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目的  探究父母养育效能一致性与儿童社会性的关联, 为促进儿童社会性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于2019年9—10月,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 以蚌埠市2所幼儿园3个年级(小、中、大)和2所小学3个年级(一至三)的学生及其父母为研究对象, 共纳入905名儿童及其父母为研究对象。采用"长处和困难问卷"(SDQ)和"父母养育效能评价"量表(PSOC)收集儿童社会性及父母养育效能的资料。采用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父母养育效能一致性与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关联。  结果  儿童情绪、品行行为、多动-注意力不能、同伴交往、困难和亲社会行为的异常率分别为8.95%, 6.30%, 18.01%, 14.03%, 7.40%和5.41%。情绪、多动-注意力不能、品行行为、同伴交往、困难和亲社会行为的异常随父亲/母亲养育效能的升高而降低(P值均<0.01);父母养育效能一致时, 儿童情绪、多动-注意力不能、品行行为和亲社会行为的异常检出率最低, 母亲养育效能高于父亲养育效能时, 儿童的情绪、多动-注意力不能和亲社会行为异常检出率最高, 父亲养育效能高于母亲养育效能时, 儿童的品行行为和同伴交往异常的检出率最高(Z值分别为6.57, 7.58, 7.25, 7.06, P值均<0.05)。母亲养育效能高于父亲养育效能的儿童更易出现情绪、品行行为、多动-注意力不能和亲社会行为异常, 父亲养育效能高于母亲养育效能的儿童更易出现品行行为和多动-注意力不能异常(P值均<0.05)。  结论  父母养育效能及其一致性与儿童社会性发展相关。建议父母提高养育效能和陪伴质量, 优化家庭关系, 营造和谐氛围。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中高等强度体力活动(moderate-to-vigorous intensity physical activity, MVPA)、视屏时间(screen time, ST)和儿童情绪与行为问题的关联,为筛查学龄儿童心理问题和制定相关干预措施提供参考。  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于2017年3月在广州市5个区各抽取1所小学,纳入4 922名6~12岁小学生。问卷收集学生的社会人口学信息、MVPA、ST和情绪行为问题。采用广义线性混合回归模型分析MVPA、ST和情绪行为问题的关系。  结果  平均每天MVPA≥60 min的学生占37.5%,平均每天ST≤2 h的学生占87.7%。与低水平MVPA组(< 60 min/d)相比,高水平MVPA组(≥60 min/d)学生在多动行为、同伴交往和困难总分较低,亲社会行为得分较高(t值分别为2.80,2.47,2.56,-1.97,P值均 < 0.05)。与高水平ST组(>2 h/d)相比,低水平ST组(≤2 h/d)儿童在情绪症状、品行问题、多动行为、同伴交往和困难总分各维度得分较低,亲社会行为得分较高(t值分别为3.18,3.35,3.70,3.80,-3.21,4.97,P值均 < 0.05)。低水平MVPA和高水平ST的联合暴露会增加儿童品行问题(OR=1.45,95%CI=1.02~2.05)、同伴交往(OR=1.93,95%CI=1.11~3.36)、亲社会行为(OR=1.55,95%CI=1.08~2.23)和困难总分(OR=1.73,95%CI=1.12~2.68)发生风险。  结论  MVPA和ST独立与儿童情绪和行为问题有关,且MVPA不足和ST较长的联合暴露可以增加儿童情绪与行为问题的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母亲童年期不良经历(adverse childhood experiences, ACEs)与学龄前儿童情绪行为问题(emotional and behavioral problems, EBPs)的关联及性别差异,为促进学龄前儿童身心健康提供参考。  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于2021年6月选取安徽省阜阳、芜湖、六安3个地区城乡幼儿园9 647名学龄前儿童为研究对象,采用世界卫生组织童年期不良经历问卷(ACEs-IQ)及长处和困难问卷(SDQ)分别调查母亲ACEs及学龄前儿童EBPs。  结果  学龄前儿童困难问题、情绪症状、品行问题、多动障碍、同伴交往问题、亲社会行为检出率分别为17.4%,16.3%,18.3%,22.7%,34.2%,18.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结果  显示,母亲不同类型ACEs均与学龄前儿童EBPs的发生风险升高有关(OR=1.51~2.97,P值均 < 0.01);随着母亲ACEs种类数增加,儿童EBPs发生风险也随之上升(OR=3.13~9.61,P值均 < 0.01)。母亲情感虐待、躯体虐待和社区暴力与学龄前儿童同伴交往问题的关联,男童高于女童(ROR值分别为1.25,1.26,1.41,P值均 < 0.05)。  结论  母亲ACEs与学龄前儿童EBPs发生风险的升高相关,关注母亲ACEs有益于学龄前儿童EBPs防控。  相似文献   

4.
王甲娜  常颖  付家亮  王烈 《中国公共卫生》2010,26(11):1424-1425
目的了解辽宁省沈阳市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与人格特征的关系,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对辽宁省沈阳市7所中学和4所小学的1 499名中小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沈阳市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为19.3%,其中男生和女生的检出率分别为20.7%和18.2%;长处与困难问卷(SDQ)情绪症状、品行问题、多动注意不能、同伴交往问题、社会行为得分和困难总分分别为(2.9±2.4),(2.5±1.8),(3.2±2.1),(3.2±1.7),(7.3±2.4)和(11.9±6.1)分,与常模比较,情绪症状、品行问题、同伴交往问题得分和困难总分均高于常模(P<0.01);艾森克人格问卷(EPQ)内外向(E)、精神质(P)、神经质(N)和掩饰(L)得分分别为(17.7±4.8),(3.6±3.3),(8.2±5.8)和(15.0±3.8)分;相关分析结果表明,E和L与社会行为呈正相关关系(P<0.01),与情绪症状、品行问题、多动注意不能、同伴交往问题和困难总分均呈负相关关系(P<0.01);P和N与社会行为因子呈负相关关系(P<0.01),与情绪症状、品行问题、多动注意不能、同伴交往问题和困难总分均呈正相关关系(P<0.01);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表明,人格特征中E(β=-0.220)、P(β=0.195)、N(β=0.428)和L(β=-0.172)与心理健康水平密切相关,并影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水平(P<0.01)。结论沈阳市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较多;人格特征对心理健康有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同伴依恋、同伴信任与孤独感的纵向关系,为青少年心理健康工作的高效开展提供参考。  方法  采用方便抽样的方式选取贵州和山东2所高中的高一年级学生1 013名为研究对象,采用纵向研究设计,使用亲密关系体验-关系结构量表(ECR-RS)、同伴信任量表与孤独感量表,分别于2020年11月、2021年12月(T1)与2021年1月、2022年1月(T2)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  结果  T1和T2两个时间点的同伴信任与依恋焦虑、依恋回避、孤独感均呈负相关(r=-0.50~-0.17,P值均 < 0.01),依恋焦虑、依恋回避及孤独感间均呈正相关(r=0.11~0.41,P值均 < 0.01)。T1依恋焦虑能正向预测T2孤独感(β=0.16,P < 0.01),T1孤独感能正向预测T2依恋焦虑、依恋回避(β值分别为0.19,0.15,P值均 < 0.01);孤独感的稳定性相关系数大于依恋焦虑(CR=7.12,P < 0.01),而同伴信任的稳定性相关系数大于依恋回避(CR=2.40,P < 0.01)。  结论  孤独感单向影响依恋回避和同伴信任,但与依恋焦虑间相互影响,且影响更大,心理干预应从减少孤独出发,促进依恋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孤独症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ASD)儿童感觉特征情况,并探索其与行为问题的关联,为ASD儿童早期诊断、综合干预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采用横断面调查,于2021年9月至2022年2月收集南通市康复机构训练的193名ASD儿童作为受试对象,采用简化版感觉特征问卷(SSP)、Conners父母用症状问卷(PSQ)对患儿进行问卷调查。  结果  193名ASD儿童中感觉特征总分异常的儿童有106名,异常率为54.9%,其中可能异常45名(23.3%),明显异常61名(31.6%),7个维度中听觉过滤异常率最高,达到85.0%,其余依次为力量低下/虚弱、运动敏感、味觉/嗅觉敏感、低反应/寻求感觉、视觉/听觉敏感、触觉敏感,感觉异常总发生率为93.3%。不同感觉异常程度ASD儿童PSQ得分中品行问题、学习问题、心身障碍、冲动多动、焦虑和多动指数6个维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H值分别为38.89,38.90,19.53,46.34,34.54,54.90,P值均 < 0.01),并且随着ASD儿童感觉异常加重,PSQ各维度得分均提高;SSP总分与PSQ中品行问题、学习问题、心身障碍、冲动多动、焦虑和多动指数6个维度均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53,-0.50,-0.32,-0.55,-0.43,-0.61,P值均 < 0.01)。  结论  ASD儿童普遍存在感觉异常,且随着感觉异常的加重行为问题表现越明显,ASD儿童感觉异常与行为问题呈正相关,在今后的诊疗过程中要更多关注ASD儿童的感觉异常特征。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了解扬州市学龄前儿童心理卫生状况,探讨家庭因素对其心理健康的影响。  方法  整群随机抽取7所幼儿园共2 531名儿童,进行问卷调查。收集一般人口统计学特征及家庭环境情况,运用SDQ量表(strengths and difficulties questionnaire,SDQ)(家长版)收集儿童心理健康状况。  结果  学龄前儿童心理异常检出率为6.4%,同伴交往问题最为突出(17.8%),其次为多动注意不能(13.7%),亲社会行为(9.4%)、品行问题(7.0%)、情绪问题(5.7%)。除情绪问题外,男童问题检出率高于女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发现,母亲文化程度低(OR=1.85,95%CI:1.04~3.29)及组合家庭(OR=1.81,95%CI:1.19~2.75)为其危险因素,而女童为保护性因素(OR=0.71,95%CI:0.51~0.98)。  结论  扬州市学龄前儿童心理异常检出率虽不高,但男孩的多动问题、女孩的情绪问题较为突出,尤其要关注母亲文化程度低的及组合家庭。  相似文献   

8.
金秋  韩慧  程耀慧 《中国学校卫生》2021,42(9):1340-1343
  目的  了解蚌埠市中学生攻击性行为与情绪管理的现状及其关系,为减少和预防中学生攻击性行为的发生提供依据。  方法  2019年4—5月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方式,随机抽取蚌埠市1 046名中学生,使用悲伤情绪管理量表、愤怒情绪管理量表和攻击行为量表以及相关人口学因素共同编制的问卷进行调查。  结果  男生悲伤情绪管理与愤怒情绪管理得分均高于女生(t值分别为4.06,4.29,P值均 < 0.01),初二学生愤怒情绪管理得分低于初三、高一和高二学生(F=3.53,P < 0.01);男生攻击行为总分高于女生(t=2.55,P < 0.01),而女生愤怒维度得分高于男生(t=6.27,P < 0.01);初二学生攻击行为总分高于初三、高一和高二学生(H=25.16,P < 0.01)。相关分析结果显示,中学生悲伤情绪管理与躯体攻击、愤怒、敌意以及攻击行为均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10,-0.18,-0.08,-0.12,P值均 < 0.01),愤怒情绪管理与躯体攻击、言语攻击、愤怒、敌意以及攻击行为均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25,-0.09,-0.36,-0.15,-0.29,P值均 < 0.01)。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愤怒情绪管理对男生(B=-2.48,95%CI=-3.17~-1.79)和女生(B=-2.93,95%CI=-3.67~-2.20)的攻击行为均有预测作用,悲伤情绪管理对女生的敌意有负向预测作用(B=-0.26,95%CI=-0.54~0.01)(P值均 < 0.01)。  结论  中学生对自身情绪的管理能力越强,攻击性行为相对越少。提高中学生的情绪管理能力可以减少攻击行为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深圳市学龄儿童睡眠特点及其相关因素,为该群体的睡眠教育和临床工作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儿童睡眠习惯问卷与儿童长处和困难问卷,对方便选取的深圳市886名6~12岁学龄儿童家长进行调查。结果学龄儿童睡眠问题的发生率为69.5%,各类睡眠问题的发生率为5.2%(睡中觉醒)~23.1%(睡眠阻抗)。各类睡眠问题和情绪行为问题多呈显著相关(r值分别为0.01~0.39,P值均0.05)。控制人口学变量的影响后,情绪症状(β=0.26,P0.01)、品行问题(β=0.09,P0.05)和多动注意缺陷(β=0.17,P0.01)对学龄儿童睡眠问题有显著预测作用(R2=0.16,P0.01)。结论深圳市学龄儿童睡眠问题十分普遍,且与情绪行为问题,特别是情绪症状、品行问题和多动注意缺陷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学龄前儿童视屏时间和睡眠状况与其情绪及行为问题之间的相关性,探讨视屏时间与睡眠状况对学龄前儿童情绪及行为问题的联合作用。方法  选取2017年11月―2017年12月扬州市8所幼儿园的2 946名3~6岁学龄前儿童作为研究对象,问卷调查学龄前儿童视屏行为、睡眠状况和学龄前儿童情绪及行为问题等情况,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分析视屏时间与睡眠状况对学龄前儿童情绪及行为问题的影响。结果  调整混杂因素后,发现视屏时间>1 h/d的学龄前儿童发生品行问题、多动、同伴交往、长处与困难问卷(strengths and difficulties questionnaire, SDQ)困难总分可疑或异常的风险更高(P<0.05);睡眠时间<10 h/d发生多动、同伴交往可疑或异常的风险更高(P<0.05);睡眠质量不良发生情绪症状、品行问题、多动、同伴交往、SDQ困难总分可疑或异常的风险更高(P<0.001)。联合作用分析显示,睡眠时间<10 h/d合并视屏时间>1 h/d的学龄前儿童发生多动、SDQ困难总分可疑或异常的风险更高(P<0.05);睡眠质量不良合并视屏时间>1 h/d更易发生情绪症状、品行问题、多动和SDQ困难总分可疑或异常(P<0.001)。结论  视屏时间>1 h/d和睡眠质量不良对学龄前儿童情绪及行为问题更易产生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究父母健康素养与中学生健康危险行为的关联,为提高父母健康素养和减少中学生健康危险行为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采取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于2020年6—9月对江西省东北区域1 993名中学生及其父母进行电子化问卷调查,使用Spearman相关分析父母健康素养与中学生5类不健康行为的相关性。使用广义线性模型分析父母健康素养评分与中学生5类健康危险行为的关联。  结果  广义线性模型分析显示,调整家庭经济状况等变量后父母健康素养与中学生健康危险行为关联,科学健康观(β=-0.05,95%CI=-0.09~-0.01)、健康信息素养(β=-0.06,95%CI=-0.08~-0.05)均与中学生物质滥用与暴力行为关联;健康信息素养与中学生健康饮食行为(β=-0.03,95%CI=-0.04~-0.01)、中学生运动与早餐(β=-0.03,95%CI=-0.05~-0.02)关联;慢性病防治素养(β=0.05,95%CI=0.00~0.09)、健康信息素养(β=-0.02,95%CI=-0.03~-0.00)与中学生视屏行为关联;科学健康观(β=-0.05,95%CI=-0.09~-0.01)、基本医疗素养(β=-0.08,95%CI=-0.13~-0.04)、健康信息素养(β=0.02,95%CI=0.00~0.03)均与中学生交通安全行为关联(P值均 < 0.05)。  结论  父母健康素养与中学生健康危险行为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需要在队列研究中明确关联的方向和强度。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母亲情绪症状与学龄前儿童情绪行为问题的关联,为预防和干预学龄前儿童情绪行为问题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于2021年6月选择安徽省阜阳市3个区12所幼儿园4 100名3~6岁儿童为研究对象,通过长处和困难问卷(SDQ)、抑郁-焦虑-压力量表(DASS-21)分别调查学龄前儿童情绪行为问题和母亲情绪症状。结果 学龄前儿童情绪症状、品行问题、多动、同伴交往问题、亲社会行为、困难总分异常的检出率分别为15.7%,17.4%,20.0%,32.3%,15.1%和15.8%,母亲抑郁、焦虑、压力症状的检出率分别为7.9%,12.7%,4.8%。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与母亲无抑郁、焦虑、压力症状的儿童相比,母亲有抑郁、焦虑、压力症状的儿童情绪症状、品行问题、多动、同伴交往问题和困难总分异常检出率均增大(OR=1.76~6.35,P值均<0.01),其中母亲情绪症状对儿童情绪症状的影响作用最大,而母亲有压力症状与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关联无统计学意义(OR=1.40,P>0.05)。母亲情绪症状与儿童情绪行为问题关联的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OR=0.7...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了解广东省中小学生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情绪行为问题现况及其影响因素,为制定针对性干预措施提供依据。  方法  于2020年3—4月,方便选取广州市、湛江市和中山市7 755名中小学生进行线上问卷调查,采用Conners父母症状问卷(PSQ)评定情绪行为问题,使用自编生活行为方式调查问卷收集中小学生的基本情况和情绪行为问题影响因素。采用χ2检验分析不同性别、学段中小学生情绪行为问题检出率的差异,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情绪行为问题影响因素。  结果  广东省6~17岁中小学生情绪行为问题总检出率为14.8%,其中小学低年级学生、小学高年级学生、初中生和高中生情绪行为问题检出率分别为21.0%,14.4%,7.3%和10.1%。男生心身问题、多动指数检出率(3.4%,4.1%)高于女生(2.3%,2.5%),焦虑检出率(2.8%)低于女生(4.9%)(χ2值分别为8.08,14.40,25.38,P值均 < 0.05)。不同学段学生情绪行为问题各因子异常检出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88.88,228.00,28.28,85.19,15.66,39.33,P值均 < 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男生存在心身问题(OR=1.37,95%CI=1.04~1.82)、多动指数(OR=1.58,95%CI=1.21~2.06)异常的风险高于女生,发生焦虑(OR=0.50,95%CI=0.39~0.64)风险低于女生; 学段是情绪行为问题各因子异常的影响因素。视屏时间过长、睡眠时长不达标的学生更易出现情绪行为问题。  结论  广东省中小学生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情绪行为问题检出率较高,性别、学段、视屏时间和睡眠是中小学生情绪行为问题的影响因素,应进行针对性的分类干预。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父母婚姻状况与中小学生受欺凌情况及自伤行为的关系,为预防中小学生的自伤行为提供干预支持。方法 采用分层多阶段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南阳、安阳和新乡市11 107名中小学生,采用自编中小学生欺凌状况调查问卷进行调查。结果 中小学生中男生的受欺凌报告率(18.1%)高于女生(9.8%),女生的自伤行为报告率(3.9%)高于男生(3.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155.56,4.64,P值均<0.05);受欺凌程度(r=0.44)和受欺凌种类数(r=0.42)与自伤行为均呈正相关(P值均<0.01),父母婚姻关系与自伤行为呈负相关(r=-0.11,P<0.01);父母婚姻状况对受欺凌程度(β=-0.01)、种类数(β=-0.05)与自伤行为水平之间的关系均有负向调节作用(P值均<0.01)。结论 父母婚姻质量在中小学生受欺凌影响自伤行为中起调节作用,父母婚姻质量越低,受欺凌子女自伤行为风险越高。应关注受欺凌青少年的父母婚姻质量,从而更好地避免受欺凌青少年自伤行为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