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  描述大学生手机依赖和焦虑抑郁共病症状的流行现况及关联,为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于2019年4—5月在安徽省合肥市和江西省上饶市2所高校中随机整群抽样1 135名在校大学生进行基线调查,2019年11月对抽样人群进行随访调查,与基线调查匹配后有效人数为1 110人。使用青少年手机使用依赖自评问卷评估大学生手机依赖情况,使用抑郁-焦虑-压力自评量表评估抑郁、焦虑、焦虑抑郁共病症状,使用自编大学生健康相关行为及心理健康问卷报告睡眠时长。  结果  基线与随访调查中大学生手机依赖检出率分别为24.5%和27.7%,基线调查中焦虑症状、抑郁症状、焦虑抑郁共病症状的检出率分别为28.7%,21.3%和18.4%。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显示,手机依赖与大学生基线(OR=5.79,95%CI=4.06~8.24)和随访调查(OR=2.62,95%CI=1.86~3.69)焦虑抑郁共病症状风险均呈正关联(P值均<0.01)。调节效应分析结果显示,睡眠时长在手机依赖与焦虑抑郁共病症状关联间起调节作用,交互项具有统计学意义(β基线=0.08,β随访=0.04,P值均<0.01)。  结论  大学生手机依赖可增加抑郁焦虑共病症状的发生风险,睡眠时长可缓解手机依赖对大学生抑郁焦虑共病症状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描述大学生手机使用行为和抑郁症状的流行现状及双向关联,为促进大学生健康行为养成提供循证依据。方法 于2019年4—5月选取安徽省合肥市和江西省上饶市2所高校的1 135名学生进行基线问卷调查,每6个月随访1次,于2021年4—5月进行最后一次问卷随访,匹配后获得有效人数999人。运用自评问卷调查大学生手机使用时长和手机功能使用情况,运用青少年手机使用依赖自评问卷和患者健康问卷-9项(PHQ-9)评估大学生手机依赖情况和抑郁症状。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检验基线和2年后手机使用行为和抑郁之间的相关性;采用线性回归模型分析手机使用行为与抑郁症状评分之间的线性关联;采用自回归交叉滞后模型分析大学生手机使用行为和抑郁症状之间的双向关联。结果 基线调查中大学生手机依赖和抑郁症状的检出率分别为24.3%和42.4%。基线和2年后随访中大学生平均手机使用时长分别为[(2.84±0.90)(2.02±1.05)h/d];手机依赖平均得分分别为[(23.30±9.00)(23.29±10.45)分];手机功能使用平均得分分别为[(30.12±6.66)(29.12±7.27)分];抑郁症状平均得...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究大学生睡眠行为、睡眠时型与抑郁、焦虑情绪症状的关联,为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提供依据。  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方法,在安徽医科大学随机抽取一个学院大一和大二年级全体学生,于2020年11月进行基线调查,2个月后开展随访调查。采用《爱泼沃斯嗜睡量表》《失眠严重程度指数量表》调查大学生睡眠行为,采用《清晨型与夜晚型量表—5项》评价睡眠时型。采用《抑郁-焦虑-压力自评量表》评估抑郁与焦虑症状。比较不同人口统计学特征、不同睡眠时型和睡眠行为组间大学生抑郁和焦虑症状检出率的差异,并分析大学生睡眠行为、睡眠时型与抑郁、焦虑症状的关联。  结果  有日间嗜睡现象、存在失眠症状的大学生抑郁、焦虑症状检出率均高于无日间嗜睡和不存在失眠症状的大学生(χ2值分别为12.39,22.68;40.14,29.46,P值均<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基线调查中日间嗜睡和失眠与抑郁症状(OR值分别为3.03,5.23)和焦虑症状(OR值分别为3.74,4.24)均呈正性关联(P值均<0.05),而睡眠时型与抑郁和焦虑症状之间关联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随访调查结果与基线一致。  方法  大学生日间嗜睡症状和失眠症状与焦虑、抑郁症状密切相关,应着力改善大学生健康睡眠行为进而促进心理健康。  相似文献   

4.
研究睡眠质量在饮料消费与大学生抑郁症状关联中的中介作用,为预防和减轻大学生抑郁症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横断面研究的方法,从安徽省和江西省2所大学整群抽取大一至大三4 624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应用9项患者健康问卷(Patient Health Questionnaire-9 items,PHQ-9)评估抑郁症状,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评估睡眠质量,使用自我报告的饮食频率调查表评估饮料的消费.使用分位数回归模型进行关联分析,应用潜变量中介效应模型分析中介效应.结果 大学生轻度、中度、中重度和重度抑郁检出率分别为31.4%,7.5%,4.1%和2.0%.饮料消费评分、PSQI评分和PHQ-9评分之间的关联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饮料消费和PSQI评分的分位数越高,回归系数更大,呈现明显的剂量反应关系(P<0.01).在饮料消费与大学生抑郁症状关联的潜变量中介效应模型中,睡眠质量的中介效应值为0.12,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比例为71.3%.结论 大学生较差的睡眠质量在饮料消费与抑郁症状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南京市中学生抑郁症状流行现状,并探讨父母职业状况与抑郁症状的关联。方法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使用抑郁自评量表(SDS),于2009年从南京市6个主城区中随机选取白下区,抽取5所中学(初中3所、高中2所)所有初一和高一年级,共53个班级2202名在校中学生开展抑郁基线调查。于2010年和2011年分别针对同一样本人群进行连续2年随访调查。父母职业状况分为父母均有工作、父亲失业、母亲失业、父母均失业4类。基线实际调查2160名中学生,调查率为98.1%。1年后、2年后随访调查2118名和2032名中学生,随访率分别为98.1%、94.1%。结果 3次调查相比,抑郁症状检出率差异无显著性(P=0.108),但中度、重度抑郁比例有所提高,差异有显著性(P=0.002)。父母均失业的中学生SDS标准总分、抑郁症状检出率及中重度抑郁症状所占比例均最高。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与父母均有工作的中学生相比,父母均失业的中学生基线、1年后随访、2年后随访罹患抑郁的风险逐渐增大,仅2年后随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广义估计方程回归分析表明,父母职业状况与中学生抑郁症状有关联,父或母失业、父母均失业是抑郁症状的危险因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南京中学生抑郁症状的比例较高,且父母职业状况是中学生抑郁症状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护生睡眠质量及焦虑抑郁共病症状的流行现状及关联,为促进护生心理健康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于2019年1月,在安徽省合肥市3所医科院校中采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护理专业1 716名学生进行基线调查,于2019年10月对抽样人群进行随访调查,与基线匹配后有效人数为1 573人。采用抑郁-焦虑-压力量表(DASS-21)评估护生的焦虑抑郁共病症状,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评估护生睡眠质量。结果 护生在基线和随访中焦虑抑郁共病检出率分别为16.9%和18.2%,睡眠质量差的检出率分别为10.1%和10.3%。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基线的睡眠质量得分与基线焦虑抑郁共病症状检出率(OR=1.49,95%CI=1.40~1.59)及随访焦虑抑郁共病症状检出率(OR=1.22,95%CI=1.16~1.28)呈正相关,进一步分析发现,基线睡眠质量对焦虑抑郁共病症状检出风险的影响主要集中在入睡时间、睡眠效率、睡眠障碍、催眠药物及日间功能障碍维度,且入睡时间、睡眠障碍及日间功能障碍在随访调查中仍存在这种影响(P值均<0.05)。结论 护生睡眠质量差可增加焦虑抑...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中学生抑郁症状变化趋势和父母受教育水平的关系,为制定中学生抑郁症状的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取整群抽样方法,于2009年及2010年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对南京市5所学校53个班级初一和高一年级2 202名在校中学生进行2次问卷调查。基线调查2 160名中学生,1 a后随访调查2 118名中学生,随访率为98.1%。结果随访共检出抑郁症状学生974名,检出率为46.0%,其中轻、中、重度抑郁的比例分别为29.4%,13.4%和3.3%。父母为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中学生SDS标准总分、抑郁症状检出率均最高,且中度及重度抑郁症状所占比例也较高。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父母受教育程度均与中学生的抑郁症状呈负关联,仅父亲受教育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父母受教育程度尤其是父亲受教育程度是中学生抑郁症状的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大学生健康危险行为与抑郁症状间的关联性,探讨血浆白介素-10(interleukin-10,IL-10)水平在二者关联中的中介作用。方法 于2019年4—5月在安徽省合肥市和江西省上饶市各招募1所大学的大一学生,并于6个月后追踪调查,最终纳入702人,运用美国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监测系统改编问卷和抑郁-焦虑-压力自评量表评估大学生的健康危险行为状况和抑郁症状,同时基线时检测血浆IL-10水平。采用单变量分析大学生健康危险行为与抑郁症状的关联性,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健康危险行为和血浆IL-10与抑郁症状的关联性,并使用中介模型探讨血浆IL-10水平在二者关联中的中介作用。结果 基线时,男生报告抑郁症状检出率高于女生(χ~2=6.33,P=0.01);自评家庭经济状况较差(χ~2=7.31,P=0.03)和健康状况较差(χ~2=6.71,P=0.04)的大学生报告抑郁症状的检出率更高。基线报告体力活动水平较低(χ~2=19.09,P<0.01)、吸烟(χ~2=7.03,P<0.01)和睡眠障碍(χ~2=68.78,P<0.01)的大学生抑郁症状的检出率更...  相似文献   

9.
池红  洪忻 《中国校医》2013,27(12):884-886
目的了解南京市中学生抑郁症的现状及动态变化。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表以及SDS抑郁自评量表,进行基线和连续2年随访调查,采用SPSS 13.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基线实际调查2 160名中学生,调查率98.1%;1年后随访共调查2 118名中学生,随访率为98.1%;2年后随访共调查2 032名中学生,随访率为95.9%。3次调查相比,抑郁症状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V2=4.455,P=0.108),但中度、重度抑郁比例有所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V2=21.352,P=0.002)。结论南京市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且抑郁症状的发生与不健康的行为方式有关,应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相似文献   

10.
研究外卖快餐和碳酸饮料共同消费与中国青少年抑郁症状的关联,为减少青少年抑郁的发生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横断面研究的方法,从中国4个省32所中学抽样调查14 500名中学生,使用儿童抑郁量表评估抑郁症状,使用自我报告的饮食频率调查表评估外卖快餐和碳酸饮料的消费情况.结果 青少年抑郁症状检出率为27.26%(3 952/14 500).最近1周低频次(1~2次)、中频次(3~4次)和高频次(5次及以上)的外卖快餐(aOR值分别为1.12,1.73,1.56,P值均<0.05)和碳酸饮料(aOR值分别为1.64,2.17,3.54,P值均<0.01)消费均与青少年抑郁症状呈正相关,且有剂量反应关系(P值均<0.01).同时,外卖快餐和碳酸饮料具有正向相加的交互作用(aOR=2.46,P<0.01),交互作用的相对超额危险度为0.45(0.12~0.77),归因比为0.18(0.06~0.30),交互作用指数为1.44(1.10~1.89).结论 外卖快餐和碳酸饮料共同消费与中国青少年抑郁症状关联,二者具有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北京市大学生与中学生抑郁流行现状及与饮食相关行为的关系,为促进中学生的健康心理及健康饮食提供依据。  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于2020年10—12月抽取北京市16个区18 130名大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抑郁症状与饮食行为的相关性。  结果  北京市大学生与中学生抑郁症状检出率为18.2%,其中男生为17.4%,女生为19.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47,P < 0.01);6个城区学生检出率为17.9%,10个郊区学生为18.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15,P=0.28);抑郁症状检出率按学段从高到底分别为职业高中(21.8%)、普通高中(20.6%)、大学(18.2%)、初中(1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0.38,P < 0.01)。检出抑郁症状的学生每天喝含糖饮料(14.4%)、吃甜食(22.1%)及吃油炸食品(12.4%)的报告率高于未检出抑郁症状的学生(7.6%,12.0%,5.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154.62,215.67,164.49,P值均 < 0.01);检出抑郁症状的学生每天吃新鲜水果(63.3%)、蔬菜(81.7%)及早餐(53.4%)的报告率低于未检出抑郁症状的学生(72.0%,88.1%,74.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90.77,90.59,518.69,P值均 < 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抑郁症状检出率是影响饮食行为的重要因素(P值均 < 0.05)。  结论  北京地区职业高中学生、普通高中生的抑郁症状检出率高于初中生和大学生,抑郁症状与不健康饮食行为密切相关。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可能会有助于健康饮食。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自我污名与残障大学生抑郁情绪的因果关系及内在作用机制,为推动残障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提供参考。方法 于2021年10月(T1)和2022年4月(T2)使用整群抽样方法选取河北开放大学特殊教育学院4个专业291名肢体残疾大学生开展2次追踪测试,使用残联自我污名量表、领悟社会支持量表以及流调用抑郁自评量表进行线上问卷调查,建立以领悟社会支持为中介的交叉滞后模型。结果 残障大学生T1、T2时期抑郁平均得分为(43.51±8.26,46.82±9.13)分。交叉滞后模型结果显示,T1自我污名能够正向预测大学生T2抑郁(β=0.17,P<0.01)。跨群组分析表明,T1领悟社会支持在T1自我污名与T2残障大学生抑郁间发挥纵向中介作用;自我污名可正向预测大学生抑郁,女生(β=0.42)比男生(β=0.29)更强;领悟社会支持可负向预测抑郁,女生(β=-0.36)比男生(β=-0.19)更强(P值均<0.01)。结论 自我污名与残障大学生抑郁情绪间具有纵向因果关系,依照性别特征干预大学生领悟社会支持对调节抑郁情况具备一定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了解高职院校大学生抑郁症状流行现况及其与不同时相童年期虐待经历的关联,为预防大学生抑郁症状提供循证依据。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方法,于2020年10—12月,选取苏州市某高职院校6 366名在校生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其童年期虐待经历以及抑郁症状发生情况。结果 大学生抑郁症状中男生检出率为28.3%,女生为2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2.73,P<0.01)。控制相关混杂因素的作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持续童年期虐待经历与大学男生抑郁症状发生呈正相关[OR值(95%CI)=1.70(1.17~2.45)];小学及以前和中学虐待经历与大学女生抑郁症状发生均呈正相关[OR值(95%CI)分别为1.38(1.01~1.73),1.47(1.10~1.96)](P值均<0.01)。结论 童年期虐待经历是高职院校大学生抑郁症状的重要因素,且不同时相童年期虐待经历影响大学女生发生抑郁症状的作用更显著。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户外身体活动及失眠症状与大学生抑郁症状的关联,为预防和改善大学生抑郁症状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2021年11—12月采取整群抽样法抽取湖北省、江西省和重庆市3个省(市)长江大学、赣南师范大学、赣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和重庆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4所高校9 349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采用患者健康问卷(PHQ-9)、失眠严重程度指数量表(ISI)和户外身体活动调查问卷评估大学生的抑郁症状、失眠症状、户外身体活动情况。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户外身体活动时间和失眠症状与抑郁症状之间的关联,使用广义线性模型分析大学生户外身体活动时间和失眠症状交互效应与抑郁症状的关联。  结果  大学生抑郁症状检出率为37.4%。不同专业、民族、学历、家庭居住地、家庭类型、家庭经济条件、学习负担、朋友数量、父亲文化程度、母亲文化程度与大学生抑郁症状检出率存在显著性差异(P值均 < 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大学生户外身体活动(OR=0.51~0.69)及失眠症状(OR=6.15~21.30)与抑郁症状关联(P值均 < 0.01)。广义线性模型显示,失眠症状(B=0.57)、户外身体活动(B=-0.15)及其交互项(B=-0.02)均与大学生抑郁症关联(P值均 < 0.05)。  结论  户外身体活动时间不足和失眠可能增加大学生抑郁症状发生的风险,户外身体活动时间不足且有失眠症状的大学生抑郁症状发生的风险更高。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评价医科院校大学生的营养状况、食物摄入、饮食行为和体力活动水平,并探究与膳食行为的关联,为开展具有针对性的营养干预和营养教育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2019年10—12月,分层随机抽取广州市某医科院校263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与体格测量,采用χ2检验、Wilcoxon检验比较组间差异,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调查对象消瘦、超重及肥胖的影响因素。  结果  大学生消瘦检出率为25.5%,超重及肥胖率为11.8%。不同性别学生谷薯类、水果类、蛋类、禽畜类、油炸食品、碳酸饮料的摄入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U值分别为3 278.00,5 224.50,5 981.00,6 663.00,5 460.00,3 873.00,P值均<0.05)。不同年级大学生总体力活动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4 239.50,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蛋类摄入较多与消瘦呈负向关联(OR=0.20);挑食偏食与消瘦呈正向关联(OR=2.96);进食速度快与超重及肥胖正向关联(OR=5.35)(P值均<0.05)。  结论  该校大学生营养不良检出率较高,膳食行为与消瘦、超重及肥胖关联。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了解大学生体力活动和抑郁症状与进食障碍的关联,为开展大学生进食障碍干预工作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法,抽取山东省济南市3所本科院校共计2 712名大学生开展问卷调查,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国际体力活动问卷短卷、病人健康问卷抑郁量表和进食态度问卷进行调查。  结果  被调查大学生中,体力活动未达标组1 750名(64.5%),达标组962名(35.5%);有抑郁症状者488名(18.0%);进食障碍者452名(16.7%)。不同性别、自评学习压力、体力活动及抑郁症状的大学生进食障碍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63.65,23.17,34.24,70.66,P值均 < 0.05)。调整人口学变量后,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体力活动和抑郁症状均与进食障碍呈正相关(OR值分别为1.59,2.58,P值均 < 0.01)。相同抑郁症状组别中,体力活动水平越低,进食障碍检出率越高。  结论  大学生体力活动和抑郁症状与进食障碍有关。可通过积极改善抑郁症状、增加体育锻炼等途径干预进食障碍。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在特定社会文化背景下影响大学生情绪化过度进食行为的因素,为制定减少大学生不良饮食行为的干预策略提供新思路。  方法  采用多阶段抽样的方法,抽取安徽省北部、中部和南部5座城市2 045名大学生,基于社会生态系统理论框架设计问卷,测量大学生个人层面、人际层面、物理环境以及宏观层面的影响因素,采用情绪化过度进食量表(Emotional Overeating Questionnaire, EOQ)进行大学生情绪化过度进食行为频率的测量,并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各因素对大学生情绪化过度进食行为的影响。  结果  全因素调节模型结果中,错误社会饮食观念影响(OR=1.28,95%CI=1.16~1.41)、情绪量表得分(OR=1.46,95%CI=1.24~1.73)、亲密朋友态度(OR=0.75,95%CI=0.59~0.95)与情绪化过度进食行为有相关性,性别、城乡出身、月生活费、父母态度、到常去的校外快餐店的距离及每天摄入食物包装上的营养成分和热量信息未标注比例与情绪化过度进食均无相关性(P值均>0.05)。  结论  错误社会饮食观念影响与情绪量表得分增加了情绪化过度进食的风险,亲密朋友态度则降低了情绪化过度进食的风险。应继续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降低情绪反应,并通过开展健康饮食宣教活动倡导同伴间正确的饮食观念,帮助大学生自觉抵御社会环境中容易造成不良进食行为的因素,树立正确饮食观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