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探讨贵州地区临床不同来源白念珠菌的25S rDNA基因分型与抗真菌药物敏感性的关系.方法:采用美国临床和实验室标准协会(CLSI)制定的M27-A3方案中的酵母菌微量稀释法,检测贵州地区149株临床白念珠菌对常见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结果:149株白念珠菌均对两性霉素B敏感,对5-氟胞嘧啶、氟康唑的敏感率分别为96.64%和93.96%,而对伊曲康唑的敏感率较低为46.31%;外阴阴道念珠菌病(VVC)来源菌株对伊曲康唑敏感性低于深部组织感染菌株;各25S rDNA基因型别的白念珠菌对4种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贵州地区白念菌株对伊曲康唑的敏感性较低,这些不敏感菌株多数来源于外阴阴道念珠菌病,贵州地区白念珠菌25S rDNA基因型别在4种抗真菌药中的耐药率无差别.  相似文献   

2.
摘要:目的探讨呼吸道白念珠菌分离株生物膜形成能力存在差异的可能分子机制。方法呼吸道白念珠菌临床分离株及标准株
ATCC90028体外粘附生长24 h形成生物膜,用XTT减低法测定其增殖情况,并分别提取生物膜态白念珠菌总RNA,用荧光定
量RT-PCR的方法测定转录因子CPH1、EFG1和粘附分子ALS3、HWP1基因的表达,采用△Ct的方法计算其相对表达量。结果
根据粘附生长的白念珠菌增殖情况,有8株临床株形成生物膜能力“高”,另7株临床株及标准株ATCC90028形成生物膜能力
“低”。生物膜表型差异的菌株间转录因子CPH1、EFG1的表达无显著差异(P>0.05),而粘附分子ALS3、HWP1基因的表达有显
著差异(P<0.05)。结论呼吸道白念珠菌分离株生物膜形成存在表型差异,其差异的机制可能与转录因子CPH1和EFG1以外的
基因调控相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复发性外阴阴道念珠菌病的复发机制。方法采用真菌学检查、药敏试验和细胞因子检测比较外阴阴道念珠菌病(VVG)、复发性外阴阴道念珠菌病(R,VVC)病原学特点、药物敏感度和Th1/Th2细胞因子水平。结果EVVC的主病原菌为白念珠菌(8421%),其次为光滑念珠菌、近光滑念珠菌、克柔念珠菌、热带念珠菌;RVVC念珠菌株对4种抗真菌药物敏感性依次为制霉菌素〉两性霉素〉酮康唑〉伊曲康唑,RVVO患者Th2型分泌的细胞因子(IL-4、IL一10)水平增高。结论白色念珠菌是导致临床阴道念珠菌感染的优势菌群;唑类药物存在一定耐药性,应注意VVO首次治疗中抗真菌药物的规范化使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检测复发性外阴阴道念珠菌病患者念珠菌菌种分布及耐药状况,为临床治疗方案制订提供依据。方法120例患者依据病史分为复发性外阴阴道念珠菌病患者(RVVC)60例(病例组),偶发外阴阴道念珠菌病者(VVC)60例(对照组)。病例组及对照组分别进行真菌培养、菌种鉴定及药物敏感试验。结果在120株念珠茵中白念珠茵占80.83%,非白念珠茵占19.17%。RVVC组中自念珠茵占73.33%;VVC组中为白念珠茵占88.33%,RVVC组白念珠菌所占比例明显低于VV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氏0,05)。60株RVVC念珠菌对两性霉素B、氟康唑和伊曲康唑的敏感率分别为100.00%、93.33%、95.00%。结论白念珠茵仍是VVC、RVVC的主要致病菌,RVVC分离菌株对咪唑类抗真菌药物仍有较高的敏感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桑黄正丁醇提取物(butyl alcohol extract of Phellinus igniarius decoction,BAEP)体外对白念珠菌(Candida albicans)标准株SC5314生物膜形成的影响。 方法 采用二倍稀释法测定BAEP对白念珠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n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和抑制50%生物膜形成的最低浓度(sessile min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SMIC50);采用XTT还原法测定BAEP对白念珠菌生物膜代谢的影响;固体培养基上观察BAEP对白念珠菌菌落形态的影响;倒置显微镜与荧光显微镜下分别观察BAEP对白念珠菌生物膜形态与活性的影响;扫描电镜下观察BAEP对白念珠菌生物膜形态结构的影响;实时荧光定量PCR(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qRT-PCR)检测生物膜相关基因ALS1和HWP1的转录水平变化。结果 BAEP对白念珠菌生物膜的SMIC50为1 024 μg/mL;菌落形态实验观察结果显示,1 024 μg/mL BAEP可影响白念珠菌菌落;倒置显微镜、荧光显微镜下显示1 024 μg/mL BAEP可抑制白念珠菌生物膜的形态和活性;扫描电镜下显示1 024 μg/mL BAEP对白念珠菌生物膜有明显的抑制作用;qRT-PCR检测结果显示BAEP可明显下调HWP1的表达水平和上调ALS1基因的表达水平。结论 BAEP对白念珠菌SC5314生物膜的形成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耐药白念珠菌主动外排泵蛋白的功能及其基因表达情况.方法:微量稀释法测定4种抗真菌药物对20株白念珠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n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检测罗丹明分别在对氟康唑敏感和耐药的白念珠菌中的外排情况,筛选出罗丹明6G外排明显增加的耐药菌株;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检测主动外排泵基因CDRI和CDR2的表达水平.结果:在加入葡萄糖提供能量后,有些对氟康唑耐药的菌株外排罗丹明6G增加,而在这些菌株中,主动外排泵基因CDR1和CDR2的表达水平均显著高于敏感株.结论:白念珠菌对氟康唑的耐药性与主动外排泵基因过度表达相关;测定白念珠菌中罗丹明6G的外排情况,是筛选主动外排泵基因过度表达的耐药菌株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7.
邬远野 《中国现代医生》2011,49(29):45-46,79
目的探讨外阴阴道念珠菌病(VVC)的临床特征和抗真菌药物敏感性。方法对900例VVC患者采用Soble分类对临床特征进行评分,培养、分离菌株,并对不同菌株进行酮康唑、伊曲康唑、氟康唑、两性霉素B体外药敏试验。结果单纯型VVC的临床特征平均分显著低于非白念珠菌VVC和RVVC(P〈0.05);689例(76.56%)为白念珠菌,211例(23.44%)为非白念珠菌,两性霉素B的敏感性均为100%,白念珠菌对四种药物的敏感性间有显著性差异(χ2=9.57,P〈0.01),非白念珠菌对四种药物的敏感性间有显著性差异(χ2=9.21,P〈0.01)。结论白念珠菌是VVC的主要致病菌,念珠菌对唑类药物敏感性有所差异,非白念珠菌的药物敏感性较白念珠菌低,白念珠菌的耐药性不常见。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新生白念珠菌生物膜对卡泊芬净的敏感性。方法建立白念珠菌生物膜模型,采用标准化念珠菌生物膜抗真菌药物敏感实验法测定白念珠菌生物膜对卡泊芬净和两性霉素B的敏感性。结果30株白念珠菌生物膜中,6株对两性霉素B敏感(SMIC80≤1μg/ml),24株对两性霉素B耐药(SMIC80〉1μg/ml);28株对卡泊芬净敏感(SMIC80〈16μg/ml),2株对卡泊芬净耐药(SMIC80≥16μg/ml)。经统计学分析,就白念珠菌生物膜的对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而言,卡泊芬净和两性霉素B之间有统计学意义(χ^2=32.86,P〈0.05)。结论白念珠菌生物膜对两性霉素B耐药明显,而对卡泊芬净敏感。  相似文献   

9.
黄健  唐梅 《河北医学》2010,16(12):1430-1432
目的:探讨复发性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RVVC)致病菌株变化及药敏的情况。方法:取2009年8月至2010年7月我院妇科门诊RVVC患者105例,同时取402例首次患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VVC)的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分析两组致病菌株的改变及药敏情况。结果:两组比较RV—VC致病菌株中非白假丝酵母菌比例为15.2%,VVC致病菌株中非白假丝酵母菌比例为8.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致病菌株的体外药敏试验,非白假丝酵母菌的耐药性较白色假丝酵母菌增加,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RVVc致病菌株中非白假丝酵母菌明显增加,可能是反复发作的原因之一,但对抗真菌药物无明显抵抗。  相似文献   

10.
复发性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recurrent vulvovaginal candidiasis,RVVC)指1年中发生4次或以上的外阴阴道念珠菌病,引起RVVC的病原菌主要是假丝酵母菌属中的白假丝酵母菌。唑类抗真菌药物在临床上应用广泛,其耐药现象占酵母样真菌耐药首位。14α去甲基酶(14-α-Demethylase,14-DM)为白假丝酵母菌与唑类抗真菌药物作用的关键靶酶,羊毛固醇14α去甲基化酶(Lanosterol 14-α-Demethylase Gene,ERG11)基因是编码14-DM的基因,该基因突变和基因过度表达在介导白假丝酵母菌对唑类药物耐药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就ERG11基因突变和基因过度表达在RVVC患者白假丝酵母菌对唑类药物耐药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1.
雷云 《广西医学》2014,(3):288-290
目的:探讨复发性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 RVVC)病原体的药敏情况及其基因CDR1、CDR2、ERG11、CaMDR1和FLU1的分布状况。方法采取60例RVVC患者的白带标本,于科玛嘉念珠菌显色平板上培养,Vitek-2全自动细菌鉴定仪进行菌株鉴定,纸片法进行药敏试验;以 PCR 扩增法检测 CDR1、CDR2、ERG11、CaMDR1和FLU1基因分布。结果60份白带标本分离出60株假丝酵母菌,其中白色假丝酵母菌、光滑假丝酵母菌、热带假丝酵母菌、克柔假丝酵母菌、乳酒假丝酵母菌分别占73.3%、15.0%、6.7%、3.3%、1.7%;假丝酵母菌株对咪康唑的耐药率最高为21.7%,其次是5-氟尿嘧啶为13.3%,对氟康唑、伊曲康唑、两性霉素B的耐药率分别为8.3%、6.7%、5.0%。 PCR耐药基因组检测CDR1、CDR2、ERG11、CaMDR1和FLU1阳性率分别为63.3%、61.7%、58.3%、63.3%、1.7%。44株白色假丝酵母菌株对咪康唑耐药株11株、敏感株29株、中介4株,其中耐药株CDR1、CDR2、ERG11、CaMDR1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1.8%、72.7%、72.7%、72.7%,高于敏感株的34.5%、31.0%、27.6%、37.9%(P均<0.05),FLU1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假丝酵母菌对临床常用的抗真菌药物存在一定的耐药性,耐药基因CDR1、CDR2、ERG11、CaMDR1在多种假丝酵母菌株中均有表达。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讨无乳链球菌生物膜形成能力及其与四环素耐药情况、四环素耐药基因、毒力基因之间的关系。方法 收集深圳市南山区人民医院2014—2017年无乳链球菌临床分离株共136株。用结晶紫染色法检测无乳链球菌的生物膜形成情况。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的方法检测四环素耐药基因(tetM、tetK、tetO)及毒力基因(bca、bac、fbsA、fbsB、cpsA、scpB、rib、cpsⅢ、bfb、hylB、lmb、cylE)。结果 136株无乳链球菌临床分离株生物膜形成率为39.7%(54/136),四环素敏感、中介和耐药的无乳链球菌生物膜形成率分别为37.0%(27/73)、0.0%(0/0)和42.9%(27/63);生物膜形成与无乳链球菌四环素耐药性无显著相关性(P>0.05);四环素耐药基因(tetM、tetK、tetO)与生物膜形成无显著相关性;全部菌株均未检测到bac基因,全部菌株检测到fbsB、bfb、hylB、lmb、cylE基因,毒力基因bca、fbsA、cpsA、scpB、rib、cpsⅢ与生物膜形成能力显著相关。结论 无乳链球菌生物膜形成与四环素耐药无显著相关,与毒力基因bca、fbsA、cpsA、scpB、rib、cpsⅢ等可能相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白色念珠菌生物膜生长动力学特征,分析伊曲康唑对其生物膜形成不同时期的抑制作用。方法用微孔板法建立白色念珠菌生物膜模型,采用CCK-8法检测生物膜不同时期的细胞活性;分别测定伊曲康唑对白色念珠菌临床株游离态和生物膜态的半数抑制浓度(MIC50、SMIC50),比较生物膜形成不同时期对伊曲康唑的敏感性。结果白色念珠菌生物膜态在4~8h内,细胞代谢活性逐渐升高,18h时代谢水平趋于稳定;不同浓度的伊曲康唑对白色念珠菌有抑制作用,随着伊曲康唑浓度的增加,A值逐渐减小;白色念珠菌生物膜态对不同浓度伊曲康唑产生明显的耐药性;伊曲康唑对生物膜形成有抑制作用,随着生物膜形成,耐药性逐渐增强。结论形成生物膜的白色念珠菌对伊曲康唑的抵抗力比游离菌强。伊曲康唑对早期生物膜抑制率较高,到了中晚期生物膜则产生明显的耐药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对5-氟胞嘧啶耐药与敏感的白色念珠菌DNA基因组与RNA表达,探讨复发性念珠菌阴道炎的耐药机理.方法:选择临床诊断为复发性念珠菌阴道炎的病例16例,取阴道分泌物培养,提取菌株DNA基因组,应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法分析菌株的DNA基因组的多态性,对分离菌株进一步做药敏试验,获得白色念珠菌耐药菌株与敏感菌株各8株;提取菌株RNA,利用随机扩增多态性RNA方法检测基因组的RNA表达.结果:临床耐药菌株与敏感菌株的DNA基因组指纹图无明显差异,但基因组的RNA表达存在差异,与敏感菌株比较,耐药菌株基因组的RNA出现条带数目的缺失或位置的改变.结论:复发性念珠菌阴道炎耐药的原因之一是表型耐药,而非基因型耐药,敏感菌株与耐药菌株共有一套基因组,在致病环境发生改变时,基因组RNA的表达转换,导致临床上表现出可逆耐药而非稳定耐药.  相似文献   

15.
女性STD患者复发性外阴阴道念珠菌病复发原因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玉清  吴丹  农光鲜 《陕西医学杂志》2006,35(10):1279-1281
目的探讨女性STD患者复发性外阴阴道念珠菌病(RVVC)的复发原因及与STD的相关性。方法对130例RVVC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并进行性病检查,对350例女性STD患者只进行性病检查。结果RVVC复发因素在多个性伴侣、性生活较频、患病后未禁止性生活、合并其他STD、长期使用抗生素等因素中所占比例较高;各种性病阴道念珠菌检出率以尖锐湿疣最高(72.31%),滴虫病、细菌性阴道病最低(26.53%、19.05%)。两组阴道念珠菌培养,主要分离出白念珠菌(75.38%,81.55%),非白念珠菌有上升趋势,分别为26.15%和16.67%,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性传播是RVVC复发的重要因素。RVVC与STD具有明显相关性,故在RVVC确诊之前必须常规作性病检查,以免漏诊。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云南省住院HIV/AIDS患者合并伤口感染的病原菌分布特点,为临床诊疗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云南省传染病医院2016—2020年住院HIV/AIDS患者分泌物或脓液标本检出阳性的294名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294份病例中分离出病原菌357株,其中革兰阴性杆菌(G-b)123株,占比34.5%,以大肠埃希菌(15.4%)、肺炎克雷伯菌(3.9%)、铜绿假单胞菌(3.6%)为主;革兰阳性杆菌(G+b)14株,占比3.9%;革兰阳性球菌(G+c)108株,占比30.3%,其中凝固酶阳性的金黄色葡萄球菌44株(12.3%),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以表皮葡萄球菌(4.2%)、溶血葡萄球菌(2.8%)为主;真菌37株,占比10.4%,主要为白色假丝酵母(5.9%);分枝杆菌75株,占比21.0%。其中结核分枝杆菌41株(11.5%),非结核分枝杆菌34株(9.5%)。294例HIV/AIDS患者中有52例为混合感染,占比17.7%。不同标本来源中G+c、G-b、分枝杆菌和混合感染四类病原菌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CD4+T淋巴细胞计数之间分枝杆菌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段的患者CD4+T淋巴细胞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标本来源于术后切口与来源于其他部位的CD4+T淋巴细胞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IV/AIDS患者易合并各种病原菌的伤口感染,对该类患者应及时送检分泌物或脓液培养,特别是对CD4+T淋巴细胞数量低的患者应及时送检,从而对患者进行有针对性的治疗,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7.
目的拟研究长链高丝氨酸内酯降解基因pvdQ在铜绿假单胞菌对白假丝酵母菌形态抑制作用中的功能。方法通过乙酸锂转化法构建CAI-4HWP1-LacZ菌株,使用X-gal平板显色法检测3-oxo-C12-HSL对白假丝酵母菌形态转换的影响;观察与铜绿假单胞菌pvdQ高表达株、野生株PAO1共同培养时,白假丝酵母菌的形态变化,了解pvdQ基因在铜绿假单胞菌对白假丝酵母菌形态抑制作用中的功能。结果 400μg 3-oxo-C12-HSL即可完全抑制白假丝酵母菌的形态转换。铜绿假单胞菌pvdQ高表达株和野生株PAO1均可抑制白假丝酵母菌菌丝形成。pvdQ高表达株对白假丝酵母菌的形态抑制作用较野生株PAO1减弱。结论铜绿假单胞菌通过分泌信号分子3-oxo-C12-HSL,可抑制白假丝酵母菌形态转换。随着pvdQ表达增加,铜绿假单胞菌对白假丝酵母菌的形态抑制作用减弱,即pvdQ基因在铜绿假单胞菌对白假丝酵母菌形态抑制作用中起负性调节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pvdQ基因对3-oxo-C12-HSL的水解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18.
阴道上皮细胞先天性抗假丝酵母菌的作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以人阴道上皮细胞和人阴道灌洗液为模型,分析与阴道上皮细胞先天性抗假丝酵母菌机制有关的细胞因子在假丝酵母菌感染中的变化,研究阴道上皮对抗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vulvovaginal candidiasis, VVC)的作用.方法:用组织块法和含表皮生长因子的无血清培养基体外培养人阴道上皮原代细胞,实验组(VVC组)为细胞传代后与培养白假丝酵母菌的上清液共同培养,对照组为传代细胞加无血清培养基,在0、3、6、12、24、48 h收集各组的细胞上清液,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测定阴道上皮细胞分泌的人β防御素-1(human β defensin-1, HBD-1)、人β防御素-2(human β defensin-1, HBD-2)、表面活性蛋白A(surfactant protein-A, SP-A)等细胞因子的变化,并取VVC患者、复发性VVC(RVVC)患者及健康者的阴道灌洗液用ELISA方法分别测定SP-A变化,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在培养的人阴道上皮细胞模型组中,VVC组的HBD-1 (F=62.784,P=0.001)、HBD-2(F=5127.984, P=0.000)和SP-A (F=542.210, P=0.000)的表达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在人阴道灌洗液模型组中,VVC组的SP-A明显高于对照组(P=0.021),RVVC组的SP-A高于对照组及VVC组.结论:人阴道上皮细胞有先天性抗白假丝酵母菌作用,能分泌HBD-1、HBD-2、SP-A.白假丝酵母菌感染人阴道上皮细胞时,HBD-1、HBD-2、SP-A的分泌量均有增加.RVVC组的SP-A水平可能比VVC组更高.  相似文献   

19.
牛琰  廖卫  梁鑫  南黎  刘园 《中国热带医学》2021,21(8):748-752
目的 回顾性调查新乡市检出肺炎克雷伯菌患者临床资料及药敏报告,阐明高黏液型肺炎克雷伯菌引起感染患者的临床分析及其耐药性,为临床抗感染诊疗合理选择抗菌药物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收集新乡市2018年5月至2019年5月非重复性肺炎克雷伯菌1 638株。转血平板,通过黏液丝试验,分出高黏液型肺炎克雷伯菌,查阅患者的临床病历资料,分析感染患者的年龄、所在病区、标本来源、感染指标、血糖及药敏结果,数据采用SPSS 19.0 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 638株肺炎克雷伯菌,其中经典肺炎克雷伯菌1 354株,占82.7%;高黏液型肺炎克雷伯菌 284 株,占17.3% 。高黏液型肺炎克雷伯菌引起感染患者临床分布主要为重症医学科,占33.1%;主要标本来源为痰液,占59.5%;在年龄及血糖>7.0 mmol/L浓度上与经典型肺炎克雷伯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黏液型肺炎克雷伯菌对各种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均低于经典肺炎克雷伯菌,并且多种抗菌药物耐药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产生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细菌和耐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的肠杆菌科细菌(CRE),高黏液型肺炎克雷伯菌检出率均低于经典型肺炎克雷伯菌(P<0.05)。结论 高黏液型肺炎克雷伯菌引起感染患者所在病区、年龄、血糖、感染部位都有其特殊性,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均低于经典型肺炎克雷伯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