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目的  了解京津冀地区不同营养状况儿童青少年身体素质和生理功能水平及其相关性,为儿童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和干预提供参考和帮助。  方法  2019年9—12月,以班级为单位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在京津冀地区对4 424名7~18岁中小学生进行营养状况、身体素质和生理功能指标测试。  结果  中小学生消瘦、正常、超重肥胖检出率分别为7.93%,67.36%,24.71%。不同营养状况男生心率、收缩压、舒张压、肺活量体重指数、握力体重指数、斜身引体/引体向上、立定跳远、50 m跑、1 000 m跑、体能指数水平相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值分别为9.6,55.2,118.6,332.5,122.8,15.6,49.5,47.5,12.6,113.5,P值均<0.01);不同营养状况女生心率、收缩压、舒张压、肺活量体重指数、握力体重指数、1 min仰卧起坐、立定跳远、50 m跑、800 m跑、体能指数水平相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值分别为33.9,24.5,46.5,262.5,102.6,32.5,27.5,33.6,27.6,51.6,P值均<0.01)。男生体质量指数与收缩压、舒张压、50 m跑、1 000 m跑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27,0.31,0.14,0.16),与心率、肺活量体重指数、握力体重指数、斜身引体/引体向上、立定跳远、体能指数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07,-0.62,-0.41,-0.21,-0.35,-0.29)(P值均<0.05);女生体质量指数与收缩压、舒张压、800 m跑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21,0.27,0.22),与心率、肺活量体重指数、握力体重指数、体能指数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12,-0.49,-0.32,-0.18)(P值均 < 0.05)。  结论  京津冀地区儿童青少年营养状况与身体素质和生理功能存在相关,超重肥胖者身体素质和生理功能较低。应有效控制超重肥胖的发生,以更好促进身体素质和生理功能发展。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不同高海拔地区藏族中学生心肺耐力状况及其与体质量指数(BMI)之间的关联,为藏族中学生心肺耐力的提高和干预提供参考。  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于2019年10—11月在西藏的林芝、拉萨、那曲地区(平均海拔分别为3 000,3 600,4 100 m)对3 819名藏族中学生进行男生1 000 m、女生800 m跑测试,同时测量身高和体重后计算BMI,采用χ2检验比较消瘦、正常、超重肥胖分布情况,采用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BMI与心肺耐力的关系。  结果  高海拔地区藏族中学生13~15、17~18岁年龄段男生在林芝、拉萨、那曲地区VO2max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26.72,13.75,23.86,8.68,9.35,P值均 < 0.01);13~14、16~18岁女生在3个地区VO2max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5.29,4.36,11.38,7.79,16.30,P值均 < 0.01)。男生那曲地区消瘦的比例(17.5%)高于林芝地区(10.2%)和拉萨地区(8.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5.91,P < 0.01);女生那曲地区消瘦的比例(5.1%)高于林芝地区(2.6%)和拉萨地区(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35,P < 0.05)。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显示,纳入BMI和海拔高度后,模型△R2为0.075,藏族中学生超重肥胖与最大摄氧量呈正相关(B=0.44,95%CI=0.39~0.49);消瘦与最大摄氧量呈负相关(B=-0.36,95%CI=-0.42~-0.29);海拔高度与最大摄氧量呈负相关(P值均 < 0.01)。  结论  高海拔地区藏族中学生超重肥胖与最大摄氧量呈正相关,消瘦和海拔高度与最大摄氧量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土家族聚居区土家族和汉族儿童青少年视力不良状况,为少数民族地区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提供参考。  方法  对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利川市2所小学的土家族和汉族共3 437名7~12岁小学生进行整群抽样,检测视力状况,并采用χ2检验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土家族与汉族学生视力不良情况及其影响因素。  结果  土家族聚居区儿童青少年总体视力不良检出率为44.9%,个体的左右眼视力不良程度存在差异,且不同民族、性别、年级和体质量指数(BMI)的学生筛查性视力不良检出率不同,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左眼:χ2值分别为22.10,18.43,19.06,17.97,右眼:χ2值分别为17.52,20.44,21.49,18.61,P值均<0.05)。民族、性别、年级和BMI是影响土家族聚居区儿童青少年视力不良的因素,其中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与视力不良呈正相关(OR值分别为1.81,1.70,95%CI分别为1.76~1.92,1.66~1.82,P值均 < 0.01)。  结论  土家族聚居区土家族儿童青少年视力不良问题严峻,应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预防儿童青少年的近视问题。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中国西部贫困地区学生营养与饮食行为现状及其关联,为中学生营养不良持续改善策略提供参考。  方法   2020年10—12月对陕西和四川共3个贫困县1 887名小学生进行体格测量和饮食行为问卷调查,采用混合效应模型分析营养状况与饮食行为的相关性。  结果   1 887名学生生长迟缓、消瘦、超重肥胖、中心型肥胖检出率分别为1.8%,6.6%,27.7%,24.5%,省份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94.76,46.05,109.96,80.50,P值均 < 0.05)。陕西、四川学生超重肥胖检出率分别为32.8%,4.9%;生长迟缓和消瘦检出率陕西为0.4%,4.7%,四川为8.1%,14.7%。1 160名学生饮食行为分析结果显示每天吃早餐、蛋、奶等的学生比例偏低;关联分析结果显示,每天吃早餐与学生超重肥胖风险呈负相关(OR=0.26,P < 0.05),每周食用外卖和在食堂就餐2~6次与学龄儿童消瘦均呈正相关(OR值分别为2.51,2.82,P值均 < 0.05)。  结论   中国西部贫困地区小学生存在营养不足和营养过剩并存情况,且呈现地区差异。应采取针对性措施改善学生营养状况。  相似文献   

5.
  目的  评价深圳市学龄前儿童白喉免疫状况及影响因素,为有效监测学龄前儿童白喉IgG抗体水平提供参考。  方法  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采集深圳市296名4~6岁学龄前儿童血清样本,使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血清中白喉抗体滴度,分析疫苗种类、接种时间等不同免疫状态对白喉IgG抗体几何平均浓度(GMC)、抗体阳性率的影响。  结果  深圳市学龄前儿童的白喉IgG抗体GMC为0.71 IU/mL,阳转率为33.1%;不同年龄儿童白喉抗体GMC、抗体阳转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χ2值分别为11.77,27.45,P值均 < 0.01);不同免疫完成度、疫苗种类、末剂接种时间间隔儿童白喉抗体GMC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49.53,12.95,11.61,P值均 < 0.01);不同免疫完成度、疫苗种类、末剂接种时间间隔儿童白喉抗体阳转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isher确切概率法,P值均 < 0.01)。  结论  深圳市学龄前儿童总体白喉抗体阳转率较高,及时完成白喉疫苗的全程免疫或接种多联疫苗可提高抗体水平,对学龄前儿童能起到较好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高原少数民族地区儿童喂养人的喂养认知及行为对0~6岁儿童贫血发生的影响,为制定降低儿童贫血患病率干预措施提供依据。  方法  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方法,抽取甘南藏族自治州4个县共1 726名0~6岁儿童进行血红蛋白测定和喂养认知行为等相关调查。  结果  0~6岁儿童贫血患病率为50.3%。低月龄、藏族、农村、父母学历及家庭收入低者贫血患病率较高(χ2值分别为156.95,899.51,148.17,8.18,16.36,11.03,P值均 < 0.05)。家长喂养知识知晓率为10.0%~53.7%。喂饭时分散孩子注意力、强迫进食的报告率分别为51.4%及36.1%。二分类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家长错误的喂养认知及强迫进食行为与儿童贫血发生正相关(P值均 < 0.05)。  结论  家长健康素养和喂养行为的改善是降低0~6岁儿童贫血发生的重要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了解2019年宁夏6~18岁儿童青少年营养状况和身体素质情况,为提高儿童青少年身体素质、健康水平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在宁夏地区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16 076名6~18岁儿童青少年,测量体重、身高、身体素质指标(50 m跑、立定跳远、坐位体前屈),分析营养状况和身体素质情况,用χ2检验比较组间差距,用Logistic回归分析营养状况与身体素质的关系。  结果  2019年宁夏地区6~18岁儿童青少年消瘦率为6.9%、超重率为12.6%、肥胖率为8.7%;坐位体前屈、50 m跑、立定跳远的不及格率分别为10.0%,8.6%,26.7%,及格率分别为63.5%,63.7%,55.5%,良好率分别为14.7%,11.7%,12.3%,优秀率分别为11.8%,16.0%,5.5%;消瘦组坐位体前屈、50 m跑、立定跳远及格及以上率低于体重正常组;超重组50 m跑、立定跳远及格及以上率低于体重正常组;肥胖组坐位体前屈、50 m跑、立定跳远及格及以上率低于体重正常组(OR值分别为0.75,0.72,0.77;0.79,0.52;0.73,0.52,0.32,P值均 < 0.05)。  结论  2019年宁夏儿童青少年存在消瘦和超重肥胖的双重负担,身体素质与营养状况存在相关性,可以通过控制消瘦和超重肥胖来提高身体素质。  相似文献   

8.
王旭  刘霞  朱兰兰  邓宇  肖湘  刘永  刘峰 《中国学校卫生》2022,43(11):1638-1641
  目的  了解重庆市0~12岁儿童维生素D营养状况,分析其维生素D缺乏(vitamin D deficiency, VDD)可能的影响因素。  方法  随机抽取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于重庆市妇幼保健院进行规律儿童保健的0~6岁儿童1 877名和重庆市3所小学6~12岁学龄儿童707名,采集静脉血采用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25-(OH)-D水平,自行设计问卷并分析维生素D缺乏可能的影响因素。  结果  儿童血清25-(OH)-D平均质量体积浓度为(39.9±9.1) ng/mL,VDD检出率为14.59%。不同年龄段、就诊时间、就诊季节、体型、户外活动时间和维生素D补充情况儿童VDD检出率(0~3,4~6,7~12岁分别为14.73%,22.19%,10.47%;疫情前、疫情后分别为11.18%,17.08%;就诊季节春、夏、秋、冬分别为12.97%,10.65%,14.86%,21.33%;体型消瘦或正常、超重或肥胖分别为12.34%,26.13%;户外活动时间充足、不足分别为11.84%,16.27%;补充维生素D、未补充维生素D分别为11.71%,15.6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26.17,17.59,30.98,53.74,9.60,6.17,P值均<0.05)。体型消瘦或正常、户外活动时间充足和规律补充维生素D与儿童VDD均呈负相关[OR值(OR值95%CI)分别为0.68(0.55~0.84),0.57(0.25~0.77),0.62(0.44~0.85),P值均<0.05]。  结论  重庆市学龄前及学龄儿童VDD检出率高,控制超重/肥胖、增加户外活动时间和口服维生素D制剂等群体防控策略可能改善维生素D缺乏情况。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中国9个省儿童青少年营养状况及变化趋势,为改善儿童青少年营养状况提供依据。  方法  采用2000,2006,2011,2015和2018年“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7~17岁5 746名有完整数据的儿童青少年为调查对象。应用方差分析和χ2检验对不同特征儿童青少年的体质量指数(BMI)和营养不良进行分析。应用线性回归模型分析儿童青少年BMI、消瘦和生长迟缓率、超重和肥胖率的时间变化趋势。  结果  2000—2018年中国9个省7~17岁儿童青少年BMI从17.66 kg/m2增加到19.08 kg/m2(F=22.88,P < 0.05),男、女生超重肥胖率均呈上升趋势(t值分别为16.65,11.01,P值均 < 0.05)。2000、2006、2011、2015、2018年9个省7~17岁儿童青少年的消瘦和生长迟缓率及超重肥胖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消瘦和生长迟缓2值分别为85.46,29.55,41.09,29.86,45.29;χ超重肥胖2值分别为109.12,52.21,98.23,68.27,52.49,P值均 < 0.05)。  结论  中国9个省7~17岁儿童青少年消瘦和生长迟缓明显改善,超重肥胖呈上升趋势。消瘦和生长迟缓、超重肥胖存在地区性差异。应采取积极的干预策略和措施,在改善消瘦和生长迟缓问题同时,着重预防中国儿童青少年的肥胖问题。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索上海市小学高年级学生近视与营养状况的关联,为开展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提供依据。  方法  采用多层整群抽样的方法选取上海市16个区四至五年级5 576名学生进行视力检查、体格测量和问卷调查。分别采用两水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和混合线性模型分析近视和等效球镜度数与营养状况的关联。  结果  高年级学生超重、肥胖检出率分别为17.0%(949名)和18.7%(1 042名),男、女生营养状况构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10.94,P < 0.01),男生超重、肥胖占比高于女生。超重男生更倾向于发生近视(单因素:OR=1.23,P=0.04;多因素:OR=1.21,P=0.06);超重学生屈光度低于体重正常学生(多因素,男生:β=-0.19,女生:β=-0.24,P值均 < 0.05)。肥胖学生近视风险和屈光度与体重正常学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  结论  上海小学高年级超重学生屈光度低于体重正常学生,需更多的研究验证儿童青少年近视和营养状况间的关联,为近视防控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了解深圳市罗湖乙肝综合防治示范区(简称罗湖示范区)内儿童青少年乙型肝炎病毒(简称乙肝病毒)感染状况,为开展儿童青少年乙型病毒性肝炎的防制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采用多阶段整群抽样方法,从罗湖示范区内14所幼儿园、12所小学、2所初中和1所高中共抽取9 599名研究对象。采集静脉血液,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血清乙肝病毒标志物。  结果  乙肝血清标志物阳性率在不同性别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不同学龄组中乙肝表面抗体(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抗-HBs)(χ2=196.038,P < 0.001)、乙肝e抗原(hepatitis B virus surface antigen,HBeAg)(χ2=9.925,P=0.019)阳性率具有统计学差异;不同性质的幼儿园幼儿,乙肝血清标志物阳性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不同性质的小学学生仅乙肝表面抗原(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HBsAg)阳性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9.487,P=0.002),私立小学阳性率(0.67%)高于公立学校(0.04%);公立与私立中学学生仅抗-HBs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5.390,P < 0.001),公立学校(58.85%)高于私立学校(45.43%)。  结论  罗湖示范区内乙肝综合防治工作卓有成效,未来的工作中,要更加关注高年级学生和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乙肝免疫问题。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了解北京市延庆区初中生糖代谢异常现状及其影响因素。  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在延庆区抽取4所初中的2 493名在校生进行问卷调查、体格检查和空腹毛细血管血糖筛查。  结果  糖尿病、空腹血糖受损、糖代谢异常患病率分别为2.5%、11.4%、13.9%。不同年龄、不同年级、不同地区、超重、肥胖、向心性肥胖、高血压的初中生糖代谢异常患病情况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有P < 0.05);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显示,城区、向心性肥胖、高血压与中学生糖代谢异常的危险呈正相关;每天吃早餐与中学生患糖代谢异常的危险呈负相关。  结论  北京市延庆区初中生糖代谢异常患病率较高,城区、向心性肥胖、高血压和每天吃早饭是该地初中生糖代谢异常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了解中国世居高原(西藏)藏族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PA)、体质健康水平特征,为藏族儿童青少年健康全面发展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于2019年5—6月选取世居西藏高原7个市(区)8 945名藏族儿童青少年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法和测量法展开横断面调查,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和Pearson相关分析探讨PA与体质健康水平特征。结果 藏族儿童青少年的PA、体质健康水平在性别、学段、居住区域等方面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PA得分男生(2.79±0.58)高于女生(2.51±0.56),体质健康水平得分则是女生(62.40±25.55)高于男生(59.26±26.55);农村藏族儿童青少年PA得分(2.59±0.55)低于城镇,体质健康水平得分(61.53±26.53)仅低于县城;七至九年级藏族儿童青少年PA得分(2.60±0.58)最低,体质健康水平(57.62±24.33)则是五至六年级学生最低。藏族儿童青少年的PA和体质健康水平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r=-0.01,P>0.05)。结论 藏族儿童青少年的PA和体质健康水平欠佳...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中学生静态行为与超重或肥胖的关联,为相关部门预防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提供政策参考。  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法,于2019年10月对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13~18岁1 208名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和体质测试,分析阿坝州不同民族中学生静态行为与超重或肥胖的关联。  结果  藏族学生超重或肥胖检出率(14.0%)高于汉族(8.8%)与羌族(8.2%),初中生(10.5%)高于高中生(8.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19.34,13.62,P值均<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与参照组对比,上网>1 h/d、看课外书>2 h/d、电子游戏>1 h/d、看电视>1 h/d的中学生超重或肥胖检出率(23.7%,19.6%,27.8%,26.7%)明显上升(OR值分别为1.26,1.09,1.38,1.18,P值均<0.05)。  结论  阿坝州不同民族中学生静态行为与超重或肥胖呈正相关,减少静态行为的持续时间有助于预防和防控中学生超重或肥胖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农村留守儿童伤害的流行情况及危险因素,为制订预防伤害措施提供相应的证据支持。  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于广东省清远市清新区经济发展程度不同的2个层中各随机抽取一个镇,再从当地随机抽取3所小学、3所中学的3~9年级的留守青少年儿童为研究对象,以学生自填问卷方式调查近一年内的伤害发生情况、个人情况、家庭环境和学校情况。运用χ2检验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伤害的影响因素。  结果  一年内当地的留守儿童伤害发生率为17.50%(440人)。单因素检验提示学段、独生情况、健康状况、焦虑状况、伤害知识水平、伤害行为水平、与同学的关系、老师对学生态度、老师强调安全问题的组间伤害发生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提示中学、身体健康、行为水平合格、与同学关系融洽是保护因素(均有P<0.05),焦虑是危险因素(OR=1.262,95%CI:1.009~1.577,P=0.041)。  结论  农村留守儿童伤害情况受多因素影响,因此应采取综合干预措施,在营造安全健康的成长环境的同时,积极做好伤害教育工作,减少伤害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考察暴力暴露与青少年抑郁情绪的关系, 探究情绪平衡在两者之间的调节作用, 为了解青少年暴力暴露的现状及特点提供实证依据。  方法  采用简单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赣南地区3所中学共2 506名初一至初三年级学生, 使用暴力暴露问卷(VES)、流调中心抑郁量表(CES-D)及情绪平衡量表进行问卷调查。  结果  不同性别、年级、是否独生子女、父/母受教育程度和家庭类型的中学生暴力暴露得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F值分别为3.85, 21.14, 2.90, 7.62, 8.13, 8.12, P值均 < 0.01), 不同性别、年级和家庭类型的中学生抑郁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F值分别为-7.05, 18.61, 7.42, P值均 < 0.01), 不同性别、年级、父亲受教育程度和母亲受教育程度中学生情绪平衡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F值分别7.93, 9.22, 7.71, 6.86, P值均 < 0.01)。相关分析结果表明, 初中生的暴力暴露水平与抑郁情绪呈正相关, 与情绪平衡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34, -0.20, P值均 < 0.01)。分层回归模型结果显示, 情绪平衡在初中生暴力暴露和抑郁情绪之间起调节作用(t=-3.35, β=-0.02, P < 0.01)。  结论  暴力暴露与初中生抑郁情绪相关, 提高其情绪平衡能力, 可以有效减缓暴力暴露对于青少年早期抑郁的负面影响, 降低青少年抑郁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扬州市初中生睡眠行为现状及与超重肥胖的关联,为青少年健康管理相关政策及干预措施制定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便利整群抽样法抽取扬州市区2所初中学校1 589名在校学生,调查并分析睡眠时间、就寝时间、社会时差及睡眠习惯情况。结果 1 589名初中生中,上学期间睡眠不足率为64.38%,就寝过晚率为86.78%,46.51%的学生社会时差≥1 h, 37.44%的学生每天午睡(包括节假日)。社会时差时长在不同年级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97),女生[(0.95±0.65)h]高于男生[(0.76±0.59)h](t=6.19)(P值均<0.01)。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周末就寝时间晚、周末唤醒时间晚及睡眠行为不良与初中生超重肥胖发生均呈正相关(OR值分别为1.20,1.14,1.04,P值均<0.05)。结论 初中生随年级增长睡眠时间减少、就寝时间更晚,周末就寝时间和唤醒时间、不良的睡眠行为与初中生超重肥胖风险独立相关。需指导家长和学校关注青少年睡眠健康,开展青少年睡眠健康指导及干预。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了解重庆市儿童青少年视力不良检出率及变化趋势,分析其健康公平性,为学生视力保护及近视防控提供参考。  方法  采用纵向研究,对2018—2021年度重庆市小学、初中和高中全年级的所有在校生进行裸眼视力检查,分析儿童青少年视力不良检出率及变化趋势。同时于2021年采用分层随机抽样,对重庆市2 302名儿童青少年裸眼视力和屈光度数(等效球镜,SE)进行健康公平性评价。  结果  2018—2021年重庆市儿童青少年视力不良检出率分别为54.12%,58.17%,60.03%和58.20%,视力不良检出率前3年呈增长趋势,2021年较2020年下降1.83%(χ趋势2=13 870.45,P < 0.01);小学、初中、高中学生不同年份间视力不良检出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17 396.36,2 093.95,771.87,P值均 < 0.01)。2018—2021年,女生视力不良检出率均高于男生(P值均 < 0.01)。裸眼视力基尼系数城市为0.054 57,高于乡村(0.035 94);SE的基尼系数城市为0.065 82,高于乡村(0.049 30),即儿童青少年近视在城市中表现得更不公平。  结论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后期近视防控策略的应对调整与重庆市儿童青少年视力不良检出率降低相关。不同学段、性别在视力不良检出率上有差异。应根据变化趋势制定相应的近视防控措施;城市的视力不良检出率较乡村更加不公平,需要针对区域特点实施不同的近视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