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36 毫秒
1.
青少年肌阵挛性癫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少年肌阵挛性癫痫(juvenile myoelonie epilepsy,JME)是一种以晨起肌阵挛、全身强直.阵挛发作(GTCS)为临床特征的特发性全身性癫痫综合征,有时伴有失神发作,约占全部癫痫的5%~11%。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卒中后癫痫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 .方法 对320例卒中后癫痫进行临床分析,总结影像学表现及治疗途径.结果 早发性癫痫发生在卒后1~2wk,晚发性癫痫发生在卒中后1~2a,以全身强直阵挛样发作多见,其次,为部分性发作,部分性发作继发全身强直阵挛样发作,癫痫持续状态.精神运动性发作、失神性发作少见.靠近脑叶及皮层卒中后癫痫多见,一旦出现卒中后癫痫,应给以强化抗癫痫治疗1~3个月.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卒中后癫痫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对320例卒中后癫痫进行临床分析,总结影像学表现及治疗途径。结果早发性癫痫发生在卒后1~2wk,晚发性癫痫发生在卒中后1~2a,以全身强直阵挛样发作多见,其次,为部分性发作,部分性发作继发全身强直阵挛样发作,癫痫持续状态。精神运动性发作、失神性发作少见。靠近脑叶及皮层卒中后癫痫多见,一旦出现卒中后癫痫,应给以强化抗癫痫治疗1~3个月。  相似文献   

4.
刘爱华  王玉平 《北京医学》2011,33(4):286-288
目的 探讨青少年肌阵挛癫痫的临床特点.方法 总结30例青少年肌阵孪癫痫患者的临床表现、脑电图特征和治疗预后.结果 30例青少年肌阵挛癫痫患者临床均有肌阵挛发作,合并失神发作3例、合并全面强直阵挛发作27例,其中单独以肌阵挛为表现的3例;脑电图检查均可见到暴发高幅的棘慢波;应用丙戊酸钠、左乙拉西坦无发作23例,明显减少7...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肌阵挛癫痫的病因、临床特点、治疗及预后。方法收集山西医科大学第三医院2002-01~2006-09诊断的肌阵挛癫痫住院病例,对其临床资料包括一般临床特点、临床发作表现、病因、治疗及预后等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在48例患者中,病因明确者26例,以肌阵挛为唯一的发作类型者有28例,合并全身强直阵挛、失神等其他类型的发作20例。所有患者的脑电图均记录到了多棘、尖-慢综合波。头颅CT/MRI异常者20例。3例行脑组织病理检查,均为成人型神经元蜡样质脂褐质沉积症,半年后的转归均差。多数患者对丙戊酸类药物的反应良好。结论肌阵挛性癫痫的病因复杂,临床上以肌阵挛发作为主要表现,若伴有其他类型的发作,肌阵挛不容易引起注意,临床工作者应提高对此疾病群的重视。肌阵挛癫痫的药物选择非常重要,应首选丙戊酸类药物。  相似文献   

6.
肌阵挛是指在脑和脊髓疾病以及正常生理活动中所发生的一种突然、短暂、闪电样的不随意的肌肉收缩。依据肌阵挛是否为癫痫的一部分,将肌阵挛分为癫痫性肌阵挛和非癫痫性肌阵挛。癫痫性肌阵挛和非癫痫性肌阵挛在临床发作及诊断上有时很难区别,需仔细了解发作细点,认真对比区分判别。  相似文献   

7.
小儿脑性瘫痪合并癫痫25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小儿脑性瘫痪合并癫痫的临床特点。方法对93例脑性瘫痪患儿中合并癫痫的25例从临床发作特点及抗癫痫药物的治疗效果进行分析。结果93例脑性瘫痪患儿合并癫痫的发生率是26.8%,癫痫在1岁之前发病17例(68%),癫痫发作类型全身强直一阵挛发作11例(44%),肌阵挛发作6例(24%),部分性发作5例(20%),合并用药治疗20例(80%),13例(52%)癫痫发作控制,痉挛型脑瘫19例(76%)。结论癫痫是脑性瘫痪常见的合并症,发病年龄低,主要发作类型为全身强直一阵挛发作,癫痫发作不易控制,治疗大多需要多药联用。痉挛型脑性瘫痪较易合并癫痫。  相似文献   

8.
患肌阵挛性癫痫-家系的调查研究张允慈,张琳琳1临床资料1.1患肌阵挛性癫痫的家系图1.2临床表现1.2.1肌阵挛性癫痫家系中11人患肌阵挛性癫痫,其中3例首发癫痫大发作,2年后出现肌阵挛发作;其余8例首发肌阵挛,2~3年后才出现癫痫大发作。EEG变化...  相似文献   

9.
青少年肌阵挛性癫痫(juvenile myoclonic epilepsy,JME)是一种以晨起肌阵挛、全身强直一阵挛发作,而无神经系统功能下降为临床特征的特发性全身性癫痫。正确的抗癫痫治疗能控制绝大多数患者的发作,但不恰当的抗癫痫治疗会产生抗癫痫药的矛盾反应。现将1996年4月-2004年11月就诊于我院癫痫门诊的临床诊断为JME,在抗癫痫治疗中产生矛盾反应的16例患者资料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儿童枕叶癫痫(COE)的临床、影像学、脑电图特点。方法对41例COE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中19例为特发性枕叶癫痫,22例为症状性枕叶癫痫。临床表现:眼球偏转21例,头偏转11例,头痛20例,呕吐15例,视幻觉18例,黑朦10例,眼球阵挛7例,眼睑扑动7例,跌倒发作3例,继发单侧阵挛9例,继发全身阵挛14例。头颅影像学异常19例。脑电图:发作间期痫样放电38例,发作期痫样放电9例。结论 COE发作的临床表现主要为视觉及运动症状;影像学检查可鉴别特发性COE和症状性COE;发作间期EEG痫样放电多见,主要放电部位是后头部。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氢吗啡酮预处理对依托咪酯全麻诱导时所致肌阵挛的影响。方法选择2017年12月至2018年12月180例在全麻下行择期手术的患者,ASAⅠ~Ⅱ级,年龄18~60岁,采用分层随机化分为3组,各组60例。Ⅰ组静脉注射氢吗啡酮5μg/kg,Ⅱ组静脉注射舒芬太尼0.1μg/kg,Ⅲ组静脉注射同等容积的0.9%氯化钠溶液,观察并记录有无呼吸抑制、皮肤瘙痒、恶心、呕吐、呛咳等不良反应。5 min后静脉注射依托咪酯0.3 mg/kg,观察并记录3组患者肌阵挛的程度和发生率。2 min后给予咪达唑仑0.05 mg/kg,Ⅰ组和Ⅱ组予舒芬太尼0.3μg/kg,Ⅲ组予舒芬太尼0.4μg/kg,顺式阿曲库胺0.15 mg/kg后行气管插管。结果Ⅰ组患者有2例发生轻度肌阵挛;Ⅱ组患者4例发生轻度肌阵挛和1例中度肌阵挛,Ⅲ组患者有32例发生肌阵挛,其中轻度12例,中度13例,重度7例。3组患者预处理期间均未发生呼吸抑制、呛咳、皮肤瘙痒及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结论预注5μg/kg氢吗啡酮可明显降低依托咪酯所致肌阵挛的发生率和程度,且无呼吸抑制、恶心、呕吐、皮肤瘙痒等不良反应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0.015mg/kg咪达唑仑预处理对依托咪酯全麻诱导时肌阵挛的影响。方法100例择期全麻手术患者随机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观察组和对照组诱导时分别静脉注射0.015mg/kg咪达唑仑和同等剂量的生理盐水后静脉注射0.3mg/kg依托咪酯。观察有无肌阵挛发生,并记录肌阵挛程度。完成记录后,两组均静脉注射4μg/kg芬太尼,1min后两组均静脉注射0.6mg/kg罗库溴铵,充分肌松后气管插管。结果观察组的50例患者中,仅5例出现轻度的肌阵挛,而对照组的50例患者中有39例发生肌挛(P〈0.01);在对照组中注射依托咪酯后男性患者和女性患者肌事的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结论0.015mg/kg咪达唑仑预处理可减少依托咪酯全麻诱导所致的肌阵挛。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靶控输注不同浓度雷米芬太尼预防依托咪酯诱导时肌阵挛的效果及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 120例美国麻醉师协会(ASA) Ⅰ~Ⅱ级择期全麻手术病人,靶控输注前静脉注射0.03 mg/kg咪唑安定,按雷米芬太尼的血浆靶浓度随机分为4组(R0、R2、R4、R6组),即0、2、4、6 ng/ml组,达到效应室平衡后5min,给予依托咪酯0.3 mg/kg静脉诱导,病人意识消失后静注罗库溴铵行气管插管,观察血流动力学变化与肌阵挛的发生率及强度.结果 靶控输注雷米芬太尼2 ng/ml以上明显减少依托咪酯诱导时肌阵挛的发生率.R0、R2和R4组插管后1min及2 min的平均动脉压(MAP)和心率(HR)均高于插管前(P<0.05),而R6组插管后1 min及2min的MAP和HR与插管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靶控输注雷米芬太尼2 ng/ml以上即能有效抑制依托咪酯诱导时的肌阵挛,靶控输注雷米芬太尼6 ng/ml复合依托咪酯能有效抑制诱导时的肌阵挛与气管插管时的应激反应.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依托咪酯和异丙酚对无痛人工流产术的麻醉效果。方法:检索Cochrane图书馆、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维普以及PubMed近10年来公开发表的有关依托咪酯和异丙酚对无痛人工流产术麻醉效果的随机试验,对筛选出的文献经质量评价纳入后采用RevMan5.3软件对实验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纳入9篇文献,共计1 130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依托咪酯组麻醉诱导时间少于异丙酚组(MD=−0.14,95% CI:−0.24~−0.04,P=0.004);在所出现的不良反应中:依托咪酯组肌阵挛、恶心、呕吐的发生率高于异丙酚组(P<0.001),注射痛的发生率低于异丙酚组(P<0.001),呼吸抑制的发生率两组无明显差异(P>0.05);而在手术时间、镇痛效果及停药后至唤醒时间3方面两组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依托咪酯在无痛人工流产术中的麻醉时间少于异丙酚,依托咪酯在术中的肌阵挛、恶心、呕吐的发生率高于异丙酚组,注射痛的发生率低于异丙酚,呼吸抑制无明显差异。异丙酚的综合效果略优于依托咪酯。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比较舒芬太尼与芬太尼预处理预防依托咪酯全身麻醉诱导后肌阵挛的效果.方法 美国麻醉医师学会分级Ⅰ或Ⅱ级、行择期全身麻醉手术的患者120例,年龄18~60岁,体重50~78 kg,随机分为舒芬太尼组、芬太尼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全身麻醉诱导时舒芬太尼组静脉注射舒芬太尼0.5μg/kg,芬太尼组静脉注射芬太尼4μg/kg,对照组静脉注射同等剂量的0.9%氯化钠溶液,观察并记录有无恶心、呕吐、呼吸抑制和呛咳等反应.150 s后,3组均静脉注射0.3 mg/kg依托咪酯,观察有无肌阵挛发生,并记录肌阵挛程度.静脉注射依托咪酯1 min后,3组均静脉注射0.6 mg/kg罗库溴铵,对照组同时静脉注射0.5μg/kg舒芬太尼,待肌肉充分松弛后,经口行气管内插管.术后观察并记录苏醒情况.结果 3组患者均未发生恶心、呕吐、呼吸抑制和呛咳等反应.舒芬太尼组仅有1例发生肌阵挛(2.5%),且程度较轻,芬太尼组和对照组分别有12例(30.0%)和34例(85.0%)发生肌阵挛.舒芬太尼组的肌阵挛发生率显著低于芬太尼组和对照组(P值均<0.01),芬太尼组又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 0.5μg/kg舒芬太尼预处理可明显减少依托咪酯全身麻醉诱导所致肌阵挛的发生,且没有呼吸抑制、恶心、呕吐和呛咳等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右美托咪定、咪达唑仑对依托咪酯麻醉镇静时肌阵挛的影响。方法选择拟在椎管内麻醉下行择期下腹部或下肢手术患者90例,随机分为三组,依次为对照组、右美托咪定组、咪达唑仑组,分别预先静注等量(0.125ml/kg)生理盐水、右美托咪定0.5μg/kg、咪达唑仑0.03mg/kg,然后静注0.3mg/kg依托咪酯,观察并认真记录肌阵挛的发生情况和严重程度。结果右美托咪定组与咪达唑仑组的T0、T1及T2时间段的的BIS、MAP及HR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右美托咪定组与咪达唑仑组比较,轻度以及总体肌阵挛的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右美托咪定组与咪达唑仑组间的轻度、中度以及总体肌阵挛的发生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右美托咪定或咪达唑仑可降低依托咪酯麻醉镇静时肌阵挛的发生率,减轻肌阵挛的程度,可以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刘斌 《当代医学》2011,17(15):127-129
目的观察依托咪酯和异丙酚对无痛人流术的麻醉效果。方法选择2009年12月~2010年12月于门诊行人流术的180例患者,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依托咪酯组和异丙酚组。对照组:不用麻醉药,行常规人工流产术;依托咪酯组:给予静脉麻醉药物芬太尼+依托咪酯;异丙酚组:静脉给予芬太尼+异丙酚。比较3组患者的麻醉效果及不良反应。结果依托咪酯组和异丙酚组的镇痛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人流综合征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依托咪酯组和异丙酚组的麻醉效果、麻醉诱导时间和手术时间无显著差异;依托咪酯组恶心呕吐、肌阵挛发生率较高,异丙酚组注射痛发生率较高。结论依托咪酯和异丙酚联合芬太尼不良反应轻微,均有良好的麻醉效果。  相似文献   

18.
Insomnia and depression are frequently encountered in patients during withdrawal from substances. While there are no approved medications for treating them, off-label attempts to address these phenomena with mirtazapine have shown some promising results. This case describes the use of mirtazapine as an aid in benzodiazepine withdrawal and its potential benefits in alleviating insomnia and depression in a 32-year-old man. It was found to ameliorate sleep myoclonus that was thought to be associated with his withdrawal syndrome. It is hoped this report will generate interest and stimulate further research in this area of psychopharmacology.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全身麻醉患者发生术中知晓的发生率、高危因素及特征,探讨其防治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5年-2010年全身麻醉患者中发生术中知晓的28例病例。结果:全身麻醉患者术中知晓的发生率为0.07%;该组病例特征为:①男性的发生率大于女性;②多见于麻醉手术时间小于1h的"短小手术";③麻醉方式主要表现在静脉复合麻醉中,但均未使用苯二氮卓类药;④长期口服"安眠药"和长期饮酒的患者发生率高,且术中未实施脑功能监测;⑤术后一定时间内存在较严重的心理和精神障碍,但治疗效果明显。结论:全身麻醉期间发生术中知晓可对患者造成严重的心理和精神障碍;应加强术前评估和预防,特别是男性、短小手术和长期使用安眠类药物等高危患者尤其应预防性地使用苯二氮卓类药+以吸入麻醉为主的复合麻醉,术中应实施BIS等监测;重视术后回访和及时的心理和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合并胎盘植入行剖宫产术患者的麻醉方式选择。方法: 通过国际疾病分类(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s,ICD) 9查询2008年至2013年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出院诊断包含“胎盘植入”的病例,剔除自然产、剖宫取胎及非我院首诊病例,共有96例纳入到本次研究中。根据植入程度分为粘连型、植入型、穿透型3组,分析手术开始至胎儿娩出时间、麻醉方式选择。结果: 96例患者中粘连型49例、植入型33例、穿透型14例,粘连组、植入组、穿透组的手术开始至胎儿娩出的时间平均分别为(6.7±3.0) min、(7.2±4.6) min、(11.9±4.9) min,穿透组与粘连组、植入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植入程度麻醉方式选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 其中粘连组45例(91.8%)患者行椎管内麻醉,2例(4.1%)行全身麻醉,2例(4.1%)先行椎管内麻醉后术中转为全身麻醉;植入组22例(66.7%)患者行椎管内麻醉,4例(12.1%)行全身麻醉,7例(21.2%)先行椎管内麻醉后术中转为全身麻醉;穿透组有2例(14.3%)患者行椎管内麻醉,2例(14.3%)行全身麻醉,10例(71.4%)先行椎管内麻醉,后术中转为全身麻醉。结论: 椎管内麻醉可作为合并胎盘植入行剖宫产术麻醉的首选方法,若术前提示穿透型胎盘植入,需做好全身麻醉的准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