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2 毫秒
1.
目的:探讨在门静脉转流下阻塞性黄疸大鼠肝脏缺血后能量代谢变化的病理特征及其与动物耐受性的关系。方法:大鼠胆管结扎后1周,在门静脉转流下阻断入肝血流不同时程后观察动物存活率、肝细胞线粒体呼吸活性、肝组织、ATP含量及动脉血酮体比值。结果:阻断入肝血流30、60、90min后10d动物存活率分别为100%、100%及40%;缺血后肝脏能量代谢功能明显受损,在再灌流后24h,阻断入肝血流30及60min两组动物肝脏能量代谢功能已有明显恢复,而阻断入肝血流90min组肝脏能量代谢功能仍维持在显著低水平。结论:胆道梗阻后1周,大鼠门静脉转流下入肝血流阻断60min以内肝脏能量代谢功能损害可逆,动物能安全耐受;而阻断入肝血流90min引起肝脏能量代谢功能不可逆性损害,动物难以安全耐受。 相似文献
2.
阻塞性黄疸内毒素血症对肝组织血流和肝能量代谢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大白鼠阻塞性黄疸和胆汁引流减压后内毒素血症对肝组织血流和肝能量代谢的影响。方法:闭塞胆管和胆道减压后注入内毒素,测定肝血流量和肝能量代谢。结果:阻塞性黄疸时肝血流减少,能量代谢降低,注入内毒素后肝血流和能量代谢进一步降低。阻塞4周后,肝能量代谢不能恢复,结论:阻塞性黄疸时肝组织血流明显减少,影响肝能量代谢,伴有内毒素血症时,肝能量代谢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3.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与血清胆汁酸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与血清胆汁酸 (TBA)的关系。方法 检测 82例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患儿血清胆汁酸水平 ,并与同期 2 0例健康新生儿对照。结果 在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中 ,缺氧组血清TBA为(2 9 2 7± 8 86 ) μmol/L,溶血组为 (32 0 9± 12 2 3) μmol/L,感染组为 (35 4 6± 10 6 5 ) μmol/L,对照组为 (14 92± 6 87)μmol/L,研究组各组血清胆汁酸水平均比对照组明显升高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 ;而研究组各组之间血清胆汁酸水平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患儿血清胆汁酸升高 ,应警惕肝胆系统受损。 相似文献
4.
新生儿高未结合胆红素血症血胆汁酸的变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用酶法比色自动化分析测总胆汁酸,用放兔法测甘胆酸,分别检测33例未结合胆红素升高为主的新生儿病理性黄疸和34例母乳性黄疸的空腹血清总胆汁酸和甘胆酸。对照组为年龄相配的轻症肺炎恢复期患儿。 相似文献
5.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巨细胞病毒及胆汁酸检测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简称高胆)时巨细胞病毒及胆汁酸检测在临床的意义。方法对208例高胆红素血症患儿和60例正常新生儿,给检测血巨细胞病毒(CMV)、谷丙转氨酶(ALT)、间接胆红素(I-BIL)、直接胆红素(D-BIL)和胆汁酸(TBA)等,并分三组进行对比观察。结果CMV阳性高胆组血ALT、D-BIL及TBA值显著高于CMV阴性高胆组(P<0.01);CMV阳性高胆组血I-BIL值与CMV阴性高胆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CMV感染的高胆患儿易有肝损害和胆汁淤积,对高胆患儿应检测巨细胞病毒及胆汁酸,及时了解患儿感染CMV及胆汁淤积状况,对判断病情、指导治疗和估计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与UW液进行比较,探讨SWH液对SD大鼠肝脏能量代谢的影响.方法应用大鼠原位肝移植模型,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检测肝组织ATP、ADP、AMP,计算总腺苷酸含量(TAN)及Atkinson′s能量转换(EC);肝脏低温保存8、12、18 h后行原位肝移植,观察移植术后7 d动物存活率.结果保存18 h组的ATP、TAN、EC恢复水平明显低于保存8 h组,相差显著,保存12 h组与保存8 h组比较相差不显著;SWH液组移植术后7 d动物存活率有高于UW液组的趋势.肝脏ATP、TAN含量及EC水平与大鼠术后生存率的变化趋势相同.结论肝脏ATP、TAN含量及EC水平与大鼠术后生存率密切相关,采用SWH液保存肝脏,能够有效的保护肝脏能量代谢功能. 相似文献
7.
8.
新生儿高未结合胆红素血症 (高胆 )临床发病率很高 ,多种病因如溶血、感染、缺氧、母乳等因素通过影响胆红素代谢的各个环节而致血清未结合胆红素升高 ,多无标准肝功能指标的异常 ,临床一般呈良性过程。而目前测定血清总胆汁酸作为反应肝功能变化的灵敏指标 ,已广泛应用于临床。胆汁酸和胆红素一样是胆汁的主要成分之一〔1〕。本文用酶法比色自动化分析测定总胆汁酸 (TBA)、总胆红素 ,探讨标准肝功能指标正常的新生儿高未结合胆红素血症中是否存在胆汁淤积。1 资料和方法1 1 资料 :随机抽取 2 0 0 0年 1月至 6月在我院新生儿科病房住院…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妊娠期无症状高胆汁酸血症(asymptomatic hypercholanaemia of pregnancy,AHP)的临床特点并与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intrahepatic cholestasis of pregnancy,ICP)进行对比分析。方法:收集2015年7月至2018年4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94例AHP孕妇、257例ICP孕妇和284例正常孕妇的临床资料,并对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①早发型(<28周)AHP孕妇所占比例高于早发型ICP孕妇(44.7% vs. 13.2%,P<0.05)。②AHP组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率(28.7%)高于对照组(10.9%),低于ICP组(5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7)。③在ICP孕妇中,高水平血清总胆汁酸(total bile acid,TBA,TBA≥40 μmol/L)组医源性早产、自发性早产、羊水粪染、胎儿窘迫和转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NICU)的发生率均高于低水平TBA(TBA<40 μmol/L)组(P<0.05)。而AHP孕妇的高水平TBA组与低水平TBA组比较,其不良妊娠结局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④在高水平TBA孕妇中,AHP孕妇医源性早产和转NICU发生率均明显低于ICP孕妇(P<0.05);在低水平TBA孕妇中,AHP孕妇羊水粪染发生率明显低于ICP孕妇(P<0.05)。结论:AHP孕妇的临床特点不同于ICP孕妇,可增加不良妊娠结局风险。 相似文献
10.
11.
肝胆疾病患者血清总胆汁酸水平检测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人体血清总胆汁酸水平在肝胆疾病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723例各型肝胆疾病患者血清标本进行总胆汁酸测定,其结果与正常对照组作统计学比较。结果:急性肝炎,肝癌,肝硬化,慢性活动性肝炎及胆汁淤积组血清总胆汁酸水平与正常对照组有非常显著差异(P〈0.0)。结论:人体血清总胆汁酸水平是反映肝实质损伤的一项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2.
血清总胆汁酸双试剂连续监测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利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建立一种快速检测血清总胆汁酸(TBA)活性的方法和正常参考值。方法:双试剂酶偶联连续监测法,检测60例不同肝病患者和300名健康成人血清TBA活性。结果:其测值(x±s)分别为48.95±5.73μmol/L和5.12±3.46μmol/L,差异有显著性(P<0.01);本法批内CV分别为1.99%、2.85%和3.00%,批间CV分别为3.28%、3.40%和3.16%,线性范围0~200μmol/L。结论:双试剂酶偶联连续监测法,线性好,特异性强,灵敏度高,快速、准确,对肝脏疾病的诊断及临床分级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3.
血清总胆汁酸测定对肝病的诊断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用酶比色法检测83例各种肝病患者血清总胆汁酸浓度。结果表明:各类肝炎、尤其是甲型肝炎,肝硬化,肝癌患者血清总胆汁酸浓度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肝硬化患者血清总胆酸异常率最高且与血清白蛋白呈负相关。提示血清总胆汁酸是一种较灵敏的肝功能指标,尤其是在肝功能常规指标改变不明显时,对肝硬化的诊断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血清总胆汁酸的测定对脂肪肝的诊断价值。方法 :采用酶偶联连续监测法 ,检测 43例脂肪肝患者空腹、餐后 2h血清总胆汁酸 (totalbileacids ,TBA) ,并以 5 0名正常献血员作对照组。结果 :43例脂肪肝、5 0名对照组的空腹及餐后TBA活性值分别为 38.5 8± 16 .42 μmol/L、49.30± 2 0 .44 μmol/L和 5 .2 1± 3 .15 μmol/L、5 .44± 3.2 3μmol/L ,空腹及餐后 2h的TBA活性与对照组差异均有显著性 (P <0 .0 1)。结论 :血清TBA有助于脂肪肝的诊断 ,并能帮助临床医师动态观察脂肪肝的发生、发展及预后情况 ,特别是餐后 2h的TBA ,更能诊断轻度肝细胞损伤 ,为脂肪肝早发现、早治疗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肝硬化患者与健康体检人群微量血清中胆汁酸亚组分含量差异,并探讨其在肝硬化患者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取符合诊断标准的2016—2017年在上海第十人民医院住院的肝硬化患者和同期在本院健康体检人群作为研究对象,利用高效液相色谱-质谱法定量检测两组人群血清胆汁酸组分含量,应用主成分分析法(PCA)对数据进行代谢轮廓识别,并采用Mann-Whitney检验方法对定量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该检测体系中,两组人群血清样本共检测得到5种游离胆汁酸(BAs)、5种牛磺结合型胆汁酸(T-BAs)和5种甘氨结合型胆汁酸(G-BAs)。相比于健康对照组,肝硬化组血清中12个代谢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包括在肝脏内合成的所有初级胆汁酸和在肠道中合成的部分次级胆汁酸(脱氧胆酸、甘氨石胆酸和牛磺石胆酸),其中以牛磺胆酸和甘氨胆酸升高幅度较大,而石胆酸、甘氨脱氧胆酸和牛磺脱氧胆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CA结果显示两组人群在PC1区区分较大。结论所建立的在微量血清中同时检测15种胆汁酸组分的LC-MS/MS方法稳定可靠,可满足临床定量检测需求;利用该方法检测肝硬化患者血清初步发现胆汁酸代谢谱异常,提示胆汁酸组分的改变与肝脏合成代谢功能异常密切相关,为研究胆汁酸在肝硬化发展进程中的作用提供了一定的研究基础。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选择性入肝血流阻断对肝硬变大鼠肝脏能量代谢的影响。方法 观察门静脉转流与非门静脉转流条件下阻断入肝血流不同时程后肝脏能量代谢的变化 ,检测指标包括肝细胞线粒体呼吸控制率 (repiratorycontroara tio ,RCR)、肝组织三磷酸腺苷 (adenosinetirphosphate ,ATP)含量、动脉血酮体比值 (arterialbloodketonebodyratio ,AKBR) ,并与假手术组对照。结果 缺血后肝组织ATP、RCR及AKBR均明显下降 (P <0 0 5 )。再灌注后上述指标逐惭恢复 ,但随缺血时间延长 ,升高幅度明显降低 ,甚至难以恢复。结论 选择性入肝血流阻断对肝硬变大鼠肝脏能量代谢的改变与恢复过程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7.
大肠肿瘤患者粪胆汁酸代谢的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大肠癌患者粪胆汁酸代谢状况,探讨粪胆汁酸与大肠癌发生的关联性。方法应用薄层层析色谱法测定大肠癌患者及正常对照人群粪中胆酸,鹅脱氧胆酸,脱氧但酸,石胆酸的浓度。结果大肠癌患者叫胆法酸及次级胆汁酸(脱氧胆酸,石胆酸)浓度以及次级胆汁酸/初级胆汁酸,脱氧胆酸/胆酸,石胆酸/脱氧胆酸等指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而初级胆汁酸(胆酸,鹅脱氧胆酸)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结论粪胆汁酸浓度尤其是次级胆汁酸浓度增 相似文献
18.
王忠裕 《大连医科大学学报》1993,(1)
对成石性和非成石性胆汁中结合胆汁酸/总酯比值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证实成石性胆囊胆汁和成石性胆管胆汁中总结合胆汁酸/总酯比例明显减少(对照组64.1%,胆囊结石组51.1%,胆管结石组41.4%),其中主要是甘氨胆酸/总酯和甘氨鹅脱氧胆酸/总酯比例的降低。这种降低与胆汁稳定性的破坏和胆石形成有重要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血清肝酶普及总胆汁酸(TBA)在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患各病期中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用酶速率法测定了122例各期HFRS患及101例对照血清中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r-谷氨酰转肽酶(GGT)、碱性磷酸酶(ALP)、胆碱脂酶(CHE)的活性,及总胆汁酸、尿素(Ure)、肌酐(Cr)的含量,并用SPLM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在发热期仅CHE有显性差异(P<0.05)。低血压休克期时,AST活性达高峰(P<0.01),CHE活性降至最低(P<0.01),GGT差异显(P<0.05)。少尿期时,除ALP以外,其余项目均差异显(P<0.05)。多尿期除TBA无差异,CHE略高于低休期外(P<0.05),其余指标均达到高峰,差异非常显(P<0.01)。恢复期除CHE外,其余指标均已恢复正常。结论 HFRS患肝损伤较为普遍,且恢复迟。肝酶谱及TBA测定可较全面的反映患的肝脏功能及损伤情况,对HFRS患进行肝酶谱及TBA监测并采取保肝治疗对促进康复及改善预后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