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6 毫秒
1.
目的 建立类鼻疽杆菌(Burkholderia pseudomallei)慢性感染BALB/c小鼠模型并评价其稳定性.方法 采用0.01 mL洗涤后的高、中、低剂量的类鼻疽杆菌液(菌量分别为3.3×104、3.3×103、3.3×102 CFU)滴鼻感染BALB/c小鼠,密切监测42 d,记录小鼠的生存率,探索合适的攻毒剂量.在低剂量细菌(3.3×102 CFU)感染小鼠后21、28、35、42 d,计数小鼠血液、肝脏、脾脏和肺脏的细菌定植量,ELISA检测血清炎性因子TNF-α、IFN-γ的表达和血清类鼻疽杆菌特异性IgG抗体滴度,观察肝脏、脾脏和肺脏等主要器官的病理学改变,评价动物模型的稳定性.结果 低剂量类鼻疽杆菌滴鼻感染BALB/c小鼠后,小鼠42 d生存率为60%.期间小鼠体质量呈下降趋势,血液、肝脏、脾脏和肺脏均有细菌定植,并出现大量炎性细胞浸润、多灶性坏死和脓肿等病理改变;类鼻疽杆菌血清中特异性IgG抗体滴度从感染后21 d起持续增高;实验组小鼠血清炎性因子TNF-α和IFN-γ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成功建立了稳定的类鼻疽杆菌慢性感染BALB/c小鼠模型.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类鼻疽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感染性疾病中心收治的1例慢性类鼻疽病例的流行病学、临床表现、辅助检查及诊治经过。结果 患者有明确的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流行区工作及生活史。主要临床表现为长期反复发热,胸腹部CT可见双肺、肝脏、脾脏多发结节形成。通过积极脾病理组织培养及二代高通量测序尽早确诊了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感染。给予敏感药物治疗2周后好转出院。此后电话随访六月, 未再出现相关不适症状。结论 类鼻疽病为地区流行病,临床表现以急性感染为主,血液及肺为最常见感染部位。也有少数呈慢性感染且不易与结核、真菌、组织荚膜胞浆菌感染相鉴别。临床中若遇到长期反复发热伴有肝、脾多发结节的病人则应考虑该病的可能,以免误诊。  相似文献   

3.
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是引起类鼻疽病的病原体,也被认为是一种潜在恐怖传播病原体,本研究的目的是在BALC/c小鼠上建立感染模型和表现相关急性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感染的特征。小鼠通过气溶胶的途径感染100cfu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BRI菌株(大约20倍半数致死剂量)。感染5天后确定肺、肝、脾、大脑、  相似文献   

4.
吴凯  万正 《中国热带医学》2020,20(3):202-204
目的 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流行期内一例恶性疟死亡病例发生因素,为重大公共卫生事件暴发时输入性疟疾提供防控策略参考。方法 收集该死亡病例流行病学、实验室检测及临床治疗等资料并进行分析。结果 该病例发病-诊断时间7 d,疟原虫密度>5.0×105 /μL血,红细胞3.10×1012/L,血红蛋白89.00 g/L,血小板2.00×109/L,白细胞18.85×109 /L,总胆红素296.10 μmol/L,尿素55.30 μmol/L,肌酐799.00 μmol/L,葡萄糖2.20 mmol/L,乳酸 15.00 mmol/L, D-二聚体>7.80 μg/mL,诊断为恶性疟(脑型)、贫血、感染性休克、低血糖、肝肾功能衰竭、代谢性酸中毒及凝血功能异常。结论 重大公共卫生事件暴发时应制定分类指导,统筹兼顾的科学防控措施,应加强疟疾防治健康教育、病人排查并提供就医通道。  相似文献   

5.
目的 回顾性分析合肥市接连调查的两起普顿沙门菌引起的食源性疾病事件,探讨两起事件发生的联系与原因,为今后预防和处置类似事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在事件发生地搜索到的患者进行现场流行病学调查,事件发生地开展现场卫生学调查,调查结果采用描述性分析;采集剩余食品、可疑食品及病例肛拭子标本进行微生物学检验,运用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分析菌株的同源性。结果 A事件发现5例病例,B事件发现6例病例,所有病例均曾在事件中食用过某同一品牌烧鸡,主要临床表现为腹泻、发热、头痛、恶心,部分病例伴有腹痛、呕吐;可疑食品同批次未拆封食品中的菌落总数测定结果为3.0×108 CFU/g,大肠菌群计数结果为3.5×107 CFU/g;在1份剩余食品、1份可疑食品同批次未拆封食品、6份病例肛拭子中均检出普顿沙门菌,经PFGE分子分型分析,7株普顿沙门菌分子分型图谱相似度为100%,另1份可疑食品同批次未拆封食品中检出的普顿沙门菌分子分型图谱与其余7株相似度为94.64%,具有高度同源性。结论 结合现场流行病学调查、现场卫生学调查、病例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验结果综合分析,两起事件均是由于患者食用了同一品牌变质烧鸡,由同一种普顿沙门菌引起的食源性疾病事件。  相似文献   

6.
目的 为解决荧光定量PCR(qPCR)方法不能区分死菌和活菌的问题,探索一种快速定量检测“活的”沙门菌的技术路线。方法 将不同浓度叠氮溴化乙锭(EMA)作用于不同浓度的死/活沙门菌后,用qPCR检测沙门菌Ct值,确定EMA的最优使用浓度。在混合菌量为106、105、104、103 CFU/mL,活菌比例为0%、10%、30%、50%、70%、100%条件下,确定EMA处理过的活菌+死菌,未加EMA的活菌+死菌,未加EMA的活菌+生理盐水三组菌的Ct值,研究EMA-qPCR法对死/活沙门菌的区分能力。结果 EMA浓度低于50 μg/mL,EMA处理活菌组与EMA未处理活菌组的Ct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综合考虑,EMA最优使用浓度为10 μg/mL。采用10 μg/mL EMA进行预处理,混合菌量为106、105、104、103 CFU/mL时得出的结果一致:活菌比例为0%,≤50%,>50%时,EMA处理过的活菌+死菌与未加EMA的活菌+死菌两组Ct值差异(ΔCt)分别为≥5,≥1,<1。同时,除活菌比例0%外,其他活菌浓度下,EMA处理过的活菌+死菌与未加EMA的活菌+生理盐水两组Ct值无明显差异。结论 菌量为103~106 CFU/mL时,通过10 μg/mLEMA作用,EMA处理过样品与未加EMA处理样品的ΔCt值≥1,可考虑样品中沙门菌活菌比例≤50%。  相似文献   

7.
目的 通过总结乐东地区类鼻疽病的临床和微生物学特征,为临床类鼻疽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通过病例查询回顾性分析2018年8月—2020年9月就诊于乐东县人民医院的类鼻疽病患者,采用生化反应鉴定疑似菌种,对生化鉴定为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的菌种,采用全基因组测序方法复核鉴定结果;使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检测致病菌和抗生素的敏感性。结果 14例类鼻疽患者均有糖尿病史,患者在6—9月发病占71.43%;男性占78.57%;50~65岁占71.43%;农民占78.57%;临床表现以败血症为主,占92.86%。细菌培养48 h后菌落由湿润、凸起变干燥、扁平,镜下呈中央淡染、两端浓染的特征。生化鉴定为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的菌株经全基因测序复核结果均一致。药敏试验显示致病菌对头孢他啶、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复方磺胺甲噁唑全敏感;14例患者治愈或好转10例,死亡4例,病死率28.57%。结论 类鼻疽高发于台风季节,男性糖尿病农民为高危人群,且易发展为败血症而死亡,临床医生特别是基层医生应提高对类鼻疽病认知,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相似文献   

8.
李冲  陈竹 《中国热带医学》2022,22(4):365-368
目的 探讨糖尿病合并感染患者糖化血红蛋白与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及CD8+水平变化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9年1月—2021年4月泸州市人民医院收治112例糖尿病患者为病例组,以同期接受健康体检的80例为对照组,糖尿病患者根据是否合并感染依次分感染组48例和无感染组64例,观察各组糖化血红蛋白(HbA1c)和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及CD8+水平变化情况,并分析HbA1c与CD3+、CD4+及CD8+水平相关性;分析糖尿病感染组患者治疗前后CD3+、CD4+及CD8+水平变化。结果 病例组和对照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以及HbA1c分别为(9.24±0.89)mmol/L和(4.81±0.63)mmol/L、(14.98±1.56)mmol/L和(6.14±0.48)mmol/L、(7.47±0.89)% 和(4.05±0.35)%,病例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5.012,14.614,12.266,P<0.05),糖尿病合并感染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以及HbA1c虽高于无感染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糖尿病合并感染组和无感染组CD3+和CD4+水平分别为(60.32±2.14)%和(65.57±2.53)%、(33.18±1.59)%和(37.42±1.74)%(t=11.596,13.237,P<0.05),两组CD8+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Pearson相关性分析,HbA1c与CD3+和CD4+呈负相关(r=-0.354,-0.512,P<0.05),与CD8+呈正相关(r=0.336,P<0.05);感染组治疗后CD3+和CD4+显著升高,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具统计学意义(t=9.518,8.217,P<0.01)。结论 糖尿病患者血糖水平升高,免疫机能减弱,HbA1c与CD3+和CD4+呈负相关,与CD8+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甘宁黄土高原阿拉善黄鼠鼠疫疫源地鼠疫菌病原学及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该地区鼠疫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1962—1991年甘宁黄土高原阿拉善黄鼠鼠疫疫源地不同宿主体内分离的49株鼠疫杆菌(Yersinia pestis)进行生化试验、毒力因子鉴定(F1、VW、Pgm、PstI)、质粒分析和差异区段(DFR)分析;选取17株鼠疫菌进行小鼠毒力测定,计算最小致死量(MLD)。结果 49株被试菌株中,甘肃会宁县和靖远县分离的18株鼠疫菌生态型为黄土高原B型,宁夏海原县、西吉县及固原县分离的31株鼠疫菌生态型为黄土高原A型。49株被试菌株均能产生F1 和PstI,其中75.5%(37/49)的鼠疫菌具备4 个毒力因子;17株代表性鼠疫菌的毒力测定结果显示,均为强毒菌。该疫源地鼠疫菌共携带3种质粒,Mr为6×106、45×106、65×106,形成了一种稳定的质粒谱;DFR分型研究共发现10个基因组型,分别为1b型1株、7型1株、9型1株、11型1株、13型10株、17型4株、20型1株、26型16株、41型1株、43型1株,其主要基因组型为26型和13型。结论 甘宁黄土高原阿拉善黄鼠鼠疫疫源地鼠疫菌生态型较为特殊,且毒力强,人类感染鼠疫后多为重症型,病死率高。因此,应加大该地区的鼠疫监测力度,严防动物鼠疫波及人间。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总结既往病例诊断治疗情况,结合实际收治病例经验,为类鼻疽伯克霍尔德杆菌(Bulkholderia pseudomallei)感染所致脾脓肿的科学治疗提供依据和参考。方法 以海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为中心,收集类鼻疽伯克霍尔德杆菌感染导致脾脓肿的患者基本资料、临床表现和药物敏感性等病例资料。同时系统检索中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维普数据库和中国知网)及英文数据库(PubMed、CochraneLibrary、 Embase、Web of Science和Ovid)中关于类鼻疽伯克霍尔德杆菌感染致脾脓肿的病例报告。检索时间为建库至2021年 1 月 1 日,采用病例报告偏倚评价工具对纳入文献进行质量评估,对全部病例临床表现及治疗预后进行定性分析。结果 收集在海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进行诊断和治疗的病例3例,筛选到符合标准的文献8篇(9个病例),共纳入符合标准的类鼻疽脾脓肿病例12例。类鼻疽脾脓肿患者临床表现大多为发热伴随寒战、左上腹痛等症状,影像学提示脾脓肿通常表现为多发脓肿灶。实验室检查结果提示患者白细胞计数常有不同程度的升高。最常见的并发类鼻疽感染所致脾脓肿的基础疾病为糖尿病。大多数患者对头孢他啶和亚胺培南敏感。采用单药物治疗、药物结合脾切除术、脓肿引流等治疗方法对于类鼻疽脾脓肿患者均有效果,预后多为好转或治愈。结论 类鼻疽脾脓肿患者首选单纯药物抗感染治疗,长期无效应及时进行脾脓肿引流与脾切除术。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对丙型肝炎患者丙肝病毒RNA(HCV RNA)、丙肝病毒抗体(HCV Ab)和肝功能指标定量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并探讨HCV RNA与HCV Ab和肝功能指标间的关系,为丙肝患者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收集342例丙肝患者血清,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HCV RNA拷贝数,采用化学发光技术检测HCV Ab浓度,分别采用速率法、免疫比浊法、溴甲酚紫法和重氮盐法检测血清ALT、AST,PA,ALB和TBIL、DBIL的活性或浓度。结果 342例研究对象中,HCV RNA拷贝数以N×106 IU/mL为主,占48.7%;而N×103 IU/mL和N×104 IU/mL最少,分别占4.3%和7.4%。在HCV RNA拷贝数小于1×103 IU/mL组中,HCV Ab浓度较其他组低,而HCV RNA拷贝数在N×(103~107)IU/mL组间时,HCV Ab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当HCV Ab浓度大于10 S/CO时,HCV RNA阳性率升高,可达88.7%。与HCV RNA拷贝数小于N×103 IU/mL相比,大于N×104 IU/mL的丙肝患者血清ALT、AST、ALB和PA异常率增加(P<0.05),而血清DBIL和IBI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丙肝病毒主要损伤肝细胞及其合成功能,联合检测HCV Ab和HCV RNA拷贝数对丙型肝炎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在发生认知功能损伤的1型糖尿病(type 1 diabetes mellitus,T1DM)小鼠脑组织中肠道菌群代谢物的变化。方法 选取20只6周龄C57BL/6小鼠,适应性喂养1周后采用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Control组,n=10)和1型糖尿病模型组(DM组,n=10)进行处理。采用链脲佐菌素(streptozotocin,STZ)诱导T1DM小鼠,造模成功8周后进行Morris水迷宫检测,随后收集小鼠脑组织采用宏代谢组学检测肠道菌群代谢产物,并分析差异代谢物以及代谢通路。结果 STZ腹腔注射后8周DM组小鼠空间学习和记忆能力明显受损,表现为Morris水迷宫中逃避潜伏期显著增加(P<0.001),平均游泳距离显著增加(P=0.001),目的象限所在时间(P=0.043)和穿越平台次数显著减少(P=0.004)。采用宏代谢组学鉴定了脑组织中123种肠道菌群代谢物并发现了谷氨酰胺(Log2FC=0.262,P=0.002)、酒石酸(Log2FC=0.847,P=0.017)、乳酸(Log2FC=0.326,P=0.002)和间氨基苯甲酸(Log2FC=1.028,P=0.046)、3-氨基异丁酸(Log2FC=-1.466,P=0.049)、葡萄糖酸内酯(Log2FC=-0.796,P=0.043)和苏糖酸(Log2FC=-0.310,P=0.042)、吲哚乳酸(Log2FC=-1.252,P=0.030)、酮亮氨酸(Log2FC=-0.922,P=0.040)、3-羟基丁酸(Log2FC=-0.372,P=0.009)以及肉豆蔻酸(Log2FC=-0.563,P=0.035)11种显著差异代谢物,涉及14个主要相关代谢通路,包括嘧啶代谢、氨基酸代谢、糖代谢、短链脂肪酸代谢等。结论 DM小鼠脑组织中多种肠道菌群代谢物水平发生显著变化,靶向肠道菌群及其相关代谢通路有望成为治疗T1DM诱导的认知功能障碍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初治、复治肺结核患者细胞免疫功能与营养状况。方法 选择2013年12月—2016年12月在河北省胸科医院进行治疗的200例肺结核患者的为研究对象,按照患者是否为初次治疗分为初治组和复治组,其中初治组117例,复治组83例,分析两组患者的细胞免疫和营养状况指标。结果 复治组患者的CD3+、 CD4+T细胞与CD4+ /CD8+数值分别为(64.15±9.12)%、(35.21±6.37)%、(1.13±0.09)%,均低于初治组(71.07±8.07)%、(43.28±7.96)%、(1.52±0.13)%,而CD8+T细胞计数复治组(36.36±7.58)%高于初治组(28.55±6.89)%,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初治组患者的NK细胞、B淋巴细胞、IgG、IgA、IgM数值分别为(12.37±5.98)%、(12.41±7.74)%、(12.37±6.28) g/L、(2.13±0.26) g/L、(1.34±0.52) g/L,复治组为(11.89±6.38)%、(13.21±6.41)%、(13.35±7.24) g/L、(2.17±0.31) g/L、(91.42±0.45) g/L,两组比较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复治组BMI、血红蛋白、总淋巴细胞计数和白蛋白数值分别(18.64±3.68) kg/m2、(110.36±15.57) g/L、(1.63±0.52)×109/L、(30.05±5.84) g/L,均低于初治组相应数值(20.34±3.58)kg/m2、(119.86±17.85) g/L、(1.92±0.61)×109/L、(34.25±6.31) g/L,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初治与复治肺结核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指标在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后推断中有着重要意义,在进行临床诊断和治疗过程中,需要对此类指标进行监测。复治肺结核患者身体营养状况较差,需要在治疗过程中保证营养的摄入。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检测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131I治疗后唾液和汗液中的放射性活度变化,为降低控制放射性污染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15例接受131I治疗的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口服3.70~5.55 GBq(100~150 mCi)131I胶囊后,收集2~48 h的唾液、汗液标本,使用一体化多道分析器测量其放射性活度并进行评价。结果 15例患者在131I治疗后2、4、8、24、48 h测得的唾液放射性比活度的平均值分别为(553.58±478.94)×104、(484.72±431.76)×104、(389.78±254.63)×104、(141.15±104.83)×104、(53.23±49.8)×104 Bq/g;测得的手掌汗液排泌的131I放射性活度高于额头、左颈、前胸、左腋窝,并且随时间推移,患者体内131I经汗液排出的量呈现逐渐减少的趋势。结论 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在131I治疗后唾液和汗液中有一定放射性活度的131I,可能对周围环境产生潜在的放射性污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