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评价牙槽骨再生正畸治疗伴牙槽骨缺损的成人错畸形的远期疗效。方法伴牙槽骨缺损的成人错畸形3例,平均年龄29岁。经正颌-正畸联合会诊制订治疗计划,按照牙槽骨再生正畸及正颌-正畸联合治疗模式,分别进行系统治疗并随访2~3 a。结果3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治疗,面型及咬合关系获得良好改善;牙槽骨缺损区正畸牙移动到位且未见医源性牙周并发症,牙槽骨缺损区骨量增加明显且远期效果稳定。结论针对伴牙槽骨缺损的成人患者,牙槽骨再生正畸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技术。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口腔锥形束CT(CBCT)在评价牙槽骨缺损方面的作用。方法拍摄10例牙周病患者全口数字化根尖片和CBCT,分别在医用显示器上观察分析256颗牙位近远中、颊舌向的牙槽骨缺损情况。结果数字化根尖片和CBCT均可以显示近远中牙槽骨情况,两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数字化根尖片上不能准确判断牙槽骨缺损是位于颊侧或舌侧,CBCT可以准确显示颊舌向牙槽骨缺损情况,CBCT明显优于数字化根尖片。结论 CBCT比根尖片更有利于牙槽骨缺损的诊断。 相似文献
3.
应用CBCT评价牙周病正畸治疗中牙槽骨状态的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应用锥形束CT(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评价正畸-牙周联合治疗中牙槽骨的状态。方法:选择牙周病正畸治疗患者20例,处于正畸治疗排齐整平阶段,平均6个月。应用CBCT自行设计定点方式,对治疗前、后前牙区牙槽骨密度和牙槽骨高度进行检测,采用SPSS16.0软件包对测量数据进行配对t检验,并行观察者内部和观察者之间的可信度评价。结果:牙周病患者正畸治疗中,牙槽骨密度的降低有显著性差异(P=0.02),牙槽骨高度变化无显著性差异(P=0.74)。不同检测时间和不同观察者间的牙槽骨密度和牙槽骨高度值,一致性检验结果示组内相关系数均在0.9以上,无显著差异。结论:CBCT可用于评价牙周病正畸治疗中牙槽骨的状态,自行设计的定点方法具有可行性和可重复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 :介绍并评价一种牙槽骨再生正畸治疗(periodontal accelerated osteogenic orthodontics, PAOO) 下前牙区唇侧骨开裂、骨开窗的新术式,即采用骨膜“包饺子”植骨法对牙根表面牙槽骨 缺损行骨增量术。方法 :自2014年3月—2014年8月,对8例 (男2例,女6例)下前牙唇侧骨开窗、骨开裂患者行骨膜“包饺子”植骨法。首先向根方分离半厚瓣,于半厚瓣最下方切开骨膜层,仔细将骨膜层剥离牙槽骨骨膜,以利于骨膜下植入骨移植材料,最后将骨膜缝合固定于骨面,形似“饺子”, 以防止植骨材料移位与外漏。所有患者术前、术后1周进行锥形束CT(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检查,评价下前牙唇侧牙槽骨高度的变化及冠1/3、中1/3、根1/3的中部牙槽骨宽度改变。采用SPSS 16.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配对t检验。结果 :术后无严重并发症出现。CBCT显示骨植入物形态维持良好。冠1/3中部唇侧牙槽骨宽度增加(0.65±0.89) mm,牙根中部牙槽骨宽度增加(3.30±1.09) mm,根1/3中部宽度增加至(3.96±1.35) mm,所有改变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下前牙垂直向牙槽骨增加(5.35±1.90) mm(P<0.01)。结论 :采用骨膜“包饺子”植骨法能防止移植材料移位,利于其塑形,促进骨再生在需要的部位发生,最终有效增加了缺损牙槽骨的高度及宽度。该方法并发症少,近期疗效好,但远期效果有待进一步评价。 相似文献
5.
目的:定量评估牙槽骨再生正畸治疗下前牙区牙槽骨发育不良的骨性Ⅲ类错(牙合)成人患者对下前牙区牙周状况及下前牙去代偿的影响。方法: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口腔颅颌面科2009年12月—2011年10月就诊的成人连续病例中,选取下前牙区牙槽骨菲薄且有正颌手术适应证的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患者。在充分告知的前提下,将其中9例接受牙槽骨再生正畸治疗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锥形束CT(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及头颅定位侧位片分别评价不同治疗阶段下前牙区牙周状况及下前牙去代偿的效果。采用SAS 8.02 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治疗前、术前正畸结束、治疗结束下前牙牙根长度及舌侧牙槽骨厚度无显著差异(P〉0.05)。术前正畸阶段,下前牙区唇侧牙槽骨厚度及下前牙倾斜角度显著增加(P〈0.01),术后正畸阶段,两者均未见改变(P〉0.05)。下前牙区唇、舌侧牙槽骨高度在术前正畸阶段均显著降低(P〈0.05),术后正畸阶段,唇、舌侧牙槽骨高度保持稳定(P〉0.05)。结论:牙槽骨再生正畸治疗下前牙区牙槽骨发育不良的骨性Ⅲ类成人患者,下前牙去代偿完全,下前牙区牙周健康。 相似文献
6.
牙槽骨缺损可不伴有任何临床症状。如果正畸治疗后出现较严重的牙槽骨缺损,会造成牙周组织的病理性变化,累及患者牙周健康,降低正畸疗效的稳定性,同时牙槽骨缺损也会影响牙齿移动的方式和生物力学机制。 相似文献
7.
引导骨再生(GBR)技术通常用以增加缺损牙槽嵴的宽度及高度,以达到治疗所需的要求.本文报道1例GBR技术与正畸联合应用病例,修复缺损牙槽骨并通过所修复牙槽骨中正畸牙移动关闭缺牙间隙,取得了满意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定量评估微手术辅助正畸治疗对下前牙区牙槽骨开裂的效果。方法:从佛山市口腔医院正畸科2014年8月~2015年8月就诊的成人病例中,选取下前牙区有牙槽骨开裂的错牙合畸形患者8例作为研究对象。在充分告知的前提下,选取患者下前牙区进行微手术正畸治疗,通过锥形束计算机体层摄影术(CBCT)评价不同治疗阶段中下前牙区牙周状况。采用SPSS 21.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手术前及术后半年下前牙舌侧牙槽骨厚度高度无显著差异。术后半年下前牙区唇侧牙槽骨厚度显著增加(P<0.05),下前牙区唇侧牙槽骨高度在术后半年显著增加(P<0.05)。结论:微手术正畸治疗下前牙区牙槽骨开裂疗效显著,下前牙区唇侧牙槽骨厚度高度在术后半年显著增加,牙周组织健康。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吸烟对慢性牙周炎患者牙槽骨缺损的影响。方法 从2012年10月至2014年3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牙周科确诊为慢性牙周炎的患者中选择吸烟与非吸烟患者各30例,分别作为吸烟组与非吸烟组。采用Florida探针检查其全口牙齿近中、远中、唇(颊)侧及舌(腭)侧4个位点的牙周探诊深度(PD)及附着丧失水平(AL)。采用锥形束CT(CBCT)对入选对象进行扫描,并应用其自带的NNT软件测量切牙区、尖牙区、前磨牙区及磨牙区牙齿近中、远中、唇(颊)侧及舌(腭)侧4个位点的牙槽骨缺损程度。结果 吸烟组与非吸烟组的PD和A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吸烟组的平均牙槽骨缺损程度较非吸烟组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吸烟组与非吸烟组相比,相同牙位的各个位点牙槽骨缺损都较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两组中各牙位牙槽骨缺损程度最轻的部位位于尖牙区,缺损程度最重的部位位于磨牙区(P < 0.05)。吸烟组中相同牙位的不同位点之间牙槽骨缺损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其中缺损程度最重的位于上颌磨牙区腭侧;除下颌磨牙区远中位点和下颌切牙区颊舌侧位点外,上颌各牙位牙槽骨缺损程度较下颌相应牙位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非吸烟组中不同牙位相同位点的牙槽骨缺损程度自磨牙区向尖牙区呈逐渐减小的趋势;但下颌切牙区各位点牙槽骨缺损程度明显高于上颌切牙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慢性牙周炎患者中,吸烟者较非吸烟者牙槽骨缺损重。吸烟对于慢性牙周炎患者牙槽骨缺损的影响存在牙位和位点特异性表现,最严重的部位位于上颌磨牙区腭侧。CBCT的应用有利于临床医生更好地了解牙槽骨缺损的形式,会对牙周病诊断及治疗提供更大的帮助。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牙槽骨缺损修复后不同时机进行牙齿移动的时机。方法 本研究于2013年9月至2014年3月在福建医科大学实验动物中心和福建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完成。选择40只大白兔,建立一侧下颌牙槽骨缺损模型,植入骨粉,置Bio-Gide膜,另一侧正常拔牙对照。分别于术后1周和1、2、3个月牵引两侧下颌第二磨牙近中。加力1个月后,取实验侧和对照侧下颌骨组织块,电子游标卡尺测量下颌第二磨牙与第三磨牙之间的距离;组织块制作石蜡切片,进行常规苏木精-伊红染色,选取第二磨牙牙根根中1/3处牙周膜,每个部位随机选择3个视野计数破骨细胞数目总和。1周组、1个月组、2个月组、3个月组的实验侧与对照侧的下颌第二磨牙移动距离、同一时间点压力区的破骨细胞数均行配对t检验分析。结果 1周组、1个月组实验侧下颌第二磨牙移动距离小于对照侧,压力区破骨细胞少于对照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2个月组、3个月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牙槽骨缺损修复2个月后适合进行正畸牙移动。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观察牙周菌斑中组成成分的变化,评价牙周序列治疗在成人牙周炎患者正畸过程中的作用。方法:选择47例伴有轻、中度牙周炎的成人正畸治疗患者,在正畸治疗前1个月开始牙周序列治疗并持续至正畸治疗结束,记录正畸治疗前(基线对照)和治疗后1、3、6、12月以及正畸治疗结束时的各项牙周临床指标--菌斑指数(PLI)、牙龈指数(GI)、牙龈出血指数(SBI)、牙周袋深度(PD)、临床牙周附着丧失(CAL);同时,每次刮取患者16、21、24、36、41、44共6颗指数牙牙周袋中牙菌斑,提取细菌DNA,利用qRT-PCR技术比较患者牙菌斑中主要细菌(牙龈卟啉单胞菌Pg、具核梭杆菌Fn、福赛坦氏菌Tf、伴放线放线杆菌Aa)检出率有无差异。结果:配合牙周序列治疗,成人牙周炎患者正畸治疗过程中与治疗结束时各项牙周检查指标(PLI、GI、SBI、PD、CAL)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P<0.05),牙菌斑中Pg、Fn、Tf、Aa检出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与正畸治疗前比较,正畸治疗结束时患者牙菌斑中Pg检出率约降低8.5%,Fn检出率约降低21.3%,Tf检出率约降低23.4%,Aa检出率约降低36.2%。结论:成人牙周炎患者在正畸治疗前及治疗过程中同时进行牙周序列治疗可促进牙周疾病的愈合,改善患者口腔中细菌微生物的生态系统。 相似文献
12.
成年牙周病患者矫治前后牙槽骨高度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通过测量矫治前后牙槽骨高度的变化,探讨成人牙周病患者正畸治疗的特点,为成人牙周病的正畸治疗提供一定的临床参考.方法 选择成人牙周病患者15例,矫治前后拍摄全颌曲面断层片.分别测量上下颌中切牙至第一磨牙远中各个牙槽骨的高度.采用SPSS11.5统计软件对矫治前后各牙间牙槽骨高度进行配对t检验.结果 除上下前牙间牙槽骨高度增高之外,矫治后较矫治前各牙间牙槽骨的高度均有降低,但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成人牙周病患者正畸治疗要加强口腔卫生的监督,定期进行牙周检查及治疗,正畸矫治中使用适宜的力量可以减少牙槽骨高度的丧失,并使有垂直骨吸收的牙槽骨高度有所恢复,达到较为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成人牙周炎患者进行正畸治疗前后的牙周变化。方法39例牙周炎患者进行正畸治疗,治疗前后检查各项临床指数,在SPSS10.0统计软件包下进行统计学处理,评价治疗后的效果。结果牙周炎患者经牙周基础治疗和正畸治疗后各项牙周检查指标较治疗前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31例患者疗效良好,6例患者正畸治疗后好转。结论正畸治疗有利于成人牙周炎患者牙周组织的愈合和患齿的固定,有利于牙周炎的长期维护疗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正畸治疗对牙周病患者牙槽骨密度及表皮生长因子表达的影响.方法 选取佛山市顺德区第一人民医院2015年1月~2016年1月收治的50例牙周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治疗前对患者进行口腔宣教,在患者同意下行正畸治疗.比较患者治疗前、治疗1月后牙槽骨密度及血液、唾液、龈沟液内表皮生长因子、牙周炎症指标(牙龈指数、龈乳头探诊出血指数、牙周探诊深度)的变化,观察唾液及龈沟液流量.结果 治疗前患者下颌牙槽骨密度高于上颌(P<0.05);治疗后患者上颌、下颌骨密度均低于治疗前,且上颌骨密度低于下颌骨密度(P<0.05);治疗1个月后患者血液、唾液内表皮生长因子浓度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龈沟液内表皮生长因子浓度高于治疗前(P<0.05);治疗前、治疗1个月后患者龈沟液内表皮生长因子浓度高于血液、唾液(P<0.05);治疗1个月后患者的牙龈指数、龈乳头探诊出血指数、牙周探诊深度水平均低于治疗前(P<0.05);治疗1个月后患者唾液、龈沟液的流量均高于治疗前(P<0.05).结论 正畸治疗对患牙龈沟液内表皮生长因子表达具有一定影响,说明表皮生长因子增加源于牙周组织细胞,与牙周组织改建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5.
牙周炎患者的正畸治疗及其远期疗效观察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对牙周炎患者进行正畸治疗,观察治疗后2-5年的远期疗效。方法 57名牙周炎正畸治疗后观察的患者中按时复查32名,偶尔复查20名,未复查5名。观察牙周支持组织健康状况和正畸治疗后咬合关系稳定程度和复发程度。结果按时复查32名患者中未复发25人,轻度复发7人,无明显复发;偶尔复查20名中未复发8人,轻度复发10人,明显复发2人。结论牙周炎患者正畸治疗后经固定保持和定期牙周维护可以达到稳定的远期疗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减数正畸治疗对成人患者中切牙牙根吸收及牙槽骨形态的影响。方法: 选取11例行减数正畸治疗的成年患者,于治疗前、后进行全牙列锥形束CT(CBCT)检查,观察治疗前、后上、下中切牙牙根吸收、牙槽骨厚度变化与牙槽骨高度缺损,采用SPSS 23.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部分牙位出现牙长度减小及牙根长度减小,上颌切牙牙根长度变化量大于下颌切牙。中切牙舌腭侧颈部牙槽骨宽度表现为一定程度降低,其中上中切牙腭侧根颈部及下颌中切牙舌侧根中部牙槽骨宽度变化较为明显。下颌中切牙唇侧中部牙槽骨宽度增加,但舌腭侧牙槽骨在正畸治疗后骨开窗、骨开裂位点增多,且较上颌更明显。结论: 减数正畸治疗伴随中切牙牙根一定程度上的吸收和舌腭侧牙槽骨吸收,唇侧牙槽骨骨量增加。下颌舌侧牙槽骨吸收导致骨开窗、骨开裂位点增多。 相似文献
17.
18.
������������������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影响成人患者接受正畸治疗的相关因素。方法随机选择2009年11—12月大连大学附属口腔医院正畸科接受治疗的成人患者400例,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内容包括患者的一般情况、治疗前及治疗过程中的感受、治疗对日常生活的影响及患者对医生和医院的要求与期望。将问卷数据分类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与男性患者比较,女性患者认为颜面外观对结婚、职业、人际关系的影响更显著(P<0.05);女性在正畸治疗中对矫治器的颜色和外观以及医生的专业水平方面的要求更高(P<0.05)。对正畸治疗标准的评价中,女性更关注外观的改善和牙周的健康(P<0.05)。对日常生活的影响方面,女性患者认为对口腔卫生的影响较大(P<0.05),而男性则认为对社会交往的影响更为明显(P<0.05)。与≥25岁患者比较,<25岁患者认为戴用矫治器对日常生活中微笑的影响更显著(P<0.05)。结论不同性别和年龄的成人患者接受正畸治疗对相关因素的要求各有不同。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