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黎亚军 《中国学校卫生》2015,36(9):1322-1325
了解青少年网络欺负/受欺负的发生状况,为干预青少年的网络欺负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青少年网络欺负/受欺负问卷,以整群抽样法选取河南、河北省的954名中学生进行调查,并对结果进行潜在类别分析.结果 青少年网络欺负/受欺负分为单纯网络受欺负者、单纯网络欺负者、网络欺负/受欺负者、未卷入者4个类别,其发生比例分别为14.0%,1.8%,4.3%,79.9%.男生(26.9%)、初中生(24.1%)卷入网络欺负的比例分别显著高于女生(14.6%)、高中生(16.0%)(x2值分别为30.83,15.72,P值均<0.01).网络欺负/受欺负者的违纪行为得分(0.47士0.06)显著高于单纯网络受欺负者(0.31±0.03)、单纯网络欺负者(0.24±0.10)和未卷入者(0.16±0.01)(P值均<0.05).结论 青少年网络欺负/受欺负可以分为四类,每个类别在不同性别和学段内部的分布不同,网络欺负/受欺负者的违纪行为高于其他类别.  相似文献   

2.
黎亚军 《中国学校卫生》2020,41(12):1843-1847
目的了解河南省中小学生欺负/受欺负行为的发生状况及其与早餐食用的关联性,为促进中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欺负/受欺负问卷和早餐食用问卷,于2019年2—3月抽取河南省45个样本县(市、区)793所中小学样本校103 106名中小学生进行在线调查。结果河南省中小学生身体、言语、关系、网络欺负行为的报告率分别为4.5%,9.4%,4.6%,3.3%;受欺负行为的报告率为11.5%,25.2%,16.0%,14.5%,不同性别、学段、学校所在地、寄宿状况、学业成绩、学业负担的学生之间欺负/受欺负行为报告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3.37~5 511.09,P值均<0.01)。不经常吃早餐的学生比例为15.4%,不同学段、寄宿状况、学业成绩、学业负担的学生之间早餐食用频次差异均有统计意义(χ2值分别为945.45,21.96,3 591.83,3 208.41,P值均<0.01);欺负/受欺负者中不经常吃早餐的比例均高于未卷入者(χ2=1 589.99~2 602.78,P值均<0.01)。...  相似文献   

3.
了解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小学高年级学生校园欺负行为的流行现况,为开展有针对性的预防和干预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通过多阶段随机整群抽样法,方便抽取上海、广州、北京3地34所随迁子女小学,对共4 047名四年级小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62.1%的学生曾经卷入过校园欺负,仅受欺负、仅欺负他人、既欺负他人又受欺负的比例分别为25.6%,7.2%和29.3%;19.9%的学生现在卷入了校园欺负,仅受欺负、仅欺负他人、既欺负他人又受欺负的比例分别为10.1%,4.0%和5.8%;男生、生活在广州或北京、无兄弟姐妹、家庭经济较差者曾经卷入校园欺负的比例较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10.47,118.90,7.86,27.04,P值均<0.05).言语欺负是最常见的欺负和受欺负形式(15.2%,36.2%);教室是最常见的校园欺负地点(54.2%).曾经受欺负者选择忍受类应对方式的比例高于未受欺负者(P值均<0.05).38.3%的旁观者没有采取行动制止校园欺负行为.结论 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群体中校园欺负行为普遍存在,而学生选择积极有效的应对策略和采取行动抵制校园欺负的情况不容乐观.校园欺负干预不仅要关注欺负、受欺负者,还要重视旁观者,营造反对校园欺负的学校氛围.  相似文献   

4.
肖少北  刘丽琼  朱铭  张燕妮 《中国学校卫生》2011,32(11):1314-1315,1318
目的探讨欺负、受欺负小学生的同伴关系,为校园欺负行为的干预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抽取海口市6所小学的742名三~六年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欺负者、欺负/受欺负者的同伴拒绝显著高于受欺负者(P<0.05)。男生受欺负者的同伴接纳显著低于女生,女生欺负者、欺负/受欺负者的同伴接纳显著低于男生(P<0.05)。求助者的同伴接纳高于不求助者(P<0.01)。男生欺负者与欺负/受欺负者的被拒绝比例高于其他组,欺负者受欢迎比例高于受欺负者与欺负/受欺负者,而受欺负者与欺负/受欺负者的被忽视比例最高(P<0.01)。结论小学生同伴关系存在欺负行为角色与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广东省中小学生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情绪行为问题现况及其影响因素,为制定针对性干预措施提供依据。  方法  于2020年3—4月,方便选取广州市、湛江市和中山市7 755名中小学生进行线上问卷调查,采用Conners父母症状问卷(PSQ)评定情绪行为问题,使用自编生活行为方式调查问卷收集中小学生的基本情况和情绪行为问题影响因素。采用χ2检验分析不同性别、学段中小学生情绪行为问题检出率的差异,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情绪行为问题影响因素。  结果  广东省6~17岁中小学生情绪行为问题总检出率为14.8%,其中小学低年级学生、小学高年级学生、初中生和高中生情绪行为问题检出率分别为21.0%,14.4%,7.3%和10.1%。男生心身问题、多动指数检出率(3.4%,4.1%)高于女生(2.3%,2.5%),焦虑检出率(2.8%)低于女生(4.9%)(χ2值分别为8.08,14.40,25.38,P值均 < 0.05)。不同学段学生情绪行为问题各因子异常检出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88.88,228.00,28.28,85.19,15.66,39.33,P值均 < 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男生存在心身问题(OR=1.37,95%CI=1.04~1.82)、多动指数(OR=1.58,95%CI=1.21~2.06)异常的风险高于女生,发生焦虑(OR=0.50,95%CI=0.39~0.64)风险低于女生; 学段是情绪行为问题各因子异常的影响因素。视屏时间过长、睡眠时长不达标的学生更易出现情绪行为问题。  结论  广东省中小学生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情绪行为问题检出率较高,性别、学段、视屏时间和睡眠是中小学生情绪行为问题的影响因素,应进行针对性的分类干预。  相似文献   

6.
探讨初中学生欺负行为发生特点及其与自尊的关系,为学校欺负行为的干预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整群抽取海口市2所中学的363名中学生,采用自编欺负行为问卷与Rosenberg自尊量表进行调查.结果 初中生受欺负、欺负及欺负/受欺负的发生率分别为18.5%,4.4%与32.2%.女生受言语欺负、网络侵权与身体欺负的比例均低于男生(P值均<0.01).言语受欺负存在是否寄宿与年级差异(P值均<0.05).欺负严重程度、言语欺负、网络侵权与自尊存在负相关(P值均<0.01),在控制性别与年龄后,欺负严重程度、言语欺负与自尊的偏相关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欺负/受欺负者的自尊低于欺负者与未卷入者(P<0.01).结论 初中生欺负行为具有稳定性,低自尊与欺负行为有关.  相似文献   

7.
了解不同学业水平大学生的受欺负经历及其与人际关系敏感之间的关系,为预防和干预校园欺负提供依据.方法 运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采用问卷匿名调查上海市2所高校(1所高职院校和1所综合大学)1 963名学生,用x2检验比较两校学生受欺负经历的差异,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受欺负经历与人际关系敏感的关联.结果 2所高校大学生曾经受言语欺负比例最高(24.5%).综合大学学生被威胁恐吓、受身体欺负及被勒索钱财报告率均高于高职院校学生(x2值分别为19.27,6.08,7.46,P值均<0.05).随着受欺负学段及时长数增长,学生受欺负报告率下降,且有人际关系敏感症状的可能性增大(P值均<0.05).小学阶段曾受欺负者更可能在大学时出现人际关系敏感症状(OR=2.532,95%CI=1.183~5.417).而初中、高中是否受欺负以及受欺负的时长对大学阶段是否出现明显人际关系敏感症状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大学生受欺负经历对心理成长有不良影响,社会各级各界有理由进行干预.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天津市某高校大学生视屏时间、体力活动与颈肩痛之间的关系, 为促进大学生身体健康提供参考。  方法  于2021年4-6月, 采用中文版肌肉骨骼疾患问卷对随机整群抽取的904名天津理工大学在校大学生进行调查, 通过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了解视屏时间、体力活动与颈肩痛之间的关联。  结果  大学生性别间颈肩痛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4.35, P < 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 视屏时间>6 h/d与男生颈肩痛的发生呈正相关(OR=4.55), 体力活动>150 min/周与女生颈肩痛的发生呈负相关(OR=0.63)(P值均 < 0.05)。本科生与研究生群体及大学生整体体力活动>150 min/周与颈肩痛发生均呈负相关(OR值分别为0.52, 1.26, 0.61), 视屏时间>6 h/d与颈肩痛发生呈正相关(OR值分别为2.39, 6.18, 2.97)(P值均 < 0.05), 在男生及本科、研究生群体中均发现高视屏时间×高体力活动人群较低视屏时间×高体力活动人群的颈肩痛风险升高(OR值分别为2.96, 2.35, 2.93)(P值均 < 0.05)。  结论  体力活动不足与视屏时间过长会增加大学生颈肩痛的风险, 体力活动不足对颈肩痛的影响弱于视屏活动。建议学校和家庭等多方面配合控制视屏时间, 增加体育锻炼, 进而预防大学生颈肩痛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李尚乐  张强  荣霞 《中国学校卫生》2021,42(9):1384-1387
  目的  了解西藏地区中小学生脊柱弯曲异常的发生率及其影响因素,为制定相关措施提供参考。  方法  基于2019年西藏自治区学生常见病监测与干预工作,涉及拉萨、日喀则、那曲、昌都、山南市和阿里地区,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每个地级市选取1个城区和1个县,共监测中小学生19 023名。统计分析中小学生脊柱弯曲情况,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其影响因素。  结果  中小学生脊柱弯曲异常检出人数223人,检出率为1.17%。不同片区、不同性别的学生检出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18.01,8.07,P值均 < 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监测点、学段、性别、身高、课桌椅分配符合率、黑板面平均照度是中小学生脊柱弯曲异常的影响因素(OR值分别为5.44,2.17,2.46,1.62,1.02,0.11,1.00,P值均 < 0.05)。  结论  应从影响因素出发,多种措施并举,减少中小学生脊柱弯曲异常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深圳市宝安区儿童青少年户外活动和视屏时间与20 m往返跑成绩的关联,为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管理与促进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于2019年4—5月在深圳市宝安区6个街道选取14所学校的在校学生,使用自编问卷调查中小学生人口统计学特征、户外活动和视屏时间等信息;从每个学校每个年级抽取1个班级,共对3 192名一至十二年级中小学生进行体质测试,包括身高、体重测量及20 m往返跑成绩等体能指标。  结果  3 192名中小学生20 m往返跑成绩为优良的985人(30.9%),男生优良率(34.7%)高于女生(2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6.43,P < 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与户外活动时间 < 2 h/d组相比,户外活动时间≥2 h/d组中小学生20 m往返跑成绩优良率更高(OR=1.38,95%CI=1.12~1.70);与视屏时间≥2 h/d组相比,视屏时间 < 2 h/d组中小学生20 m往返跑成绩优良率更高(OR=1.42,95%CI=1.17~1.71);与户外活动时间 < 2 h/d且视屏时间≥2 h/d的中小学生相比,户外活动时间≥2 h/d且视屏时间 < 2 h/d中小学生20 m往返跑成绩优良率更高(OR=1.97,95%CI=1.46~2.67)。  结论  增加户外活动、减少视屏时间有助于儿童青少年心肺适能的提升。促进体质健康应切实保证中小学生每天2 h户外活动时间,严格控制视屏类电子产品使用时间。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究留守儿童校园欺凌特征及其与亲子分离经历的关联,为留守儿童校园欺凌的防控工作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法,抽取上饶市4 945名7~18岁儿童完成中文版校园欺凌经历量表(C-SBEQ)测查,比较留守与非留守儿童校园欺凌的差异。使用自编问卷获取其中1 791名留守儿童的亲子分离信息,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亲子分离经历对留守儿童校园欺凌的影响。结果 留守儿童的校园欺凌、受欺凌和欺凌他人的检出率分别为21.3%,18.3%和3.0%,均高于非留守儿童(15.4%,12.7%和2.7%)。不同学段留守儿童受欺凌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82,P<0.05),由高到低依次为小学(21.4%)、初中(18.9%)、高中(14.7%);在留守儿童欺凌他人检出率上,男生(4.8%)高于女生(1.0%)(χ2=14.69,P<0.05)。在曾留守(有留守经历)儿童中,分离时年龄<7岁组的受欺凌检出率(20.3%)高于分离时年龄≥7岁组(13.4%)(χ2=4.79,P=0.03)...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新冠肺炎疫情暴发期间急性应激反应与疫情常态化管理时期中学生同伴欺凌行为的关系, 为制定减少同伴欺凌行为的相关措施提供依据。  方法  2020年12月采用整群抽样方法选取安徽省皖南(宣城市)和皖北(淮北市)2所普通初级中学2 219名学生, 调查遭受欺凌和欺凌他人中言语欺凌、关系欺凌、躯体欺凌和网络欺凌行为发生情况, 并自我回顾性评价新冠肺炎疫情暴发(社交隔离)期间急性应激反应状况。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 探讨中学生新冠肺炎疫情暴发期间不同水平急性应激反应与同伴欺凌行为的关联。  结果  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管理时期中学生同伴欺凌行为报告率为65.8%, 遭受他人欺凌和欺凌他人的报告率分别为63.8%和27.1%;遭受他人言语欺凌报告率最高(54.8%), 对他人网络欺凌报告率最低(4.6%)。疫情期间中学生急性应激反应得分为(6.50±1.67)分。除躯体欺凌他人外, 其他类型欺凌他人与遭受他人欺凌行为报告率在高水平应激反应组均最高,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 < 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显示, 调整相关混杂因素后, 高水平急性应激反应与中学生遭受言语欺凌(OR=1.38)、关系欺凌(OR=2.28)、躯体欺凌(OR=1.87)和网络欺凌(OR=2.30)风险增加相关, 高水平急性应激反应组中学生言语(OR=1.80)、关系(OR=1.99)、躯体(OR=1.76)和网络(OR=2.32)欺凌他人的风险均高于低水平急性应激反应组(P值均 < 0.05)。  结论  中学生高水平急性应激反应与不同类型同伴欺凌行为之间均存在关联, 且与网络欺凌的关联性较强。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描述大连市中学生校园欺凌行为现状及影响因素, 为提出减少和防止校园欺凌行为发生的方法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法抽取大连市城乡中学生, 共对2 540名中学生进行校园欺凌及相关因素问卷调查。  结果  大连中学生遭受校园欺凌报告率为25.11%;男生遭受躯体欺凌(5.99%)、言语欺凌(24.93%)报告率均高于女生(3.66%, 15.87%)(χ2值分别为6.56, 27.94, P值均 < 0.05);初中学生遭受言语欺凌(22.84%)、情感忽视(16.84%)报告率均高于高中学生(16.25%, 13.18%)(χ2值分别为14.21, 5.44, P值均 < 0.05);农村学生遭受躯体欺凌(6.07%)、言语欺凌(24.58%)、情感忽视(18.88%)报告率均高于城镇学生(3.55%, 16.05%, 12.06%)(χ2值分别为7.72, 24.81, 19.64, P值均 < 0.05)。男生、初中生、农村学生较女生、高中生、城市学生遭受校园欺凌程度更严重(Z值分别为3.46, 3.75, 5.89, P值均 < 0.01)。结构方程模型显示, 学习成绩(路径系数为-0.003)及父亲文化程度(路径系数为-0.004)对校园欺凌行为有直接作用, 母亲文化程度(间接作用系数-0.000 8)、身高(间接作用系数-0.000 3)、父亲文化程度(间接作用系数-0.000 3)、体重(间接作用系数0.000 2)均通过学习成绩对校园欺凌行为产生间接作用。  结论  大连市中学生校园欺凌行为发生率较高, 农村学生、初中学生、男生较易发生校园欺凌行为, 是重点的防控人群。提高学生学习成绩是降低校园欺凌行为的有利手段。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初中生欺凌受害、心理素质和自杀意念之间的关系,为校园欺凌防治和青少年自杀预防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Olweus儿童欺负问卷、中学生心理素质问卷和自杀意念问卷,对整群抽取的毕节试验区5所初级中学的3635名七至九年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毕节试验区初中生欺凌受害的检出率为28.34%,言语欺凌、关系欺凌、身...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中小学生校园欺凌他人行为的流行特点,探讨心理问题与欺凌他人行为的关系,为干预校园欺凌者的欺凌他人行为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河南省安阳市、南阳市和新乡市的10581名中小学生作为调查对象,采用中国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和自制的青少年欺凌他人行为问卷,分析中小学生心理问题与校园欺凌他人行...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调查大学生在初中阶段遭受的校园欺凌情况,分析影响因素,结合大学生的主观选择探讨有效防制措施。  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的方法,于2017年9 — 12月对黑龙江省哈尔滨市949名大学生进行调查,调查其初中阶段遭受校园欺凌情况,并从自身视角出发选择有效的防制措施。  结果  调查对象中共148人(15.60 %)遭受过校园欺凌,其中男生84人,女生64人。性别(χ2 = 16.772,P = 0.00)、单亲家庭(χ2 = 8.185,P = 0.004)与遭受欺凌相关;女生(OR = 0.435,95 % CI = 0.299~0.633)、相对较好的经济条件(OR = 0.289,95 % CI = 0.145~0.576)、气质类型为胆汁质(OR = 0.295,95 % CI = 0.160~0.544)和多血质(OR = 0.351,95 % CI = 0.209~ 0.590)是校园欺凌的保护因素;单亲家庭(OR = 1.291,95 % CI = 1.009~1.652)、相对较差的经济条件(OR = 3.394,95 % CI = 1.641~7.019)、成绩较好(OR = 2.253,95 % CI = 1.320~3.847)是校园欺凌的危险因素。调查对象认为完善制度防制校园欺凌最为有效(65.54 %),其次是社会环境改善(56.69 %)等。  结论  应根据遭受校园欺凌的高危因素,以及从学生视角选择制定有效的校园欺凌防制措施。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初中生抑郁症状在同伴欺凌模式与自杀意念间的中介作用, 为同伴欺凌防治和青少年自杀预防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方法, 于2019年9月(T1)在安徽省濉溪县1所普通中学全体初一学生中建立随访队列, 2020年9月(T2)进行第一次随访, 共1 687名初中生参与。采用自编同伴欺凌问卷、中文版流调中心抑郁量表-儿童版(CES-DC)和自杀相关心理行为问卷对初中生进行问卷调查。  结果  初中生近1年自杀意念、被欺凌、欺凌他人的报告率分别为28.3%, 27.0%, 24.4%。同伴欺凌潜在类别分析分为低被欺凌-欺凌他人组(71.4%), 高被欺凌-欺凌他人组(3.3%), 高言语和关系被欺凌-欺凌他人组(25.3%)3组。以低被欺凌-欺凌他人组为参照组, T1抑郁症状在高被欺凌-欺凌他人组(中介效应值为0.43, P < 0.05)及高言语和关系被欺凌-欺凌他人组(中介效应值为0.29, P < 0.05)致T2自杀意念中起中介作用。  结论  抑郁症状在同伴欺凌致青少年自杀意念中起中介作用。为预防同伴欺凌及青少年自杀相关心理行为, 教育工作者在制定相应措施时应重视青少年的心理健康。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评价中文版残疾学生欺凌行为与经验量表(BBES)的信度和效度,为该量表在中国的推广使用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方法在四川省邛崃市抽取该地区全部设有特殊教育资源教室的31所义务教育学校256名“随班就读”的残疾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采用项目分析、内部一致性信度和分半信度分析、因子分析法以及效标效度进行量表的信度和效度评价。  结果  中文版BBES量表在原量表基础上删除了与中国文化有差异的2个条目后共包括11个条目;项目分析结果显示,中文版BBES量表的11个条目得分与所属维度得分的相关系数为0.71~0.82(均P < 0.01),量表具有较好的项目区分度;量表总体Cronbach's α 系数和分半信度分别为0.87和0.74,遭受同伴侵害情况和欺凌同伴行为2个维度的Cronbach's α 系数分别为0.83和0.82,量表具有较好的信度;探索性因子分析结果显示,中文版BBES量表2个公因子的累计方差贡献率为56.93 %,各条目所属因子结构与原量表基本一致;验证性因子分析结果显示,中文版BBES量表的非规范拟合指标(NNFI)为0.97、比较拟合指标(CFI)为0.98、增效拟合指标(IFI)为0.98、平均概似平方误根系数(RMSEA)为0.07、标准化残差均方根指标(SRMR)为0.05;中文版BBES量表遭受同伴侵害情况和欺凌同伴行为2个维度得分和学校环境量表总分分别为(3.79 ± 3.76)、(1.75 ± 2.60)和(1.08 ± 1.62)分,中文版BBES量表2个维度得分均与学校环境量表总分呈正相关(r = 0.67、0.30,均P < 0.01),量表具有较好的效标效度。  结论  中文版BBES量表在残疾学生的信度和效度指标均符合心理测量学的要求,可作为中国残疾学生校园欺凌情况的评估工具。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中学生健康素养和遭受欺凌的关联及其性别间的差异, 为改善青少年遭受欺凌提供依据。  方法  2017年11月至2018年1月采用多阶段整群抽样方法, 在安徽省合肥市、辽宁省沈阳市、广东省阳江市和重庆市抽取18 900名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采用自填式问卷调查研究对象的基本特征、健康素养水平和遭受欺凌情况, 比较不同特征中学生遭受欺凌检出率的差异, 并分析健康素养与遭受欺凌的关联及其性别间的差异。  结果  中学生遭受校园欺凌和网络欺凌的检出率分别为15.8%和9.1%。男生、初中生、家庭经济状况较差和亲密伙伴个数较少的学生遭受校园欺凌的检出率分别为28.0%, 18.8%, 23.3%和33.6%, 分别高于女生、高中、家庭经济状况良好和亲密伙伴个数较多的学生(χ2值分别为225.64, 148.07, 141.13, 143.49, P值均<0.01);男生、家庭经济状况较差和亲密伙伴个数较少的学生遭受网络欺凌的检出率分别为10.9%, 14.4%和20.1%, 分别高于女生、家庭经济状况良好和亲密伙伴个数较多的学生(χ2值分别为62.96, 112.82, 88.49, P值均<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显示, 除体力活动维度外, 总体及各维度健康素养得分越低的学生越容易遭受校园欺凌和网络欺凌, 且在健康素养各水平组中, 男生均比女生易遭受欺凌(P值均<0.05)。  方法  中学生健康素养和遭受欺凌有关联且存在性别差异, 可通过提高学生的健康素养水平改善欺凌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目的 了解安徽省中学生校园欺凌现状及其与家庭环境、教育方式的关系,为防范校园欺凌现象提供相应的预防措施。方法 使用校园欺凌量表和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对安徽省合肥、芜湖、阜阳等地区初一至高三年级1 826名学生利用问卷星平台进行调查,采用SPSS 26.0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中学生校园欺凌报告率为41.40%,其中欺凌别人报告率为14.46%,被欺凌报告率为39.59%,欺凌他人同时受到他人欺凌报告率为12.65%。多因素Logistic回归矫正模型显示,与母亲关系一般和中学生校园欺凌存在正相关(OR=1.76,95%CI=1.22~2.53),与父亲关系一般(OR=1.89,95%CI=1.47~2.43)、重组家庭(OR=2.28,95%CI=1.22~4.29)和中学生校园被欺凌存在正相关,父母之间的关系一般/差(OR=1.52,95%CI=1.06~2.17;OR=3.15,95%CI=1.79~5.57)与欺凌—被欺凌者存在正相关,惩罚打骂型家庭教育方式与欺凌、被欺凌、欺凌—被欺凌行为均存在正相关(OR=1.45,95%CI=1.10~1.90;OR=1.82,95%CI=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