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目的:克隆致倦库蚊Cecropins基因序列,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选取致倦库蚊成虫,提取其DNA并以此为模板,设计一对引物,采用PCR技术扩增出Cecropins基因,应用相关生物信息学软件分析其序列.结果:克隆出致倦库蚊Cecropins基因,并测定其扩增产物序列,经同源对比确认,进行了相关序列分析.结论:获得致倦库蚊Cecropins基因序列,基因长度为259 bp,与尖音库蚊一致性为97%.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蝙蝠乙脑病毒分离株GD1和HN2株对白纹伊蚊和致倦库蚊的易感性。方法通过病毒液饲喂法使白纹伊蚊和致倦库蚊经口感染蝙蝠乙脑病毒GD1株和HN2株,采用TaqMan real-time RT-PCR方法,检测GD1株和HN2株感染白纹伊蚊及致倦库蚊后第4、6、8、10、12、14、16、18、20天病毒存在情况与病毒载量的动态变化。结果两株蝙蝠乙脑病毒在感染白纹伊蚊、致倦库蚊后4~20 d内均能被检测到。Ct值的动态变化规律显示白纹伊蚊和致倦库蚊均能感染乙脑病毒GD1株和HN2株,但致倦库蚊的易感性高于白纹伊蚊;两株毒株的毒力可能不同,HN2株毒力大于GD1株。结论白纹伊蚊和致倦库蚊均能感染蝙蝠乙脑病毒分离株。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致倦库蚊幼虫中枢神经系统结构.方法:用硫代胆碱整体染色法定位乙酰胆碱酯酶.结果:致倦库蚊幼虫中枢神经系统是由脑和位于消化道腹面的腹神经索构成.脑较发达,包括前脑、中脑和后脑;腹神经索包括食道下神经节,3对胸神经节和8对腹神经节.结论:乙酰胆碱酯酶组化定位法可清楚显示致倦库蚊幼虫的神经系统结构.  相似文献   

4.
了解蝙蝠乙脑病毒分离株GD1和HN2株对白纹伊蚊和致倦库蚊的易感性。 方法 通过病毒液饲喂法使白纹伊蚊和致倦库蚊经口感染蝙蝠乙脑病毒GD1株和HN2株,采用TaqMan real-time RT-PCR方法,检测GD1株和HN2株感染白纹伊蚊及致倦库蚊后第4、6、8、10、12、14、16、18、20天病毒存在情况与病毒载量的动态变化。 结果 两株蝙蝠乙脑病毒在感染白纹伊蚊、致倦库蚊后4~20 d内均能被检测到。Ct值的动态变化规律显示白纹伊蚊和致倦库蚊均能感染乙脑病毒GD1株和HN2株,但致倦库蚊的易感性高于白纹伊蚊;两株毒株的毒力可能不同,HN2株毒力大于GD1株。结论 白纹伊蚊和致倦库蚊均能感染蝙蝠乙脑病毒分离株。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贪食库蚊幼虫捕食致倦库蚊幼虫的数量及其对其它蚊虫孳生的影响。方法 人工单个和群体饲养贪食库蚊幼虫 ,计算平均每条捕食的数量 ,并对有和无贪食库蚊孳生的积水进行幼虫密度计数。结果 单个和集体饲养每条四龄贪食库蚊幼虫 2 4h平均捕食四龄致倦库蚊幼虫分别为 5.6和 6 .0条 ;贪食库蚊幼虫不食四龄致倦库蚊幼虫的头壳和呼吸管 ;三龄贪食库蚊幼虫可捕食与之等大的其它蚊幼虫 ,贪食库蚊幼虫之间有相互厮咬现象 ;有贪食库蚊孳生的积水其幼虫密度为 3.3条 /勺 ,且只有一、二龄幼虫 ;无贪食库蚊孳生的积水其幼虫密度为 2 9.7条 /勺 ,可见各期幼虫及蛹。结论 贪食库蚊幼虫可抑制甚至中断其它蚊幼虫的孳生  相似文献   

6.
采用浸渍法测定致倦库蚊幼虫的LC50。结果东山区、海珠区、芳村区、荔湾区、越秀区及天河区各采集点致倦库蚊幼虫LC50分别为0.0067ppm、0.0091ppm、0.0072ppm、0.0111ppm、0.0081ppm、0.0130ppm;与致倦库蚊敏感品系相比,对溴氰菊酯抗性比分别为13.1倍、17.8倍、14.1倍、21.8倍、15.9倍、25.5倍。表明广州市区致倦库蚊对溴氰菊酯杀虫剂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抗药性。  相似文献   

7.
贪食库蚊捕食蚊幼虫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贪食库蚊幼虫捕食致倦库蚊幼虫的数量及其对其它蚊虫孳生的影响。方法人工单个和群体饲养贪食库蚊幼虫,计算平均每条捕食的数量,并对有和无贪食蚊慈生的积水进行幼虫密度计数。结果单个和集体饲养每条四龄贪食库蚊幼虫24h平均捕食致倦库蚊幼虫分别为5.6和6.0条;贪食库蚊幼虫不食四龄致倦库幼虫的头壳和呼吸管,三龄贪食库蚊幼虫可捕食与之等大的其它蚊幼虫,贪食库蚊幼虫之间有相互厮咬现象;有贪食库蚊新颖性一  相似文献   

8.
本文应用二次回归旋转设计定量描述了温度、光周期对致倦库蚊成虫前期各发育阶段发育速率、存活率的综合影响.列出了九种温度、光周期组合条件下的致倦库蚊成虫前期发育历期和存活率的实验数据,建立了回归模型,经卡方检验所有模型的模拟值与实测值均高度吻合(P≥0.998).模型可用以预测致倦库蚊成虫前期自然种群发育和存活情况,也可用作一种研究工具,在计算机上进行不同温度、光周期组合条件下的模拟试验.通过对模型进行解析,求出了温度的单因素影响模型.致倦库蚊成虫前期存活的最适水温是25.64℃.比较和统计检验双因素模型中的各项系数,可知温度是主要影响因素(P<0.01),而光期周几乎没有影响(P>0.2).  相似文献   

9.
目的:PCRI地扩增与测定白纹伊蚊和致倦库蚊的细胞内共生菌Wolbachia 16S rRNA序列,分析其种系发生关系及传播方式。方法:从单只雌蚊中提取DNA,PCR法扩增16S rRNA序列,扩增产物进行克隆及测序。结果:从白纹伊蚊和致倦库蚊分别扩增出Wolbachia 16S rRNA序列,并克隆入pGEM-T载体,测序证明两序列长度分别为897bp.结论:成功克隆了白纹伊蚊和致倦库蚊Wolbachia 16S rRNA序列,测序和同源性分析表明,它们之间的同源性为99.9%,提示Wolbachia在白纹伊蚊和致倦库蚊可能存在水平传播的方式。  相似文献   

10.
五种植物精油熏杀致倦库蚊的效果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考察菊科植物、芸香科植物、椒样薄荷、留兰香和香茅共5种植物的精油对致倦库蚊的熏蒸杀虫效果.方法:以三角瓶密闭熏蒸法测定5种精油对致倦库蚊的熏杀效果.结果:持续熏蒸不同时间后,5种精油对致倦库蚊的毒力有差异.在熏蒸0.5、4和24h后芸香科植物精油均毒力最大,其LC50分别为0.013、0.055、0.058.而菊科植物精油毒力最小,其3个时间段的LC50分别为0.948、0.427、1.711.用供试植物精油的LC95剂量(0.5h)熏蒸处理致倦库蚊,显示留兰香油的熏杀速度最快,其LT50值为6.087min,而香茅油的最慢,为21.143 min.结论:5种植物精油对致倦库蚊均具有一定的熏杀活性,以芸香科植物精油和留兰香油的杀虫效果较好,为其现场实验提供了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掌握海南省2017—2021年白纹伊蚊幼虫和成蚊的密度变化和季节性消长规律,为当地登革热等虫媒传染病的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采用布雷图指数法监测伊蚊幼虫,检查记录室内外所有小型积水容器及其幼蚊孳生情况;采用双层叠帐法和诱蚊灯法监测成蚊。 结果 海南省2017—2021年共捕获白纹伊蚊雌蚊成蚊1 962只,占捕获蚊虫总数的2.17%。不同年份不同生境蚊种构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12.258,P<0.01)。2017年牲畜棚的蚊密度最高,平均为9.71只/(灯·夜),但白纹伊蚊的构成比最低,为1.29%;2020年医院的蚊密度最低,为2.22只/(灯·夜),2019年居民区和医院的白纹伊蚊占全部蚊虫构成比最高,平均为3.27%。不同生境下蚊密度均在2020年最低;2017—2021年居民区和牲畜棚的白纹伊蚊构成比呈上升趋势,其余生境呈现明显的波动性,其中医院的构成比在2020年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2017—2021年监测的平均蚊密度分别为5.97、4.26、3.82、3.39、3.68只/(灯·夜),除2021年外,呈逐年递减趋势;帐诱指数除2019年外,也呈递减趋势,平均值为1.5只/(小时·顶),呈逐年递减趋势;2017—2021年海南省白纹伊蚊年平均密度为0.09只/(灯·夜),呈现较为明显的季节性波动;2017—2021年的布雷图指数整体上呈下降趋势,下降幅度较为缓慢,且每年的高峰在6—8月之间,均比成蚊密度高峰晚1~2个月。结论 海南省白纹伊蚊种群密度有明显的季节性特征,应根据蚊虫季节性特点开展蚊虫防治活动,以降低登革热等传染病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调查海南省文昌、乐东、昌江、儋州、澄迈等5市县吸血蠓的地理分布、种类组成和主要种的吸血率。方法 2017—2018在海南省5市县猪舍、羊舍、鸡舍,采用诱虫灯采集吸血蠓;在生物显微镜下鉴定吸血蠓种类和记录数量,采用树胶酚封片法制作玻片标本。结果 在海南省5市县共采获吸血蠓2属26种22 355只,其中,库蠓24种,蠛蠓属2种;海南省新纪录1种,肿足库蠓Lasiohelea turgepeda Yu et Liu, 1982。澄迈分布19种,儋州18种,文昌17种,昌江12种,乐东9种。主要种类为尖喙库蠓(32.88%),异域库蠓(16.10%),荒川库蠓(16.08%);不同市县和场所的主要种类组成不同。7种主要吸血蠓的总吸血率为 34.10%,其中黄胸库蠓(53.78%)最高,肩宏库蠓(17.92%)最低。不同种类和场所吸血蠓吸血率不同。结论 本项研究发现海南省5市县有吸血蠓2属26种,主要种类为尖喙库蠓,异域库蠓和荒川库蠓,其中黄胸库蠓的吸血率最高。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了解韶关市区成蚊密度及其季节消长规律,为制订和调整防制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蚊密度监测采用诱蚊灯法.结果 2006~2011年共布诱蚊灯1072盏,捕获成蚊12081只,平均密度为11.27只/灯.密度高峰出现在第二季度,5月份左右出现最高峰,密度为29.32只/灯.成蚊各月份均可捕获,致倦库蚊为优势种群,占85.6%.不同场所蚊密度为公园>农村户>医院>居民区.结论 韶关市区蚊种群密度特征和季节消长规律揭示了近年来环境干预的良好效果,建议今后仍要持之以恒地加强蚊密度消长高峰前的控制,以及开展以环境治理为主的综合防制措施.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自贡市媒介蚊虫的种群构成、密度及季节变化规律,并对自贡市致倦库蚊和白纹伊蚊对常见杀虫剂的抗药性测定,为科学选择和使用杀虫剂,防控蚊媒传染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在全市范围内采集致倦库蚊和白纹伊蚊,经实验室饲养后,采用成蚊接触筒法分别测定试虫对几种常用杀虫剂的抗药性,利用Excel 2010软件对2018—2020年自贡市媒介蚊虫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8—2020年自贡市监测点年均蚊密度分别为1.11、10.71、4.81只/(灯·h),2018—2020年自贡市全年蚊密度季节消长趋势均呈现单峰型,7月最高,不同生境间蚊密度差异明显,牲畜棚蚊密度最高。白纹伊蚊和致倦库蚊对高效氯氰菊酯、高效氯氟氰菊酯、溴氰菊酯、氯菊酯、马拉硫磷、杀螟硫磷、毒死蜱、残杀威、噁虫威24 h致死率分别为70.71%和3.85%、26.53%和1.68%、19.79%和1.94%、40.80%和0.81%、97.98%和3.85%、100.00%和7.52%、100.00%和66.34%、96.15%和33.60%、100.00%和71.43%。白纹伊蚊对高效氯氰菊酯、高效氯氟氰菊酯、溴氰菊酯、氯菊酯产生抗药性,对马拉硫磷、残杀威产生可疑抗性,对毒死蜱、杀螟硫磷、噁虫威敏感;致倦库蚊对所有杀虫剂均产生不同程度的抗药性。结论 白纹伊蚊、致倦库蚊对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均产生较高抗药性。应加强爱国卫生运动,减少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的使用,轮换使用不同类型的杀虫剂,以延缓抗药性的产生,提高蚊密度控制效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掌握南宁市登革热媒介季节消长及其影响因素,为防控登革热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伊蚊种群、密度监测采用布雷图指数法、标准间指数法、诱蚊诱卵器指数法、栖息蚊虫捕捉法、人诱停落法、双层叠帐法;伊蚊携带病毒监测采用RT-PCR分型方法检测病毒核酸和登革热病毒分离方法气候、环境等因素监测采用定期收集气象部门的观测数据和实时现场记录的气候、环境数据。结果 南宁市2015年5月—2018年4月捕获的伊蚊均为白纹伊蚊,未发现埃及伊蚊,均未检出登革热病毒。常年有伊蚊活动,密度随季节消长,高峰期为5—9月;与气温、日照时间、相对湿度、降雨量存在正相关关系,与平均气压存在负相关关系,回归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伊蚊密度较高的场所是废品收购站、花鸟市场、公园、工地,密度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伊蚊孳生地类型主要是小型积水容器,孳生繁育的适宜小气候环境和栖息条件为丘陵地形、毗邻水系、有废弃物或有植被覆盖。结论 南宁市白纹伊蚊分布广泛,常年有活动,5—9月存在登革热输入和本地传播风险,应加强登革热监测预警,防止疫情发生流行。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为了解天津市细菌性腹泻病原谱构成,探讨近年来天津市主要病原菌的变异和流行变迁规律,为细菌性腹泻诊断和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集2018—2020年天津市哨点医院细菌性腹泻症候群患者标本826份,开展多种肠道致病菌检测,并对优势菌进行PFGE(pulsed-field gel electrophoresis)分子分型分析。结果 天津市细菌性腹泻病病原谱前三位的分别为:沙门菌(5.69%)、致泻性弧菌(2.66%)、嗜水气单胞菌(1.09%)。沙门菌可分为14个血清型,其中肠炎沙门菌为优势血清型(占44.68%),其次为鼠伤寒沙门菌(占19.15%)。2018—2019年的沙门菌流行趋势较为平缓,2020年则呈双峰分布。2018—2019年7—8月为副溶血性弧菌检出阳性高峰期,2020年全年均未检出副溶血性弧菌。46株沙门菌成功分型,得到33种PFGE带型,菌株间相似度在51.7%~100.0%,其中PT22、PT24、PT25为优势型。结论 沙门菌是天津市2018—2020年细菌性腹泻病的主要致病菌。分子分型结果呈现多样性。为有效防控细菌感染性腹泻,应针对重点区域、重点人群和高发季节采取有效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了解云南省重点地区2017年蚊虫种群构成、季节消长及不同栖息地蚊虫密度,为流行性乙型脑炎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使用诱蚊灯法于流行性乙型脑炎高发季节进行成蚊密度监测,监测结果使用SPSS软件统计分析。结果 2017年共捕获蚊虫2亚科4属5亚属9种16 173只,平均蚊密度为7.02只/(灯·小时)。三带喙库蚊为优势蚊种,占捕获总数的57.03%,其次为中华按蚊,占捕获数的33.50%,各地三带喙库蚊捕获数量的中位数为158只。蚊种香农-威纳指数H=1.40;三带喙库蚊赫尔芬达尔-赫希曼指数HHI=6 022.80;5月为三带喙库蚊活动最高峰,8月为次高峰,不同栖息地中三带喙库蚊分布差异明显(P=0.00)。结论 云南省蚊虫仍具有多样性,三带喙库蚊密度在流行季节均维持在较高水平,存在乙脑暴发流行风险,4月起即应进行乙脑防控应对。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了解海口市致倦库蚊成蚊对高效氯氰菊酯、氯菊酯、溴氰菊酯等3种菊酯类杀虫剂的抗药性水平,为合理使用杀虫剂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在海口市演丰镇、新埠岛、长流镇、苍西村、龙泉镇5个地点采集致倦库蚊幼虫,实验室饲养至成蚊,采用成蚊接触筒法,测定海口市致倦库蚊成蚊对3种菊酯类杀虫剂的抗药性。结果 5个采集点的致倦库蚊成蚊对0.025%高效氯氰菊酯、0.25%氯菊酯、0.025%溴氰菊酯24 h 死亡率分别为16.67%~92.22%、5.56%~93.33%、15.56%~94.44%;海口市致倦库蚊成蚊对3种菊酯类杀虫剂的死亡率由低到高分别为溴氰菊酯(51.56%)、氯菊酯(56.22%)、高效氯氰菊酯(59.56%),死亡率均在80%以下。结论 海口市致倦库蚊成蚊对3种菊酯类杀虫剂产生了抗性,在今后的蚊虫防制中,应科学合理使用杀虫剂,延缓抗药性的产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了解海南省各市县2017年20~64岁妇女常见妇科病筛查情况及常见生殖系统疾病分布,评价海南省妇女生殖健康状况。方法 2017年对海南省271 596名20~64岁妇女提供免费妇科检查、阴道分泌物和宫颈脱落细胞检查及乳腺检查等妇科常见疾病筛查,将各项检查结果按疾病和市县进行分析。结果 海南省2017年查出妇女患妇科疾病64 263例,患病率为23.63%;患病率前5位的市县为保亭(46.39%)、海口(45.18%)、洋浦(41.25%)、五指山(35.21%)和文昌(32.87%),各市县间患病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疾病检出率以宫颈炎症(14 118例,5.19%)、子宫肌瘤(11 345例,4.17%)、细菌性阴道炎(10 453例,3.84%)、念珠菌阴道炎(10 273例,3.78%)、乳腺结节 (6 503例,2.39%)为主,患病人数占所有妇女常见病患病人数的81.99%;各疾病间检出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通过定期提供免费妇女常见病筛查,可及时掌握妇女生殖健康状况。海南省20~64岁妇女常见妇科疾病依次为宫颈炎、子宫肌瘤、细菌性阴道炎、念珠菌阴道炎,与全国妇女常见病患病情况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20.
目的鉴定和特征描述海南岛蚊子基因组弹状病毒核蛋白内生病毒片段。方法 收集海南岛内的库蚊、伊蚊和按蚊,分别提取各类蚊子的总基因组,以此为模板PCR扩增弹状病毒类核蛋白内生病毒片段,并通过测序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对其特征进行鉴定和描述。结果 在海南岛库蚊和伊蚊基因组中获得弹状病核蛋白内生病毒片段,采用测序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分析和鉴定了该内生病毒片段在进化上高度保守。结论 数据分析证明蚊子基因组弹状病毒核蛋白内生病毒片段与弗兰德斯病毒(Flanders virus)相关,这种病毒在海南岛还没见报导过;初步表明蚊子基因组弹状病毒核蛋白内生病毒片段是在蚊子扩散到海南岛来之前就已经整合到蚊子基因组当中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