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  分析河南省2011—2020年学校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流行病学规律及特点,为有效防控学校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提供依据。  方法  对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的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系统报告的2011—2020年河南省学校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进行流行病学统计分析。  结果  河南省10年间共报告学校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47起,累计发病人数1 258人,住院人数701人,死亡1人。河南省学校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报告起数前4位的城市为郑州市、驻马店市、信阳市,新乡市。学校食源性疾病事件高峰期是6和9月。中学食堂和小学食堂导致的事件数最多(均为12起)。粮食制品引起的学校食源性疾病上报事件数和发病人数最多(14起,371人)。致病菌及其毒素是引起学校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主要病原因子,占查明原因事件数的78.26%。引起学校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最多的致病菌是蜡样芽孢杆菌,引起发病人数最多的致病因素是致泻大肠埃希菌,引发死亡病例的致病因素是毒蘑菇。除原因不明的事件外,加工不当是导致学校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主要环节。  结论  中小学生是学校食源性疾病高发群体,应加强夏秋季学校食堂的监督和管理,预防粮食类食品加工储存不当导致的细菌性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食源性疾病暴发的流行病学特征和变化趋势。方法 收集2011—2020年中国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系统中上报的监测数据,计算报告患病率、单起事件累及人数和各类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构成比。结果 2011—2020年,中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共上报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35 806起,累计患病人数266 968人。累计上报事件数和患病人数最多的是西部地区,其中云南省10年间上报的事件数和患病人数最多,分别占全国的17.70%和15.81%。10年间,毒蘑菇和微生物为我国主要的致病因素,其中由毒蘑菇引起的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数最多,占29.09%,由微生物引起的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相关患病人数最多,占35.69%,沙门菌和副溶血性弧菌是主要的致病菌。餐饮服务单位是食源性疾病暴发的主要场所,暴发事件数和患病人数占总数的49.31%和70.59%,其中单位食堂和宾馆饭店为主要暴发场所。结论 2011—2020年中国食源性疾病暴发报告事件数、患病人数呈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山东省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食源性疾病预防控制措施提供依据。 方法 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2014年通过国家食源性疾病暴发报告系统上报的98起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进行整理分析。 结果 2014年共发生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98起,发病人数1 238人,死亡4人。5-9月是食源性疾病暴发高峰期,事件数和患病人数分别占总数的73.47%和83.28%;不明食品引起的暴发事件数最多,占总数的36.73%,在已经查明原因的暴发事件中,微生物是引起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数的主要因素;发生在餐饮服务场所的事件数最多,其次为家庭;在已经查明引发环节的暴发事件中,生产加工及误食误用是引起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主要因素。63起事件由食源性疾病的哨点医院发现并报告,占全年事件报告总数的64.29%。 结论 加强对高发季节、高发因素、高发污染环节的监控;加强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调查处置;加大防控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宣传力度等,是预防和控制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4.
了解浙江省学校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流行病学特征,为有效防控学校食源性疾病暴发提供依据.方法 对2010-2019年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系统报告的浙江省学校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 10年间共报告学校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86起,累计发病人数1 755例,住院240例,无死亡病例.致病菌及其毒素是引起学校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主要病原因子,占原因查明总事件数的83.0%(44/53).前4种致病菌依次为金黄色葡萄球菌、沙门菌、致泻大肠埃希菌、蜡样芽孢杆菌.肉制品及混合食品是引起暴发事件的主要食品,分别均占总事件数的16.3%(14/86).中学食堂是高发场所,占总事件数的38.4% (33/86).学校小卖部导致的住院人数最多,占总住院数的37.1%(89/240).学校食源性疾病事件高发月份依次为9,6,5,10月.交叉污染及储存不当是引起校园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主要环节.结论 细菌性食源性疾病是浙江省学校主要的食品安全问题.在夏秋季学校食堂及食品店应采取有效措施,预防肉类食品、冷加工糕点等高风险食品因交叉污染、储存不当而导致的细菌性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2019年四川省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发生规律及流行病学特点,为制定相应的预防和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系统中报告的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流行病学特征进行分析。结果 2019年四川省共报告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314起,发病人数1 725人,死亡8人,病死率0.46%,年发病率2.1/10万。8月的事件数最多占18.47%;绵阳市的事件数最多(27.07%),绵阳市年平均发病率最高为每7.1/10万;家庭是主要的疾病暴发场所(72.61%);毒蘑菇的事件数最多(35.99%);沙门菌的事件数在微生物性食源性疾病中最多(11.46%);亚硝酸盐引起的事件数在化学性食源性疾病中最多(2.23%);引发事件原因的因素主要是误食误用(47.46%)。结论要在重点季节加强对重点地区、重点人群的健康教育,相关部门要加强市场监管。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2020年潍坊市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预防控制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对2020年潍坊市通过食源性疾病暴发系统上报的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进行流行病学描述性分析。结果 2020年潍坊市共上报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59起,暴露1 064人,报告病例235例,无死亡病例。事件的发生场所以家庭为主(32起,占54.24%),其次为餐饮服务场所(25起,占42.37%);引发因素以不明原因为主(29起,占49.15%),其次为2种因素及以上(15起,占25.42%)。植物类食品引起的暴发事件数最多,占32.20%(19起),其次为动物类食品(17起,占28.81%)。结论 应逐步完善潍坊市食源性疾病报告机制,建立有效的监测、预警和监管机制,以提高对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敏感性,减少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张莉  周亚娟  朱姝  田继贵  李军  郭华 《中国学校卫生》2022,43(12):1893-1896
  目的  对2011—2021年贵州省0~6岁儿童的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监测结果进行描述和统计分析,为儿童的食源性疾病预防控制提供支撑依据。  方法  对监测系统中2011—2021年0~6岁儿童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数据进行流行病学特征分析,以发病率为因变量,以致病因素、居住地等因素为自变量,进行因素分析。  结果  2011—2021年0~6岁儿童的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共报告618起,占报告总体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21.29%。发病1 169人,住院833人,死亡18人,病死率为1.54%;上报事件集中发生在夏秋季节,5月为报告高峰,共报告159起;报告事件数最多的地区为遵义、铜仁,分别报告169,98起;主要是农村家庭误食误用引起食源性疾病;毒蘑菇及其毒素、有毒植物及其毒素和不明原因是主要致病因素;发病率在不同年份、居住地、致病因素等因素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3 444.44,577.82,1 935.15,P值均<0.05)。  结论  0~6岁儿童的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在贵州省总体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中占比较大,病死率较高。要加强对儿童食源性疾病的防控,且农村家庭是重点防控宣教对象。  相似文献   

8.
2006年中国食源性疾病暴发的监测资料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2006年中国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流行病学特征。方法对全国食源性疾病监测网收集的2006年食源性疾病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06年,18个监测地区共上报594起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累计发病13849人,死亡67人。在病因清楚的事件中,微生物引起的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数和患者数最多,分别占48.3%和63.3%;化学物引起的暴发事件数和患者数分别占24.8%和15.5%;动植物引起的暴发事件数和患者数分别占23.5%和17.7%。结论全国食源性疾病监测网发现,微生物性食源性疾病是中国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今后仍然需要强化食源性疾病的报告意识。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河南省家庭内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流行病学特征,为预防控制措施和政策制定提供依据。方法 通过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上报系统收集2016—2020年河南省报告的家庭内暴发事件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6—2020年河南省共报告发生在家庭内的食源性疾病事件144起,发病人数597人,住院人数304人,死亡人数6人。5-8月份是家庭食源性疾病事件的高发期。导致家庭食源性疾病事件的主要原因食品为植物类,合计占总上报事件数的56.25%。在查明致病因素的事件中,引发家庭内食源性疾病事件最多的致病因素为毒蘑菇,占总事件数的20.14%。引发死亡人数最多的致病因素是亚硝酸盐,占总死亡人数的50%。引发家庭食源性疾病事件最多的原因环节因素是误食误用,占总事件数的34.72%。对查明原因的主要食品与致病因素的事件进行分析,以菌类及其制品中因毒蘑菇引起的事件数最多,占45.31%,其次是粮食类食品-亚硝酸盐,占9.38%。结论 建议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宣传教育,提高人们对毒蘑菇和亚硝酸盐危害的认识,相关部门要加强市场上该类别食品的监督检查,提高食源性疾病的医疗救治能力。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太原市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致病因素、暴发场所、原因食品等分布情况,为开展食源性疾病监测和制定有效的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2016—2020年上报到国家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系统的太原市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6—2020年太原市共上报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42起,累计发病311人,发病率为1.42/10万。其中,第三季度事件数最多,发生16起,罹患率最高,为20.43%;<10人的小规模事件最多,发生33起,占76.74%;发生场所主要为家庭的有16起,占38.10%;原因食品大多是多种或混合食品,发生14起,占33.33%。在明确致病因素的事件中,有毒动植物及其毒素、致病微生物及其毒素各占一半。结论建议加强对基层医疗机构医务人员进行业务技能培训,提高医务人员的诊疗敏感性和上报意识;相关部门要进一步加大经费支持力度,加强对人群进行食品安全知识宣教和对餐饮服务业等高风险点场所进行管理。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南岸区14起诺如病毒感染聚集及暴发疫情流行病学及病原学特征,为探索诺如病毒感染疫情综合防控措施提供依据。  方法  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中“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信息系统”内收集资料,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资料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2018年重庆市南岸区累计报告诺如病毒感染聚集及暴发疫情14起,占全区事件发生总数的63.64%。累计报告发病268例,平均罹患率为2.19%;疫情发生时间主要在11月份(6起);幼儿园报告疫情起数最多(7起),其次是小学(5起);疫情持续时间中位数为2.80 d;14起疫情均由诺如病毒GⅡ型基因组引起,传播途径主要以人传人为主。  结论  学校是诺如病毒疫情发生高发场所,需加强学校等集体单位呕吐、腹泻症状监测,督促学校积极落实各项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2014—2021年宁波市学生人群食源性疾病流行病学及病原学特征,为预防和控制学生人群食源性疾病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从浙江省食源性疾病监测系统收集2014—2021年在宁波市所有监测医院就诊的学生人群食源性疾病病例信息,并进行流行病学特征和病原学分析。  结果  共报告3 602例学生人群食源性疾病病例,其中男生占54.58%,女生占45.42%,18岁及以上年龄组为高发人群,发病时间主要呈现5—6和9—10月2个高峰。可疑食品以肉与肉制品占比最大(21.11%),病原阳性检出率从高到低依次为诺如病毒11.20%、副溶血性弧菌3.30%、沙门菌1.77%、致泻大肠埃希菌1.30%和志贺菌0.18%。  结论  宁波市学生人群食源性疾病主要可疑食品以肉与肉制品为主,主要致病病原体为诺如病毒,需加强食品安全健康教育,强化食品安全监管。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2017—2020年武汉市学校肺结核聚集性疫情流行病学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为科学制定学校结核病疫情防控策略和措施提供依据。  方法  采集全市各类学校结核病防控相关数据, 参照《学校结核病防控自查表》, 修改形成最终问卷, 利用问卷星网络平台进行问卷调查。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学校结核病聚集性疫情发生的影响因素。  结果  2017—2020年武汉市共报告学校肺结核聚集性疫情37起, 涉及28所学校, 其中大学24所, 高中4所; 报告肺结核病例176例, 其中病原学阳性39例, 利福平耐药17例; 单起聚集性疫情持续时间中位数为48(28, 368)d; 大学比中学更易发生聚集性疫情(χ2=75.27, P < 0.01), 聚集性疫情中罹患率男生较女生高(χ2=22.82, P=0.00)。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 学生是否寄宿(OR=5.12)、新生入校是否进行结核病筛查体检(OR=3.27)、是否开展病因追踪登记(OR=7.28)、患病学生是否按时就诊隔离(OR=9.12)、寝教室是否经常通风(OR=4.97)、是否严格执行休复学管理(OR=4.68)是学校结核病聚集性疫情发生的影响因素(P值均 < 0.05)。  结论  学校应扎实落实新生入校结核病筛查体检工作, 严格执行学生病因追踪登记和患病休复学管理, 有针对性地开展结核病健康教育, 引导师生养成勤通风、讲卫生、有疑似症状及时就诊和报告的良好习惯, 避免聚集性疫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上海市宝山区札如病毒感染所致聚集性呕吐腹泻疫情的流行病学特征,为学校聚集性呕吐腹泻事件规范处置提供参考。  方法  收集2017—2019年宝山区聚集性呕吐腹泻疫情,汇总每起聚集性疫情的病例基本信息、现场采集样本结果,运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疫情流行特征进行分析。  结果  2017—2019年宝山区共报告聚集性呕吐腹泻事件100起,其中札如病毒所致9起。札如病毒所致聚集性呕吐腹泻事件共报告病例120例,平均罹患率为2.37%,其中实验室确诊病例39例。疫情流行时间主要集中在9—11月,场所分布为小学4起,幼儿园5起;主要临床表现为呕吐(112/120,93.33%)、腹痛(27/120,22.50%)、腹泻(26/120,21.67%)。与诺如病毒事件相比,札如病毒的阳性率、呕吐、发热的检出率均低于诺如病毒(χ2值分别为8.32,4.52,14.20,P值均 < 0.05)。  结论  在学校聚集性呕吐腹泻事件中,札如病毒的阳性检出率仅次于诺如病毒。应制定札如病毒感染性腹泻防控方案,为学校聚集性呕吐腹泻事件现场处置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监测学校流感流行特征并分析学生疾病负担情况, 为指导学校流感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在济南市天桥、历下、高新3座城市建成区建立学校流感监测哨点, 进行流感样病例(ILI)监测及暴发疫情监测, 并进行学生流感疾病负担问卷调查。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对流感样病例监测结果和问卷调查资料进行分析。  结果  2019年第42周—2020年第1周, 济南市3个学校流感监测点累计报告ILI占同期监测人员总数百分比(ILI%)为7.91%, 其中幼儿园儿童ILI%(24.19%)最高, 随着年级的增长ILI%逐渐降低, 教师最低。报告ILI集中于2019年第49~52周, 期间报告流感样病例占监测期间报告ILI总数的84.81%。监测到2起流感暴发疫情, 病原分别为H3N2、B(Victoria), 疫情主要发生在小学低年级。调查2 297名学生发现, 2019年10月以来出现发热、呼吸道症状者577名, 其中去医院就诊者占85.26%, 使用奥司他韦等抗流感病毒药物者占32.75%, 使用抗生素治疗者占64.81%, 进行输液治疗者占42.63%, 住院者占3.99%, 住院者花费平均6 686元。患病学生平均缺课3.77 d, 因照顾患儿家长平均误工4.26 d。  结论  进行学校流感样病例监测是主动发现流感流行趋势及暴发疫情、准确掌握学校流感流行特征的重要方式。幼儿园儿童及小学低年级学生是流感防控的重点人群, 罹患流感给学生及托幼儿童造成较重的疾病负担, 也是引起学生缺勤及家长误工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了解2019—2021年河北省中小学校传染病防控情况,为推动学校传染病防控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从河北省各地上传的中小学校传染病防控现场监督检查数据中收集筛选有关指标,利用SPSS 22.0软件进行分析。结果2019—2021年河北省中小学校传染病防控合格率分别为77.11%,89.74%,96.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5.45,P<0.01);小学、初中、高中2019—2021年传染病防控合格率均逐年升高且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319.49,118.74,25.73,P值均<0.05);晨检记录、专人负责疫情报告、因病缺勤病因追查与登记记录、复课证明查验、传染病防控“一案八制”、每年按要求实施学生健康体检6项传染病防控指标合格率均逐年升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140.34,9.10,113.55,163.71,286.74,329.18,P值均<0.05)。结论 河北省中小学校传染病防控水平稳步提升,小学及乡村学校合格率相对较低,部分指标存在漏迟报现象。应对薄弱环节...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了解安康市某3所学校细菌性痢疾暴发原因,分析疫情发生特点,积累疫情处置经验,为以后疫情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建立病例定义,选取3所学校(A、B、C)全部学生和教职员工中所有疑似病例、可能病例、确诊病例开展流行病学调查,选择对照组进行病例对照分析,采集相关样品进行实验室检测。  结果  3所学校共发病132例,均为学生,罹患率为17.74%;A幼儿园罹患率为20.00%、B中心小学罹患率为21.74%、C初级中学罹患率为11.61%。队列和病例对照研究提示学校为暴露场所,学校内生水洗手为危险因素。实验室检测9份粪便样品,8份为志贺菌阳性,阳性率为88.99%,学校管网末梢、食堂水桶水样、下水管道地漏检出志贺菌。  结论  该疫情是一起由志贺菌引起3所学校细菌性痢疾暴发疫情,可能由于3所学校生活用水开学前被粪便污染导致。建议加强农村集中供水和施工管理,各级监督部门加大监管力度,各级学校开学前做好卫生清洁和消毒工作。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了解云南省学校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流行病学特征和趋势。 方法 收集2010—2020年云南省各地报告的学校食源性疾病暴发资料,并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 结果 2010—2020年共发生学校食源性疾病暴发260起,发病6 600人,死亡2人,总体呈下降趋势。学校食源性疾病暴发高峰期为第二、四季度,占总起数的66.54%(173/260);暴发场所多发生在小学,占总起数的58.08%(151/260)。报告明确或可疑致病因子的185起事件中由微生物或可疑微生物引起的占40.00%(74/185),毒素引起的占46.49%(86/185);明确致病因子的118起暴发事件中,60.17%(71/118)是由4种致病因子引起的,其中蓖麻毒素导致的最多,达22起(18.64%),发病人数428人,其次是蜡样芽孢杆菌20起(16.95%),原因食品被归因为一类食品植物类,主要是大米、三明治、面包。导致暴发污染环节最多的是生产加工环节(50.77%,132/260)。 结论 关注学校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流行特征,在学生开学季时,加强对小学食堂植物类食品的生产加工环节管理和监督。微生物、毒素感染是学校食源性疾病主要的致病因素,且原因查明率低,进一步强化医疗机构食源性疾病微生物、毒素检测能力,提高原因查明率,最大限度地降低学校食源性疾病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