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 分析苏州市学校结核病聚集性疫情接触者筛查结果,为学校结核病防控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以苏州市2016—2018年间发生的11起学校结核病聚集性疫情接触者为研究对象,回顾性收集和分析肺结核可疑症状调查,结核菌素试验,X线胸片及结核分枝杆菌检查等筛查资料。结果 11起聚集性疫情共判定接触者5 443例,PPD强阳性率为14.73%,续发患者检出率为0.97%。其中,密切接触者577例,PPD强阳性率为39.51%,续发患者检出率为6.24%;一般接触者4 866例,PPD强阳性率为11.80%,续发患者检出率为0.35%。密切接触者强阳性率和续发患者检出率均显著高于一般接触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01)。在签署知情同意书基础上共有81例单纯PPD强阳性接触者接受了预防性服药治疗,筛查检出的53例活动性肺结核均在定点医院进行了规范治疗。结论 学校结核病聚集性疫情接触者的结核菌潜伏感染及患病风险较高,应及时准确判定接触者,分级逐步扩大筛查范围,对筛查后的感染者应有效落实预防性治疗,有效控制学校结核病暴发流行。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学校结核病疫情发生的原因,为进一步完善学校结核病防控措施提供建议。方法 回顾性分析北京市西城区2014—2016年发生的5起学校结核病疫情的调查资料。结果 5起疫情的首发病例均为涂阳肺结核患者,均存在诊断延误。学校的结核病防控工作落实不到位、患者发现不及时是导致疫情发生的主要原因。医疗机构对肺结核可疑症状缺乏警惕性、诊疗手段有限致患者诊断延误也是疫情发生的原因之一。1所大学存在既往病例且未休学治疗,当地结防所机构密接筛查范围过小、对胸部异常者未追踪诊断结果,致患者漏发现。结防机构疫情处置不规范是导致疫情发生的另一个原因。结论 导致学校结核病聚集性疫情发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学校作为结核病防控工作的主体单位,要严格落实各项防控措施,便于患者的早发现早治疗。医疗机构要提高对肺结核可疑症状的认识,尽量避免诊断延误。结防机构规范开展密切接触者筛查,避免结核病患者漏诊。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2019年江苏省启东市某中学一起结核病疫情流行病学特点及调查处置过程,为学校结核病疫情防控策略提供参考建议。方法 按照《学校结核病防控工作规范(2017版)》开展学校疫情处置和密切接触者筛查,根据病例发病时间轴和班级分布等情况判断疫情流行病学关联性。结果 2019年7月—2020年4月,江苏省启东市某中学一起结核病疫情,疫情共持续9个月,共确诊肺结核病例11例,罹患率为0.67%,其中男性学生7例,女性学生4例,病例全部为同一班级学生,具有班级聚集性。11例病例痰涂片结果1例呈阳性,10例阴性,所有患者均采用2HEZR/4EHR一线抗结核治疗方案,治疗成功率100.0%。共筛查密切接触者361名,结核菌素皮肤试验强阳性12例,强阳性率为3.32%,学生和教师的强阳性率分别为3.22%(11/342)和5.26%(1/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370名师生进行X线胸片/CT筛查,X线胸片异常者9例,胸片异常率为2.43%,其中学生胸片异常率为2.42%(8/331),教师胸片异常率为2.56%(1/3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55)。结论 本次学校肺结核病疫情传播的主要原因为首发涂阳病例未及时诊断治疗,在班级中造成传播。学校结核病疫情应严格按照规范处置,定期开展随访工作,可及时发现新病例,有利于及时采取有针对性的防控措施,是控制学校肺结核疫情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重庆市学校结核病聚集性疫情发生、发展、处置等防控措施落实现状,为今后预防和控制学校结核病聚集性疫情的发生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收集2017年重庆市发生学校结核病聚集性疫情资料,分析疫情发现、首发病例诊治延误、接触者筛查、预防性治疗等防控措施实施情况。结果 2017年重庆市报告发现学校结核病聚集性疫情12起,高中5起、大学3起、中等职业学校4起,主要以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动监测并对疑似病例调查核实发现,占66.7%。首发患者发病到疫情处置合计延误最长484 d,最短4 d ,中位数32.5 d。密切接触者筛查患者检出率为8.60%,一般接触者患者检出率为0.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76名学生PPD强阳性者有45人接受预防性治疗,接受率9.45%。结论 学校应提高日常监测发现结核病疫情的能力,教育、医疗与疾控机构应进一步规范和完善沟通协调机制,分级开展密切接触者筛查,对潜伏感染者应采取有效的预防性治疗措施,防止学校聚集性疫情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北京市西城区中小学入学新生结核感染及患病情况,为学校结核病控制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对2018年西城区中小学入学新生开展结核病筛查。所有学生均进行肺结核密切接触史和肺结核可疑症状调查,对全部高中生和住宿初中生以及有肺结核密切接触史或肺结核可疑症状的小学生和非住宿初中生开展结核菌素皮肤试验(PPD试验),对PPD试验强阳性者或有肺结核可疑症状者进行X 线胸片检查。结果 138所学校的35 437名新生完成了肺结核可疑症状及接触史调查,6 111人进行了PPD试验,163人进行了胸部X线检查,未发现活动性肺结核患者。其中PPD阳性955人,阳性率15.63%(955/6 111)。在进行PPD试验的学生中,小学组的PPD阳性率为14.28%(1/7),初中组的PPD阳性率为19.94%(64/321),高中组的PPD阳性率为15.39%(890/5 783);结核感染者458人,结核感染比例为7.49%(458/6 111),其中小学组未发现结核感染者,初中组的结核感染比例为10.28%(33/321),高中组的结核感染比例为7.35%(425/5 783);PPD强阳性158人,PPD强阳性率2.59% (158/6 111),小学组未发现PPD强阳性者,初中组的PPD强阳性率为1.87%(6/321),高中组的PPD强阳性率为2.63%(152/5 783);PPD阳性率、强阳性率、结核感染比例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开展入学新生结核病筛查可以及早发现结核感染者,是落实学校结核病防控工作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海南省92例肺结核发生耐药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收集海南省92例耐药的肺结核患者(耐药组)和120例非耐药的肺结核患者(非耐药组)的临床资料(性别、年龄、居住地、初/复治、治疗过程是否中断、结核病诊断治疗史、第一次是否在结核病定点医疗机构就诊)进行统计学处理,把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进行多因素非条件Logisitic回归分析,探讨肺结核发生耐药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肺结核耐药的发生与患者的性别、年龄无关(P>0.05),与居住地、初/复治、治疗过程是否中断、有结核病诊断治疗史,第一次在非结核医疗定点机构就诊有关(P<0.01);多因素非条件Logisitic回归分析显示,居住地为农村(OR=2.467 95%CI=1.309~4.650)、复治(OR=4.046 95%CI=2.274~7.199)、治疗过程曾经中断(OR=5.195 95%CI=2.877~9.381)、有结核病诊断治疗史(OR= 7.792 95%CI=4.206~14.436)和第一次在非结核医疗定点机构就诊(OR=5.495 95%CI=3.038~9.938)是产生耐多药结核病的危险因素。结论 居住地为农村、复治、曾经中断治疗、有结核病诊断治疗史、第一次在非结核病定点医疗机构就诊的肺结核患者易出现耐药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PPD阳性与肺结核发病关系及预防性服药与肺结核发病的关系。方法对3223人进行了PPD试验,对947例阳性患者随机进行了预防性服药抗结核药,予异烟肼0.6/d Qod×6个月,利福平0.6/dQod×2个月;对强阳性患者947例和非强阳性462人,作胸透或摄胸片检查,发现肺结核33例。结果PPD强阳性的发病率为1.27(12/947),PPD非强阳性的发病率为0.71(21/2943),两组比较P<0.01。结论PPD强阳性者预防性服药对了解结核病流行情况,降低肺结核的发病率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张霞  汤泓 《中国热带医学》2021,21(5):408-412
目的 了解上海市长宁区老年糖尿病患者结核病潜伏感染现况和结核潜伏感染者预防性治疗意愿,为调整长宁区肺结核高危人群结核病筛查策略和模式提供基础数据。方法 抽取2019年9月—12月参加社区老年体检中60~79岁老年糖尿病患者,采用γ-干扰素释放试验检测结核菌感染情况,并对研究对象进行基本信息、健康状况、生活行为相关因素、体格检查结果、糖尿病诊疗及病程信息、血糖控制情况、结核病核心知识和LTBI知识知晓情况和预防性治疗态度问卷调查。用SPSS 22.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组间差异的比较采用χ2检验,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相关影响因素,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老年糖尿病患者结核潜伏感染率为17.21%,有高血压史的人比无高血压史的人感染风险低(OR=0.557;95%CI: 0.328~0.947);结核潜伏感染者对预防性服药治疗的接受率为60.81%。结论 长宁区老年糖尿病患者结核潜伏感染率与国内其他研究报道相比处于较低水平,老年糖尿病患者中的结核潜伏感染者对预防性服药治疗的接受意愿较低。知晓结核病和结核潜伏感染相关知识,对接受预防性服药治疗起到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通过筛查北京市部分学校结核病患者及其密切接触者,了解不同学生群体结核病的感染特征和趋势,为不同阶段的学校结核病防控提供理论指导。方法 以2015年至2018年不同适龄阶段的学校发现的结核病患者及其密切接触者为研究对象,共6 215例研究对象纳入到本研究,包括114例指示病例,6 101例密切接触者。密切接触者进行结核菌素纯蛋白衍生物(purified protein derivative, PPD)皮肤试验及X线胸片检查,确定潜在的结核病患者,分析密切接触者中结核病的检出情况及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密切接触者中共筛查出29例结核病患者,其中男性22例(75.86%),女性7例(24.14%);职业学校和大学阶段中结核病患者的比例较高,分别为41.38%(12/29)和48.28%(14/29),主要以学生为主。密切接触者中PPD阳性(硬结直径≥5 mm)2 206例(36.16%),强阳性(硬结直径≥15 mm)676例(11.08%),从幼儿园到大学阶段的密切接触者的PPD阳性率呈上升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9.879,P<0.05),同时肺结核的检出率也逐渐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403,P=0.015)。随着PPD硬结的增大,肺结核检出率也在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68.509,P<0.05)。结论 对不同适龄阶段的学校的肺结核密切接触者的筛查显示,对职业学校和大学阶段的学生应重点进行筛查,同时应采用新方法提高结核病检测阳性率,及早发现感染者,避免学校出现结核病疫情。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对北京市朝阳区某学校一起耐药肺结核疫情进行分析,为今后耐药结核病疫情的处置提供参考。方法 对病例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对病例密切接触者采用PPD试验、X线胸片和CT相结合的方式筛查。结果 2018年10月—2019年6月,该校共发生36例肺结核病例,发病率为4.5%。其中5例耐多药,3例耐利福平。36例病例分布在四个班,15a班27例、15b班4例、15c班2例、17d班3例。各班发病率分别为56.3%、8.3%、5.7%、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8例耐药病例中6例为15a班学生,占耐药病例总数的75.0%。经CT筛查68名密切接触者中确诊23例肺结核患者,检出率33.8%。结论 该起学校聚集性疫情为全国首起耐药肺结核聚集性疫情,首发病例未及时就医,传染源隐匿存在时间长,是导致该起疫情发生的主要原因。疫情处置中开展密切接触者筛查对于及时发现新病例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1.
张宏伟  马煜  张天华 《中国热带医学》2018,18(10):1061-1063
目的 对陕北某高中结核病聚集性疫情进行调查分析,为进一步规范疫情处置提供可借鉴经验。方法 通过现场流行病学方法 ,对疫情进行调查、处置,对所有定性、定量数据进行收集整理,分析该校发生结核病聚集性疫情的原因。结果 有首发病例的高二1班、高三4班结核菌素(PPD)阳性率分别为61.2%、61.4%,高二、高三年级其他班级PPD阳性率在6.1%~21.7%之间,两班PPD阳性率和强阳性率明显高于其他班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全校学生查出活动性肺结核23例,罹患率586.2/10万,病例主要集中在高二1班12例,高三4班7例,罹患率分别为2222.2/10万和14 583.3/10万,明显高于同年级其他班级(P<0.005)。结论 高二1班、高三4班发生结核病聚集性疫情,就诊延迟、密切接触者筛查不及时、各项防控措施不到位是疫情扩散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目的 通过对2018年上海市青浦区某中学一起肺结核疫情密切接触者筛查处置情况及3年随访观察结果的分析,为学校结核病防控策略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青浦区某中学来沪少数民族班一起肺结核疫情中密切接触者筛查情况,探讨结核菌素试验强阳性的密切接触者3个月预防性抗结核治疗措施的实施并随访观察3年发病情况。结果 该起疫情的指示病例为1例来沪学习的少数民族学生,该生104例密切接触者中92例为学生,其中结核菌素皮肤试验(TST)强阳性6例(6.52%)。密切接触者不同性别、年龄、民族、接触地点、居住楼层及班级TST阳性、阴性组别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6例单纯TST强阳性学生中5例(83.33%)全疗程完成异烟肼联合利福喷汀3个月的预防性抗结核治疗,不良反应发生率为0。所有密接3年均未发生肺结核可疑症状。5例接受治疗的密切接触者中1例停药7个月后诊断为肠结核,发病率为20%。结论 青浦区来沪少数民族班的密接人群具有较高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率,是学校结核病防控的重点人群。学校、疾控及定点医院三方密切配合可以提高预防性抗结核治疗接受度。密接人群的随访需要建立长效机制,针对特殊人群适当增加随访项目,高度警惕肺外结核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14.
目的 对南京某职业技术学校一起肺结核聚集性疫情进行调查分析,为规范疫情处置提供依据。方法 对病例及其密切接触者进行胸部X线检查、PPD试验和流行病学调查工作,描述发病分布、查找可能的传染源。所有数据的统计分析利用SPSS 19.0进行。结果 本起疫情共发现肺结核病例 10 例,均为男生,年龄21~22岁之间。发病班级学生罹患率16.1%,男生罹患率18.1%。确诊病例中90%通过密切接触者筛查发现,且无任何临床症状。整起疫情共对209名师生进行PPD筛查,强阳性率为16.7%。其中,学生强阳性率15.7%,教职员工强阳性率36.4%。发病班级PPD强阳性率(47.6%)高于其他班级(1.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学生PPD强阳性者肺结核罹患率(22.6%)高于学生PPD阳性者(2.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指示病例所在宿舍罹患率83.3%(5/6),生活中距指示病例越近的宿舍人群发病风险越高(P<0.05)。此外,对213名师生进行X 线胸片检查,胸片异常率5.16%。结论 本次疫情的传染来源可能为指示病例,应加强学校疫情监测,开展健康教育,落实各项防病措施及制度,及时对密切接触者进行筛查和预防性服药是控制聚集性疫情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对重庆市某高校一起肺结核聚集性疫情进行分析,探讨疫情发生原因、总结疫情处置经验教训,为提高学校结核病防控能力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重庆市某高校一起肺结核疫情资料,梳理疫情处置过程并探讨疫情发生原因.结果 本起疫情共发现学生肺结核患者23例,其中C专业22例,该专业罹患率为31.43%(22/70),男生44.4...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重庆市万州区登记的学生肺结核病例资料,了解肺结核流行特征,为制定防控策略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分析软件对该区2011—2018年登记的学生肺结核患者资料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 万州区2011—2018年共登记学生肺结核患者712例,年均登记率为29.16/10万,登记率无明显变化,学生患者占全人群患者的7.58%。8年间每月均有学生患者登记,3—4月达高峰,共登记230例,占登记学生患者总数的32.3%。年龄主要集中在16~19岁,共472例,占登记学生患者总数的66.29%;各年龄段男生患者均多于女生,男女性别比1.62∶1;寄宿制学校登记率高于非寄宿制学校,民办寄宿制学校登记率高于公办寄宿制学校。就诊延迟率为66.01%。结论 重庆市万州区学生肺结核疫情形势严峻,建议将结核病防治知识内容纳入学校健康教育常规课程,加大校内结核病防治知识的宣传;争取财政经费支持,对疫情高的寄宿制学校的学生开展结核病筛查;加大对民办学校结核病防控工作的督导力度。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对徐州市2016—2020年登记报告的学生结核病数据进行分析,为徐州市制定学校结核病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以《结核病信息管理系统》和《2021徐州统计年鉴》中的数据为基础,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2016—2020年徐州市学生结核病流行特征进行分析。结果 2016—2020年徐州市共登记学生结核病患者574例,年均登记率为5.64/10万,徐州市学生群体结核病报告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χ2趋势=22.521,P<0.001);登记的574例学生结核病患者中,男性和女性分别为365例和209例,男女性别比1.75∶1,学生结核病患者主要集中在15~<20岁组和20~<25岁组;按不同教育阶段统计分析,确诊病例中普通高等学校学生最多,占比48.61%,其次是高中和中等专业学校,占比分别为20.91%和14.46%,学前教育确诊病例最少(占1.05%)。不同教育阶段学生的结核病报告发病率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 522.39,P<0.001),报告发病率最高的为普通高等学校,其次为高中和中等专业学校,报告发病率最低的为学前教育。结论 徐州市学校结核病疫情整体呈上升趋势,今后结核病防治工作中应加强学校结核病防控措施的落实,加强学校结核病防治知识宣传,特别是在处置学校结核病疫情时加强新生入学体检和学生因病缺课监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