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探讨大学生睡眠质量对抑郁情绪的影响,为改善大学生抑郁情绪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检索维普数据库、万方数据库、中国知网以及外文数据库(Pubmed,EBSCO,Springer等),筛选出以中国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量表(PSQI)测量睡眠质量,以抑郁自评量表SDS测量大学生抑郁情绪,并分析了睡眠质量与大学生抑郁情绪关系的相关文献,使用stata 15.0对效应指标进行meta分析,评价大学生睡眠质量与抑郁情绪之间的关系。结果经过筛查共有文献6篇研究(包括8个独立样本,共9336名大学生)。显示合并效应量OR=2.128,95%CI:1.603~2.824,Z=5.23,P0.05。睡眠质量差的大学生产生抑郁情绪的危险性是睡眠质量较好大学生的2.128倍,睡眠质量差与抑郁发生之间为正关联。结论大学生睡眠质量差可能是抑郁情绪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大学生抑郁现状并探讨校园负性事件及家庭环境与大学生抑郁症状的关联性,为大学生心理干预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法抽取武汉、南京、徐州地区的大学生,使用10项流调中心抑郁自评量表(CESD-10)、自制校园负性事件和家庭环境问卷对1830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抑郁症状的影响因素。结果 大学生的抑郁症状检出率为33.17%。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在一般人口学特征中,朋友数量越少(与朋友数量>10组相比,6~10:OR=2.205,95%CI:1.022~4.757;3~5:OR=3.305,95%CI:1.662~6.574;1~2:OR=4.115,95%CI:2.056~8.237;0:OR=14.719,95%CI:6.110~35.462)、睡眠质量越差(与睡眠质量很好组相比,较好:OR=2.518,95%CI:1.839~3.449;较差:OR=11.072,95%CI:7.636~16.054;很差:OR=23.046,95%CI:9.347~56.822)以及吸烟(OR=1.559,95%CI:1.036~2.347)是抑郁发生的危险因素;在家庭环境方面,父母关系不融洽组相比于父母关系融洽组的抑郁发生风险更高(OR=1.976,95%CI:1.307~2.987);在校园负性事件方面,遭受冷暴力(OR=2.693,95%CI:1.864~3.889)、自伤(OR=2.203,95%CI:1.226~3.959)、挂科(OR=1.354,95%CI:1.004~1.824)组比无相应负性事件组的抑郁发生风险更高。结论 大学生抑郁症状检出率较高,且影响因素复杂,减少校园负性事件以及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是降低大学生抑郁症状的有利手段。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妊娠期妇女睡眠质量状况的影响因素,为做好孕期保健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自制的一般资料问卷和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对2014年10月-2016年1月在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银川市妇幼保健院、银川市第一人民医院、中卫市人民医院、固原市人民医院、石嘴山市人民医院的产前门诊中选择符合调查要求的妊娠期妇女进行一对一的问卷调查。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分析睡眠质量的影响因素。结果本次调查的1 004名妊娠期妇女中,睡眠质量的平均得分为(6.15±2.27)分,有睡眠障碍的为333名,睡眠障碍发生率33.2%。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孕晚期(OR=2.759,95%CI=1.905~3.996)、有流产史(OR=1.779,95%CI=1.269~2.494)、焦虑(OR=1.405,95%CI=1.012~1.952)、抑郁(OR=2.951,95%CI=2.166~4.022)是妊娠期妇女睡眠质量的危险因素(P0.05),而有职业(工人或农民)(OR=0.448,95%CI=0.266~0.754)、居住地在城镇(OR=0.333,95%CI=0.231~0.479)是妊娠期妇女睡眠质量的保护因素(P0.05)。结论妊娠期妇女睡眠质量不良问题较为常见。应该重点关注孕晚期、有流产史、有焦虑、抑郁心理等高危人群,及时采取措施减少不良因素的影响,改善其睡眠质量,促进胎儿发育,提高孕期保健水平。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妊娠期妇女睡眠质量现状和其影响因素,为改善孕妇睡眠质量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基于基本调查问卷、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焦虑自评量表,爱丁堡产后抑郁量表评估乌鲁木齐市妇幼保健院870名孕妇的睡眠、焦虑、抑郁状况。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睡眠质量的影响因素;限制性立方样条模型分析抑郁和焦虑得分与睡眠质量间的剂量反应关系。结果 870名孕妇PSQI总分为(4.68±3.11)分,睡眠障碍的检出率为17.13%,焦虑和抑郁症状占13.6%、26.8%;孕晚期(OR=2.057,95%CI:1.177~3.594)、本科学历(OR=1.868,95%CI:1.174~2.972)、有保胎史(OR=2.030,95%CI:1.318~3.126)、焦虑(OR=2.855,95%CI:1.744~4.675)和抑郁(OR=3.227,95%CI:2.131~4.886)是妊娠期睡眠质量的主要影响因素因素(P<0.05)。限制性立方样条模型结果显示:抑郁和焦虑得分与睡眠质量的关联强度呈“J”形非线性剂量反应关系(非线性检验P<0.001)。结论 本地区孕妇睡眠问题普遍存在,...  相似文献   

5.
兰杰  朱焱  焦传家  蒋红梅 《中国学校卫生》2017,38(10):1520-1523
了解贵阳市在校大学生抑郁情绪现况及其与常见生活事件的关系,为开展大学生健康教育提供合理的参考.方法 使用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和Zung氏抑郁自评量表及自编大学生一般情况调查表,对整群分层随机抽取的贵阳市5所高校1 123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贵阳市在校大学生抑郁情绪检出率(95% CI)为34.37%(31.60%~37.14%).在生活事件总体评分及各因子分上,抑郁情绪学生的得分均高于无抑郁情绪学生(P值均<0.01);抑郁得分与生活事件得分呈正相关(rs=0.325,P<0.01).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大学生抑郁情绪与专业满意度、父母婚姻状况、生活事件等因素有关(P值均<0.05).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大学生对自己专业满意是抑郁情绪的保护因素(OR=0.542);父母再婚是抑郁情绪危险因素(OR=2.313);生活事件中,负性人际关系事件(OR=1.361),负性健康适应事件(OR=1.653)与其他负性事件(OR=1.773)是抑郁情绪的危险因素(P值均<0.05).结论 贵阳市在校大学生抑郁情绪检出率较高.应针对抑郁情绪的影响因素,及时采取必要的健康教育措施.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高职大学生睡眠质量状况及其与情绪症状的关系。方法整群抽取3 130名阜阳市某高职在校大学生,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评定睡眠质量,采用焦虑自评量表和抑郁自评量表评定焦虑和抑郁症状。结果 18.1%的高职大学生存在睡眠质量问题,50.1%的大学生睡眠时间≤7 h/d。男女生睡眠质量问题的检出率分别为15.9%和19.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847,P=0.028)。有焦虑、抑郁症状的大学生睡眠质量问题的检出率分别为40.4%,32.0%,高于无焦虑、抑郁症状的学生(13.0%,9.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有焦虑、抑郁症状的大学生睡眠质量问题的OR估计值分别为2.691(95%CI:2.151~3.368)和2.955(95%CI:2.386~3.659)。结论高职大学生的睡眠质量不容乐观,不良情绪与睡眠质量存在关联。应积极采取综合性干预措施保障高职大学生身心健康。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某高校首批返校大学生的睡眠质量情况及影响因素,为采取相应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采用整群调查的方法对安徽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2 701名首批返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一般人口学特征、特质应对方式问卷(Trait Coping Style Questionnaire, TCSQ)和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 PSQI)。  结果  首批返校大学生睡眠障碍检出率为19.33%(522/2 701)。母亲文化程度为高中或中专及以下(OR=2.24,95%CI=1.47~3.41)、从来不吃早餐(OR=3.25,95%CI=1.86~5.68)、疫情期间家庭受损(OR=1.48,95%CI=1.17~1.87)以及消极应对(OR=1.15,95%CI=1.12~1.17)与睡眠障碍的发生呈正相关(P值均 < 0.05);与父母之间关系非常差相比,父母之间关系一般(OR=0.23,95%CI=0.06~0.89)、比较好(OR=0.23,95%CI=0.06~0.87)、非常好(OR=0.19,95%CI=0.05~0.74)均与睡眠障碍发生呈负相关(P值均 < 0.05);疫情期间每周锻炼1~2次(OR=0.76,95%CI=0.58~1.00)、积极应对(OR=0.93,95%CI=0.91~0.96)亦与睡眠障碍的发生呈负相关(P值均 < 0.05)。  结论  新冠肺炎疫情使返校大学生睡眠质量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且父母之间的关系、体育运动、母亲文化程度、早餐习惯、疫情期间家庭受损是睡眠质量的影响因素。应对返校大学生给予早期的有针对性的心理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我国农村女性老年人抑郁症状状况及其影响因素,为提高农村女性老年人心理健康水平和晚年生活质量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基于2018年中国老年健康影响因素跟踪调查数据(Chinese Longitudinal Healthy Longevity Survey, CLHLS),该项目采用随机抽样方法进行入户调查填写问卷。选取数据库中3198名65岁以上农村女性老年人为研究对象,描述农村女性老年人抑郁症状状况,采用χ2及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农村女性老年人抑郁症状的影响因素。结果 共采集3198名农村女性老年人的数据资料,抑郁症状发生率为26.2%;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发现,自评健康状况一般(OR=2.401,95%CI:1.816~3.179)和不好(OR=3.394,95%CI:2.394~4.816)、生活满意度一般(OR=1.512,95%CI:1.177~1.943)和满意度低(OR=3.973,95%CI:2.305~6.851)、睡眠质量一般(OR=2.402,95%CI:1.834~3.147)和不好(OR=5.149,95%CI...  相似文献   

9.
霍丽娜 《现代预防医学》2023,(13):2441-2446
目的 研究郑州地区冠心病心绞痛患者情绪障碍情况,并分析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2020年12月—2021年12月通过便利抽样的方法抽取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治疗的223例经确诊为冠心病心绞痛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与抑郁自评量表(SDS)分析冠心病心绞痛患者情绪障碍情况,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影响冠心病心绞痛患者情绪障碍的相关因素。结果 被调查的223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中,共28例常存在焦虑情绪(12.56%),35例存在抑郁情绪(15.70%)。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提示,女性(OR=1.545,95%CI:1.224~1.951)、吸烟史(OR=3.804,95%CI:1.938~7.465)、高血压史(OR=3.404,95%CI:1.451~7.985)及糖尿病史(OR=2.872,95%CI:1.601~5.150)均是影响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焦虑情况的独立危险因素。女性(OR=2.361,95%CI:1.516~3.676)、年龄≥60岁(OR=2.177,95%CI:1.318~3.596)及糖尿病史(OR=2.008,95%CI:1....  相似文献   

10.
探讨大学生手机成瘾评分变化的轨迹,并分析不同轨迹与焦虑和抑郁的关联,为寻找焦虑抑郁的危险因素以及缓解大学生手机成瘾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法,对山东大学2017级1 562名学生进行5次随访问卷调查.使用手机成瘾倾向量表(Mobile Phone Addiction Tendency Scale,MPATS)、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进行调查,通过潜在类线性混合模型识别手机成瘾评分变化轨迹,并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不同轨迹与抑郁和焦虑之间的关联.结果 学生末次调查时手机成瘾评分为(42.9±5.4)分,焦虑、抑郁的检出率分别为33.7%(526名),40.2%(628名);手机成瘾评分变化轨迹被分为稳定组、高水平-下降组、低水平-快速上升组、中水平-上升组和高水平-上升组共5类,各组人数分别为701名(44.9%),309名(19.8%),96名(6.2%),232名(14.9%),224名(14.3%).以手机成瘾评分变化轨迹稳定组作为参照,手机成瘾评分变化轨迹为高水平-上升组和低水平-快速上升组的学生发生焦虑(OR=3.19,95%CI=2.32~4.40;OR=8.38,95% CI=5.09~13.77)、抑郁(OR=3.29,95% CI=2.40~4.52;OR=4.49,95%CI=2.82~7.16)的风险增加.结论 高校心理教育部门应从干预大学生手机使用入手,尤其要关注手机成瘾倾向上升较为严重的个体,从而降低大学生群体焦虑、抑郁等心理健康问题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了解高职院校大学生抑郁症状流行现况及其与不同时相童年期虐待经历的关联,为预防大学生抑郁症状提供循证依据。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方法,于2020年10—12月,选取苏州市某高职院校6 366名在校生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其童年期虐待经历以及抑郁症状发生情况。结果 大学生抑郁症状中男生检出率为28.3%,女生为2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2.73,P<0.01)。控制相关混杂因素的作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持续童年期虐待经历与大学男生抑郁症状发生呈正相关[OR值(95%CI)=1.70(1.17~2.45)];小学及以前和中学虐待经历与大学女生抑郁症状发生均呈正相关[OR值(95%CI)分别为1.38(1.01~1.73),1.47(1.10~1.96)](P值均<0.01)。结论 童年期虐待经历是高职院校大学生抑郁症状的重要因素,且不同时相童年期虐待经历影响大学女生发生抑郁症状的作用更显著。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了解留守经历大学生强迫症状(obsessive-compulsive symptoms,OCS)及相关影响因素。  方法  选取安徽省3所高校的留守经历大学生,使用中文版强迫量表修订版(obsessive-compulsive inventory-revised,OCI-R)、罗森伯格自尊量表(self-esteem scale,SES)、Zung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以及自编大学生留守经历基本情况问卷进行测试,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强迫症状的影响因素。  结果  共调查留守经历大学生2 291名,强迫症状检出率26.5%。留守经历大学生强迫症状在与父母见面频率、看护人教养方式、与看护人之间的矛盾、吸烟和饮酒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有P < 0.05)。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看护人采取严厉型教养方式(OR=1.300,95%CI:1.025~1.649,P=0.030)、放纵型教养方式(OR=1.372,95%CI:1.017~1.852,P=0.038)、吸烟(OR=1.982,95%CI:1.305~3.011,P=0.001)、有抑郁症状(OR=2.423,95%CI:1.954~3.005,P < 0.001)、中自尊(OR=0.604,95%CI:0.481~0.759,P < 0.001)以及高自尊(OR=0.488,95%CI:0.362~0.659,P < 0.001)是留守经历大学生强迫症状的影响因素。  结论  留守经历大学生强迫症状检出率较高,对相关影响因素进行干预可有效降低留守经历大学生强迫症状。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了解新冠疫情期间返校大学生网络使用情况及影响因素,为及时调整疫情间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取整群的抽样方法,使用一般情况调查表、网络成瘾量表对某高校2 700名首批返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大学生网络成瘾检出率为32.4%,男生网络成瘾检出率(36.0%)高于女生(31.2%)(x2 =...  相似文献   

14.
叶盛  杨月  刘辉  刘黎 《中国学校卫生》2022,43(7):1015-1018
  目的  了解南京市中学生抑郁症状现况,探讨视屏时间、睡眠时间与抑郁症状的关系,为预防青少年抑郁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分层整群随机选取南京市城区5所中学、郊县3所中学共2 010名学生,通过问卷调查中学生视屏时间和睡眠时间,应用流调中心用抑郁量表(CES-D)评价抑郁症状。  结果  27.71%(557名)的中学生存在抑郁症状(CES-D≥16分)。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视屏时间>2 h/d(OR=1.90,95%CI=1.53~2.37)、睡眠时间 < 7 h/d(OR=2.54,95%CI=1.88~3.42)与抑郁症状发生风险增加有关。按视屏时间分层分析发现,睡眠时间 < 7 h/d与抑郁症状的关联在视屏时间>2 h/d组(OR=2.46,95%CI=1.64~3.71)高于视屏时间≤2 h/d组(OR=2.35,95%CI=1.51~3.65)。  结论  南京市中学生抑郁症状检出率较高,视屏时间长、睡眠时间少与抑郁症状风险增加相关。应重点关注视屏行为和睡眠不足联合暴露下青少年的心理健康。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初中生健康危险行为的潜在类别及其与抑郁症状的关联,为识别抑郁症状高风险群体和制定有针对性的综合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方法,抽取天津市16个区的8 175名初中生进行问卷调查,内容包括人口学特征、抑郁症状和健康危险行为。使用Mplus 8.3软件进行健康危险行为的潜在类别分析,使用SPSS 23.0软件进行描述和统计分析。  结果  天津市初中生抑郁症状检出率为17.8%,城区(19.4%)高于郊区(16.5%)(χ2=11.62),女生(20.2%)高于男生(15.5%)(χ2=30.58)(P值均<0.01)。经潜在类别分析,将天津市初中生健康危险行为分为健康组(84.0%)、不良饮食组(3.8%)和多种风险行为组(12.2%)3个潜在类别。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在调整地区、年级、性别、家庭类型后,与健康组相比,不良饮食组和多种风险行为组的初中生检出抑郁症状的风险更高[OR值(95%CI)分别为2.82(2.17~3.66),4.31(3.67~5.05),P值均<0.01)]。  结论  天津市初中生抑郁症状问题较为严峻,健康危险行为潜在类别与抑郁症状间存在关联。应根据各潜在类别的特征早期识别抑郁高风险初中生,制定有针对性的综合干预方案,使干预措施的成本-效益最大化。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了解小学生居家学习后心理健康状况的动态变化,探索居家学习生活方式对学龄期儿童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为儿童心理健康干预提供依据。  方法  研究对象来自“同济心理健康队列”,通过方便抽样的方法抽取武汉市2所小学全体二至五年级小学生。第一阶段(T1)于2020年6月居家学习期间通过网络进行问卷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2 588份;第二阶段(T2)于2020年12月学校重新开放后通过向学校发送纸质问卷,成功随访2 424名小学生。将儿童2次调查的抑郁、焦虑症状结果分别结合起来对儿童的心理结局进行分类。采用无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估计居家学习生活方式与小学生心理症状变化的关联。  结果  T1时小学生抑郁症状检出率为28.9%,焦虑症状检出率为21.0%;T2时抑郁症状检出率为35.6%,焦虑症状检出率为30.6%。小学生抑郁、焦虑症状的加重和持续与其居家学习生活方式存在一定的关联。上课集中精力(OR=0.63,95%CI=0.45~0.89)、与老师频繁互动(OR=0.74,95%CI=0.57~0.95)、居家期间参加体育锻炼(OR=0.60,95%CI=0.41~0.87)与小学生抑郁症状加重或持续呈负相关。玩电子游戏时长(OR=1.15,95%CI=1.06~1.24)、担心感染新冠病毒(OR=1.83,95%CI=1.39~2.42)与小学生焦虑呈正相关。男生(OR值分别为0.70,0.63)比女生更不容易受到抑郁、焦虑症状的困扰。  结论  小学生结束居家隔离回归学校后,抑郁、焦虑症状检出率升高,居家学习生活方式对小学生抑郁、焦虑症状存在一定的影响。应动态关注学龄期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及时采取合理的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了解家庭重大变故对大学生抑郁、焦虑、压力症状的影响,为防治大学生抑郁、焦虑、压力症状提供依据.方法 2020年10-12月对江西财经大学、上饶师范学院、赣南师范大学、福建技术师范学院、福建泉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长江大学6所高校的9779名大学生进行电子问卷调查,了解大学生家庭情况与心理状况相关数据,心理状况信息采...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云南大学生手机依赖症状与便秘的关联,为预防大学生便秘提供数据支持。  方法  在云南省昆明市和大理州3所大学整群抽取9 960名在校大学生,使用青少年手机使用依赖自评问卷评估大学生手机依赖症状,通过问卷收集大学生便秘状况。数据采用SPSS 23.0进行统计分析,使用χ2检验比较不同人口学特征大学生便秘报告率,使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手机依赖症状与便秘的关联。  结果  云南大学生手机依赖症状报告率为30.93%,便秘报告率为24.46%。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中,控制人口学变量以及其他混杂因素之后,结果显示,手机依赖戒断症状(OR=1.29,95%CI=1.09~1.54)、手机依赖身心影响(OR=1.25,95%CI=1.10~1.43)和手机依赖渴求性(OR=1.20,95%CI=1.06~1.36)与大学生便秘的关联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 < 0.01)。  结论  云南大学生手机依赖可能增加便秘风险,需加强针对性的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描述大学生手机依赖和焦虑抑郁共病症状的流行现况及关联,为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于2019年4—5月在安徽省合肥市和江西省上饶市2所高校中随机整群抽样1 135名在校大学生进行基线调查,2019年11月对抽样人群进行随访调查,与基线调查匹配后有效人数为1 110人。使用青少年手机使用依赖自评问卷评估大学生手机依赖情况,使用抑郁-焦虑-压力自评量表评估抑郁、焦虑、焦虑抑郁共病症状,使用自编大学生健康相关行为及心理健康问卷报告睡眠时长。  结果  基线与随访调查中大学生手机依赖检出率分别为24.5%和27.7%,基线调查中焦虑症状、抑郁症状、焦虑抑郁共病症状的检出率分别为28.7%,21.3%和18.4%。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显示,手机依赖与大学生基线(OR=5.79,95%CI=4.06~8.24)和随访调查(OR=2.62,95%CI=1.86~3.69)焦虑抑郁共病症状风险均呈正关联(P值均<0.01)。调节效应分析结果显示,睡眠时长在手机依赖与焦虑抑郁共病症状关联间起调节作用,交互项具有统计学意义(β基线=0.08,β随访=0.04,P值均<0.01)。  结论  大学生手机依赖可增加抑郁焦虑共病症状的发生风险,睡眠时长可缓解手机依赖对大学生抑郁焦虑共病症状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