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探讨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类杜氏肌营养不良(类DMD)临床特点及其在杜氏肌营养不良症(DMD)中的比例。方法研究8个家系中9例女性类DMD的临床表现、家族史及血清肌酸激酶水平,并估计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类DMD在DMD中的比例。结果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类DMD患者独立行走的平均时间为(1.47±1.00)岁,症状出现的平均时间为(8.11±4.32)岁,血清肌酸激酶平均水平为(2785.10±1500.29)U/L,这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型类DMD占DMD的9.4%。结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类DMD与DMD在临床上无法区别,部分被认为是性连锁隐性遗传的DMD,实际上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类DMD。  相似文献   

2.
作者等对一个Becker型肌营养不良症家系中的3名患者与3名递体进行了肌肉活组织检查。3例递体均有肌肉病理改变。肌核变化比收缩部份变化明显,其病变随年龄增长而加重,提示递体的肌肉病变也是缓慢进行的,因病变不重,范围不广,而不足以引起肌力减退。从而或可将递体认为是亚临床病例。患者的病肌变化包括肌纤维粗细不匀、变性、肌管形成、坏死、被噬、纤维化与脂肪浸润等。肌核变化也明显。包括肌核增生,中央肌核,链状排列与成簇等。递体的肌肉,早期出现肌核变化。寻找病损的最早部位,有利于了解病机,在这方面,除肌膜外尚需注意肌核。  相似文献   

3.
4.
目的 探讨杆状体肌病(NM)的临床和病理特点.方法 对1个常染色体隐性遗传NM家系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观察肌组织病理和超微结构.结果 4例患者均为出生时或胎儿期起病,其中2例表现为运动发育迟滞,全身肌肉容积下降,其头面部特征包括长脸、帐蓬形嘴、高腭弓;2例累及呼吸,于新生儿期死亡.光镜显示肌纤维萎缩,Ⅰ型纤维优势化,改良Gomori三色(MGT)和HE染色可见肌纤维胞质中红染物质;电镜显示肌丝排列紊乱,肌膜下及核周杆状结构.结论 NM是一类具有明显临床和病理异质性的先天性肌病,其诊断依靠典型的临床和病理特点.  相似文献   

5.
目的 构建中国西南地区杜氏/贝氏肌营养不良症(DMD/BMD)dystrophin基因变异谱,探讨dystrophin基因型与临床表型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多重连接探针扩增技术(multiplex ligation-dependent probe amplification,MLPA)对170例DMD/BMD患者进行dystrophin基因分析,其中3例怀疑点突变患者采用Sanger测序分析基因突变位点。结果 Dystrophin基因突变MLPA检出率为72.94%,其中基因缺失、重复及点突变所占比例分别为62.35% (106/170), 8.82% (15/170)及1.76% (3/170)。共发现64种不同类型突变,连续外显子44~55缺失突变型占全部缺失型患者的75.47%。大部分5′端断裂点集中在2个热区(主热区:内含子43~55;次热区:内含子1~20)。基因型-表型分析显示DMD/BMD严重程度与基因缺失型或重复型无关,而与改变开放阅读框架型突变有关( r=0.640, P<0.001)。结论 连续外显子缺失或重复是dystrophin基因突变的主要类型,DMD/BMD严重程度与其改变开放阅读框架型突变有关。  相似文献   

6.
黄燕  李云玲 《安徽医学》2022,43(4):490-491
1 病例资料 患儿,女,4岁,因头发卷曲、生长缓慢4年就诊.患儿出生时胎发为稀疏的黄色卷发,长度约1 cm左右,质地粗糙;1月龄大时,剃发后发现头发生长缓慢,明显稀疏、卷曲,颜色发黄,粗糙无光泽,易打结,生长至5~7 cm停止生长.就诊于当地医院,诊断为"维生素缺乏?",查微量元素均提示正常,未治疗.  相似文献   

7.
8.
目的:了解产前基因诊断后出生的女孩健康情况,方法应用限制性内切酶片段长度多态(RFLP)分析、血清CK及健康体检随访。结果:产前基因诊断女孩携有87-15的9.4Kb片段,CK265U/L,是杜氏肌营养不良症(DMD)致病基因携带者,现生长发育正常,排除她不是Duchenne(DMD)型肌营养不良症患者或有症状的DMD的女性携带者。结论:本家是由DMD致病基因遗传所致,两名男性患者,发病年龄均在2  相似文献   

9.
张玉清  石瑞英 《右江医学》2004,32(4):389-389
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症 1868年首先由Duchenne描述 ,故称Duchenne型 ,是X连锁隐性遗传的肌病 ,发病率约为 1/3 5 0 0活男婴。Duchenne型是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中最严重的一种亚型 ,病情进展快 ,致残率高。现将我们见到的一家系报告如下。  病例介绍    1.一般资料 先证者 (  相似文献   

10.
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症 (简称 DMD)是男性最常见的性连锁遗传疾病之一,其发病率为每 4千个活的男婴中就有一例 DMD,发病年龄多在 1~ 12岁,双下肢截瘫多发生在 9~ 12岁,其临床特征为在患者的同一肢体上既有肌萎缩,又有肌肥大,但肥大的肌肉无力。我科诊治一家系三例 DMD患者,现将其家系 (图 1)及诊疗情况报告如下: 正常男性:□ 正常女性:○ 女性携带者:● 先症者: 发病男性:■ 病例 1(先症者 )男, 16岁。因双下肢无力行走困难逐步加重 3年而就诊。患者 13岁开始感双下肢无力,但能挑水、打篮球,约半年后双下肢无力加…  相似文献   

11.
12.
目的 明确2个杜氏肌营养不良症(DMD)家系的致病因素,指导优生实现健康生育.方法 采用一代测序和肌肉组织mRNA水平测序分析2个家庭受检者基因型,对有再生育需求的2个家庭进行产前基因诊断.结果 一代测序发现1号家庭孕妇在DMD基因上存在c.2717-2721dupTCCTG杂合性突变,该孕妇为DMD的携带者,男性胎儿...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一良性先天性肌营养不良家系进行临床分析及肌活检组织学观察。方法:对该家系进行家系调查,对先证者及其姑母进行肌活检组织学观察。结果:该家系3代共6个患者,患者肌无力症状在儿童早期即出现,进展缓慢,以近肢端肌受累明显,心肌及中枢神经系统未受累,肌酶谱增高,肌电图检查示肌原性损害,肌活检组织学观察发现明显的线粒体异常。结论:异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良性先天性肌营养不良临床症状进展缓慢,病理表现呈多样  相似文献   

14.
15.
目的 探究1例女性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患儿的临床表型及基因变异特点,并分析其分子遗传学发病机制。方法 对1例女性杜氏肌营养不良患儿的进行临床评估、肌肉活检病理分析,应用多重连接探针扩增技术(MLPA)和Ion Torrent半导体测序检测患儿的DMD基因,并对其父母进行家系验证,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和运用微阵列比较基因组杂交(a-CGH)检测患儿染色体变异情况,采用人雄激素受体基因甲基化特异性PCR(HUMARA-MSP)对患儿进行X染色体失活模式的检测。结果 患儿为女性,就诊时3岁,主要表现为肌酸激酶(CK)增高和运动能力稍差,肌肉病理示肌营养不良样改变和抗肌萎缩蛋白的缺失。MLPA技术未检测出患儿存在DMD基因的缺失突变或重复突变,Ion Torrent半导体测序结果发现患儿DMD基因存在c.10223+1G>A单一杂合突变,且该突变为新发突变。患儿染色体核型正常,a-CGH未检测到染色体异常。HUMARA-MSP证实患儿存在明显的X染色体失活偏移。结论 该女性患儿携带DMD基因c.10223+1G>A单一杂合突变,X染色体失活偏移是导致该女性DMD患儿的发病原因...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及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杜氏型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7年6月~2008年6月该科室应用自体MSCs移植对344例杜氏型肌营养不良症患者进行治疗,采用治疗前后对照方法进行研究.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制备:对344例患者皮下注射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剂量为每日每公斤体重5~10μg,动员骨髓干细胞,共4 d,4 d后采集骨髓,将采集的骨髓通过Percoll梯度离心,提取单个核细胞(MNC),总量为(5.72±1.89)X108,CD34+细胞(2.67±1.22)%,CD133+细胞(1.79±0.73)%.培养骨髓单个核细胞7~10d,最终得到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含量为(1.90±0.96)X10s.应用四肢肌肉内注射的方式进行干细胞移植.移植后3、6、9、12个月观察患者酶学、肌电图、肌肉MRI变化,评价干细胞移植前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临床分级.结果 344例患者中292名患者四肢肌肉力量均有所改善.总有效率为85.00%,好转患者中199名患者四肢力量明显好转,明显好转率为58.00%;93名患者四肢肌力较前略好转,好转率为37.00%.结论 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可使杜氏型肌营养不良症患者肌力得到改善,生活质量得到提高.  相似文献   

17.
18.
陈宁  刘行彬 《海南医学》2003,14(11):60-61
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是一组原发于肌肉组织的变性病 ,与遗传因素有关 ,大多有家族史。常见为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症〔Duchennemusculardystrophy ,DMD〕 ,是与遗传有关的慢性进行性肌肉变性病 ,是我国常见的X连锁隐性遗传的肌病。现报导我们通过证者线索追踪的一家系DMD病情报告分析如下。1.临床资料根据先证者线索 ,调查此家系 3代17人 ,其中有患者 2人 ,均为男性 ,家系调查情况见家系谱图。1.1 Ⅲ 4为先证者 ,男 ,10岁 ,从小肢体活动能力差 ,不能象同龄儿童一样行走活动 ,一直到 4岁多才逐渐独立行走 ,行走缓慢 ,容易跌倒 ,同时家人发…  相似文献   

19.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早发型帕金森病家系的DJ-1基因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DJ-1基因与中国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早发型帕金森病(AREP)家系的关系.方法:对3个AREP家系的6位患者和23位成员进行系统的临床检查并进行DJ-1基因PCR扩增,标本进行基因测序.结果:所有研究对象的DJ-1基因外显子均扩增成功.3个家系中6位患者的DJ-1基因所有外显子测序均未发现突变.结论:DJ-1基因突变在中国人AREP家系中发生率较低,不是常见致病因素.  相似文献   

20.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多囊肾病(ARPKD)是一种比较罕见的单基因遗传性疾病,常有肝脏受累,是新生儿期和婴儿期发生肾脏和肝脏相关疾病的重要原因。ARPKD的病死率较高,已经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目前ARPKD尚缺乏有效的治疗措施,其治疗原则为延缓肝肾疾病的进展,控制远期并发症。而早期诊断是尽早干预、有效缓解疾病进展、改善预后的关键。因此,了解ARPKD最新的诊断及治疗进展,对于准确诊断和合理干预以提高患者远期生存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