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乔瑞红  苗秋香 《中国学校卫生》2021,42(10):1516-1519
  目的  了解高校大学生不同手机成瘾变化趋势与抑郁、焦虑等不良心理问题之间的关联,为大学生心理健康干预和预防手机成瘾提供参考。  方法  2018—2019年对河南2所高校的1 824名2018级大学生进行手机成瘾、抑郁、焦虑状况5次随访调查,了解大学生手机成瘾的变化轨迹及其与抑郁焦虑之间的关联。  结果  第5次调查中,高校大学生手机成瘾平均得分为(43.19±5.51)分,焦虑检出率为34.21%,抑郁检出率为40.73%。在城乡、不同班级排名、睡眠时间方面,大学生手机成瘾状况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3.65,3.79,3.82,P值均<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与手机成瘾变化趋势平稳组学生相比,高成瘾-升高组(OR=3.21,95%CI=2.33~4.41)、低成瘾-急速升高组(OR=8.39,95%CI=5.08~13.78)发生焦虑的风险较高(P值均<0.01);高成瘾-升高组(OR=3.31,95%CI=2.39~4.51)、低成瘾-急速升高组(OR=4.51,95%CI=2.81~7.15)发生抑郁的风险较高(P值均<0.01)。  结论  高校应关注大学生手机成瘾问题,尤其手机成瘾问题集聚上高的学生应重点关注,以有效降低大学生的抑郁和焦虑等负面心理问题。  相似文献   

2.
  目的  建立青少年健康使用手机干预计划的概念框架,为帮助青少年形成健康手机使用的习惯提供参考。  方法  采用方便抽样方法,对上海市3所学校八年级的20名学生进行调查,开展座谈会和亲子研讨会。通过青少年使用手机状况、父母对使用手机的干预以及手机使用综合干预方案的研究,形成青少年使用手机环境下亲子冲突的演化过程模型,确定青少年手机使用的综合干预方案。  结果  青少年使用手机的动机不同,主要是社交乐趣(37.14%)、休闲活动(34.61%)和信息搜索(28.25%),单方面的干预方法不能满足不同动机的青少年。多数情况下,父母制定规则时没有考虑孩子的特点和家庭背景,由此产生了不同程度的亲子冲突,导致的后果是制定的规则无效,青少年的消极情绪重复产生。  结论  亲子共同制定规则十分必要,针对不同文化的家庭进行线上线下综合干预效果更优;采用线上线下综合干预的方式,可以帮助青少年获取其他资源,促进健康使用手机习惯的养成。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青少年家庭背景及父母支持情况与青少年体力活动及动作能力之间的关系,为中国儿童青少年的健康促进提供相应的理论依据。  方法  2019年11—12月选取山西省某初中12~14岁140名初中生为研究对象,采用ActiGraph GT3X+型号加速度计记录研究对象连续7 d的体力活动,采用儿童青少年家庭支持量表(ACTS-CN)评估家长对孩子活动行为的支持与态度,采用加拿大敏捷和动作能力评估测试(CAMSA)评价青少年的动作能力发展状况。  结果  男女生每天参与中高强度体力活动(MVPA)的时间分别为(40.57±13.54)和(31.65±9.98)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44,P < 0.05);动作能力测试中,男女生的平均技能得分分别为(10.8±1.9)和(10.1±1.9),完成时间分别为(17.7±2.8)和(19.1±2.5)s;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母亲学历、家庭月收入、母亲关注孩子锻炼情况和父亲支持参加俱乐部均与青少年MVPA相关(B值分别为-0.28,-0.16,-0.16,0.18,P值均 < 0.05)。父、母提供锻炼场所与动作能力得分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17,0.17,P值均 < 0.05)。  结论  受教育水平越高的父母对孩子体力活动参与度有着更积极的影响。父母的陪伴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青少年体力活动水平的提高。父母提供的支持性环境,能够对青少年的动作能力水平产生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大学生手机成瘾状况及与日常生活行为和心理健康的关联,为高校开展大学生健康教育及心理疏导工作提供基础数据参考。  方法  于2020年2月24日—3月4日,对广东省和山西省2所省属医药类院校10 357名在读大学生进行网络问卷调查,问卷包含人口学特征、手机成瘾、生活作息、身体活动、体重变化、焦虑状态等,基于倾向性评分逆概率加权法使用Logistic回归分析手机成瘾与行为及心理健康关联。  结果  大学生手机成瘾率为59.42%。研究生、本科生高年级(三至五年级)、非医护类专业、居住在广东、寒假前无规律运动习惯等的大学生手机成瘾率较高(χ2值分别为47.91,17.78,42.75,138.58,P值均 < 0.05)。逆概率加权后,手机成瘾大学生更倾向于晚睡(OR=1.82, 95%CI=1.66~1.98)、晚起床(OR=1.55, 95%CI=1.44~1.68)、久坐时间较长(OR=1.21, 95%CI=1.12~1.31)、焦虑(OR=2.98, 95%CI=2.52~3.40)、中等剧烈强度身体活动时间较少(OR=1.33, 95%CI=1.22~1.44)、体重增加(OR=1.27,95%CI=1.17~1.37)和其他不良生活行为感受(P值均 < 0.05)。  结论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大学生手机成瘾情况较严重,伴随不良生活行为和情绪状态。  相似文献   

5.
  目的  调查深圳初中生网络成瘾现状及其预测因素,为准确判定青少年网络成瘾群体和开展干预提供参考。  方法  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取深圳5所中学初一学生,采用青少年网络成瘾量表(IAT)、青少年积极发展量表(PYD)、家庭功能量表(CFAI)、青少年学业适应不良量表以及人口学变量调查问卷,进行为期3年、每年1测的追踪研究,最终有效被试共1 301人。  结果  深圳市初中生3年网络成瘾发生率分别为14.4%,15.5%,14.7%,且在初中3年时间内稳定存在(F=2.53,P=0.08);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青少年积极发展、家庭功能和学业适应不良均可以预测青少年初中3年的网络成瘾(P值均 < 0.05)。  结论  深圳初中生网络成瘾现象普遍,且表现为相对稳定性。拥有良好功能的家庭、自身积极发展且学业适应良好的青少年产生的网瘾问题更少。  相似文献   

6.
  目的  描述大学生手机依赖和焦虑抑郁共病症状的流行现况及关联,为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于2019年4—5月在安徽省合肥市和江西省上饶市2所高校中随机整群抽样1 135名在校大学生进行基线调查,2019年11月对抽样人群进行随访调查,与基线调查匹配后有效人数为1 110人。使用青少年手机使用依赖自评问卷评估大学生手机依赖情况,使用抑郁-焦虑-压力自评量表评估抑郁、焦虑、焦虑抑郁共病症状,使用自编大学生健康相关行为及心理健康问卷报告睡眠时长。  结果  基线与随访调查中大学生手机依赖检出率分别为24.5%和27.7%,基线调查中焦虑症状、抑郁症状、焦虑抑郁共病症状的检出率分别为28.7%,21.3%和18.4%。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显示,手机依赖与大学生基线(OR=5.79,95%CI=4.06~8.24)和随访调查(OR=2.62,95%CI=1.86~3.69)焦虑抑郁共病症状风险均呈正关联(P值均<0.01)。调节效应分析结果显示,睡眠时长在手机依赖与焦虑抑郁共病症状关联间起调节作用,交互项具有统计学意义(β基线=0.08,β随访=0.04,P值均<0.01)。  结论  大学生手机依赖可增加抑郁焦虑共病症状的发生风险,睡眠时长可缓解手机依赖对大学生抑郁焦虑共病症状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采取团体认知治疗方法,比较干预组和对照组网络成瘾大学生在负性情绪以及冲动性方面的差异变化,探索团体治疗网络成瘾的效果。  方法  将招募的贵阳某高校33名网络成瘾大学生随机分为干预组(16名)和对照组(17名),在干预前后进行网络成瘾量表、抑郁自评量表、焦虑自评量表、UPPSP冲动行为量表的测量。采用事件相关电位(ERP)技术,检测两组被试在干预前后与冲动抑制功能相关的脑电成分差异。  结果  对照组干预前后两次网络成瘾、焦虑、抑郁及冲动性的得分变化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对照组后测N1波幅高于前测(t值分别为-3.32,-3.19,P值均<0.05),N2、P3的波幅变化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干预组干预前后的抑郁、焦虑得分下降(t值分别为2.20,2.45,P值均<0.05);消极紧迫感及积极紧迫感得分下降(t值分别为3.84,3.44,P值均<0.05);干预组干预后,N1波幅的反应任务(GO)和停止任务(STOP)均高于前测(t值分别为-3.08,-2.72,P值均<0.05),N2、P3的STOP均低于前测(t值分别为2.10,2.07,P值均<0.05)。  结论  团体认知治疗可以改善网络成瘾大学生的负性情绪,降低冲动性水平,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其冲动控制功能。  相似文献   

8.
探讨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与述情障碍的关系,为采取手机依赖症状干预和调节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量表(MPATS)和多伦多述情障碍量表(TAS-20),对整群随机抽取的61 1名长春市某3所高校大学生进行测查.结果 各年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409,P<0.05);述情障碍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331,P>0.05).不同性别、是否为独生子女大学生述情障碍得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270,-0.195,P值均>0.05);不同性别大学生突显行为、社交抚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186,2.175,P值均<0.05);是否为独生子女大学生突显行为、心境改变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150,2.175,P值均<0.05).大学生述情障碍各维度与手机成瘾倾向各维度均呈正相关(r=0.882 ~0.124,P值均<0.01).情绪识别障碍和外向性思维对手机成瘾倾向有预测作用(β值分别为0.406,0.127,P值均<0.01).结论 大学生述情障碍与手机成瘾倾向呈正相关,述情障碍是预测手机成瘾倾向的重要因素.减轻大学生述情障碍状况可减少其对手机成瘾的倾向.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学龄期儿童体质健康与汉语阅读能力现状及两者的关联, 为提升儿童的阅读能力提供依据。  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方法, 对湖北省武汉市某小学二至六年级1 923名学龄期儿童进行问卷调查, 内容包括基本人口学信息及汉语阅读能力筛查(《儿童汉语阅读障碍筛查量表》及《儿童学习障碍筛查量表》)。同时对研究对象进行体质健康测试, 包括身高、体重、肺活量、50 m跑、坐位体前屈、1 min跳绳、1 min仰卧起坐、50 m×8往返跑。  结果  检出汉语阅读障碍儿童共59名。正常儿童在体质总分、1 min跳绳评分、1 min仰卧起坐评分、坐位体前屈评分上均高于汉语阅读障碍儿童(P值均 < 0.05)。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显示, 女童的阅读能力高于男童(β=-3.04, P < 0.01), 经常参加较大强度体育锻炼及体质评分越高的儿童阅读能力越强(β值分别为-1.68, -0.08, P值均 < 0.01);与父母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的儿童相比, 父母文化程度越高的儿童阅读能力越强(P值均 < 0.05)。  结论  性别、父母受教育程度、经常参加的体育锻炼强度及体质水平为学龄期儿童汉语阅读能力的相关因素, 儿童的体质健康水平与阅读能力存在正向关联。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上海市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变化趋势,为青少年网络成瘾防控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选取2004—2019年上海市92 171名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评价中学生网络成瘾、孤独感、学习压力感和抑郁情绪。  结果  2004—2019年上海市中学生网络成瘾检出率为4.3%,呈稳定状态(t=1.8,P>0.05)。网络成瘾检出率男生(5.3%)高于女生(3.4%)(χ2=186.8,P < 0.01),中职校(7.7%)>普通高中(4.6%)>初中学生(2.8%)(χ2=746.5,P < 0.01)。女生、普通高中生、中职校学生、16~20岁学生、有孤独感和有学习压力感的学生网络成瘾率呈增长趋势,年均百分比变化率(APC)分别为6.62%,5.45%,2.13%,3.36%,4.09%,3.60%(P值均 < 0.05)。  结论  2004—2019年上海市青少年网络成瘾检出率总体呈稳定状态,部分群体中呈增长趋势。应重点关注有心理问题的青少年,但仍需综合有效的防控方案对青少年网络成瘾进行干预。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7~18岁儿童青少年电子设备使用时长与体重过度感知之间的关联,为儿童青少年体重过度感知的合理干预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利用2012年卫生行业公益性科研专项资料,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选择中国的7个省(市)中信息完整的40 073名儿童青少年,使用有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电子设备使用时长与儿童青少年体重过度感知的关联。  结果  儿童青少年体重过度感知的报告率为11.8%;体重过度感知组每天使用电子设备超过300 min的比例(5.12%)高于非过度感知组(3.84%)(χ2=19.14,P<0.01)。单因素分析显示,电子设备使用时长>300 min的儿童青少年出现体重过度感知的风险更大(OR=1.36,95%CI=1.18~1.57,P<0.01);多因素调整后,该关联仍有统计学意义(OR=1.28,95%CI=1.10~1.48,P<0.05)。分层分析后,电子设备使用时长与体重过度感知之间的关联仅在女生、11~18岁年龄组和非独生子女组中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 < 0.05)。  结论  电子设备使用时长与儿童青少年体重过度感知相关,减少电子设备使用时长可能有助于改善该人群中体重过度感知问题。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幼儿屏前静态行为与大肌肉动作发展的关系,为提高幼儿健康水平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于2021年3月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方法选取内蒙古包头市5所幼儿园373名幼儿进行大肌肉动作发展(TGMD)测试,通过幼儿家长代理问卷采集屏前静态行为时间(screen time,ST).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比较工作日与周末时间段屏前...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了解泸州市幼儿家长对预防性侵家庭教育的态度和需求现况,为开展防性侵家庭教育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对4 420名泸州市幼儿家长进行防性侵教育态度和需求调查,采用多重线性回归模型对教育态度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结果  家长对幼儿防性侵教育的态度整体较为积极,平均分为(16.70±3.67)分。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幼儿因素方面,独生子女家长态度更积极(β=0.30);社会因素方面,参与过相关活动(β=1.28)、与亲友交流过相关内容(β=0.81)、住在城区(β=0.49)家长的态度更积极;家长因素方面,家庭年均收入大于10万元(β=0.39)、被调查人是幼儿母亲(β=0.88)、家长防性侵教育知识了解程度高(β=0.98)、幼儿母亲的职业是教师或医护人员(β=0.52)、幼儿母亲的文化水平在高中/中专(β=1.03)和大专/本科及以上(β=1.42)家长的态度更积极(P值均 < 0.01)。需求分析结果显示,家长对幼儿“自我保护”方面的需求最高,达96.86%。  结论  泸州市幼儿家长对预防性侵家庭教育的态度整体较为积极、需求普遍较高,应加大对非独生子女、农村和乡镇地区、文化水平较低家长的知识培训和宣传,提升家庭防性侵教育知识素养,预防幼儿性侵。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描述大学生手机使用行为和抑郁症状的流行现状及双向关联,为促进大学生健康行为养成提供循证依据。方法 于2019年4—5月选取安徽省合肥市和江西省上饶市2所高校的1 135名学生进行基线问卷调查,每6个月随访1次,于2021年4—5月进行最后一次问卷随访,匹配后获得有效人数999人。运用自评问卷调查大学生手机使用时长和手机功能使用情况,运用青少年手机使用依赖自评问卷和患者健康问卷-9项(PHQ-9)评估大学生手机依赖情况和抑郁症状。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检验基线和2年后手机使用行为和抑郁之间的相关性;采用线性回归模型分析手机使用行为与抑郁症状评分之间的线性关联;采用自回归交叉滞后模型分析大学生手机使用行为和抑郁症状之间的双向关联。结果 基线调查中大学生手机依赖和抑郁症状的检出率分别为24.3%和42.4%。基线和2年后随访中大学生平均手机使用时长分别为[(2.84±0.90)(2.02±1.05)h/d];手机依赖平均得分分别为[(23.30±9.00)(23.29±10.45)分];手机功能使用平均得分分别为[(30.12±6.66)(29.12±7.27)分];抑郁症状平均得...  相似文献   

15.
王剑  陈德  宋迪文  董悦青  丁园  傅华 《中国学校卫生》2021,42(11):1633-1637
  目的  了解上海市小学四年级至初中二年级不同户籍儿童的网络过度使用、游戏过度使用状况及相关因素,为营造儿童数字媒体使用良好环境提供参考。  方法  采用多阶段抽样方法抽取上海市4所小学、4所初中的2 324名学生及家长进行问卷调查,内容包括基本人口学特征、网络成瘾诊断量表、游戏过度使用量表、家庭关怀度指数问卷等。  结果  儿童网络过度使用率为16.1%,游戏过度使用率为9.4%。家庭经济地位较低(OR=2.07)、网络使用动机为维持情绪唤醒型(OR=5.44)或满足社会功能型(OR=8.72)、好友一直打游戏(OR=2.21)、好友约打游戏(有时、经常、一直OR值分别为1.85, 2.56, 2.53)、家庭关怀度中度以上障碍(中度、严重OR值分别为2.62, 2.68)等与儿童网络过度使用均呈正相关(P值均 < 0.05)。学生对学习缺乏信心(不大有信心、没有信心OR值分别为2.11, 4.14)、网络使用动机为维持情绪唤醒型(OR=4.82)或满足社会功能型(OR=6.09)、好友经常(OR=2.84)或一直打游戏(OR=3.92)、家庭关怀度中度以上障碍(中度、严重OR值分别为2.57, 2.16)与儿童游戏过度使用均呈正相关(P值均 < 0.05)。  结论  不同户籍儿童网络及游戏过度使用状况差别不明显。建议重视同伴影响、家庭功能等因素,倡导学校、家庭共同营造儿童数字媒体使用的良好环境,促进儿童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了解芜湖市学龄前儿童家庭性教育状况及其影响因素,为儿童家庭性教育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于2020年7—8月,采用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在芜湖市5所幼儿园共抽取481名儿童的父母进行问卷调查,分析儿童的家庭性教育状况及其影响因素。  结果  对儿童进行过家庭性教育的父母有285(59.25%)人,未进行过家庭性教育的有196(40.75%)人。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促进父母对儿童开展性教育主要因素有父母了解性教育内容(OR=3.06,95%CI=1.95~4.78)和父母担心孩子受到性侵(OR=1.82,95%CI=1.11~2.99)。  结论  芜湖市学龄前儿童家庭性教育工作开展不高,应加强对父母的儿童性教育培训,促进儿童家庭性教育的开展。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构建成分中介模型以探索24 h活动行为在手机成瘾与焦虑间的中介效应。方法 采用方便抽样法于2020年2—3月选取广东省和山西省2所省属医药类高校10 420名在校大学生进行电子问卷调查,内容包括大学生的人口学特征、24 h活动行为、智能手机成瘾量表(SAS-SV)和焦虑自评量表(SAS)调查等。采用成分中介模型分析24 h活动行为在手机成瘾与焦虑间的中介效应。结果 有1 114名学生检出焦虑,检出率为10.69%。手机成瘾与久坐行为(SB)增加[协变量系数α(95%CI)=0.07(0.05~1.00)]、中高强度身体活动(MVPA)和低强度身体活动(LPA)减少[协变量系数α(95%CI)分别为-0.19(-0.25~-0.13),-0.05(-0.08~-0.03)]有关(P值均<0.05)。LPA在手机成瘾和焦虑中存在中介效应[OR值(OR值95%CI)=0.99(0.98~1.00),P<0.05]。手机成瘾与焦虑的关系主要由直接效应主导[调整协变量:OR值(OR值95%CI)=3.02(2.55~3.61),P<0.05]。结论 手机成瘾与SB增加及M...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了解中国7省市中小学生腹型肥胖与家长肥胖相关知识、信念、行为的关联性, 为制定儿童青少年腹型肥胖相关干预措施提供参考。  方法  采用多阶段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 于2013年9月从中国7省市抽取17 307名正常腰围学生, 进行9个月的随访, 最终14 118名6~18岁儿童青少年纳入分析。通过自制问卷调查收集家长肥胖相关知信行情况, 测量学生基线和随访腰围指标。采用多重线性回归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别分析家长知信行与子女腰围变化值以及腹型肥胖发生风险的关联性。  结果  6~18岁儿童青少年腹型肥胖前期和腹型肥胖的9个月累积发病率分别为6.67%, 0.85%, 不同性别、年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家长的知识、信念、行为得分率分别为80.17%, 78.17%, 50.50%。校正混杂因素后, 家长信念得分与学生腰围变化值(β=-0.18, 95%CI=-0.26~-0.10)及腹型肥胖前期/腹型肥胖发生风险均呈负相关(OR=0.90, 95%CI=0.82~0.98)(P值均 < 0.05)。  结论  家长对子女肥胖持积极正确的信念与子女腹型肥胖发生风险呈负相关。家长建立正确的健康信念有利于预防儿童青少年腹型肥胖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