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  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控制期高中生抑郁症状与自学能力及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为开展青少年心理健康和学习能力的家庭干预提供参考。  方法  2020年2月,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选取皖中、皖南及皖北2 893名高中生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星对学生开展抑郁症状、自学能力及父母教养方式等内容的在线调查。  结果  新冠肺炎疫情居家隔离期间,高中生抑郁症状检出率为38.9%。有抑郁症状高中生的父母情感理解与温暖因子评分较低,其余各因子评分相对较高,除父母偏爱被试因子外,各因子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 < 0.01)。自学能力较低学生的父母情感理解与温暖、父母偏爱被试及父亲过度保护因子评分均较低,父母惩罚与严厉、拒绝与否认因子评分较高(P值均 < 0.05)。Ordinal回归分析显示,父母情感理解与温暖(OR父亲=0.95,OR母亲=0.95)和父亲过分干涉(OR=0.95)评分与高中生抑郁症状及自学能力低下呈负相关,父亲拒绝与否认(OR=1.07)与父亲过度保护(OR=1.06)评分与高中生抑郁症状及自学能力低下呈正相关(P值均 < 0.05)。  结论  高中生抑郁症状及学习能力与父母教养方式相关联,尤以与情感理解与温暖因子及父亲教养方式关联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北京市初中生父母教养方式,探究父母教养方式与学生学习成绩的关系,以及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在其中的作用。  方法  于2019年10月到2020年1月,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方法,选取北京市城乡11所公立普通初中的初一、初二年级5 196名全体学生作为研究对象,使用父母教养方式量表、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和自行设计问题结合形成的问卷进行调查。  结果  父母教养方式拒绝维度平均得分为(9.44±3.88)分,情感温暖维度平均得分为(19.85±5.66)分。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综合得分的平均值为(1.92±0.73)分,女生心理健康状况得分比男生高[(1.97±0.74)(1.87±0.7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06,P < 0.01)。父母拒绝和情感温暖的教养方式与学生学习成绩存在线性关系(β值分别为-0.54和1.15,P值均 < 0.01)。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在父母拒绝和情感温暖的教养方式与学生学习成绩之间起负向调节作用,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越好,父母教养方式对学习成绩的影响越大。  结论  父母教养方式与孩子学习成绩相关。父母应该给予孩子更多的肯定、鼓励和赞扬,以利于提高其学习成绩。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初中生人际信任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方法采用人际信任量表(ITS)、父母教养方式量表(EMBU)和一般情况调查量表对福州市558名初中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人际信任在性别、学校类型、是否为班干部方面差异具有显著性;男女生在父母惩罚、严厉,父亲过分干涉及拒绝、否认因子上差异具有显著性;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在父母情感温暖、理解及偏爱被试、父亲过度保护因子上差异具有显著性;人际信任与父母情感温暖因子呈负相关,与惩罚、严厉,过分干涉,拒绝、否认,过度保护等因子呈正相关。结论家庭教养方式是影响初中生人际信任的重要心理因素。  相似文献   

4.
张莉琴  赵彦军  吴蕊 《现代预防医学》2014,(7):1249-1251,1254
目的为了解父母教养方式与大学生挫折应对能力的关系,为促进大学生健康行为教育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本研究采用应对方式量表(CSQ)、父母教养方式量表(EMBU),对300名大学生进行测量。结果 (1)自责、幻想、退避、合理化等应对方式均与父亲惩罚-严厉、过分干涉、拒绝-否认、过度保护等教养方式的因子呈正相关;与母亲的过分干涉-过保护、拒绝-否认、惩罚-严厉等教养方式的因子呈正相关。(2)求助的应对方式与父亲、母亲的偏爱被试的教养方式因子均呈正相关。(3)父亲惩罚-严厉、过分干涉、拒绝-否认等教养方式上存在性别差异;母亲过分干涉-过保护、拒绝-否认等教养方式上存在性别差异。结论 (1)大学生挫折应对方式与父母教养方式有关,在培养学生挫折应对方式的同时应结合父母教养方式来综合考虑;(2)父母教养方式存在性别上的差异,对于不同性别子女应采取不同教养方式;(3)求助应对方式上存在性别差异,不同性别大学生应对挫折的方式不同。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维吾尔族和汉族小学生父母教养方式进行比较,为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和中小学生《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分别对乌鲁木齐市331名四~六年级维吾尔族和汉族小学生的父母教养方式和心理健康进行测量。结果汉族与维吾尔族小学生在父亲情感温暖、理解,过分干涉,偏爱被试,过度保护因子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汉族与维吾尔族小学生在母亲过分干涉,过度保护,拒绝否认,惩罚严厉因子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心理健康总分比较,维吾尔族学生总分高于汉族学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心理健康总分与母亲的过干涉、过保护存在显著负相关;心理健康总分与父亲、母亲的情感温暖、理解呈负相关。结论父母的情感温暖与理解的教养方式有利于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医科大学生共情能力与父母教养方式的特点及其相互影响,为医科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做出有益的探究.方法 使用父母教养方式量表(EMBU)和人际反应指针量表(IRI),对603名医科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父母的情感温暖理解、拒绝否认和母亲惩罚严厉得分男生低于女生,父亲的惩罚严厉和过度保护得分男生高于女生;父母的过分干涉及母亲的情感温暖理解和惩罚严厉得分独生子女高于非独生子女,父亲偏爱被试则是独生子女低于非独生子女;父母的情感温暖理解和过分干涉得分市县学生高于乡镇学生,而父母的偏爱被试则是乡镇学生高于市县学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想象力、共情性关心和个人痛苦男生低于女生;共情性关心和个人痛苦独生子女低于非独生子女;共情性关心市县学生低于乡镇学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父母教养方式与人际反应指数多个因子间呈显著相关(P值均<0.05).结论 父母积极的教养方式有利于子女共情能力的发展,消极的教养方式抑制共情能力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龋病儿童的人格特点及父母教养方式,完善龋病的病因认识. [方法]对46例龋病儿童和48例无龋儿童,分别进行艾森克人格问卷(EPQa)、父母教养方式问卷(EMBU)、儿童生活事件(ALSEC)和儿童社交焦虑(SASC)问卷调查. [结果]龋病儿童具有不良的父母教养方式和人格特点,对生活事件的负性体验多,有不良的社交体验;且存在性别间的差异.相关分析显示父母教养方式中父母的温暖理解(F1和M1)和偏爱被试(F4和M5)是儿童龋病的保护因子;父亲的惩罚严厉(F2)和过分干涉(F3,P<0.01),母亲的干涉过护(M2)则是危险因子(P<0.05).[结论]儿章龋病的发生与心理因素密切相关,各心理因素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高二学生社交焦虑和父母教养方式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交往焦虑量表》和《父母教养方式评定量表》对200名高二学生进行测量,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父母教养方式中,父亲的过度保护因子与社交焦虑相关不显著,母亲的情感温暖因子与社交焦虑相关显著,其余的7个因子则与社交焦虑相关极其显著。父亲的过分干涉因子,父亲的情感温暖、理解因子,父亲的拒绝、否认因子,以及母亲的惩罚、严厉因子对社交焦虑的预测效果较大。结论父母教养方式对高二学生的社交焦虑状况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9.
李军  席波  付茂笋  孙付胜 《中国校医》2006,20(2):126-128
目的探讨贫困大学生应对方式与父母教养方式的相关性及其影响因素。方法从济南市3所高校随机抽取95名贫困大学生和121名非贫困大学生进行简易应对方式问卷(SCSQ)、父母教养方式评问卷(EMBU)和一般情况问卷测试。结果贫困大学生与非贫困大学生在应对方式上差异无显著意义,两者的父母教养方式部分因子差异具有显著意义。相关和回归分析表明,父亲过分干涉、母亲过分干涉和过度保护、偏爱被试、性别和户籍可预测贫困大学生的积极极应对方式。同时,父亲的情感温暖理解、母亲的惩罚严厉可预测贫困大学生的消极应对方式。结论父母科学的教养方式有利于贫困大学生面对挫折困难时采取积极的应对方式,减少使用消极应对方式。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农村初中生父母教养方式的特点及相互关系。方法采取分阶段整群随机抽样方式抽取温岭2所农村中学的256名初中生,再以方便抽样方法抽取市区1所中学的185名城市初中生。分别接受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调查。结果农村组初中生父亲情感温暖与理解(49.13±10.14)、惩罚与严厉(18.46±6.08)及拒绝与否认(9.43±3.15)因子分低于城市组(51.78±11.53、20.86±6.54、10.52±3.81),而母亲情感温暖与理解(52.18±11.19)、过分干涉与保护(36.14±6.48)因子分均低于城市组(54.03±10.21、37.92±7.5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男生的父亲惩罚严厉(19.83±7.15)及拒绝否认(10.37±3.47)均显著高于女生(17.28±4.72,8.62±2.60)(F=8.132,P〈0.01;F=11.30,P〈0.01);女生的父亲情感温暖与理解(50.38±9.87)显著高于男生(47.68±10.29)(F=4.303,P〈0.05)。独生组的父亲、母亲情感温暖与理解(51.20±9.70、55.32±10.23)显著高于非独生组(48.62±10.20、51.39±11.31)(F=4.121,P〈0.05;F=6.003,P〈0.05),非独生组的父亲、母亲惩罚严厉(18.86±6.28、14.03±4.79)显著高于独生组(16.82±4.94、12.62±3.71)(F=10.686,P〈0.01;F=5.195,P〈0.05)。相关分析显示拒绝与否认、过分干涉、惩罚与严厉和情感温暖与理解之间呈负相关(r=-0.184~-0.364,P〈0.01)。结论本市农村初中生父母教养方式与城市初中生存在明显缺陷,为过少的情感温暖与理解,父母教养方式一致性差;且在学生性别和独生子女上,教养方式存在明显差别。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了解父母教养方式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关系,为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检索中国知网、万方和维曾全文数据库有关父母教养方式与大学生心理健康关系的文献,选取28篇研究报告进行元分析,研究对象涉及20 834名在校大学生,研究量表主要为父母教养方式量表(EMBU)及症状自评量表(SCL-90),采用相关系数(r)为效应量,并进行FisherZ逆转换.结果 除父母亲的惩罚、严厉外,其余因子平均效应量的显著性检验P值均<0.01,父母教养方式类型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显著相关;父亲情感温暖、理解的效应量绝对值大于母亲;母亲不良教养方式的效应量大于父亲;平均效应量在父母不良教养方式上值均为正.结论 父母教养方式与孩子的心理健康关系密切.父亲良好教养方式以及母亲不良教养方式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关系更大.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厦门市低年级小学生男、女性特质得分和父母教养方式的关联,为儿童青少年树立正确的性别角色观提供政策建议和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筛选厦门市2所小学的823名小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儿童性别角色量表(CSRI)调查小学生男女性特质得分,通过简化版父母教养方式量表获得小学生父母教养方式的态度和行为.采...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究父母养育效能一致性与儿童社会性的关联, 为促进儿童社会性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于2019年9—10月,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 以蚌埠市2所幼儿园3个年级(小、中、大)和2所小学3个年级(一至三)的学生及其父母为研究对象, 共纳入905名儿童及其父母为研究对象。采用"长处和困难问卷"(SDQ)和"父母养育效能评价"量表(PSOC)收集儿童社会性及父母养育效能的资料。采用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父母养育效能一致性与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关联。  结果  儿童情绪、品行行为、多动-注意力不能、同伴交往、困难和亲社会行为的异常率分别为8.95%, 6.30%, 18.01%, 14.03%, 7.40%和5.41%。情绪、多动-注意力不能、品行行为、同伴交往、困难和亲社会行为的异常随父亲/母亲养育效能的升高而降低(P值均<0.01);父母养育效能一致时, 儿童情绪、多动-注意力不能、品行行为和亲社会行为的异常检出率最低, 母亲养育效能高于父亲养育效能时, 儿童的情绪、多动-注意力不能和亲社会行为异常检出率最高, 父亲养育效能高于母亲养育效能时, 儿童的品行行为和同伴交往异常的检出率最高(Z值分别为6.57, 7.58, 7.25, 7.06, P值均<0.05)。母亲养育效能高于父亲养育效能的儿童更易出现情绪、品行行为、多动-注意力不能和亲社会行为异常, 父亲养育效能高于母亲养育效能的儿童更易出现品行行为和多动-注意力不能异常(P值均<0.05)。  结论  父母养育效能及其一致性与儿童社会性发展相关。建议父母提高养育效能和陪伴质量, 优化家庭关系, 营造和谐氛围。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城市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其与人格特征、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方法 采用儿童孤独量表、儿童社交焦虑量表、核心自我评价量表和父母教养方式问卷, 以贵阳、昆明两地336名小学五、六年级和初中一年级的流动儿童为对象进行调查研究。结果 流动儿童孤独感的得分为2.06±0.67, 社交焦虑得分为6.90±3.84, 害怕否定评价分量表得分为4.55±2.70, 社会回避苦恼分量表为2.37±1.87, 核心自我评价得分为3.42±0.69。流动儿童孤独感和社交焦虑与核心自我评价均具有显著负相关(P<0.01);孤独感与父亲和母亲情感温暖呈显著负相关(P<0.01), 与父亲偏爱呈显著负相关(P<0.05), 与父亲和母亲拒绝否认和惩罚严厉呈显著正相关(P<0.01);社交焦虑与父亲和母亲惩罚严厉、拒绝否认、过分干涉和过度保护呈显著正相关(P<0.01), 与父亲情感温暖呈显著负相关(P<0.01)。结论 培养流动儿童的积极人格特征和改善父母的教养方式是提高城市流动儿童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母亲教养方式与学龄前儿童生活质量的关联,为推进生命早期健康的干预措施提供科学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于2021年5—7月在成都市选取14所幼儿园4 233名学龄前儿童及其母亲参与本项研究。利用在线问卷调查研究对象的一般情况、母亲教养方式及儿童的生活质量。结果 成都地区学龄前儿童总体生活质量得分为(80.17±9.81)分。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显示,母亲情感温暖得分与学龄前儿童的情感功能、社交功能、学校功能、心理社会功能和总体生活质量评分呈正相关(β高分组值分别为2.63,4.95,12.05,6.54,4.88,P值均<0.05)。母亲拒绝和过度保护的教养方式则与学龄前儿童生活质量各维度(生理功能、情感功能、社交功能、学校功能)及总分(心理社会功能和总体生活质量)呈负相关(拒绝高分组:β值分别为-9.39,-10.82,-7.12,-6.04,-8.00,-8.35;过度保护高分组:β值分别为-6.71,-5.85,-3.08,-2.39,-3.77,-4.51,P值均<0.05)。母亲高水平的拒绝教养方式与儿童情感功能的关联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教养方式在母亲童年期不良经历(adverse childhood experiences, ACEs)与学龄前儿童情绪行为问题(emotional behavior problems, EBPs)关联中的作用,为儿童情绪行为问题防控提供参考。  方法  2021年6月选取安徽省芜湖市、六安市和阜阳市36所幼儿园的3~6岁儿童为基线研究对象,于2021年12月收集随访资料,共6 111名儿童纳入研究。采用童年期不良经历问卷(ACEs-IQ)、父母教养方式问卷和中文版困难与长处问卷(SDQ)中的困难因子得分分别评估母亲ACEs、母亲教养方式和儿童EBPs,采用Bootstrap检验母亲教养方式的中介效应。  结果  母亲ACEs与儿童SDQ困难得分呈正相关(r=0.28, P < 0.01)。消极教养方式(溺爱性、放任性、专制性、不一致性)与母亲ACEs得分均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28,0.30,0.21,0.31),与儿童SDQ困难得分均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25,0.20,0.20,0.28)(P值均 < 0.01);积极教养方式(民主性)与母亲ACEs和儿童SDQ困难得分均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09,-0.29,P值均 < 0.01)。在控制混杂因素后,母亲教养方式(溺爱性、民主性、放任性、专制性、不一致性)在母亲ACEs与学龄前儿童EBPs中起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分别为19.13%,7.34%,24.88%,12.05%,26.83%。  结论  教养方式在母亲ACEs与学龄前儿童EBPs的关联中起中介作用,改善母亲消极教养方式对减少ACEs母亲子代EPBs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父母养育方式与学龄孤独症谱系障碍(ASD)儿童睡眠问题的关联性,为开展相应的干预和家庭支持提供参考。方法 在中山大学儿童青少年心理行为研究中心招募就读于普通小学的6~10岁ASD儿童和年龄、性别匹配的典型发展(typically developing, TD)儿童各98名。采用父母行为问卷和儿童睡眠习惯问卷调查父母养育方式和睡眠问题发生情况,评估ASD症状严重程度和智力水平等指标,采用广义线性模型分析父母养育方式与儿童睡眠问题的关联性。结果 两组儿童的父母养育方式各维度得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ASD儿童的周末睡眠时间低于TD儿童[(9.1±0.7)(9.5±0.8)h,P<0.01],入睡潜伏期延长问题得分高于TD儿童[(1.8±0.7)(1.5±0.7),P<0.01],两组在总的睡眠问题和各类问题的发生率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ASD儿童父母支持/参与的养育方式得分与睡眠问题总分(β=-2.68,95%CI=-4.88~-0.47)、就寝阻抗得分(β=-1.65, 95%CI=-2.54~-0.77)和睡眠焦虑...  相似文献   

18.
某护校女生人格特征与父母养育方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父母养育方式与护校女生人格特征的关系。方法 采用“父母养育方式问卷”和“艾森克人格问卷”对97名护校学生进行测定,并对父母养育方式与人格特征进行相关分析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 相关分析显示父亲的偏爱(FF4),母亲的情感温暖(MF1)与护校学生的内外向(E)呈正相关。差异有显性;母亲的情感温暖,理解(MF1)与护校学生的精神质(P)呈负相关,差异有显性;父亲的拒绝否认(FF5)与护校学生的精神质(P)呈正相关,差异有显性;父母的情感温暖,理解(FF1,MF1)与护校学生的神经质(N)呈负相关,差异有显性;父亲的严厉惩罚(FF2)和父亲的拒绝否认(FF5,MF3),母亲的过分干涉与保护(MF2)与护校学生的神经质(N)呈正相关,差异有显性;父亲的严厉惩罚(FF2)和母亲的过分干涉与保护(MF2)与护校学生的掩饰(L)呈正相关,差异有显性,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护校学生的E特质受父亲化程度(FC),父亲的偏爱(FF4),父亲的过度保护(FF6)的影响;护校学生的P特质受母亲的情感温暖,理解(MF1),父亲是否健在(FL)的影响;护校学生的N特质受母亲的情感温暖,理解(MF1),父亲的拒绝否认(FF5),母亲的偏爱(MF5)的影响;护校学生的L特质受父亲的严厉惩罚(FF2),母亲的偏爱(MF5),家庭类型(TF),母亲的过分干涉及保护(MF2)的影响。结论 父母养育方式对护校女生人格特征有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