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通过比较正常颞下颌关节结构和盘前移位伴髁突吸收患者的磁共振影像中髁突与脑实质信号密度比值(MSI1/MSI2)的差异,探索髁突吸收的磁共振定量测量方法.方法:收集2018年7月—2019年7月间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行颞下颌关节磁共振检查的22~25岁女性患者资料,分为正常关节和髁突吸收2组,每组1... 相似文献
2.
3.
4.
目的比较关节盘前移位(ADD)患者和正常人开闭口运动中颞下颌关节(TMJ关节音的振动参数,探讨关节音频谱图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运用关节音分析仪记录43例ADD患者和15例正常人的TMJ表面振动参数,收集关节振动信号并进行提取处理和统计学分析。结果(1)病例组两侧TMJ的振动总能量、小于300Hz的振动能量、大于300Hz的振动能量、峰振幅均明显大于对照组(P〈0.01);(2)不可复性盘前移位者关节振动能量及峰振幅明显低于可复性盘前移位者(P〈0.05);(3)关节音频谱图对ADD的诊断灵敏度、特异性较高(分别为87.5%和86.7%)。结论ADD患者关节音振动的各个参数明显高于正常人,不同病变阶段的关节音亦不同,通过分析TMJ音频谱图,可能有助于鉴定异常关节音所属的病变阶段,有望成为ADD的无创辅助诊断和早期筛查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双板区切除术治疗颞下颌关节盘不可复性前移位的近期疗效。方法:收集2008~2013年在我院接受双板区部分切除缝合术治疗单侧颞下颌关节盘不可复性前移位患者16例,其中男3例,女13例,平均年龄37.6岁。术前均接受磁共振检查,明确诊断和分期。术后进行至少3个月的临床随访和磁共振检查。结果:磁共振复查显示术后关节盘突关系良好并保持稳定,2例关节盘出现再脱位。所有患者未见严重手术并发症。结论:颞下颌关节盘双板区切除术可获得良好的关节盘复位效果。 相似文献
6.
韩正学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1997,7(2):120-123
颞下颌关节关节盘前移位的研究StudyofAnterordiscdisplacementoftemporomandibularjoint韩正学综述哈纟其杨驰审校颞下颌关节(TMJ)关节盘前移位(anterordiscdisplacement,ADD)... 相似文献
7.
在颞下颌关节内紊乱(TMJID)的患者中髁突位置和关节盘移位之间的关系一直是研究者所关注的问题,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探索,但对TMJID患者髁突在关节窝中的位置及其临床意义存在争议。本文就TMJID概况、髁突位置与关节盘移位的关系及其在TMJID诊断中的意义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8.
9.
颞下颌关节盘前移位和穿孔的关节内窥镜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颞下颌关节内窥镜下颌下颌关节盘移位和关节盘穿孔的病理改变特征。方法:76例84例临床诊断为颞下颌关节盘胶移位以及关节盘穿孔的病例进行颞下颌关节内窥镜检查。结果:可复性关节盘前移位的病例出现滑膜炎,关节腔内有絮状物,关节结节表面有纤维形成。不可复笥关节结节表面纤维形成,关节软骨软化,软骨剥脱,同时伴有纤维粘连。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无症状志愿者颞下颌关节盘的位置,了解无症状人群中是否存在关节盘位置的异常,及其性别、左右侧分布特点.方法 无颞下颌关节病症状及病史的志愿者30名,共60例关节,其中男、女各15名,对其双侧颞下颌关节行开闭口轴位、斜矢状位和斜冠状位扫描,根据扫描结果对关节盘位置进行分类.结果 30名无症状志愿者中,正位关节盘45例,发生率为75%,其中女性20例,男性25例,右侧23例,左侧22例;前移位关节盘7例,发生率为11.67%,其中女性5例,男性2例,右侧5例,左侧2例;外侧移位关节盘6例,发生率为10%,其中女性3例,男性3例,右侧2例,左侧4例;内侧移位关节盘2例,发生率为3.33%,其中女性0例,男性2例,右侧0例,左侧2例;后移位关节盘0例,发生率为0.不同性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左右侧关节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无症状志愿者关节盘多为正位,但无症状人群的关节盘移位确实存在,且以前外侧旋转移位最为常见,关节盘移位类型与性别无关,左右侧分布无差异. 相似文献
11.
颞下颌关节骨关节病(temporomandibular joint osteoarthrosis,TMJOA)是一种常见的颞下颌关节疾病,主要表现为开口受限、关节区疼痛、摩擦音等一系列症状。虽然骨关节病不是致命性疾病,但是骨关节病的发生会严重危害患者的生活质量。而在颞下颌关节结构紊乱病中,颞下颌关节盘前移位(anterior disc displacement,ADD)发生率最高,是最常见的关节紊乱病。本文就TMJ ADD与OA之间的相关性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2.
颞下颌关节盘前移位后关节组织中S-100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颞下颌关节盘前移位后关节组织中S-100表达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26只日本大耳白兔,在建立颞下颌关节盘前移位动物模型后,分别于术后1周、2周、4周、6周、8周、10周和12周处死,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关节组织内S-100的分布。结果:正常时S-100的表达主要位于关节盘前带和后带的软骨细胞中,双板区内无软骨细胞亦无S-100的表达。1周时下板内有少量成纤维细胞和纤维软骨细胞弱表达S-100,2周时出现少量弱表达S-100的游离软骨细胞。以后软骨细胞数目逐渐增多、S-100表达逐渐增强。10周时,可见多数强表达S-100的软骨细胞,12周时,滑膜层亦可见软骨细胞的出现及S-100的表达。结论:关节盘前移位后双板区出现软骨细胞及S-100的表达,S-100的表达可能与双板区组织的适应性改建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评价应用改良切口关节盘锚固术治疗颞下颌关节盘不可复性前移位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4年9月—2016年9月我院颞下颌关节专科就诊的24例(30侧)颞下颌关节紊乱病患者,采用改良切口颞下颌关节盘锚固术进行治疗, 分析术前、术后6个月不同时期患者的疼痛值、开口度的变化及MRI影像学表现,采用SPSS17.0软件包中的t检验评价手术效果。结果: 治疗前平均开口度为(23.63±3.31)mm(17~29 mm),治疗后平均开口度为(38.00±2.30)mm(32~42 mm),治疗后开口度≥35 mm 的患者占 87.5%(21/24);疼痛直观模拟标尺(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值术前为29.76±23.35(0~80),术后6个月为3.71±7.91(0~50),术后6个月的开口度及VAS值均与治疗前有显著差异(P<0.05)。MRI影像学评价有效率达96.67%(29/30侧),所有病例均无并发症发生。结论: 颞下颌关节盘锚固术能有效治疗颞下颌关节盘不可复性前移位,在复位关节盘的前提下,显著改善开口度和缓解疼痛。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高分辨率超声(HR-US)诊断颞下颌关节紊乱病(TMD)关节盘前移位(ADD)的可行性。方法对40例TMD患者的40侧关节作HR-US(静态图像和动态图像)与关节造影检查。结果HR-US在显示可复性盘前移位与关节造影显示中等一致性,在显示不可复性盘前移位与关节造影显示高度一致性。结论HR-US在诊断ADD方面显示较强的可行性,可以作为ADD诊断方法在临床上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测量颞下颌关节盘前移位患者与健康成人许勒位片上的关节间隙,分析髁突在关节窝中的位置,探讨髁突后移位在关节盘前移位临床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择120例(120侧)关节盘前移位患者和30例健康成人,拍摄许勒位片,使用AutoCAD计算机软件,采用2种线距测量方法(张震康法和Kamelchuk法)在许勒位片上测量关节间隙,并计算ln(P/A)值,比较关节盘前移位患者与健康成人(对照组)关节间隙的差异。结果2种测量方法的测量结果均显示:关节盘前移位组的关节上间隙和后间隙均小于对照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关节前间隙与对照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关节盘前移位组ln(P/A)值均小于对照组相应ln(P/A)值,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许勒位片上显示的颞下颌关节髁突后移位在一定程度上提示有关节盘前移位的存在;但正常髁突位置也存在变异,单纯的许勒位片尚不能作为关节盘前移位的确切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关节盘前移位后髁突软骨中护骨素(osteoprotegerin,OPG)及其配体(osteoprotegerinligand,OPGL)表达的变化及意义。方法:20只日本大耳白兔,16只用弹力丝牵引关节盘前伸部,建立颞下颌关节盘前移位的动物模型,分别于术后1、2、4、8周处死。2只行模拟手术作为手术对照组,术后2周处死;另2只不行手术,作为空白对照。取颞下颌关节标本,HE染色,观察其镜下结构,SP免疫组化法检测髁突软骨中OPG和OPGL的表达与分布,并对各标本OPG和OPGL的表达进行灰度测定。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法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各实验组动物术后体重无明显减轻,伤口愈合良好,大体及显微镜下观察,关节盘明显前移位。OPG和OPGL在各组髁突软骨的增殖层及肥大层浅层均有表达,其中关节盘移位组OPG、OPGL染色较强,染色灰度值与对照组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但OPG/OPGL比率基本稳定。结论:关节盘移位后OPG和OPGL的表达均有升高,可能参与关节盘移位后髁突软骨病变的发展及转归。 相似文献
17.
目的:借助磁共振技术,对未经治疗的颞下颌关节盘前移位患者的盘-髁距离、关节盘长度及髁突高度的变化进行定量测量分析,从而为制订治疗计划提供参考。方法:收集62例(83侧关节)在随访期间未经有创或不可逆治疗的颞下颌关节盘移位患者,在初诊及随访结束时拍摄MRI,分别对盘-髁距离、关节盘长度及髁突高度进行测量,采用SPSS13.0软件包对源数据进行t检验。结果:患者初次就诊时,平均年龄为30.4岁,平均随访时间10.9个月。初诊时,39侧关节为可复性关节盘前移位,其中27侧随访期结束时变为不可复性关节盘前移位。随访结束时,盘-髁平均距离从初诊时的5.28mm增加至6.73mm,而关节盘的平均长度从8.31mm缩短至6.91mm,髁突高度从5.21mm降为4.65mm,以上变化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在颞下颌关节盘前移位的自然转归过程中,关节盘前移距离逐渐增大,关节盘长度逐渐缩短,髁突高度逐渐下降,但需更长期的随访及分层研究。 相似文献
18.
下颌后缩畸形是颌骨畸形中较常见的一种类型,影响患者的美观与功能。近年来,众多研究发现,下颌后缩畸形患者中,颞下颌关节盘前移位的发生率较高,因此认为,颞下颌关节盘前移位可能是下颌后缩畸形的重要病因之一。本文就双侧颞下颌关节盘前移位与下颌后缩畸形的相关性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可复性关节盘移位中翼外肌作用下颞下颌关节的应力分布情况。方法 利用已建立的可复性关节盘前移位颞下颌关节数字化仿真模型,在单纯翼外肌加载下进行生物力学分析。结果 关节盘应力集中于关节盘中间带偏外侧区域;髁突及关节窝应力主要集中于与关节盘相接触的功能面。在颞下颌关节盘的位移分布中,从关节盘前带至关节盘中间带,位移趋势逐渐增大,关节盘中间带与关节盘后带之间出现位移撕裂带,从关节盘中间带至关节盘双板区位移逐渐递减;而颞下颌关节整体位移最大值出现在关节囊前份的翼外肌上头附着区。结论 在可复性关节盘前移位中翼外肌可导致关节盘中间带偏外侧区域的应力集中,可能导致此区域关节盘变薄、穿孔甚至撕裂。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