脂代谢之间的关联尚需进一步论证。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出生体重及分娩方式对小学生超重肥胖和腹型肥胖的影响,为预防儿童肥胖提供依据。  方法  依托广州市中小学生常规体检,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抽取3所小学3 361名学生,对学生及家长进行问卷调查。应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分娩方式、出生体重与学生超重肥胖和腹型肥胖的关系。应用相乘交互项和Delta法探讨交互作用。  结果  广州市小学生的超重肥胖率为21.33%,腹型肥胖率为12.08%。多因素Logistic分析表明,与顺产的学生相比,经剖宫产者的超重肥胖风险增加了44%(OR=1.44,95%CI=1.16~1.80);高出生体重的学生超重肥胖风险较正常体重者增加62%(OR=1.62,95%CI=1.09~2.42)。调整多因素后,未观察到出生体重和出生方式与学生腹型肥胖之间的关联性(P值均>0.05)。经剖宫产出生与父母肥胖对学生的超重肥胖(RERI=0.33,95%CI=0.02~0.65)和腹型肥胖(RERI=0.39,95%CI=0.12~0.65)存在相加交互作用。  结论  剖宫产及高出生体重与小学生超重肥胖风险增高有关联。剖宫产出生方式与父母肥胖可能协同促进儿童肥胖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PM2.5短期暴露与儿童青少年肺活量关联及其超重肥胖修饰效应,为中小学生合理安排室外活动和加强空气污染防护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选取2017—2018年北京市中小学生年度健康体检数据中数据合格的学生1 036 273名为研究对象;采用反距离加权插值法得出研究对象所处区域的气象要素与空气质量;采用线性混合效应模型估计PM2.5短期暴露对肺活量7 d内的单独滞后效应与平均滞后效应,分析超重肥胖对PM2.5的短期暴露与儿童青少年肺活量关联的修饰效应。  结果  2017年9月1日至2018年6月30日,北京市PM2.5平均质量体积浓度为66.36 μg/m3;研究对象超重肥胖检出率为33.38%,平均肺活量为(2 286.72±956.77)mL。PM2.5对肺活量的单独滞后效应lag6时最大,即PM2.5日均浓度每增长10 μg/m3与儿童青少年肺活量降低2.81(95%CI=2.60~3.03) mL显著相关。PM2.5对肺活量的平均滞后效应lag07时最大,即PM2.5滑动平均质量体积浓度每增长10 μg/m3与儿童青少年肺活量降低5.82(95%CI=5.37~6.27) mL显著相关。超重肥胖的儿童青少年对PM2.5短期暴露引起的肺活量下降易感性更高(P<0.01)。  结论  PM2.5短期暴露与儿童青少年肺活量呈负相关,且存在滞后效应,超重肥胖的儿童青少年在PM2.5短期暴露后肺活量下降更显著。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不同身高增长幅度与超重肥胖联合作用对儿童新发血压偏高的影响,为探索防控儿童血压偏高的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基于厦门市青春期发育队列研究,采用整群抽样方法,选取2017年基线和2019年随访时身高、体重和血压数据完整的1 313名小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不同身高增长幅度与超重肥胖的联合作用对儿童血压偏高的影响。  结果  1 313名小学生基线时(2017年)血压偏高检出率为25.2%;随访2年后,未发生血压偏高的人群中有19.7%的儿童新发了血压偏高,男生血压偏高新发率为23.4%,女生为16.6%。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显示,在调整年龄、性别、高血压家族史、睡眠时间、水果、蔬菜、含糖饮料及肉制品摄入情况后,总体及男生身高增长高水平超重肥胖组血压偏高新发的风险高于身高增长低水平非超重肥胖组(总体:RR=2.41,95%CI=1.44~4.04;男生:RR=2.69,95%CI=1.45~5.02);女生身高增长低水平联合超重肥胖组血压偏高检出率也显著增加(RR=4.47,95%CI=1.45~13.75)。  结论  身高增长幅度较高和超重肥胖是儿童血压偏高发病的影响因素,尤其是在男生中。在青春期身高突增前对儿童进行肥胖的预防和干预可能有益于降低儿童期高血压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童年期不同含糖饮料(sugar-sweetened beverages,SSBs)摄入模式对儿童肥胖的影响,旨在为预防和控制儿童超重或肥胖提供新的流行病学证据。  方法  采用方便抽样方法,于2016年在安徽省蚌埠市2所小学建立儿童随访队列,每年随访1次,共随访3次。基线有1 263名儿童参加调查,3次随访后最终有997名儿童纳入分析。通过自编父母问卷和学生问卷获得儿童基本信息及每日SSBs消费情况,应用群组轨迹模型(group-based trajectory modelling,GBTM)拟合童年期SSBs摄入模式发展轨迹,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不同SSBs摄入模式与儿童肥胖的关联。  结果  GBTM拟合4种童年期SSBs摄入模式发展轨迹,分别命名为SSBs摄入持续较低组(822名)、先升后降组(20名)、渐降组(106名)和渐增组(49名)。SSBs摄入先升后降组和渐增组儿童基线及3次随访时的体质量指数(BMI)均高于持续较低组(F值分别为6.26,5.90,5.99和5.87,P值均<0.01)。SSBs摄入模式与儿童BMI的关联存在性别差异。调整儿童基线BMI、父母BMI、肥胖遗传风险评分和体力活动等混杂因素后,在女童中,相比于SSBs摄入持续较低组,SSBs摄入渐增组女童第3次随访时BMI增加(B=1.20,95%CI=0.25~2.15,P=0.01);在男童中,未发现4组SSBs摄入模式与BMI关联存在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  结论  儿童SSBs摄入模式与肥胖关联存在性别差异,SSBs摄入水平较高的女童肥胖风险显著增加。未来需更多研究探讨性别差异的生理机制,为儿童肥胖预防及干预措施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中国儿童人群中SH2B接头蛋白1基因(SH2B adaptor protein 1 gene, SH2B1)rs7498665多态性与肥胖及相关表型的关联, 为探讨生活方式对该多态性与肥胖关系的影响提供依据。  方法  选取北京市3 305名7~18岁儿童青少年进行身体测量和生活方式问卷调查。利用基质支持的激光释放/电离飞行时间质谱分析法对rs7498665多态性进行分型。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和线性回归方法分析全部人群及不同饮食、运动水平下该基因多态性与肥胖及相关表型的相关性。  结果  在非健康膳食摄入、不是每天吃早餐、经常摄入含糖饮料、不是每天进行中高强度体育锻炼情况下, rs7498665多态性G等位基因与肥胖存在相关性, 肥胖风险分别升高37%, 101%, 45%和64%(P值均 < 0.05)。对不同生活方式进行综合评价, rs7498665多态性只在非健康生活方式组的人群中与肥胖发生有关(OR=1.63, 95%CI=1.23~2.17, P < 0.01)。分析肥胖相关表型发现相同趋势的结果, 该位点与综合生活方式存在交互作用(P基因×生活方式 < 0.05)。  结论  SH2B1基因rs7498665多态性与肥胖易感的非健康生活方式对儿童肥胖及相关表型存在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南京市三年级学生含糖饮料知识知晓和饮用情况及其影响因素,为采取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提供依据。  方法  2019年9月,采用多阶段随机整群抽样方法,在南京市12个行政区随机抽取1个城区和1个远郊地区,每个区随机抽取2所小学,以所有在校三年级学生共1 686名为研究对象,通过自填式问卷收集含糖饮料相关知识及摄入情况。  结果  含糖饮料相关知识答对6题及以上的学生有753名(44.7%),城区(50.2%)高于郊区(40.0%);含乳饮料不能替代牛奶知晓率为46.3%(780名),城区(52.0%)高于郊区(41.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17.76,18.99,P值均 < 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与喝含糖饮料频率 < 1次/周相比,与小学生喝含糖饮料频率≥4次/周呈正相关的因素有城区(OR=1.55)、父母亲文化程度较低(OR=2.44)、家中经常有含糖饮料储备(OR=1.62),呈负相关的因素有校外体育活动时长 < 120 min/周(OR=0.68)、视屏时间 < 120 min/d(OR=0.50)、含糖饮料知识正确率≥60%(OR=0.75)、父母限制吃高糖零食行为(OR=0.60)。  结论  南京市三年级学生含糖饮料知识知晓水平较低,学生含糖饮料摄入情况受地区、父母亲文化程度、含糖饮料知识知晓及家庭因素影响。应在学校和家庭层面对学生的含糖饮料摄入行为进行干预,营造学校-家庭一体的少喝含糖饮料支持性氛围。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系统评价我国及寒地与非寒地地区高血压影响因素及其差异。方法 以高血压不同影响因素为主要检索词检索文献,进行文献筛选、提取相关数据。使用CMA V2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本系统综述和Meta分析共纳入分析了16个高血压影响因素。合并OR值大于1.00,与高血压关联强度较强的前3位的因素依次为肥胖、家族史、糖尿病,其合并OR(95%CI)值分别为3.00(95%CI:2.69~3.36)、2.04(95%CI:1.87~2.23)、1.94(95%CI:1.68~2.24)。人群归因危险度共计算肥胖、超重、糖尿病、吸烟、饮酒5种因素,人群中患高血压22.00%与肥胖有关,21.39%和超重有关。分层分析发现年龄(OR寒地=1.35,95%CI:1.27~1.45);OR非寒地=1.50,95%CI:1.47~1.53)、性别(OR寒地=1.30,95%CI:1.16~1.45;OR非寒地=0.99,95%CI:0.90~1.09)、腰围OR寒地=2.75,95%CI:2.11~3.59);OR非寒地=3.06,95%CI:2.70~3.48)三个影响因素在寒地与非寒地地区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有P<0.05)。结论 影响我国居民高血压的主要因素为超重、肥胖、糖尿病、吸烟、饮酒。我国寒地地区与非寒地地区高血压的影响因素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学龄前儿童含糖饮料(sugar-sweetened beverages,SSBs)摄入情况及其与行为问题的关联,为儿童行为问题预防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于2017年10-11月选择长江中下游流域的扬州、徐州、镇江3座城市,采取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选取7634名3~6岁学龄前儿童为研究对象,通过对父母或监护人进行问...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广州市母亲孕前及分娩前超重肥胖对子代中学时期超重肥胖的影响,为预防中学生肥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依托广州市中学生常规体检,抽取3所高中、3所初中共3384名学生,将体检中超重肥胖的中学生纳入超重肥胖组(642名),其余学生纳入对照组(2742名),对学生及家长进行问卷调查.使用倾向性评分匹配(propensi...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了解江西省农村地区初中生健康素养状况与不良饮食行为的关联,为探索改善学生不良饮食行为的矫正策略提供参考。  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法对江西省农村地区50所中学4 311名七至八年级学生的健康素养及不良饮食行为进行问卷调查,运用χ2检验和Logistic回归分析初中生健康素养与不良饮食行为之间的关联。  结果  农村地区初中生健康素养水平具备率(≥58分)为18.21%。不良饮食行为发生率相对较高,其中三餐时间不固定的报告率最高,为62.33%,其次为经常喝含糖饮料(54.60%)、不经常喝奶制品(50.38%)、不每天吃早餐(36.23%)、不经常食用蔬果(19.53%)。低水平健康素养者三餐时间不固定(OR=1.35,95%CI=1.11~1.65)、不每天吃早餐(OR=1.23,95%CI=1.01~1.49)、不经常喝奶制品(OR=1.29,95%CI=1.07~1.55)、不经常食用蔬果(OR=1.45,95%CI=1.10~1.92)和经常喝含糖饮料(OR=1.39,95%CI=1.15~1.68)的风险均高于高水平健康素养者(P值均<0.05)。  结论  江西省农村地区初中生健康素养与不良饮食行为之间存在关联,学校、家庭、政府及有关部门可以通过提升初中生健康素养水平来矫正其不良饮食行为,以改善初中生的健康状况。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安徽省中学生校园欺凌现状及其与家庭环境、教育方式的关系,为防范校园欺凌现象提供相应的预防措施。方法 使用校园欺凌量表和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对安徽省合肥、芜湖、阜阳等地区初一至高三年级1 826名学生利用问卷星平台进行调查,采用SPSS 26.0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中学生校园欺凌报告率为41.40%,其中欺凌别人报告率为14.46%,被欺凌报告率为39.59%,欺凌他人同时受到他人欺凌报告率为12.65%。多因素Logistic回归矫正模型显示,与母亲关系一般和中学生校园欺凌存在正相关(OR=1.76,95%CI=1.22~2.53),与父亲关系一般(OR=1.89,95%CI=1.47~2.43)、重组家庭(OR=2.28,95%CI=1.22~4.29)和中学生校园被欺凌存在正相关,父母之间的关系一般/差(OR=1.52,95%CI=1.06~2.17;OR=3.15,95%CI=1.79~5.57)与欺凌—被欺凌者存在正相关,惩罚打骂型家庭教育方式与欺凌、被欺凌、欺凌—被欺凌行为均存在正相关(OR=1.45,95%CI=1.10~1.90;OR=1.82,95%CI=1....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群体层面(健康教育讲座、公众号推送)和个人层面(个性化膳食指导意见)相结合的健康教育对广州市中学生超重肥胖的干预效果,为中学生超重肥胖的预防控制提供依据。方法 于2018年通过方便抽样的方法抽取广州市3所初中和3所高中,经体检筛查出1 457名超重肥胖的12~18岁学生。对超重肥胖学生通过公众号推送健康推文、举办健康教育讲座、下发《学生个性化膳食指导意见》手册等措施进行干预,干预时间为2018年9月至2019年12月。使用χ2检验比较干预前后的超重肥胖构成比,计算需治疗人数(NNT)评价干预效果。结果 干预前超重构成比为66.71%(972/1 457),干预后下降至59.92%(873/1 457);干预前肥胖构成比为33.29%(485/1 457),干预后下降至26.63%(388/1 457)。肥胖学生中NNT最小的是12~13岁女生组(NNT=2.6,95%CI=1.9~4.1),NNT最大的是14~18岁男生组(NNT=5.9,95%CI=4.7~8.1);超重学生中12~13岁女生组NNT最小(NNT=2.7,95%CI=2.2~3.5),...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了解天津市中学生体力活动、睡眠时间、超重肥胖与抑郁症状的关系,为儿童青少年抑郁的干预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于2019—2021年每年9月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从天津市16个区抽取52 747名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内容包括学生基本信息、抑郁症状、睡眠时间和体力活动时间。采用χ2检验和Logistic回归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天津市中学生抑郁症状检出率为19.07%,女生高于男生,城区高于农村,住校学生高于走读学生,留守学生高于非留守学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128.44,155.77,35.29,19.15,P值均<0.05)。天津市中学生超重检出率为20.64%,肥胖检出率为22.13%,一周体力活动时间合格率为49.54%,每天户外活动时间合格率为33.64%,睡眠时间合格率为25.77%。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一周体力活动时间合格、每天户外活动时间合格、睡眠时间合格、体质量指数(BMI)合格均与抑郁症状检出率呈负相关,其中睡眠时间合格抑郁症状检出风险最低(OR=0.60,95%CI=0.57~0.63...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评价学校健康促进对中学生超重肥胖的干预效果,为有效预防控制学生超重肥胖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在三门峡市10所中学中随机抽取干预组和对照组初中、高中各1所,再从被抽取的4所中学中,初、高中一二年级每个年级随机抽取2个班的在校学生为研究对象(干预前,干预组489人,对照组451人;干预后,干预组470人,对照组467人),分别在干预前后进行问卷调查及体检并评价干预效果。  结果  干预后干预组超重肥胖率由干预前的22.70%降低到17.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1,P<0.05);对照组干预后超重肥胖率(22.91%)高于干预前(22.3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干预后中高强度运动≥1 h/d、不以肉食为主、不吃油炸食品、不喝含糖饮料、不吃高能量零食≥5 d/周,行为指标回答正确率均高于干预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125.73,10.69,208.55,170.66,50.01,P值均<0.01)。  结论  学校健康促进干预对中学生超重肥胖具有积极作用,能促使学生养成健康行为及有效预防控制超重肥胖,并易于形成长效干预机制。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中小学生校园欺凌他人行为的流行特点,探讨心理问题与欺凌他人行为的关系,为干预校园欺凌者的欺凌他人行为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河南省安阳市、南阳市和新乡市的10581名中小学生作为调查对象,采用中国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和自制的青少年欺凌他人行为问卷,分析中小学生心理问题与校园欺凌他人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