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单侧完全性唇腭裂前牙反(牙合)患者手术后替牙期的纵向颅面生长发育特征.方法对14名男性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术后前牙反(牙合)患者的头颅定位侧位片进行回顾性分析,前后两次拍片的间隔时间平均24.2个月,第二张X光片处于生长发育高峰前期,测量分析牙颌面的变化,应用SAS8.0统计软件作配对t检验.结果反映上颌的后部位置和大小的指标Ptm-S(FH)、Ptm'-A'(FH),Ptm'-A'(PP)的变化没有统计学意义;下颌的长度增加明显;反映上下颌矢向关系的ANB、A-NPg减小;上下颌长度的差值增大.两年间U1-SN增大,L1-MP保持不变,覆盖保持不变.鼻唇角明显减小.结论单侧完全性唇腭裂前牙反(牙合)患者手术后替牙期两年间上颌生长不明显,上下颌骨关系和面型有Ⅲ类倾向,上颌切牙有代偿性唇向倾斜的趋势,以维持原有的覆盖关系.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对10例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术后反患者上颌前牵引前后颅面硬组织的头影测量结果进行研究,发现:上颌骨长度明显增加,上颌相对于颅底位置明显前移,上颌后缘位置在治疗中相对稳定;上下颌骨间矢状关系明显改善;上前牙及上磨牙明显前移,下前牙明显后移,前牙反基本改正;颅底、下颌基骨无明显改变。研究结果显示上颌前牵引是改正唇腭裂患者上下颌骨发育不调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前方牵引治疗单侧完全性唇腭裂(UCLP)患者术后前牙反[牙合]畸形的效果。方法进行前瞻性临床研究设计,UCLP术后骨性前牙反[牙合]患者治疗组18例,年龄9.63±1.24岁,观察对照组14例,平均8.71±1.92岁,均处于生长发育高峰前期。使用前方牵引进行治疗,治疗或观察前后拍摄头颅侧位片并测量,进行成组设计和配对设计t检验。结果UCLP治疗组前方牵引后,上颌骨前移;下颌后移合并后下旋转;上下颌间关系和面型改善明显,上颌与下颌改变的比值为1:1.7。对照组上下颌不调、前牙反覆盖、凹面型加重。结论UCLP术后轻中度骨性前牙反[牙合]畸形,前方牵引能够促进上颌骨向前,改善上下颌骨关系和软组织面型,应该早期矫形治疗。  相似文献   

4.
李巍然  马宁 《口腔正畸学》2003,10(3):109-111
目的 探讨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术后患者上下颌牙弓间横向关系以及正畸治疗对上颌牙弓的影响。方法 对84名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术后患者的错(牙合)畸形和上下颌颌间关系进行研究;并对36名唇腭裂术后患者进行正畸治疗前后的牙(牙合)模型进行测量分析上颌牙弓宽度的变化。结果 (1)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术后60.7%的患者出现牙弓间横向关系的不协调,双尖牙区较易受累。(2)在出现牙弓间横向关系不调的患者中,双侧后牙反(牙合)者为60%。(3)正畸治疗后上颌牙弓的尖牙、第一、第二双尖牙间各自的宽度均有显著增加,第一磨牙间宽度变化不显著。上颌第一、第二双尖牙间各自宽度较尖牙间、第一磨牙间宽度增加显著。结论 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术后患者上颌宽度的发育受到明显的限制,牙弓间横向关系不协调的比率较高,以双尖牙区为主;正畸矫治扩弓的重点应在双尖牙区。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单侧完全性唇腭裂后牙反[牙合]患者正畸扩弓矫治后牙弓宽度的稳定性。方法已经完成保持的经过四角舌弓及固定矫治器正畸治疗的手术后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患者20名(男性14名,女性6名),三维测量仪对治疗前、治疗后及保持后的研究模型进行尖牙间、第一、二双尖牙、第一磨牙间宽度以及基骨和牙槽弓宽度的测量。统计方法为配对资料的方差分析,两两比较用Fishe rLSD法。结果经过四角舌弓及固定矫治器治疗后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患者上颌各段宽度均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下颌除第一双尖牙外各段宽度变化不具统计学意义。正畸治疗后上颌牙弓宽度的增加在尖牙和双尖牙区大于磨牙区。保持结束后牙弓各段宽度较治疗后均有减小,其中上颌尖牙间宽度减小1.34±0.82mm(P〈0.05)、第一双尖牙间宽度减小1.52±0.78mm(P〈0.05)达到显著水平。但是保持结束后上颌各段的牙弓宽度仍大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经过四角舌弓及固定矫治器系统治疗后,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患者上颌牙弓各段的宽度均显著增加;保持结束后上颌牙弓各段宽度虽有复发,但是大部分矫治结果能够保持。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对33名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术后反及29名普通反患者进行X线头影测量比较研究发现,两组患者虽然均存在颌间关系不调及前牙反,但机制却不尽相同。唇腭裂组患者上颌向前发育更差且上颌位置更偏远中。而下颌位置,突度基本正常。但普通及下颌突度较大。唇腭裂患者PFH/TFH较小,表明其面部生长呈开张型。其软组织面型更凹,软组织补偿机制较差。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术后患者前牙反(牙合)解除前后颅面结构变化,探讨Ⅲ类颌间牵引治疗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术后患者前牙反(牙合)的机制。方法:选择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术后前牙反(牙合)患者20名,其中男15名,女5名,平均年龄(14.36±1.06)岁。所有患者在牙列排齐和整平的基础上行Ⅲ类颌间牵引,测量前牙反(牙合)解除前后头颅定位侧位片上反映颅面结构的各项指标,用配对t检验比较治疗前后的变化。结果:前牙反(牙合)解除后,SNB、L1-MP、OP-SN、NLA、ULP减小,ANB、MP-SN、NA-PA、U1-SN、U6-FH、L1-MP、L6-MP、ULL、LLL、LLP、UL-EP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前牙反(牙合)解除前后SNA、U1-FH、LL-EP、IS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恒牙期唇腭裂术后反(牙合)的患者,Ⅲ类颌间牵引在纠正上下颌牙齿及牙槽关系不调的同时,能掩饰颌骨矢状向Ⅲ类关系,使软组织侧貌得到显著改善。  相似文献   

8.
术前正畸对完全性唇腭裂牙槽突植骨疗效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牙槽突植骨术前正畸治疗对于完全性唇腭裂牙槽突植骨长期疗效的影响。方法 选择牙弓狭窄、上颌前牙舌倾或扭转 ,可以伴有前牙反 \ ,牙槽突植骨手术不易进行的完全性唇腭裂患者 16例 ,男 9例 ,女 7例。其中单侧完全性唇腭裂 10例 ,双侧完全性唇腭裂 6例 ,共有裂隙 2 2侧 ,患者年龄 8~ 2 2岁。在牙槽突植骨前进行正畸治疗 ,植骨术后定期拍摄上颌体腔片或上颌前部咬合片 ,观察植骨疗效 ,手术后观察期为 0 5~ 4年。牙槽骨高度的评价采用Bergland标准进行。结果 术前正畸 ,特别是通过开展狭窄的上牙弓 ,能够使因存在错畸形而不易进行牙槽突植骨的唇腭裂患者顺利完成手术 ,牙槽突植骨的临床成功率达 86 %。结论 对于上牙弓狭窄 ,错畸形严重的完全性唇腭裂患者 ,应该在植骨手术前进行正畸治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术后患者上下颌牙弓间横向关系以及正畸治疗对上颌牙弓的影响。方法 :对 84名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术后患者的错畸形和上下颌颌间关系进行研究 ;并对 36名唇腭裂术后患者进行正畸治疗前后的牙模型进行测量分析上颌牙弓宽度的变化。结果 :(1)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术后 6 0 .7%的患者出现牙弓间横向关系的不协调 ,双尖牙区较易受累。 (2 )在出现牙弓间横向关系不调的患者中 ,双侧后牙反者为 6 0 %。 (3)正畸治疗后上颌牙弓的尖牙、第一、第二双尖牙间各自的宽度均有显著增加 ,第一磨牙间宽度变化不显著。上颌第一、第二双尖牙间各自宽度较尖牙间、第一磨牙间宽度增加显著。结论 :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术后患者上颌宽度的发育受到明显的限制 ,牙弓间横向关系不协调的比率较高 ,以双尖牙区为主 ;正畸矫治扩弓的重点应在双尖牙区。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改良型Bionator矫治器矫治早期反He颅颌面的改变。方法:采用改良型Bionator矫治器矫治乳牙期及替牙期前牙反He88例,对治疗前后的头颅侧位片头影测量分析研究。结果:矫治后上颌长度及突度增大,上切牙唇倾;下颌髁突后退至正常位,上下颌基骨关系明显改善,乳牙反He改变最明显,矫治后呈I类骨面型。替牙期反He矫治后仍遗留肌骼异常,面型仍属Ⅲ类,琥发牙舌倾及颏角变小更趋严重;下面高及后面高增加。结论:改良型Bionator矫治反He,能有效促进上颌生长抑制下颌生长,使颅颌面的生长方向趋向正常。  相似文献   

11.
双侧完全性唇腭裂术后牙弓宽度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双侧完全性唇腭裂术后患者上下颌牙弓宽度关系及牙弓形态特征.方法唇腭裂组为23名第二恒磨牙已萌出的已经完成唇腭裂修复的双侧完全性唇腭裂患者,均为男性;选择23名年龄与唇腭裂组患者相匹配的第二恒磨牙均已萌出的正常(牙合)人作为对照组;制作牙(牙合)模型、记录颌间关系、游标卡尺测量牙弓各部位宽度并计算牙弓各段宽度与第二磨牙间宽度比,统计分析为两样本T检验.结果 (1)52.1%(12人)的患者存在后牙段的反(牙合),另外13.2%(3人)的患者宽度的不调累及双尖牙段及以前的牙弓.(2)双侧完全性唇腭裂患者上颌除第二磨牙外各段间牙弓宽度,均小于正常(牙合)人,差异有显著性;(3)上颌牙弓除第一磨牙远中尖外,其余各段宽度与第二磨牙的宽度比均显著减小,差异显著.(4)双侧完全性唇腭裂术后患者下颌牙弓各段宽度正常.结论双侧完全性唇腭裂手术修复后上颌牙弓发育受到明显影响,牙弓缩窄明显并以尖牙双尖牙区显著,后牙反(牙合)发生率较高;上颌牙弓从后向前渐进缩窄,牙弓呈尖型.  相似文献   

12.
上颌骨前牵引器与正畸联合治疗单侧唇腭裂的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桦  房兵  朱敏 《上海口腔医学》2005,14(3):219-222
目的:对单侧完全性唇腭裂伴上颌骨发育不足的患者,进行面罩式上颌骨前牵引加正畸治疗,探讨其对颌骨发育的影响。方法:14例患者在治疗前、上颌前牵引后及正畸治疗后分别摄X线头颅侧位定位片,通过9个测量指标数据进行治疗前后的比较分析。数据资料用SPSS10.0软件作统计学处理,治疗前后比较用t检验,以确定上颌前牵引及正畸联合治疗对上下颌骨的影响。结果:本组患者经上颌骨前牵引器牵引加后期正畸治疗,获得满意的效果。切牙覆盖达2mm,咬合关系较稳定;侧面呈直面型。SNA角增加,有高度显著性差异,P<0.001。SNB及下颌平面角SN-MP无变化,P>0.05;颌凸角的差值有显著改变(P<0.001)。结论:单侧完全性唇腭裂伴上颌骨发育不足的患者进行整形加正畸治疗,能促进上颌骨的发育,下颌骨未见显著的变化;通过上颌前牙轴倾度增大,下颌前牙轴倾度变小以及舌代偿,上颌前牙前移,覆牙合覆盖改善。这些改变反应在侧貌上,表现为上颌突度增加,上唇变丰满,凹面形变直面形,上下颌协调。  相似文献   

13.
本研究把36名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术后患者依牙龄分为替牙组及恒牙组。36名相同年龄分布的正常人为对照组。利用X线头颅定位后前位片,对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患者颅面生长发育的对称性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除替牙期乳突点、磨牙点及恒牙期眶外侧壁点,唇腭裂患者颅面双侧对应结构的垂直向差值均大于正常;两个牙龄期所有颅面对应结构的水平非对称率均大于正常人。唇腭裂术后患者颅面发育的不对称不仅仅局限于面中部结构,且有随年龄增大的趋势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改良型BIONATOR矫治早期反He颅颌面结构的改变情况。方法采用改良型BIONATOR矫治乳牙期及替牙期前牙反He32人,对治疗前后的牙He模型,薛氏位关节片、头颅侧位片进行测量分析。结果治疗前后上下颌牙弓宽度无明显改变,上颌长度及突度增大,上切牙唇倾。下颌髁突后退至正常位,上下颌基骨关系明显改善,乳牙反He矫治后呈Ⅰ类骨面型,替牙期反He矫治后仍遗留一些骨骼异常,骨面型仍属Ⅲ类。结论改良型BIONATOR矫治反He能有效促进上颌生长,抑制下颌生长,使颅颌面的生长方向趋于正常。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对14名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术后反患者正畸治疗前后软、硬组织头影测量研究发现正畸治疗后发生如下改变:①上切牙唇倾,向前移动;②上颌突度不变,下颌顺时针旋转;③上磨牙及上下前牙齿槽高度增加,上颌骨前部垂直距离加大;④上唇长度和厚度增加,上唇位置前移;⑤下唇厚及颏厚度增加但下唇及颏部突度稳定;⑥全面凸角减小。研究表明,在生长发育期对唇腭裂患者进行系统的正畸治疗,可使患者原有的凹面型侧貌得到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6.
唇腭裂手术对上颌骨矢状向生长发育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唇腭裂手术对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患者上颌骨矢状向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混合牙列期单侧完全性唇腭裂仅修复唇裂患者15例,唇腭裂术后患者18例;16岁以上恒牙列期单侧完全性唇腭裂仅修复唇裂患者15例,唇腭裂术后患者15例。所有患者均拍摄头颅定位侧位片,测量分析矢状方向的线距和角度;分别以相应年龄段的非唇腭裂正常者作为对照,采用SPSS11.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ANOVA)。结果:混合牙列期单侧完全性唇腭裂仅修复唇裂患者表现为上颌长度缩短,而唇腭裂术后患者除上颌长度的缩短外,还存在上颌位置后缩;16岁以上恒牙列单侧完全性唇腭裂仅修复唇裂患者主要表现为上颌位置后缩,存在明显Ⅲ类倾向,术后患者上颌位置后缩外,上颌长度也缩短。结论:唇裂手术及早期腭裂手术对上颌骨矢状向生长可能有干扰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了解FR-1型矫治器矫治安氏Ⅱ类1分类错He的牙He变化,方法 对23例生长发育快速期的安氏Ⅱ类,分类错He患者采用FR-1型矫治器矫治,并对治疗前后模型进行牙弓测量,结果 1.上颌牙弓宽度增加,长度减小;2.下颌牙弓宽度增加,长度增加,Spee’s曲线变平,3.前牙覆He,覆盖减小,结论 FR-1型矫正器,能使上牙弓长,宽,高三维关系发生明显变化,有效地改善安氏Ⅱ类1分类错He。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YM-2115三维测量仪对29名普通反及28名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术后反患者的牙模型进行测量,得出以下结果:①唇腭裂组患者上牙弓各段宽度减小;②唇腭裂组患者上牙弓长度减小,尤以牙弓前段减小显著;③唇腭裂组患者上、下牙弓的非对称率增大;④唇腭裂组患者上下牙弓中线不一致性增大,约为92.9%,17.8%出现一侧后牙的远中关系。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上颌前牵引对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术后反患者腭咽闭合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头颅定位侧位X线片、头颅侧位咽腔造影X线片及鼻咽纤维镜照相等方法对10例生长期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术后反患者上颌前牵引前后结构测量结果及腭咽闭合功能进行对照定量分析。结果:骨性咽腔深度明显增加;腭咽间隙和腭咽闭合不全率无明显变化;咽后壁动度明显增加,软腭长度及软硬腭夹角轻度增加。结论:上颌前牵引对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术后反患者的腭咽闭合功能无影响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牙槽突植骨前正畸治疗对于完全性唇腭裂牙槽突植骨长期疗效的影响.方法选择牙弓狭窄、上颌后牙舌倾或扭转并伴有前牙反、牙槽植骨手术不宜进行的完全性腭裂患者11例,男7例,女4例,患者年龄范围8-22岁,进行牙槽植骨术前正畸治疗.术后定期拍摄上颌体腔片/上颌前部咬合片,术后观察时间0.5-3年,牙槽骨高度的评价采用Bergland标准进行.结果11例完全性唇腭裂的病人,经过牙槽植骨术前正畸后,上颌牙弓开展明显,后牙反由于牙弓开展而减小或解除,磨牙间距明显增加.前牙扭转和舌倾明显改善,为牙槽二期植骨术创造了良好的条件.牙槽突植骨的临床成功率为88%.结论对于牙弓狭窄,错畸形严重的唇腭裂患者,应该在植骨术前进行正畸治疗,提高牙槽突植骨的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